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23-08-07王曼曼

求知导刊 2023年15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学高中语文

摘 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難以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文章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并结合教学案例,分析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学

作者简介:王曼曼(1988—),女,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学。

高中语文教学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获得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学生自觉地通过质疑、验证和推理来判断、辩证合理性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批判性思维基于一种直觉,一种对思考对象的本能反应;第二,批判性思维不以批评为目的,也不为了批评而批评,它是指在一定的逻辑下进行质疑、验证和推理,验证结论的准确性,或提出不同的结论;第三,批判性思维逻辑和结论必须具有合理性;第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终极目标是引导批评者建立信念、实施行为、正确批判。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存在思维惰性

由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通常具有一定的深度与思辨性,因此,学生需要进行深度思考,还应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这样,他们才能了解文章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但从教学现状来看,一些学生存在思维惰性的问题,不愿意思考,在阅读文章时,抵触深度阅读和“体会作者的思想表情感”等要求,导致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部分教师教学深度不足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价值的发挥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解读,而文本解读的效果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实力。以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教师对文本解读不足有关。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才能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既转变自己的思想,也引导学生转变思想,从而打造高质量的语言课堂,让自己和学生在无边无际的学海中,找到一艘属于自己的船。作品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热情或隐含的情感,是作者精心构思并将其组织成具有内在逻辑的语言,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应尽可能地以“同理心”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一些教师忽视了对课文的解读,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应以语言文字为基点,刻意追求教学创新,没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受到影响。

(三)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缺乏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如良好的表达能力、自由开放的心态和理性分析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应具备的能力。此外,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品格与能力的发展,应考查学生能否独立、专心致志地做事,能否以开阔的心胸去接纳别人,能否用理性的态度来解决问题,能否树立远大理想和始终保持学习热情。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了这一方面,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一)通过提问,激活思辨

学习的过程是质疑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应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也要自觉地进行提问设计,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比如《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经历了婚姻悲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对导致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根源进行思考。在教学《诗经·采薇》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诗的前三章渲染了戍卒思乡心切,但为何最后在归乡路上,又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矛盾?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展开思考,可以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诗中久戍之卒的形象及其所抒发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从《诗经·采薇》的结构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该诗的前三章讲的是士兵思家盼归,最后一章讲的是士兵在回家途中的场景,从结构上来看是完整的,可第四、第五章呈现战斗的场景是什么用意?教师以这一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也可加深学生对戍卒的认识,了解戍卒为何不能回家,从而深切体会到戍卒的思乡之情。

(二)适度延展,加深思辨

延伸是以文本为基础,旁征博引,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产生新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增补和升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教学戴望舒的《雨巷》的过程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剖析诗中的意象,思考作者为何要选择丁香这一意象,从而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中的丁香有所认识,并通过关于丁香的经典诗歌来品味中国古诗中丁香的独特意义。如此,学生便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中的人物,并掌握整首诗的情绪基调。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艾青对大堰河的感情,了解他对劳动人民的颂扬、对旧社会的批判,因此要为学生补充关于作家生平的相关资料。在讲解《纪念刘和珍君》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历史背景的文献,以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认识。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曹操在诗中提到的“忧”,从而对曹操及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度延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更全面地认识曹操,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建立隐性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思路

为了不影响日常的语文知识教学,教师可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隐藏在常规教学中。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描写“母亲”。一般来说,学生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内疚心情,体会到作者对自己的深刻反思。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高中生对于作者蕴含于文中的反思的理解比较浅薄,他们虽然可以从文章中看出作者“独自跑到地坛去”时,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却无法读懂“独自”与“难题”的联系。学生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高中生的生活阅历相对少,还没有意识到一个二十多岁的人突然瘫痪对于他的母亲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问题为动力,引导学生思考。《我与地坛(节选)》的后半段描述了作者对母爱的理解,折射出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心情,若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可以问:“如果你遇到了如史铁生一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这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不敢想象”“恐怖”“生不如死”是学生常见的回答。对此,教师可以接着问:“你觉得什么是母爱?”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问题,但是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不一样,高中生经过学习,已经可以用美好的词语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情。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作者瘫痪后有哪些表现?”在学生认真思考和解答后,教师可继续提问:“作者的母亲是怎么做到的?她是不是伤心,是不是抛弃了他?她做了什么?”事实上,作者提到了“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就能发现这一点,明白自己对于“母亲”的评价大多是基于母爱,而作者则是以母爱为基础,来表现母亲“理解儿子”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母亲”看着他离开了院子,“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按照学生的说法,这句话是静态的,但细细品味后,会让人热泪盈眶。“母亲”对自己儿子的爱和理解,都集中在了她“送我走时的姿势”里。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明白,在阅读这样直指人性的作品时,仅仅阅读文字是不够的,还应通过文字去读“人”,这样才能深刻地体会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人性。

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渗入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读人”的观念,这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模式進行批评的结果。

(四)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评价

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教学评价。在评价学生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时,教师应从学生是否具有批判的意识入手,而不是以学生是否进行了批判性思考为标准。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爱思考、愿意拓宽自己的思考视角。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可以适当提出与课文内容不符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教师应从学生有能力提出问题和意见这一方面来考量。此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质疑能力相当。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辅助措施分析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保证。学生喜欢一位教师,说明这位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往往尊敬过甚,甚至会害怕教师,这样的师生关系并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坚持平等、尊重和理性的原则,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环境相结合,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激发学生思考,有效引导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产生疑问,就会进行相应的思维活动,这便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推理、论证,得出合理的结论,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应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巧妙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注重开展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如何将语文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教师应重视预习环节、注重课堂效率、注重作业的科学性、强化课后温习等。此外,教师要注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以提升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辩论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培养批判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基于某种主题进行游戏化的语言活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入手,通过合理的课堂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形成隐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思路,将批判性思维培养渗入常规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王菊红.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作文·高中版,2022(11):27-28.

董蕾.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2.

陈文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思路[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1):185-186.

高平霞,汪四红.核心素养下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五).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1:81-83.

汪丽娟.高中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9):293-294.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