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与发展探索
——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2023-08-09朱艳阳

高教学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科立德

朱艳阳,严 格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文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新文科建设国家战略的提出,在新时期里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指出了新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典型的文科专业,务必充分利用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加以改造提升。通过细致考察和深入分析,本文指出了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总结了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一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我国高校中文系的主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立历史久远,已发展成熟、内蕴深厚。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掀起的新文科建设中,该专业也暴露出相对狭隘、自我封闭的面相。

(一)思政教育尚未全面、有机融入各教学环节

新文科教育强调坚持价值引领,构建自信、自立、自强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推进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各专业越来越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评价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素来重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但思政教育工作做得还不够系统化、深化,尤其是在联系党的方针政策、结合现实方面有待下更大功夫。

(二)多学科交叉融合力度比较弱

新文科建设重视各学科知识的深度、有机融合,强调培养专业素质高、综合技能强的富于创新素养的人才。从当前情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与信息技术、社会科学乃至人文科学内部的交叉融合,导致专业教学内容单一;其建设思路以“专业+方向”为基础,缺乏跨学科的交流,影响专业的创新发展。

(三)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转化重视不够

2014 年9 月24 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尚未重视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且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比较欠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能力不足。

(四)国际化程度不高

在全球治理体系和加速推进的国际秩序变革背景中,中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阐述了一些重要理念和主张,要在全球发展和世界和平事业中作出贡献,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是否跟进。因而,亟待培养一批能够顺应全世界新格局的外交人才和文秘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此可以大有所为。可是,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国际意识,人才培养工作尚缺乏国际视野,有待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二 具体措施

近年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真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教育部关于文科教育以及新文科建设的指示要求,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举措,主要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立德树人”宗旨,进一步加强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文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要求,在历次教师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并具体落实到教学各环节中。近4 年来,具体采取了如下举措。

第一,教材建设。教材是学生学习之“本”,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价值取向。教材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首要环节。每学期都积极发动全院教师征订、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目前,凡是由教育部编制的“马工程”重点教材的课程都已使用该系列教材。同时,秉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原则,建立了教材选用审查制度,严格审核任课教师自编或自选教材,切实做到了严把教材内容关。

第二,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教学与科研骨干教师开设学科特色鲜明、德育元素突出的系列课程,如湘中文学研究、谢冰莹研究、湖湘文化、梅山文化等,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使广大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也激发学生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使命感。

第三,为了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各环节,出台了《文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全力打造课程思政的“四个一”工程: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的示范课程;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考核体系;培育一批学生认可的课程思政示范教师;总结一套具有推广价值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逐步推动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讲稿、课堂和考核等工作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规范化、系统化、规范化。相继推出了文学概论、演讲与口才、档案学概论、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等课程思政设计案例集,集中通过展板展示、经验交流、讲座、学习研讨等形式在全院教师中进行宣传和学习。

第四,除了将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环节,也非常重视立德树人在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融合渗透。比如,在一年一度的写作采风实践教学中,选取蔡和森纪念馆、曾国藩故居、沈从文故居及新化油溪桥村等地,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人物的魅力,并体会中国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喜人成就。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发动教师指导学生研究红色文化,并且在各种创新训练中注意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将立德树人标准融入课程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必须以是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评价标准。本专业注意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学院书记领导、党政联席会齐抓共管、教学副院长牵头、专业负责人具体落实”的课程思政工作总体格局,还形成了“思想引导、制度支持、人员与经费保障”的协同工作机制,系统推进思政教育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本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特别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评价主体应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等。课程思政的评价应围绕社会需求、用人单位要求、专业定位、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等维度,将责任意识、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学习态度和自信心等要素作为评价内容,开展课程思政效果评价。

(二)结合新文科建设特征,初步打造出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

新文科建设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于革新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更具多元化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文学院初步突破了单一局限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多元融合为手段拓展课程资源。一是打破了学院内部各专业之间的分界,在课程设置、师资、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实现了汉语言文学、秘书学、网络与新媒体之间的融通与共享。二是打破了文学类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对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初步实现了课程体系的多元化。三是拓展了各专业的学习限域,针对专业特征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合作教学。在课程多元化体系内部实现大类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兼具通识知识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在课程体系的内容上,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未来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之间的紧密对接,实现学习、实习、就业和创新创业的有效融合。四是精心设计了外语课程体系,探索“专业+英语”培养模式,培养英语能力很强的国际化文学类专业复合型人才。五是部分课程初步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多元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融合,还将学科互融的理念与实践渗透于课堂教学,植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过程中,拟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金课。

(三)凸显新文科建设目标,着力组建复合型师资团队

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上打破学科壁垒,强调与新技术的有效融合,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落实新文科建设目标,首先务必培养具有专业背景和复合型知识体系的师资力量,尤其需要既具有深厚的文学学术传统,又兼具精深的文史哲学术训练的教师队伍。文学院一方面积极落实“引进来”的政策,打破了高校内部专业编制界限,将能够有效承担课程的校内外教师共同整合进这一专业教育的团队之中,以此拓展教师队伍的专业学缘结构。在具体引进的方式上,采取了兼职聘任、开设讲座和指导论文等方式将符合条件的教师整合到专业师资队伍,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其次,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对目前在岗的专业教师,通过攻读第二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赴国内外知名学府访学等方式实现交叉学科的专业化学习。并且,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按照课程和培养方案需要选派教师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理论,并充分结合当前新技术和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实际,鼓励教师探索信息化教学手段,协力达成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四)顺应文科建设新使命,大力创办国学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所需要的重要的活水源头。创办国学班,培养基础厚实、博古通今、创新能力强、通晓中外的国学文化研究人才和跨文化传播人才,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转化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创办国学班,首先,要制订课程体系,包括周易、尚书、四书、老子、庄子、说文解字等必修课和音韵学、中国史学简史等通识课。其次,要整合中文、历史、哲学各学院以及儒学研究所等高水平师资。再次,要招收对国学有真正爱好、基础扎实、创造力强的学生。只有办好国学班,培养出大批优秀文化传承人,才能为弘扬中华文化作贡献。

(五)切合时代契机,努力推促中国文化“走出去”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致力于跨学科课程体系设计、探索“专业+外语”培养模式、创办国学班的基础上,要切合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契机,进一步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事业,使中国文化的声音响彻世界舞台。

三 成效

本专业通过系列举措的实施和活动的开展,新文科建设有一些收获,主要体现如下。

(一)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不管教育理念如何更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所在。因而,立德树人必然是新文科建设中的一项根本性工作。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坚持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原则,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立项建设了一批课程思政教改课题,2019—2020 学年,学院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立项1 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8 项。还培育了一批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优秀典型和团队。包括朱艳阳、彭玲、李亚珍、马蓠、胡艳、叶红和颜术寻等老师及其团队成员。比如,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注意更新观念,科学处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目前基本形成了系统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且以课堂为核心,构建了全方位、多途径覆盖育人全过程,实现了“立德树人”的预期目标。

第二,“立德树人”优秀教师案例及其改革经验和做法被红网、大公湖南等主流媒体相继推介报道。其中,《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共产党员彭玲》在文学院团学会公众号、文学院官网、学校官网、大公湖南网、红网时刻发布,点击量达到了33 万以上。《不忘初心育桃李,立德树人见真章——记文学院秘书学专业负责人张峰》在文学院团学会公众号、文学院官网、红网时刻发布,该文获2021 年湖南省师德师风建设年“身边的好老师”征文一等奖。

第三,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普遍提高。总体来说,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宗旨以来,学院学生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社会担当使命感也显著提高。举一个例子,某年7 月河南突发洪涝灾情后,文学院2018 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周娇,主动加入支援河南的线上服务志愿者队伍。由于长时间熬夜值守,高负荷用眼导致了她突发眼疾,被迫进行手术治疗。她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格被《中国青年报》报道。

(二)进一步推动了与人文社科类学科、科技媒介领域的交叉融合,推促了中国文化“走出去”事业

本专业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办国学班等举措,在推促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特别重视飞速发展的科技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本专业在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技术媒介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所有教师都能娴熟运用多媒体授课,并且打造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省级线上一流课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多名教师在学校历次信息化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二,本专业把人文、社科类学科之间的交叉,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点任务。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使学生改变了单一学科的视野和观念,融文学、历史、心理学、哲学等知识于一炉的综合知识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第三,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使世界格局得以重新塑造,各个国家相互联系、彼此依存更加紧密,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本专业完善了“媒体融合+国情教育+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提升了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与素养,使学生具有了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情怀,培养了一批活跃在外企、外事领域的国际人才。

(三)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本专业通过调整课程设置、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平台与竞赛等多种形式育人渠道,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近4 年来,在各级各类赛事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荣获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国家级奖项3 项和省级奖项4 项;荣获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国家级二等奖2 项和省级二等奖5 项;荣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奖项4 项和省级奖项12项;荣获湖南省大学生写作大赛一等奖3 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 项、团体一等奖1 项;荣获“中国青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1 项;荣获师范生技能大赛省级奖项1 项和校级奖项6 项。此外,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培养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业务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经过该中心受训的学生,往往因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新文科建设中,高校当立足新时代,促进人文与社科、人文与新媒体技术交叉融合,助推国际化进程,引领人文社会科学新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助力,以最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且能够有所担当作为。笔者结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及已取得的一些成效,做了一些梳理和总结。但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的发展毕竟需要多维度的思考,教育改革是一个多轮次实践、反复摸索的过程,我们将根据社会需求,在实践中灵活调整和不断探寻新的教育理念和形式,努力提升学生身心素养与能力,力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科立德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豆文科作品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孙文科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