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周边传播共同体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

2023-08-13孙延凤刘娜札雅

传媒 2023年14期
关键词:周边国家中华文化

孙延凤 刘娜 札雅

在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由华侨大学、海南广播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主办,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海南广播电视台三沙卫视、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周边传播论坛于2023年4月22日在厦门举行。来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侨联的负责同志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40多所高校的学者,以及黑龙江、内蒙古、云南、宁夏、广西等10余家省级广播电视台的领导和专家180余人参会,同时见证了华侨大学周边传播研究院的成立。围绕“建设周边传播共同体,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的论坛主题,20余位演讲嘉宾深入分析了中国周边传播的新格局、新态势、新问题,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前瞻性很强的新思路、新观点、新策略。

积极释放周边传播价值,继续服务国家大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周边传播理论创建者、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向媒体介绍了周边传播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与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密切呼应的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诞生8年来,已发表了两本专著和110多篇论文,各级获奖论文30多篇,成功申请了10余个与周边传播相关的国家社科和省部級科研项目;北京大学等一些新闻传播院校还开设了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硕博士专业课程和硕博士招生专业方向,发表与周边传播相关的硕博士论文30余篇;截至2023年5月底,华侨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已经成立周边传播研究院(还有3所高校在筹备之中);“周边传播”公众号从2017年底创办以来已经发表了80多篇原创文章;2022年底,中英文同时开播“周边传播网”,开通后一个月内在海外已收获超过一万余粉丝。为了更好地贯彻“周边是首要”的周边外交战略,有效地凝聚和整合中国周边传播资源,提高周边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在第五届中国周边传播论坛举办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侨大学等53所高校与周边传播相关的研究机构及广东、广西、云南、黑龙江、内蒙古等9个省级广电媒体以及部分文化企业发起成立了一个开放的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

国家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闫成胜在致辞中指出,周边国家与我国地域相近、人文相通,在国际传播中占有首要和特殊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主席“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周边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视听节目周边传播走深走实、周边传播渠道和周边传播合作方式全面拓展、日趋多样。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要大力推进本土传播理念、理论和机制的创新,增强传播理论自信,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传播力和感召力。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在发言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周边传播的底蕴、逻辑与价值所在。他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周边传播的文明理念与传播方略。一是尊重受众而非高高在上,二是求同存异而非强加于人,三是着眼创新发展而不是墨守成规,四是加强交流合作而不是封闭对抗。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在发言中提出,周边传播首先要知己知彼。他在分析了中国周边国家的信息传播格局后强调,东南亚、南亚国家年轻人对互联网的娱乐需求显著,是国际传播的新“蓝海”,也是西方媒体特别是网络视频竞争的重点地区。中国影视的周边传播在内容、形式和渠道上要符合该地区的年轻态表达、高品质呈现和移动化传播的视听诉求。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表示,周边国家在中国外交格局中占据首要位置,东盟外交是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这一原则性和方向性构成了周边传播在中国战略传播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依托。因此,周边传播是阐释中国重大政策理念的重要抓手,不仅有利于中国在周边地区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还有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中国战略传播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教授认为,应从多个视角理解和释放周边传播的学术价值。他指出,周边传播理论的价值在于能够解释社会传播现象、解决媒体实际问题、创新思维观念三个方面。周边传播理论追求远交近亲,重修文立德,求同存异,是突破全球传播格局闭环困境和陷阱的“中国之智”。他呼吁中国边疆媒体和高校传媒研究机构应当联手成立“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分工合作,以边为沿。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徐江善教授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亚太地区是核心,加强周边传播建设,增强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建是灵魂。他认为,周边传播价值共建有三条路径:即从中华文化遗产中寻求周边传播智慧;寻找并强化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共性、共识与共建;虚实并举,以周边传播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互惠互利。

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内涵,提升周边传播效能

部分与会嘉宾还就如何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内涵、提升周边传播效能发表了各自独特观点。

中国动画学会会长、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原司长马黎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企业以动画为媒介,积极与周边国家加强文明交流互动,促进中国文化的周边传播。但是,中国动画在周边国家的传播效能有待提高,在题材立意、叙事方式、构图造型上要提升对周边国家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特别是要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合拍、展映展播、渠道分发和市场营销等方式,推进中国动画在周边国家市场的传播效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教授从大历史观出发回顾了周边传播的结构性力量。中华文化通过代代相传的周边扩散构筑了我们今天想象的共同体。积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和代表性符号是中华文化周边传播的重要基础。他认为,更多更深入的区域国别研究是周边传播精准性的支撑;要运用全媒体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周边传播;要着眼于周边国家新生代的活力和文化价值共同体的构建,才能可持续地提高周边传播的效能。

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教授指出,非英语、非主流、非传统、非西方国家数字平台使用率的优势为中华文化周边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期;人口多、民族多、邻国多是中国巨大的话语优势,为周边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潜力。在新媒体平台上国与国的差别小了,文化的含义增多了,所以,新媒体的周边传播不仅要关注地缘周边和文化周边的共通性,还要研究和放大以趣缘为核心的交流。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周边,新的周边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研究新媒体平台的周边传播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更要去探讨新技术带来的新周边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问题。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对中华文化“和谐”理念的价值和普适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文化“和谐”理念是提高周边传播效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价值基础,但“和谐”的价值理念更多地应当通过影视和其他艺术作品不断向周边传播,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

精准落地周边国家,推进周边传播共同体建设

围绕如何实现外宣产品在周边国家精准落地、如何推进周边传播共同体建设问题,广东、宁夏、黑龙江、云南、内蒙古、新疆的媒体代表和学界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广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施燕峰认为,大湾区卫视的传播与周边传播息息相关。经过媒体重构形成的大湾区卫视是广东对外传播的特色和周边传播的阵地。从2022年成立以来,大湾区卫视的传播重点就是广东周边的港澳受众和东南亚国家。他认为,周边传播理论可以为大湾区卫视做好周边传播工作提供精准的理论支撑和借鉴。他希望,大湾区也能早日建立周边传播研究院,就近指导大湾区卫视的周边传播工作。

宁夏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仁汉表示,周边传播理论中“万物皆有周边”的观点是宁夏广播电视台“广电+文旅”经营战略定位的理论依据。面对广电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场困境,广电行业要积极拓展自己的“周边”,扩大产业和市场的空间。广电和文旅二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相互加持、相得益彰的发展效果。宁夏“广电+文旅”的探索实践实现了宁夏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入圈到出圈的跨界融合,是周边传播理论应用领域的延伸和创新。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焦春溪介绍了该台对俄周边传播的经验。他认为,笼统地提出国际传播、对外传播过于模糊,周边传播是对边疆媒体对外传播的高度精准概括,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和可操作性。如果每一个周边省份的媒体都能搞好自己的周边传播,中国的周边传播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效能。他希望,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能够尽快成立,高校和媒体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分工与协作同步,这样,周边传播才能更有成效。他还提议,周边传播论坛不仅要评选优秀论文,还要评选周边媒体优秀的视听节目。

云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雷激分享了所在台周边传播的经验与体会。他说,云南台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传播合作,只是以前笼统地叫国际传播或对外传播,现在的周边传播理论通俗易懂,方向和责任明确,便于实践。云南毗邻东南亚,少数民族众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巨大优势,周边传播、跨境传播、民族传播的效能一定会大大提高。他介绍了云南广播电视台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在周边传播过程中在拓展跨境传播渠道、打造跨境传播媒体品牌上的新探索、新成效、新思考。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部主任哈斯少布介绍了近年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对蒙古传播取得的成果。他认为,在周边传播中,传播与服务相结合非常重要,要让蒙古国普通百姓体验到中国媒体在传播内容的过程中也兼有对受众的服务。周边传播也是促进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的过程和有效路径。

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赵萌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广播电视对外传播的现状。新疆广播电视台通过与周边国家媒体合作,提高了周边国家对新疆文化的认知度,也增强了汉语在新疆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针对西方媒体对新疆的污名化问题,新疆广播电视台制作了二十余部专题片,在周边国家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她认为,商业市场不能单打独斗,学术研究也不能单枪匹马,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的诞生必将有力整合中国周边传播的媒体资源和研究资源,形成周边传播的巨大合力和张力。

高度重视以人为媒,激发民间周边传播活力

中國侨联副主席陈式海表示,福建是我国重点侨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归侨侨眷650万,海外华侨华人1600多万,集中在东南亚的闽籍华侨华人有1000多万,侨力资源比较丰富。以侨为桥,双向交流,周边传播应用前景广阔。

华侨大学校长吴剑平介绍,华侨大学是中央统战部直属高校,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建校63年来,学校培养各类人才20多万人,其中有6万多人分布在港澳台及海外各地,成为促进中外友好,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力量。学校现有全资助学生3.3万余人,其中来自港澳台地区和90多个国家的境外生有7600余个,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这是助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和周边传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文旅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西龙表示,旅游的双向传播属性、非官方色彩和民间交流属性对周边传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以旅游为载体的周边传播是对官方媒体周边传播和国家周边外交战略的有力补充。以旅游为主的人际交流是中华文明周边传播的优质载体。数据表明,中国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和出境市场最多的均是东南亚和东北亚国家,这也印证了周边传播理论的客观性和巨大价值。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陶格图教授认为,周边传播理论中“万物皆有周边”“近者先到,邻者先得”的观点对内蒙古的周边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内蒙古是接收蒙古国留学生最多的省份,基于人际传播的留学生教育是较为有效的周边传播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在留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也遵循了周边传播规律,从知识传授到文化传播,从文化传播到文化分享,从文化分享到文化价值认同,从文化价值认同到文化共同体建构,循序渐进地将中华文化向留学生传播。

伦敦大学学院(UCL)兼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授西蒙·马奥尼、中国传媒大学刘俊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泛喜马拉雅地区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韩鸿教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研究员费雯俪、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赖黎捷教授分别从教育认知规律、周边理论创新、民族传播、国家形象传播、游戏传播等方面对周边传播理论研究和应用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本届论坛虽然只有一天的议程,但是沿袭了前四届论坛“政产学研”同堂对话、跨界交流的良好传统。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立足于国家周边外交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文明互鉴的高位,对周边传播理论的多重价值、周边传播的规律、周边传播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周边传播的重点方向与路径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讨。论坛凝聚的最大共识和最大的亮点是:与会的40多家与周边传播相关的高校研究机构和边疆的6家省级广播电视台以及多家新闻传播杂志发起了《关于成立中国周边传播共同体的倡议》,同时决定在本届周边传播“十佳”论文评选的基础上,在下一届论坛上举办中国周边传播“十佳”视频评选,以推动周边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7ZDA2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李栋】

猜你喜欢

周边国家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个人看法
我国高校收藏中国周边国家文献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米兰全球展之莫斯科展:俄罗斯及其周边国家的标杆性家居盛会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将惠及周边国家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国周边国家媒体研究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