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高等教育助力湖北省乡村人才培养

2023-08-15朱浩亮藏志勇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5期
关键词:成人农民人才

朱浩亮,藏志勇

(宁夏大学农学院,银川 750021)

乡村振兴是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针对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必须将人才置于首要位置[1]。人才作为农业农村较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乡村建设发展的引擎;一方面需要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培育本土人才。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三农”而振,为“三农”而兴,农民作为最大的受益主体,应当是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乡村振兴建设中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应放在调动各地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在网络信息化普及的时代,成人高等教育能助力培养提升乡村农民素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人高等教育依托于各大高校办学,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有着行业科研的领头技术,其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半工半读的教育培养形式都与培养乡村本土人才相契合。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依托互联网在线课堂和成人高等教育补足乡村本土人才的短板;以培育本土人才为“主旋律”来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本研究从成人高等教育与乡村人才结合的视角出发,探讨成人高等教育助力培养乡村振兴本土人才,以期助力湖北省乡村振兴。

1 成人高等教育助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

成人高等教育是中国对成年人实施的中等教育阶段以上的专门教育,考生在报名参加全国招生统考后,分由各省、自治区院校统一组织录取。学习形式分为业余、函授,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通过网络学习课程,每学年在节假日期间安排学生集中线下授课10~30 d。对通过所有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本科毕业证书;本科毕业可申请学士学位。

1.1 助力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能仅局限于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而应着眼于“接二连三”、一二三产融合、功能多样、质量取胜的现代农业产业兴旺与发展。推进多类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多元化专业化农业服务发展;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2]。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水平,了解对乡村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运作规律,根据当地乡村特色开发特色产业,更好地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有利于农村产业更好的融合发展,为实现产业兴旺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1.2 助力生态宜居

实现生态宜居,首先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让农民从根本上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还需要结合乡村特色文化。成人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治理与文化课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生态宜居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践行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挖掘所处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正做到在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3 助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仅靠宣传提倡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不够的,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成人高等教育可以通过线上文化课程提振农民的精气神,促进农民形成良好的思维、生活习惯;班级可以展开各类具有带动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带动整个村的文明乡风。还可以学党史讲党课,以身作则、以德润心来培育传承文明乡风,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4 助力治理有效

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通过法制课程培育农民学习法制知识,增强农民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从法治出发的角度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另一方面,通过所学课程在当地党组织及村干部的带领下组成自治委员会开展乡村自治。在文化课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社会宣传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移风易俗,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创建自治、法治和德治“三位合一”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1.5 助力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农民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得到满足。一是生活条件富足衣食出行都有保障,二是精神文化生活愉悦、幸福感较高。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能显著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卫龙宝等[3]的实证研究,教育不仅影响农民的个人收入,还对农民所在群体的收入产生影响,同村农民平均受教育时间每增加1 年,其收入将增加6.21%;;同行业的农民平均受教育时间每增加1 年,农民收入将增加8.13%。此外,成人高等教育还可以促进农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农民懂得美、欣赏美、传承美,让农民在精神层面得到更多的充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2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结合的困境

2.1 农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国家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共计31 422 万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比例为,未上过学的人员占比6.4%,小学占比37.0%,初中占比48.4%,高中或中专占比7.1%,大专及以上占比1.2%[4]。可以看出,高中及以上学历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仅为8.3%,整体呈现文化素质基础水平偏低的现象;而接受成人高等教育需要满足具备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基础,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2 学费负担较高

成人高等教育高升专、专升本的学制均为2.5年,以湖北省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官网公布的每位学生的学费为例,湖北经济学院高升专2 600元/年,专升本2 600元/年;武汉科技大学高升专2 190元/年,专升本2 700 元/年;武汉工程大学高升专2 500 元/年,专升本2 950 元/年。可以看出,2.5 年制的总学费费5 000~7 000 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 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6 902 元,农村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上的年支出为1 645 元[5]。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额外的学费支出是一笔很大的未知风险投资,家庭条件较差的农民很有可能不会选择这项教育投资。

2.3 农民学历教育未引起重视

成人高等教育在帮助农民学习者自身的同时,还对农民子女及其整个家庭、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调查显示,仅以农村女性为例,有87.2%的农村妇女希望接受农业技术和致富信息的培训,她们普遍怀有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热情[6]。

湖北省的农民继续教育多集中在短期的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2021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的农民培训相关记录(437条),职业技能培训大多是为期3~30 d 的职业技能相关培训通告,没有提升农民学历水平的政策通告。职业技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农民提升生产力,但通过专题形式的短期培训不足以构建系统知识。乡村振兴的发展除了需要职业技能人才、生产人才外,还需要农村公共管理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科技人才和懂得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这些在短期的专题培训中较难实现。

2.4 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高等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多数是以就业导向牵头开设热门专业。农业类高校涉农专业也不够全面和新颖,以华中农业大学2022 年招生简章为例,招收农学相关专业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医学、林学、园林、农林经济管理等,缺少养殖类、新农电商类、公共管理、园艺教育、智慧农业、农业科学与工程等。成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对成人教育的教学体系或成人教育学校(学院)实施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普教化”现象,缺少与实践结合的课程,不能很好地贴合本地乡村产业的实际发展[7]。

2.5 函授站教学点数量过少

函授站教学点是学校在当地各县市设立的教学点。其功能包括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为学生答疑解惑、举办线下教学、期末考试等教学活动。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成人高等教育函授站一共27 个,其中15 个分布在武汉市内,有些地级行政区因为生源数量少没有设立成人教育函授站;农民参加线下课程学习和考试很不方便。

2.6 农民欠缺学习内生动力

中国农业大多数是小农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规模不大,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其抗风险知识较为欠缺,对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抵抗力也较弱。让农民接受成人高等教育,一方面,他们的经济收入十分有限,有些家庭承受不了偏高的学费;另一方面,农忙时他们必须下地干活,只有农闲时才有空余时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教育后能够看得见的收益回报。很多农民认为学习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与其读书还不如娱乐消遣,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教育能带来更高层次的收益。

3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议

3.1 优先培养“领头雁”人才

在农村文化素质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人员、村“两委”干部、农技服务人员、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农村能人、退伍军人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备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群体来接受成人高等教育。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强,在参加成人高考前请老师授课,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他们学成后可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擅经营的“领头雁”,能够带领更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对于有技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长的学员,在招生考试时可以减少文化课考试成绩比重,采用单独招生的方式争取让其能根据专长发挥作用。

3.2 构建农民学历教育体系

地方政府应提高对农村长期性人力资本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建立完整的农民高等继续教育体系,帮助有学习需求且优秀的农民获得提升的机会。首先,加大地方财政投入,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减免学费及各类学习费用。如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出台政策《关于做好2023 级高素质农民专科学历教育生源组织工作的通知》,依托本省农林院校开展对于符合要求的农民接受成人高等函授专科教育实行学费全免[8]。其次,地方农业农村局与组织部、妇联、团县委等部门紧密协作,除了深入到各乡镇实地考察外,还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等新媒体做好宣传活动。选择一些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毕业后的受益农民,多宣传他们的成功经验,激发其他农民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最后,构建“1+N”证书培养体系,毕业后除了学历证书外,还能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技能培训证书[9]。对于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可以尝试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3.3 创新完善专业及课程设置

因地制宜,因需施教。优先开设企业和乡村发展需要的专业,在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背景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全视角人才需求,针对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展精准培养[9]。挑选一批有实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作为教育培训实训基地。融合当地文化和资源,使学生也能借助院校、企业的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快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真正做到为乡村振兴培养需要的人才、用得到的人才。

从农民的生产生活、知识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减免不必要的理论课程,适当降低英语、数学等需要一定学科基础的课程学时,确保开设的课程实用性、可实施性强[10]。开设一批创新课程,培养农民的创新思维能力。 除了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外,还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开发乡土文化课程,培养他们的乡愁和乡情,传承当地独特的乡土文化。

3.4 增加设立函授站教学点

多数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点普及范围有限,高校和地方县政府可以根据报名人数在乡镇设立函授站教学点,打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可以利用闲置的旧学校或村文化中心打造函授助学点,设多媒体教室大屏播放网络课程,摆放各类专业课学习资料供村民翻阅。村民也可在多媒体教室组织讨论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扩大学习效应。函授站教学点可定期邀请当地的种植、养殖大户、田秀才、企业管理人、农科所专家、院校教授前来深入田间地头讲授课程,进行实操指导,打造理论学习、技能实操、跟踪指导三位一体的循环模式。

3.5 激励农民学习内生动力

首先,从根本上激发农民的上进心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清楚认识到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可以增收创收,提升其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和社区服务,还可以提高学历和社会地位,给子女营造家庭学习氛围,树立学习、进取的榜样。其次,探索“校企村”联合培育机制,按照以村为主体、学校融入、企业扶持的“三合一”合作模式,为农民学生的日常实践和工作提供更多机会。

猜你喜欢

成人农民人才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成人不自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