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内涵与实践理路

2023-08-13冯墨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融合

冯墨女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健康中国”建设作为我国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58亿[1]。中小学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后生力量,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维护好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夯实“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在中小学构建人人有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树立科学育人理念,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塑造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我国青少年心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采取学科化、专门化的模式,更要走学科与学科相融合、教学与生活相融合、学校、家庭及社会相融合的多元化、生态化发展之路。

1 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诉求

传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化、专门化的心理教育,而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多元化、生态化的心理教育。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要素有机融渗到日常教学生活之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心理需求,适时、适机地开展心理教育,其本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化[2]。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梳理,可以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阐释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理念。

1.1 宏观层面:学科视野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宏观层面的融合体现在学科视野的整合,包括各学科间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内容资源及教学模式等的整合。法国物理学家普朗克说:“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生物学、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因此,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的互相补充与共同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生成于每一天的课堂内外,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与学生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既是各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中小学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以承认学科差异为前提,打破边界,融合创新,在学科教学中传递心理知识,塑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价值,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实、做深、做细。

1.2 中观层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中观层面的融合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各种教育力量、教育资源的整合。协同育人、合力育人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导趋势,也是全面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合力育人就是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为载体,以学校、家庭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为阵地,协调主体、客体、内容、环境、资源等各方面要素,全方位整合育人力量,建构中小学校园内外环境相融合的开放性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建立健全的运维体制、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科学完善的应对措施,保障系统内信息的流畅与资源的整合。要构建家校合作、社会参与的多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打破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的时空界限,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维走向多维,从独立走向融合。

1.3 微观层面:教育要素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微观层面的融合体现为心理健康教育要素的整合(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及教育形式等的整合。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出发点不能仅立足于学生认知与情感维度的提升,更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教育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实现全人发展为目标,通过学习过程和生活过程实现学生完整心理结构与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认知、情感、行为及能力的协调发展。要保障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的转变。

2 中小学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2.1 个体心理发展的整体性是实现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与前提

人的心理活动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组成,心理过程涉及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个性心理涉及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人的心理活动的各要素并非随机零散地分布于心理活动当中,也不是各要素简单叠加,而是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3]叶圣陶提出“为人生”的整体教育观,强调人的心理是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的统一体。当下的学校教育一味地追求专门化的课程体系,却忽略了个体生而为人的整体性,将学生完整的生活加以割裂和肢解,导致了学生发展的片面性与不均衡性。因此,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要将个体心理发展的整体性作为教育的基础与前提,以课程和活动为载体,为其提供整体的教育视角与教育内容。

2.2 个体心理发展与生活世界的联结是实现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依据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个体心理发展与生活世界的客观联结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将认知与技能的培养、情感与意志的陶冶、人格与品行的完善与生存的智慧、生活的境界、生命的价值有机融合,让学生“学生存的技能,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命的意义”,为学生精神生命的自由地生长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实现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文化之间的连接。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的目的与手段,更是人的生活或人的存在本身。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中小学生的“生活形式”和“生命形式”,或许能够更好地阐释心理健康教育“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生命意义,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塑造生命、塑造灵魂”的历史重任。

2.3 学科课程间的内在逻辑整合是实现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依据

叶圣陶曾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进去。”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进行统整,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知识串联,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样,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也不应局限于本学科,而应实现学习资源的统整,营造一个与学生生活本身相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形态。

3 中小学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理路

3.1 全人心育,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念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教育理念是引领教育实践与变革的思想先导。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是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向善发展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其终极目标是人的自我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关爱学生的生命价值,呵护学生的精神成长。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秉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践行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对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认同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觉践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

心理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认知和情感的教育,更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学生是富有思想感情的、个性鲜活的整体的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全人”作为教育的切入点,建构以人为本、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要通过探索、挖掘学生的优势与潜能,提升、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确立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实现心理机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要以促进发展为根本,以积极引领为主导,兼顾预防性功能与矫治性功能,发挥心理教育在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方面的价值功用。

要确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心理教育思想,探索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衔接和有效沟通机制。个体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融合,并遵循一定的成长规律。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具体设置,逐步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机制建设。不同学段可以在遵循“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按类指导、均衡发展”原则的基础上[4],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大中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有效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保障学生能够适时、适当、适度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3.2 同频共振,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等层面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中小学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创建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相融合的多维立体格局,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发挥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的各自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备科学性、系统性、递进性等优势,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性与主导性,调动学科教师、班主任及行政管理人员等育人主体的积极性。要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形成良性互动,打造有机整体,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以心育心”的新局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多发生在孩童时期,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童年经历对人格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5]。家长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改变错误的教育方式、缓解紧张的亲子关系、提高家长的心理素养、改善不良的家庭环境,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主要手段。

心理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领域内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社会建设领域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鼓励社区和社会资源支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搭建育人育心平台,共同担负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要积极整合学校、社区、家庭等多方面的心理教育资源,打破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界限,构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心理育人、人人有责”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和共同行动。在卫生健康领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防治心理行为问题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提升人民群众的心理幸福感,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基层社区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升基层社区的心理卫生服务水平,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意识转变,在全社会达成“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的系统工程”的广泛共识。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形成全面关注心理健康的良性氛围。

3.3 五育并举,汇聚心理健康教育“心”合力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智育、德育、美育统称为“心育”,和体育并列构成教育宗旨的两个方面,构成“完全之教育”。心育并不是智育、德育、美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的融合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重拳齐发、双向建构,是铸造新时代大格局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的有益尝试和重要探索。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性。通过德育教育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浸润与价值引领,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方向。智育的目标是为学生的智能发展、技能发展、个性发展及社会性发展提供智力基础和文化底蕴,通过智育使学生的创新性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可能。可以说,智育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授体育知识、增强身体素质、弘扬体育精神等多种功能,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体质保障。美育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滋养心灵,具有“润心、化人、怡情”的教育功能。劳动是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与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育,都是遵照教育规律。要通过“各育”的科学实施,充分挖掘、整合“各育”所蕴藏的心理教育资源,优化心理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的融合,是新时代铸造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的回归。

4 结语

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是融渗在教育体系当中、与教育节奏同频并改造教育生态的教育,彰显了心理健康教育滋养灵魂、呵护心灵的温度与深度。它从教育与生活出发,在教育与生活中进行,最终回归教育与生活,为中小学生创设心灵自由发展与成长的时空场域。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融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