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开展“五育”融合教育现状分析与建议

2023-08-17黄翠婉

师道·教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五育显著性育人

黄翠婉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教师对“五育”(“五育”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下简称“五育”)融合政策的理解以及融合教育的实践情况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应开展实证研究,寻找共性,进一步将“五育”融合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使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掌握这项基本素养。

一、基本情况

调查通过问卷星在三所小学、三所初中及三所完全中学进行,学校地域分布广州市越秀区、黄埔区、南沙区及番禺区,清远英德市。由各学校发送填写链接到教师微信群中自愿填写,一共收到有效问卷927份。问卷包括教育背景(包含学校、学段、性别、工作年限、任教学科、学历),“五育”融合的认知、“五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及困惑共18道题。问卷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及李克特量表。

本次样本所选学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初、高中)、广大附中增城实验学校(初、高中)、广大附中英德实验学校(初、高中)、广大附中黄埔实验学校(初中)、花广学校(初中)、广州大学附属小学(小学)、越秀区署前路小学(小学)的教师群体,任教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教师人数分别占比30.2%、53.61%、16.18%,工作年限5年以内的占比最多,达38.62%,这部分教师习惯被称为新入职教师(简称“新教师”,下同),调查样本男女比列接近2∶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达899人(其中硕士222人,占比23.95%,博士3人,占比0.32%),大学专科28人,占比3.02%。所教学科中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合计占半数以上;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音乐、生物、体育分别占比4%左右;其他类99人,占比10.68%,这部分人大多数为行政教辅人员或综合实践、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师群体。

二、问卷分析

1.“五育”融合的认知测量

受访样本“五育”融合的认知测量主要从对其“五育”融合内涵了解程度、相关文件及政策的熟悉程度、“五育”融合有效途径、智育教学中融入其他四育的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

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看出大部分教师对“五育”内涵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五育”融合教育的意义,大部分教师对在“在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融入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知识”达成共识,这为开展“五育”融合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五育融合”教育政策文件及相关文献的熟悉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分别将学历、任教学段、工作年限为x自变量,体现“五育”融合认知测量的三个问题为y因变量进行方差检验发现:不同学历的教师对于“五育融合”政策文件及文献的了解呈现显著性差异(p=0.006<0.01),平均值排序呈现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现象,可见对于“五育”政策及相关文献的熟悉程度,本科或专科生比硕士生更熟悉;工作年限对是否在教学课程中融入除智育以外的其他四育的知识呈现显著性差异(p=0.033<0.05),工作五年以内的新教师更倾向于在教学课程中融入其他四育,而工作16年以上的教师缺少这种意识;不同任教学段与三个描述都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中对“相关教育政策文件、文献的熟悉程度”和“教学活动中,融入智育以外四育情况”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0.000<0.001),“五育融合内涵的了解度”呈现显著性差异(p=0.001),三个学段的平均值均呈现小学>初中>高中的形态。

以所教学科为x自变量,授课过程中最难融合的五育情况为y因变量进行交叉卡方检验,全部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87.716,p=0.000<0.01),结果显示音乐、体育学科难以融入“德育”,歷史、政治学科难以融入“美育”,音乐、物理学科难以融入“劳育”,生物、化学学科难以融入“体育”。整体来讲,“授课过程中最难融合”的五育排序分别是体育(31.28%)、劳育(27.32%)、美育(21.47%)、德育(12.73%)、智育(6.8%)。融合体育最难,智育最容易,因为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时时都能体现智育。

2.“五育”融合教学实践测量

受访样本“五育”融合的教学实践测量主要从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情况、授课是否主动融入、实施难度、有效融合途径等几个方面测量。

从表1可以看出各样本学校都已不同程度的开展“五育”融合的校本研修活动,大部分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融入“五育”的教育内容,但是对课堂教学中实施“五育”融合普遍认为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分别将教师学历、任教学段、工作年限为x自变量,“五育”融合教学实践描述的三个问题为y因变量进行方差检验发现:不同学段在“五育”融合校本研修中呈极显著性差异(p=0.000<0.001),小学、初中学段的平均值都在3.59,而高中学段平均值出现断崖式下跌到3.34;教师学历对“五育”融合校本研修(p=0.016<0.05)与课堂教学中“五育”融合的难度(p=0.009<0.05)均出现显著性差异,如图1所示;工作年限对课堂教学中实施“五育”融合的难度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0.000  <0.001),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这种差异性越大,工作16年以上的平均值及标准差远大于工作5年以内的新教师;所教学科融入“五育”教育内容(p=0.004<0.005)及课堂教学实施难度(p=0.019<0.05)中呈现显著性差异,在所有学科中,音乐学科融入“五育”教育内容的平均值最高,化学学科最低,传统语数外三主科中,语文、英语平均值相同,数学最低,如图2所示。受访的大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实施“五育”教学有一定的难度。结合访谈发现,大部分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融合某一育比较容易设计,但是要“五育”全部贯穿,有很大的难度。

在落实“五育”融合的有效途径中,绝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最有效的途径主要在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及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协同家庭、社会、博物馆等校外机构有效介入以及发挥班级文化建设主阵地作用和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问题也是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影响教师“五育”融合课程整合能力主要在于“教师习惯于分科教学,对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不够,影响多学科之间的跨育融合”(占比66.02%)。

三、教师开展“五育”融合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基于上述的调查和分析,不难发现,在“五育并举”诉求下提出“五育融合”的探索,目前大多数处在“预备”的阶段。诚然,基于“五育融合”而来的一种新教育体系构建和落地,不会一蹴而就,需从国家到地方到学校到教师个体的全员持续不断地努力,共同破除各种的壁垒。学校和教师,是“五育”融合的主探索者、主实践者,是融通融合的最小单位合伙人,响应国家政策,联动施力大有可为。

1.融和贯通是教育者应有的育人理念

中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五育”融合是教师必须有的育人理念。学校教育活动中,很难泾渭分明地分离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分别体现在哪里。实际上每一种教育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综合影响,产生融合效应。新时期教育之所以呼唤 “五育”融合这一新机制新路径探索,是因为“五育”融合蕴含了鲜明的融合育人理念和思维。以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目标的诉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用融通式的思考方式重新审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用融通式的设计方式重新构建教育教学活动。

2.“五育”融合是教师教学的新基本功

“五育并举”在新时代被重新提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需要。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理应充分认识到,在教育实践中要实现“五育并举”,要有“五育”融合的教育基本功,“既要善于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充分发挥每一课堂、每一教育活动综合的五育效应,也要善于融合利用各育的育人资源,实行基于融合、为了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新型教学方式。”要努力将课程与教学结合作为“五育”融合日常化教育教学的基本路径,多类型地进行“五育”融合实践。如以一育为切入点的“某育融合”模式,通过一育而发现五育;如以教材作为载体的“教材融合”模式,挖掘教材内容的五育融通点;如以项目式探究为形式的“活动融合”模式,在教育教学活动引领融合各育。

3.开展专项培训,拓宽教师的“五育”融合理论知识

学校或区域教育部门应大力组织开展“五育”融合专项系列培训,从国家政策解读、“五育”融合教育路径研究、“五育”融合实践策略等多维度立体设计培训学习课程清单,多角度丰富教师的“五育”融合理论知识储备。

样本调研发现,不同工作年限及不同学历的教师“五育”融合教育教学认识和行动存在明显差异性情况,可采用“扬长补短”的培训策略。即针对不同教育主体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以调动教师们的教育积极性,提升培训学习效果,形成教育合力。如工作5年以内的新教师对新观念、新理论敢于实践,缺点是缺少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应针对性加强“五育”融合实践策略等课程学习。工作16年以上的老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学历相对低,理论知识薄弱,且比较固守成规,缺少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冲劲,可以针对性加强国家政策解读、观念、理论学习等课程培训。

4.搭建“五育”平台,提升教师的融合教学设计与实施力

抱团学习、抱团实践,最容易形成探索研究氛围。学校积极探索“五育”融合教育路径,要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根据不同学段及学科组织相关“五育”融合教育研讲赛活动,鼓励创设“融合教育”新样本,既提升教师们的融合教学设计能力,又能逐步建构校本化特色课程和跨学科的“五育”融合教育课程。近年来,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围绕培养有正确价值观、健全品格、富有理想的人的目标,通过开展“大思政”视野下的“五育”融合路径研究等课题研究与实践,通过启发式、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式、探究式、议题咨询式等方式指向“五育”融合教育的實践层面,创新性实践了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学科育人、文化育人的五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

责任编辑 钱昭君

猜你喜欢

五育显著性育人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