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脚起跳”学练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2023-08-11李源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单脚单手学练

李源

“单脚起跳”是体育运动中的基本动作,该动作在许多运动中会经常运用到,如助跑摸高、跨与跳的动作等。许多运动项目中也都有此动作,如篮球中的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第2步投篮动作、跳高与跳远中的起跳动作、排球中的单脚起跳扣球等。相同或相似的动作在多个运动项目中反复出现,说明这一动作是关联各个运动项目的连接点,是技术重心,是获得跳跃初速度与倾斜角度的重要手段,该动作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其他相近或相似动作的运动技术。笔者将初中教学中的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蹲距式跳远、跨越式跳高、跨栏跑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建立了由易到难、逐层递进的“单脚起跳”主题式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

一、“单脚起跳”学练内容构建

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联系首先体现为知识与技能的整体性,应以整体、系统、关联和结构的视角统整学练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整体变化。教师应从“单脚起跳”完整性的角度设计学练内容结构和学习流程,需要考虑到相关“类”的集合,寻找相关内容、方法和练习的连接点,整合教学资源,以便帮助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与技能的目的。为此需要将整个水平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对运动技术横向有联系的教材整合成应该教授的内容开展教学与实施。

教学内容的制订不是将教材内容的简单组合,其实质是以“单脚起跳”为主线将教材内容串联起来,构建系统化、层次化的运动技术结构,在每个教材的教学中让学生更加注重“单脚起跳”技术的学习与掌握,让“单脚起跳”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从“内容”“方法”“作用”3个方面概括学习“单脚起跳”的关键特征。“单脚起跳”的“内容”“方法”“作用”组成了一个层次,而“内容”“方法”“作用”等要素又组成了下一个层次,多个层次中的多个要素组成了“单脚起跳”的关键特征。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结构,就能有效地运用这一技术掌握更多的技术。

二、“单脚起跳”学练内容设计思路

主题鲜明、课时合理有利于学生精确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是厘清知识和技能的内在逻辑与联系、整体把握发展和培育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单脚起跳”内容将七年级篮球单手肩上投篮、蹲距式跳远与八年级的跨越式跳高整合成一个主题式大单元,即“单脚起跳”主题式大单元,因为3个教材均有单脚起跳技术动作,起跳的着地、缓冲与蹬伸3个先后发生的动作,其力量使用特征尽管并不一样,但却一同组成了完整的起跳過程,在设置时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如,先进行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是因为在该技术脚步动作的第2步为“向上高跳”动作,与蹲距式跳远、跨越式跳高的起跳动作相同,而篮球的“高跳”动作仅强调高跳,并未要求高度或远度,先学习起跳动作,让学生明确该动作的起跳技术与要求,认识这一动作在篮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以脚步动作为主要教学的安排也有利于学生快速熟练掌握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脚步动作,之后为蹲距式跳远与跨越式跳高的脚步动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蹲距式跳远安排在跨越式跳高之前,是因为单脚起跳向前比向上更容易掌握,技术动作的质量与要求相对较低。

“单脚起跳”学练内容安排在七年级第2学期,学生通过七年级第1学期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体能基础,而跨越式跳高虽为八年级教材,但学生已经掌握了单脚起跳技术,学生再学习跨越式跳高在起跳技术上已不存在问题,主要是发展腿部力量,将“单脚起跳”的向前上发力转化为向上起跳,并做出区分。

通过“单脚起跳”技术动作的学习,引导学生明确该动作在运动项目中的重要作用,能熟练掌握该技术在各个项目中的动作要求,并建立各运动技术之间的联系,能将该技术灵活运用于跳远与跳高的运动项目中,且能跳出一定的高度与远度。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练,说出相关运动技术、比赛规则等知识,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掌握其技能和方法,能运用所学技术提高项目的动作质量,发展跳跃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在学练中积极探究、主动思考,不断分析总结问题,通过不断突破动作质量超越自我,并表现出遵守规则、勇敢果断、相互鼓励、勇于挑战对手的良好品质。

三、“单脚起跳”学练内容的实施策略

以“单脚起跳”为主题,设计“单脚起跳”大单元学练内容。

1.“单脚起跳”为主题的大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学生认知、体能和技能基础,对各种教材内容的选择、编排顺序和呈现方式进行重组和二次开发,再将教材的内容从整体上整合,形成易于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即符合学生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生理机能发展规律。教师可教授学生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在学生掌握正确脚步动作的基础上重点强调第2步脚步动作的起跳用力,有利于提高投篮动作的稳定性,同时也为后续学习蹲距式跳远与跨越式跳高起跳的发力技巧奠定基础。

2.“单脚起跳”为主题的大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

“单脚起跳”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以“单脚起跳”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在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强化“单脚起跳”动作在该运动项目中的作用与价值,通过教学发挥其作用,同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能教学在教学之初更加注重脚步动作,将脚步动作拆解为跨步接球与单脚起跳,跨步接球决定着技术动作的正确性,是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的关键,而第2步单脚起跳动作则决定着起跳后的稳定性,利于动作的出手与控球。在第1课时教学中,将技术动作分解为跨步动作—单脚起跳—组合技术(无球)—跨步接球完整动作(有球),在第2步的单脚起跳技术教学时,强调向上起跳,即“一大二小三高跳”中的“高跳”,要获得“高跳”需要第2步迈步小,起跳前稍降低重心,充分蹬地,跳起后注重起跳后的稳定性,为投篮动作作准备。练习手段为左脚上步向上起跳练习、与跨步动作的组合技术、上左脚举球投篮、有球的完整动作练习。这一系列的练习其目的不仅仅为技术的稳定性与进球作准备,更是通过强调单脚起跳技术,初步认识此动作在整个脚步动作的重要性,学会并掌握该动作,为后续的学习打基础。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更是明确了单脚起跳动作如何蹬地、如何起跳,但单脚起跳动作仅是起跳动作,也是众多技术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没有强调远度与高度,学生在运用时仅是提高投篮技术的稳定性,这与跳远中的技术动作差异较大。蹲距式跳远中对单脚起跳技术要求更高,要达到一定的远度需要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向前上的速度。单脚起跳的技术学习占有更大的比重,单脚起跳技术决定最终远度,是学习蹲距式跳远的关键技术,掌握了单脚起跳技术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蹲距式跳远教学中更加强调起跳技术的教学,要针对起跳技术的着地、缓冲、蹬伸开展精細化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起跳技术。在“单脚起跳”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中,安排起跳技术和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2节课的时间,其目的是真正让学生掌握好起跳技术。

教学过程如下。初学阶段:通过讲解示范或学生探究让学生明确助跑的最后1步稍小,用全脚掌着地,过渡到前脚掌起跳,起跳腿充分蹬伸等技术要点,练习手段为原地蹬地起跳模仿练习,体会用力与发力;2~3步助跑蹬地起跳练习;起跳后的腾空步练习。衔接阶段: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技术,要求助跑有力、节奏合理且相对稳定,起跳蹬地充分,练习手段为3~5步助跑起跳练习。巩固提高阶段:起跳技术已基本掌握,通过复习起跳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衔接动作、学习完整技术等,起跳技术会更加成熟,弹跳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在经过单脚起跳基本技术学习与向前上单脚起跳的基础上,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单脚起跳技术动作,且腿部力量与跳跃能力已获得初步的提高,为跨越式跳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跳高与跳远又有所不同,起跳时需要迅速改变人体的运动方向,产生尽可能大的垂直速度,获得理想的腾空角度,保证过杆动作的顺利完成。对于跳跃运动项目,助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且起跳前需要较大的助跑速度。相对于跳远,跳高更需要较低的重心以获得最大的蹬力,助跑最后1步要达到又快又低,但因为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起跳前的水平速度、空中的高度、腿部力量三者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初始学习阶段将助跑和起跳作为教学重点,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助跑和起跳的练习或给予更多的细节关注。学习蹲距式跳远的起跳的基础,在跨越式跳高时起跳易于产生“前冲太大,向上不够”的错误动作,这就尤为需要与蹲距式跳远的起跳区别开。具体的做法是强化正确的起跳技术并反复练习;迈步摆腿练习,体会髋前送动作,加大摆动腿摆动幅度;强化助跑节奏并反复练习助跑起跳。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体卫艺专项重点课题“运动技能结构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b/2021/3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单脚单手学练
以学练标准为基础促学练内容之有效
绝活老人的日常训练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案
单脚立
What Is aSplit-second Decision You Made that Changed Your Life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单手采药器
能解放双手的雨伞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
预防与纠正初一学生低头运球现象的学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