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宁矿区聚煤规律及控气作用研究

2023-08-08孙国忠

煤炭与化工 2023年6期
关键词:煤层气裂隙矿区

孙国忠

(北京大地高科地质勘查有限公司,北京 100040)

乡宁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炼焦煤产地之一,矿区东南以10 号煤层露头为界,东部以紫荆山断裂带为界,北部与石隰矿区为界,西北部以山西组煤层埋深1 200 m(太原组煤层埋深1 300 m) 等深线为界,西部以黄河保护煤柱为界。南北长约100 km,东西宽约55 km,面积约4 203 km2(图1)。近年来,随着国家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战略调整,有巨大发展潜力,开发利用好煤层气资源,有助于调整能源结构,保障煤矿生产安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条件好,资源丰富,具备产能依据,储量基础和技术条件。通过研究这一地区聚煤规律及控气特征,对指导该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图1 乡宁矿区范围Fig.1 Scope map of Xiangning mining area

1 地质背景

乡宁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为一倾向西,走向近南北的单斜,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边缘,地层平缓,倾角平均5°,发育少量宽缓、规模不大的褶皱,对煤层、煤质变化影响较小。煤系地层主要为太原组和山西组地层。

太原组地层厚度27~75 m,一般45 m 左右,含煤层6 层(5 号、6 号、7 号、8 号、10 号、11号),煤层平均总厚为3.20 m,含煤系数7.1%,含全区可采煤层1 层(10 号),可采总厚平均2.60 m,可采含煤系数5.8%。10 号煤层厚度0.80~4.70 m,平均厚度2.59 m,煤厚变异系数0.27,为较稳定煤层。

山西组地层厚33~56 m,平均厚度44 m,含煤4 层(1上号、1 号、2 号、3 号)。煤层平均总厚6.40 m,含煤系数14.5%,可采煤层平均总厚5.90 m,可采含煤系数为13%。2 号煤煤层厚度2.30~7.20 m,平均厚度为5.20 m,煤厚变异系数0.15,为稳定煤层。

据乡宁矿区煤质资料显示,区内煤层镜质组(Romax) 最大反射率在1.65%~2.30%,有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以贫煤为主。其中2 号煤介于1.65%~2.20%,平均2.01%;10 号煤层最大反射率一般为2.15%,极值区间1.80%~2.28%,变质阶段产物为IV~VI。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埋深的增加而略有增加,变化不大,梯度为0.007 8%左右。

乡宁矿区未发现岩浆岩侵入,地层平缓,水力联系弱,富水性弱,地下水流向自东向西,基本沿倾向,运移速度平缓,滞流带形成于西部中心,对富集气体成藏是有利条件。

2 聚煤环境

煤由在沼泽中的植物遗体堆积转变而成,该地区发育有泥炭沼泽地貌单元,有利于植物遗体堆积。泥炭沼泽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是海滨或湖泊沿岸、三角洲平原、冲积平原、冲积扇前缘等。

太原组聚煤环境为滨海平原上的潮坪、潟湖-潮坪三角洲沉积体系,晚石炭世后期由于环境变迁频繁,泥炭沼泽化时间较短,海水时而直接进入泥炭沼泽,在研究区形成的煤层薄而不稳定,潟湖相和浅海相灰岩直接覆于煤层之上构成煤层直接顶板,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

太原组10 号煤层是晚石炭系世中期形成,是在潟湖、潮坪长期拓展夷平沼泽化后开始形成,潮坪泥炭沼泽化后气候适宜,植物繁茂,成煤物质丰富,沉积补偿作用均衡,从而形成全区普遍发育10号煤层。上部发育有一套长石砂岩,颜色灰白色,为潮道沉积,沉积冲刷造成有的地段煤层变薄。

山西组地层的沉积相以河流三角洲相为主,岩性主要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组成,颜色呈白色、灰白色、灰黑色为主。在浅水三角洲分流涧湾地带形成煤层,是有利的聚煤场所。煤层聚积期地壳相对稳定,成煤物质充分,堆积与补偿均衡,河流作用微弱,形成全区普遍发育、厚度较大的2 号煤层。

3 煤层气生储层特征分析

3.1 烃源岩特征

烃源岩依据烃类有机起源说,具备烃源岩的条件是环境要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有机质(即干酪根) 含量丰富,门限温度(即埋藏深度)要适宜干酪根转化成油气。盆地干酪根特征具有Ⅲ类特征,含有生气有机母质,以陆生植物为主。本区烃源岩为区内所沉积的海陆交互相地层,主要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地层。

2 号煤层和10 号煤层是主要生气层,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系数13%、7.1%。煤岩组分以镜质组为主,镜质组含量46%~88%,惰质组含量12%~54%,无机组分含量6%~14%。煤层显微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表1)。贫煤阶段变质程度为主,煤层自身的吸附能力小于煤层生气量。气源丰富,有利于砂岩储层富集。

表1 煤层显微煤岩组分含量Table 1 Coal seam maceral content

3.2 储层特征

煤层是煤层气的主要富集场所,是主要的自生自储储层。

煤储层内大孔孔隙不太发育,主要小孔和微孔发育,有时见中孔,煤层气渗流、扩散相对较困难。

根据部分实验钻孔煤层气试井资料,山西组2号煤层孔隙度为1.3%~5.0%,平均3.0%;3 号煤层为3.3%~4.0%,平均3.5%;10 号煤层为2.6%~4.3%,平均4.0%,均属低孔隙度煤层。

观察煤芯可见内生裂隙和外生裂隙在煤层内均有发育,有部分裂隙充填泥钙质,煤岩类型以半亮型煤居多,少量半暗型煤,裂隙发育。观测表明(图2),主要为剪性裂隙和张性裂隙,有的裂隙已被碳酸盐岩矿物。

孔隙的形成成因不同,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煤样,发育有组织孔孔隙、气孔孔隙、胞腔孔孔隙、溶蚀孔孔隙和晶间孔孔隙。少量组织孔被2 μm的裂隙连通;胞腔孔孔隙有的被充填黏土,分布均匀;观察到气孔孔隙分布密集,形状呈圆形,气孔窝φ200 nm 左右;晶间孔孔隙发育在煤中矿物质晶体间;溶蚀孔孔隙,大小和形态不同,连通性差。

根据煤储层发育特征,在实验钻孔进行注入压降和原地应力测试。对10 号煤层、2+3 号煤层进行了注入压降和原地应力测试,并利用专用测试分析软件对测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从结果看,10 煤层的渗透率为为0.007 4 mD,2+3 煤层的渗透率为0.020 8 mD,主要可采煤层的渗透率均小于0.1 mD,说明本区煤层属于低渗透率煤层,10号煤层和2+3 号煤层属于低- 中渗透性煤储层。

表2 煤层注入/压降数据Table 2 Coal seam injection/pressure drop data

矿区原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2+3 号煤层破裂压力为12.82 MPa,闭合压力为12.03 MPa,闭合压力梯度为1.38 MPa/100 m;10 号煤层破裂压力为14.95 MPa,闭合压力为11.32 MPa,闭合压力梯度为1.24 MPa/100 m,说明本区地应力变化较大,局部较高。

从表2 可以看出,研究区2+3 号煤层储层压力为3.69 MPa,储层压力梯度为0.42 MPa/100 m。10号煤层储层压力为4.58 MPa,储层压力梯度为0.5 MPa/100 m,均属欠压煤储层。

对研究区进行等温吸附特征测试,结果见表3,其中2 号煤层样3 个,3 号煤层样3 个,10 号煤层3 个,测试依据《煤的高压等温吸附方法》(GB/T 19560-2008)。等温吸附测试数据显示,2+3号煤层最大吸附量(空气干燥基) 兰氏体积VL为27.55 cm3/g,兰氏压力PL为2.01 MPa,10 号煤层最大吸附量(空气干燥基) 兰氏体积VL为29.71 cm3/g,兰氏压力PL为2.00 MPa,说明本区各可采煤层对煤层气的吸附能力较低。

表3 等温吸附试验成果Table 3 Isothermal adsorption test results

煤层气含气饱和度是利用Langmuir 吸附方程计算出储层压力条件下的理论吸附量,然后再用理论吸附量及实测含气量求得煤层气的含气饱和度,测试结果见表4。

表4 含气饱和度等参数Table 4 The table of gas saturation and other parameters

由表4 测试成果说明,本区各可采煤层煤层气含量变化幅度大,煤层气风化带埋藏较深,煤层渗透率、含气饱和度及地解比低。

4 含气性特征

2 号煤层煤层气含量为0.20~19.40 mL/g,平均4.97 mL/g,CH4浓度为21.35%~96.40%,平均55.45%;3 号煤层煤层气含量为0.41~16.52 mL/g,平均5.85 mL/g,CH4浓度为19.66%~98.37%,平均61.08%;10 号煤层煤层气含量为0.46~26.56 mL/g,平均7.94 m L/g,CH4浓度为13.80%~96.20%,平均67.44%。

从实验钻孔测得的煤层气(瓦斯) 含量数据来看,甲烷含量总体上较低。煤层气含量随煤层埋深增加,含气量也有增加趋势,和煤层埋深总体上一致。在纵向分布上显示,太原组煤储层含气性高于山西组煤储层。

5 结 论

(1) 乡宁矿区总体构造简单,断层不发育,煤层埋深适中,储层厚度大,裂隙较发育,以小孔和微孔孔隙为主,含气饱和度偏低,但煤的吸附性强。

(2) 煤储层属于欠压储层,随煤层埋深的增加最小主应力和压力增大。

(3) 主要煤储层渗透率较低,不利于开发煤层气。研究该区储层特征及控气规律,有利于指导该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

猜你喜欢

煤层气裂隙矿区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2019年《中国煤层气》征订单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裂隙灯检查的个性化应用(下)
《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
DFS-C02V煤层气井高产因素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