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2023-08-16郭旭李琦

科技与创新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创体系发展

郭旭,李琦

(黑龙江工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 研究背景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十二五”期间,需要更多、更广泛的新力量注入于创新创业事业当中去,加快人才培养,建设人才强国,为此国家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院校全面促进双创教育进程的开展以及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双创在社会中的实践能力。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1]。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院校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大创项目,并且不断完善了有关项目实施的管理办法。最近几年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着力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从课堂教学到线下培训、实践,逐步完善双创项目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使得各校拥有了一套适配本校特色和管理的双创教育模式[1]。

2 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双创事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双创的发展态势呈现高质量、高速度趋势。首先,带动了就业的持续增长。新业态的萌生以及灵活就业方式的出现,让更多年轻人能够从事新兴行业,尝试更多风格、更加广阔的领域探索。其次,双创事业已经逐步带动科技向更高端、更前沿的方向发展。通过国家、社会各层面对科技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入,双创事业拥有了强大的支持,促进科技向创新驱动转变,涌现出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就目前创新创业在校发展情况而言,大学生的双创比赛项目成果转化率较低。就以浙江省最近三年的双创大赛获奖项目为调查对象,项目本身就有较强的优点,也有较大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仅只有9.6%,且所有项目中未落地的项目数量远远多于落地项目数量[2]。

开创了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的赛事,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不断增加参赛项目类型,鼓励师生共创。在奖项设置方面,奖项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100 项增加至300 项。让更多学生能够切实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去,激发青年群体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

3 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分析

3.1 双创发展总趋势

3.1.1 向专业化发展

双创首先是要解决以“卡脖子”技术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来提升科技水平,将以往的“大众化”创业转向更加“专业化”的领域。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以及巨大的机遇,国内外的尖端人才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员支持,且中国已迈进小康社会,人民对旅游、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其发展前景较好。

3.1.2 向多元化发展

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代双创事业牢抓时代主题,推陈出新,将年轻一代学生的个性化思想转化为多元化创新创业模式,提倡“创新创优、全面发展”,让科技创意与国家需求、社会需求相对应,与此同时,向更多高校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现代教学课堂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多数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地搜集、掌握和运用好信息化技术手段,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并且可以从创业实践中积累经验。这不仅从供需层面多元化发展,更是从根源抓起,更加注重双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2]。

在国际环境的日益变更、新冠疫情的不断席卷下,创新创业事业的转型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多样化和专业化已成为创新创业事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各级政府和各大高校的教育部门应该携手共建更优质、更规范的双创教育机制和服务平台,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充满活力、更多创意和更具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学生群体。

3.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国内高校的实施进展的情况分析,双创教育体系依旧处在初级阶段,系统构建的不完全、师生双创意识的不充分、管理方针的不严谨等都成为了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还有各部门之间难以高效沟通,所把握的信息不能够准确、迅速地传递等问题都是迫切待解决的重点。

第一,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经验不足。调查显示,现各大高校里的创新创业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繁重,每学期人均教学课程已达两门以上,在如此超负荷的工作量下,青年教师难以分配足够的时间用于学习更多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且作为科研项目骨干的他们,若是缺乏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那么未来的双创教育则会成为“纸上谈兵”。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创新创业教师是兼职,他们有其他主业,那么对于双创教育来讲,归属感和认同感则大打折扣,从而传递给学生们的双创精神也是匮乏的、不足够的。难以保持一定的热情带领学生们参与到实践中去,也正是由于他们缺乏内生动力,从而对于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方向把握存在偏差,影响新一代对于双创事业的正确理解和认知。

第二,学生创新创业的认知局限。首先,在学生平时的课程量中,创新创业课程所占比例极小,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吸收和专注度有限,课后对实践部分抱以“无所谓”态度,导致学生多半处于懒散状态,缺少探索和积极思考等行为的主动性。其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深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让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技能相辅相成,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反,如果学生缺乏对双创的认知,必然会极大地阻碍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作为双创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对相关活动及课程的不了解,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面对创新创业赛事和实践项目的意愿不强烈。并且,在相当一部分的参赛选手中,呈现出重视理论而忽略现实的情况。最后,部分学生参加赛事的初衷是在期末的综合成绩以及评优选优中更具优势。

第三,双创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一方面,受到了当下疫情的影响,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下,各行各业和大众就业者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就业人员会因为所在行业不容乐观的发展现状而波及自身。这一点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本就压力不小的就业市场变得更加艰难,毕业生求职的进度也越来越缓慢。因此,高校更应该加强对学生们的双创教育,以国家目前所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背景的创业带动就业。首先,各地高校都容易面临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对高校开设双创课程的支持力不足,并且各地高校开展的时间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较晚,使得我们缺少很多的实践经验,大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的认知和关注度不够,从而表现出较低的热情和兴趣,进而导致无法形成严格的教育体系,依旧采用老一套的方式如讲座、相关赛事以及知名人士论坛等。其次,现在高校里的双创课程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的创意想法进行合适的教育指导,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专业人才培育计划中。最后,高校在双创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教师也十分少,而现目前普遍存在的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于双创这门课程,讲究的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禁忌呆板的课堂教学。

4 双创事业创新发展新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各大高校所面临的的一项难度系数较大的任务,它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在这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摸索和创新,找到适合自身院校、符合本校特色的发展模式。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教育体系使得双创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不易,然而,如若创建出一个各个校级部门以及人员配合方面达到融合默契的教育网络体系,将会促进高校的双创教育体系发展,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共赢”的局面。对于较为年轻的双创体系而言,将拥有更加坚固的后盾支持与保障。这样的体系构建需要学校与社会众方的联合支持,如政府机关以及一些社会企业,结合多方的优势和利益,来共同推进这个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共同治理达到效益最大化。

4.1 构建高校跨部门横向功能整合机制

构建横向的整合机制其实就是指在高校的各个部门内部建立横向协同合作。因此,高校需要相通的部门体系,使得部门与部门之间具有良好且高效的沟通机制,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好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沟通与协作,提高效率。

之所以强调整体性,是因为它能够高效地运用好群体优势,将各部门的特色与优势结合整体发展的需要发挥出来,更快更好地推动治理方针的落实,以大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各部门协调合作,达到效益最大化。

并且可以搭建专门为大学生创办的有关于双创教育的信息共享平台。利用现代已逐渐成熟的大数据技术,建立信息平台以及优化流程,使其完备统一且整体能够优化整合,为解决信息碎片化、孤立化等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第一,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库模式,它利用宽带技术将这些数据全部连结在一起,形成逻辑统一、结构统一的大数据库,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解决存在于信息体系构建中所遇到的问题,其中包括有关于高效双创的信息体系构建以及信息数据过于细碎、无规律地遍布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难以系统地去管理和收集整合。第二,需要熟练掌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技术,创建有关于大学生双创的信息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与利用,切实解决学生们搜集信息不便以及信息“积灰”等现象,同时降低了校方、政府以及机构之间协作的成本,打造了一体式、便携智能、协同合作、低成本的信息共享平台。第三,需要有效掌握各个年级、专业的学生们对于双创教育以及提升职业素质的需求,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的数据开放功能,利用大数据建设好数据之间的交互融合,打造全新的有关双创教育的数据共享体系。

4.2 构建高校跨部门纵向整合机制

建立好高校的部门机制首先需不断加强和创新高校内部的治理,这就必须要从根源上跟进教育体系和部门内部的治理方式,立足于高校部门间的联系与发展,把重心投向部门内部的基层人员。要求高校从细微处出发,联动各部门纵向整合,实现从“微治理”到“大改革”,不断强化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好学生群体,将校级部门的管理体制做好做细,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与建议,小洞不补,大洞难补。其次是要建立多元化的平等沟通机制。高校应该注重推进民主管理,通过对话沟通,建立平等的协商对话机制,从而使得各个部门主体和成员之间更加高效沟通与交流,经验共享、取长补短、凝聚共识,使得大众能够团结一心,朝着共同目标而奋斗,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部门外的监督机制,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公开化、透明化,不让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而是要各个主体成员都参与其中,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5 结论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中国的创新事业的主力军为当代的大学生们,他们是具有高素质、巨大潜力的创新人才。且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科技创新在不断进步,它所给予创新创业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持更多样化、个性化、全面化。科技、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创新创业项目为科技培养并挖掘出一批精锐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强并完善了中国的创新体系,科技的更高发展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下一轮的创新创业事业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面对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各大高校应该重视它们,加快完善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各个部门之间有效地利用好各自的信息资源进行沟通与协作,提高效率,与此同时,搭建好信息共享平台,以解决好信息碎片化、孤立化等问题,达到效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在创新创业事业领域的科研精神,打造一个更高品质、更专业化、更致力于创新项目开发与研究的师资团队,从而加强学生对于创新创业事业的认知度,激发学生的意愿和兴趣,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去,落实实践与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

猜你喜欢

双创体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双新双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