APP下载

“最美搜救人”宋寅:穿云破雾,随时待命

2023-08-18和海佳阿策

幸福 2023年15期
关键词:救生员机长绞车

文/和海佳 阿策

命悬一线,没时间害怕

“你好,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值班室,请讲。”

“机场东偏南90海里处,有一艘失火渔船,请求救助。”

“收到。”

随着螺旋桨轰鸣的声音,机长宋寅带着一行几人,奔赴求助坐标地点。那天是2016年12月27日,是宋寅参与救助7年间很普通的一天,也是她难以忘记的一天。

做好准备后,宋寅立即和队友一起飞往救助地点。令宋寅没想到的是,飞机刚出发10分钟,意外就发生了。当时渔船报告的位置和实际位置相差了将近30海里。飞机上的油量是固定的,想要保证可以飞一个来回,只能缩短救援时间,而这个时间只有短短的20分钟。海浪高高卷起,足有六七米,失去动力的渔船,只能随着海浪起伏摇摆。

正常情况下,直升机和渔船的距离大概是20米,方便救援。可是因为海浪的情况,渔船位置不稳定,为了保证直升机的安全,宋寅只能把高度调到了40米。而这个高度,对于需要被吊在钢缆上的救生员来说,可谓是异常危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此时的宋寅只能冷静再冷静,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绞车手的指挥,稳稳地把救生员放到渔船上。在救上几名被困人员后,宋寅驾驶的直升机油量不足以继续停留,她迅速和后续机组人员交接,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接力,把整个渔船上10名被困人员全部救出。宋寅又一次高标准完成了救援任务。

当有人问宋寅:“从事这份高危职业,直面生死,你的心中有没有过担忧与胆怯?”宋寅说:“来不及害怕,每个环节的时间都很紧张,哪怕我在巡航时也在预判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海上救助需要快速高效。”

2010年以来,宋寅穿梭于云海、救人于危难,安全飞行达3260小时,执行救助任务292起,参与救援飞行1043小时,在惊涛骇浪中成功救助224名遇险人员,为保障东海海区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筑牢东海海上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彰显青年担当。她说:“自己做的时候好像不觉得有什么,但是回过头来想,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险境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能。”

“最美搜救人”的飞行日记

“我们是绑在一根绳子上的人。”宋寅表示,绞车手相当于机长的“眼睛”,上下操作钢缆并发出口令,“最直面危险的是救生员,下放到甲板上的那个人,他从出机舱开始,就靠机长和绞车手的指令行动,而在每一个吊运过程中,机长和绞车手都会把救生员装在心里。”宋寅凭着高超的海上救助专业技术与良好的职业素养,于2019年荣获“最美搜救人”称号。

而这个梦想,直到她大三那年才得以实现。当时,飞行队来到宋寅所在的学校,招收救助女飞行员,宋寅凭着一腔热血,和同学万秋雯一起报名参加。那时候她们还不知道,她们两个即将成为中国救助队中仅有的女飞行员。

海难常发生在惊涛骇浪、气候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这也同时考验着救援者的团队配合度与经验技术。

飞行员的考试,并不简单。光是身体检查就有100多项,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无论哪一项不合格,都会失去成为飞行员的机会。即使最基本的身体素质合格,也还有专门为飞行员设计的特殊检测在等着她们。比如转椅测试。坐在一个电动转椅上,身体被绷带固定住,然后随着椅子匀速旋转。在90秒的时间内,要旋转50圈,同时头部要随着“滴滴”的声音左右摆动。如果出现满头大汗或者呕吐的状况,就要被淘汰。宋寅好不容易通过这些测试,迎来的却是更为痛苦的训练。

“我们和民航不一样,没有点到点的固定航线,我们每一次去的地方都是未知的,也不知道将要看到什么情形,所以虽然预先获得救助信息,但到现场后常有变化,机组成员要快速拿出最佳方案,几个人一起商量,体现一个团队的配合,这点是海上救助飞行最难的地方。”宋寅说。

很多次,宋寅被问道:“作为女性,为什么要从事这份职业?”而宋寅也一次又一次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我看来,从事这份职业是没有差别的,我们来就是为了证明,女性也可以同样做这件事。如果这个行业给更多女性机会的话,会有更多女性做得很好。”

成为飞行员,是宋寅看过动画片《舒克贝塔》之后,就生根于内心的梦想。

拒绝性别偏见,打破常规定义

据介绍,每架救助直升机执行任务时,由机长带领副驾驶以及后舱一名绞车手和两名救生员,共同组成5人捞救团队。

2010年12月27日,成功通过训练的飞行员宋寅,参加了第一次实战。一个渔民在作业中小腿骨折受伤,需要救助。随着飞机逐渐靠近,宋寅看到甲板上,受伤的渔民仰着头,眼神里充满了渴望。第一次参与实战,宋寅只能作为助手,监控数据,观察周围情况。可是当看到那双充满生命的渴望的眼睛时,宋寅的内心突然感受到了飞行员的责任和使命。接下来的每一天,宋寅都像第一次实战一样严谨、努力、认真。经过飞行小时与技术经验的积累,宋寅于2014年1月成为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

当时她们被要求去澳大利亚飞行学院,接受15个月的训练。全英文的教学是宋寅面临的第一关。为了学好语言,宋寅每天学习16个小时,书本摞起来,有她半个人高。除了语言之外,飞行员还要进行很多特定训练。水下逃生训练,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训练飞行员即便在水浪淹没时也可以迅速逃出机舱,宋寅被关在铁笼中,直接翻转180度扔进水里。每一次训练,宋寅都会把它当作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沉着冷静地应对。因为她知道,一次疏忽大意,影响的也许就是一条生命。

履职担当、苦练技术、不断提升飞行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之外,宋寅还以基层救助一线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努力推动支部工作与飞行救助主业结合融合。以她命名的“宋寅救助飞行劳模创新工作室”,也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见到了成效。

为了更加安全高效地完成疫情防控期间的海上救助工作,宋寅和她的团队还根据自身实战经验,编写了《救助飞行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对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救助工作提供了来自一线的宝贵经验。“除了《指南》,我们还设立了救助防疫消杀室,实现任务机组人员救助后的全方位消毒及闭环管理,确保安全。”宋寅介绍道。

2020年2月,在武汉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受红十字会委托计划,紧急运送医疗物资支援武汉。宋寅主动请缨参与执行运送任务,积极制定转场武汉方案,协调采购防护与保障用品,精确计算直升机配载情况,为医疗物资的转运做了充足的准备。

2022年,宋寅不仅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对此,她始终保持平常心。宋寅说:“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我们整个行业、整支队伍的认可,将继续激励我们勇往直前,更专业地投身海上人命救助事业。”

猜你喜欢

救生员机长绞车
摩根机长与“幸运女神”
中国机长
中国机长:鹰击长空,扶摇直上九万里
川航出了“中国版萨利机长”
救生员
Reading Skills Practice: At the Swimming Pool
浅析矿用无极绳连续牵引绞车选型计算
谈调度绞车的安全性
斜巷变频绞车二次安装的研究与实施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水下某型拖带绞车张力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