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研究

2023-08-07王欣茹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文化自信新时代

摘要:新形势下,世界多元文化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不同思想和价值观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意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文章立足于文化自信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通过揭示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分析其表现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而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为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对现阶段的大学生学习也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学校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站到了新起点,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然而新时代下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多元文化之间的渗透越来越深入,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面臨挑战。因时代课题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增强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概念界定

对于如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首先需要对文化自信的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其有所基本阐释和交代;其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进行界定;最后阐述在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进而对本研究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有所落实。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

“文化自信”一词在近年来对人们来说都不算陌生词汇,在现实生活中针对文化自信一词的理解每个人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创造文化成果的认同、理解、坚守和创新的心态和行为的总和。“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主体心态上的理解认同及其归属感,更体现在主体在心态认同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共情中,对其进行继承发扬以及创新。世界上的文化种类繁多,百花齐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自信更加强调如何客观看待和充分认识自身文化。区别于文化自大和文化自卑,文化自信应吸收别国文化中的有益因子,仔细甄别外来文化中的腐朽和糟粕。做到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他国文化,也不唯我独尊,盲目自信。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是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人。因此,由于大学生这一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性,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呈现出对所处环境的归属感,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的坚守、发展和传播。而具体来说,大学生文化自信指的是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从大局来看是所处特定时代下的国家和社会,具体环境则是学校和周边的生活环境。大学生对于环境的归属感,大到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肯定,小到对地方文化及校园文化的认可。大学生对于自身存在的肯定与所处环境的归属感是相辅相成的,肯定了自身文化,也就肯定了自我存在的意义。在二者基础上,才会激发大学生对于自身文化的喜爱和深入研究,从而自觉主动地坚定自身文化自信,努力学习、继承、发扬和创新文化。

二、新时代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现代科技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新事物不断创造、不断涌现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各类文化的融合碰撞越发深入,由于新时代大学生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并处在多元文化冲击中,在此过程中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了文化自信的缺失。

(一)新时代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1.盲目推崇和追求外来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看来,新时代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有外部因素的作用,而这个外部因素很大一部分是外来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和侵蚀。外来文化中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文化,在大学生沉浸在外来文化带来的愉悦和新奇的同时,也被外来文化所附带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影响,而其中的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一些大学生的片面金钱观引发强烈的攀比心理,是诱发校园贷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丢失了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些现象背离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产生了阻碍。

2.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并持有消极的人生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进步有目共睹,但同时伴随着发展也出现相应的问题,比如个人收入差距大、城乡差距大、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再加上近年来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后疫情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部分大学生选择了消极地看待人生和理想,网络热词如“佛系”“摆烂”“躺平”等词都是他们对生活产生消极态度的表现。部分大学生消极的人生观使其难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部分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更多停留在了解层面,阶段性的认知能力跟不上知识所要求的层次却需要他们强硬地进行吸收和理解。直到高校的公共政治课中,部分大学生也只是生硬地按照考试要求进行背诵,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部分大学生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育,只是因一些场合的需要高谈阔论,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另一副做派,并不真正践行社会主义倡导的先进文化价值取向,表现出对社会主义倡导的先进文化的抵触情绪。

(二)新时代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1.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整体性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代表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只是无意中接触和感受着本民族传统文化,并没有主动去了解学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部分大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不高,更热衷于体验外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强势地位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误把文化强势等同于文化进步,把清朝时期的封建腐朽文化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放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腐朽糟粕,致使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传统文化,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也就较少运用相关知识,导致中国传统文化难以得到继承。以上综合起来便使得部分大学生无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片面理解是阻碍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 2 ]。

2.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不够全面透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只有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才会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然而就现实而言,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通过书面考试要求的层面,在考核过后相关理论便逐渐淡忘。面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部分大学生极其容易被误导,当他们仅仅停留在对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的表面进行思考时,也就无法看到这些价值观的消极面。部分大学生缺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的能力,不结合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况,将西方价值观作为衡量中国社会的标准,以至于他们内心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自信,甚至表现出了抵触情绪。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程度较浅,这也是阻碍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

三、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

从表象中发现原因,并根据原因来解决问题是本研究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受熏陶和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所以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缺乏学习的问题,高校需要利用各类资源向大学生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增强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一)深入了解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是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培养其道德品质的主要课程,所以丰富其课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整体性了解的一个有效方式。在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现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科学规划和设计教学的具体内容,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课程导入的设计上,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生活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热点事件,比如青年人如何利用新方式来传承国粹、关于春节的“年味”缺失的问题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大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既有效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也有力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只有显性的课堂知识传输还不够,高校需要再开发隐性教育的作用。如引入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 3 ]。

2.利用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能力。只有将理论落实在实践中,才能展现理论的真理性和强大的现实作用。高校可开展计划性和长期性的周期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常规类型,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触、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除常规的社会调查、实习训练之外,高校还可根据社会需要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增添新的实践活动,如社会岗位替换体验、专项志愿服务和慈善义工活动等。同时,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实践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时,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引导他们尝试理解运用如儒家道家总结的为人处事之道处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深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懂得与人相处的礼仪和尺度,践行传统美德,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总之,只有让大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才会有动力和能力去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促进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重视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现代世界信息交流越发频繁和快速,各类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思想在社会上涌动传播,极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动摇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的信心。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抵御各类不良思潮的侵袭。高校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也要加强在其他专业课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使得大学生通过高校的课程学习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通过讨论对比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和文化,引导大学生认同本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从而坚定自身文化自信。在重视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就有了基础性的了解[ 4 ]。

2.克服教育功利化氛围以优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环境。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社会上出现过“唯分数论”“唯名校论”的现象和问题,大学生在基础教育学习时期不免会受到教育功利化氛围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刻板对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法将其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产生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抵触情绪。大学生如只是按教学任务的要求被动学习先进文化,久而久之产生抵触,在抵触的情况下仍要继续学习,由此产生一系列恶性循环。所以高校要努力克服教育功利化氛围,优化教育环境。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学习评价机制,不以期末考核作为唯一评价标准。丰富德育量化的评价条目,着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让评价机制更为全面灵活,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氛围。突出体现严谨务实、注重实践等校园文化风格,并且将其体现在校训和建筑结构中。同时在设计标语时要与自身文化环境相融合,有效感染学生的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沁润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

[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4] 郭凤臣.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与培育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7):40-42.

(作者简介:王欣茹,遼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文化自信新时代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