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研发人员之间的溢出效应

2023-08-07张琼妮张明龙

关键词:要素效应人员

张琼妮,张明龙

(1.浙江财经大学 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 314408;2.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研究所,浙江 金华 321004;3.台州学院 商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积极溢出效应,可给企业带来不需支付费用的外部经济利益,可使产业集群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技术水平,让特定区域以较低成本达到更大繁荣。 近年,溢出效应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频频出现于各类论文或调研报告中。通过已有文献检索,可以发现,近期学者研究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考察产业或高技术产业产生的溢出效应。 如刘鸿燕和卢文刚[1]对产业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作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 曲婉和冯海红[2]研究了高技术产业对服务企业产生的溢出效应。 汪传旭和任阳军[3]研究了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对区域产生的溢出效应。

二是分析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对产业的影响。何晓夏和安超帆[4]在研究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阐述区域保险产业发展的空间特征。 张可[5]认为,不同的产业集聚,会对区域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带来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 张春红和周国富[6]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量化方式展开测度研究。 陈鑫、陈德棉和叶江峰[7],从风险投资视角,对空间溢出与异质创新问题展开理论探索。

三是探索企业研发溢出效应的影响效果及其调节因素。 李有[8]以双循环为背景,分析了企业研发溢出对中国工业品复杂度的影响效果,指出产业内的研发可以显著提高产品的复杂度,而产业间的研发虽然也能提高产品复杂度,但并不明显。 胡志强和裴开兵[9]考察了研发溢出对企业产出增长的影响,认为研发溢出具有明显的吸收效应,它能促进企业产出水平的增长,而对不同企业来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冉渝和闻碧凝[10]研究了网络系统对企业研发溢出吸收能力的影响,指出网络系统对企业研发溢出的吸收能力来说,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程小可、李静婷和李昊洋[11]从同行业公司投资决策学习效应角度,对影响企业研发溢出效应的调节因素进行探索,发现行业领先公司信息披露和投资者调研,可以灵敏调节企业研发溢出效应。

考察学术界近年研究溢出效应形成的新成果,可以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或产业集群及其在空间上产生的溢出效应,同时学者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研发溢出效应问题。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大多以产业、产业集群或区域空间为对象,即便涉及到企业研发溢出效应问题,也仅仅停留在以企业为对象的整个企业层面,没有深入到企业内部挖掘产生这种溢出效应的源头。

实际上,产业、产业集群或区域空间上的溢出效应,是以企业溢出效应为基础的。 企业溢出效应主要包括研发人员、信息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产生的溢出效应。 研发人员之间的溢出效应,表现为企业科技工作者在从事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溢出效应。 信息人员之间的溢出效应,表现为信息人员在信息情报搜集和整理以及信息化管理方面形成的溢出效应。 管理人员之间的溢出效应,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运用管理智慧及知识、创新经营方式,以及传授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存在的溢出效应。

在企业三类溢出效应中,研发人员之间溢出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属于创新成果的原始源流,才是经济学意义上溢出效应的真正源头。 而信息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的溢出现象,可以加强研发人员溢出效应的功能,但它们不是创新成果的原始源流。

企业研发人员主要包括大公司研发团队和中小企业科技项目组成员,他们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团队产生的溢出效应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侧重点稍有差别。 一般来说,企业研发人员多注重于产品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溢出效应可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出来;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发团队多注重于学科理论研究与通用技术开发,由此产生的溢出效应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以体现。 研发人员之间的溢出处于源头位置,在所有溢出现象中属于深层次部分,难以直观地引人观注,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近来,随着不断深入挖掘创新内涵,研究企业研发溢出效应的论著也日益增多。

二、企业研发人员之间存在的溢出效应

企业研发人员之间溢出效应从理论机理上分析,它是研发人员在创新系统中操作和控制各种科技要素,实现特定研发目标,同时产生相应的知识、技术和信息溢出,并形成企业、产业和区域各种溢出效应的源流。 其发生机制表现为,研发人员同自己的接触交流者,通过创新成果的溢出与接收渠道,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制约关系和运行方式。

(一)企业研发人员之间存在的成果溢出现象

为了方便分析,这里撇除企业研发人员在年龄、性别、学历、专业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其看成一个整体。 同时,也撇除不同所有权性质企业和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研发人员之间溢出效应的差别。 不久前,中国制订新时期的《科技进步法》,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自此以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主体地位,企业研发人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研发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科技创新和应用开发,他们将在产品、材料、设备和工艺等方面开展一系列自主创新活动,同时会产生与研发过程相伴的成果溢出现象。 具体来说,这种溢出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企业研发人员产品创新伴随的成果溢出现象。 产品创新通常需要经过提出构思设想、设计方案比较与选择、确定原始产品概念、投资效益分析、研制出实体性样品并进行鉴定,再经过中试或小批量生产等阶段,才能正式大批量生产用于投放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研发人员会耗费大量的脑力劳动,形成富含新知识的研发成果,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新知识的溢出。 同时,产品创新可能会应用新原理、新结构、新技术和新材料,可能会采用新元件使产品性能实现重大突破,可能会融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用,也可能会采用各种技术措施,改造原有产品的材质、结构、性能、功用、品种、规格、花色和款式,使其具有新的用途。 这些环节,都需要研发人员提供脑力劳动,同样也会形成各种新知识的溢出。

二是企业研发人员材料创新产生的成果溢出现象。 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样样都需要材料。缺乏材料,难以建筑高楼大厦;没有材料,甚至盖不成茅室蓬户。 生产中使用的劳动资料,大至成套设备,小到螺钉螺帽,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企业研发人员开展产品创新,必须找到合适的材料,并以这种合适的材料为对象展开一系列脑力劳动。于是,研发人员需要研制高端或特种功能金属材料,研制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制先进有机高分子材料,研制高性能复合材料,乃至研制纳米材料、二维材料、超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和智能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随着新产品所需材料创新活动的推进,必将会形成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并形成相应的溢出内容。

三是企业研发人员工具及设备创新存在的成果溢出现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传统手工业生产中,一个木雕师傅可能拥有上百支凿子,它们大小不一,规格各异。 在现代制造业中,工具和设备更是琳琅满目,就连加工工艺简单的石材生产,也已经研制出数十种专用机械设备,其中常见的有:花岗岩砂锯、大理石框架锯、多股绳锯、大板胶补机、打磨抛光机、切边机、倒角机、撇底机、磨边机、修边机、水刀机、定厚机,以及数控绳锯弧型板造型设备、直线与弧线的线条数控设备等。 在数字化智能制造新时代,企业研发人员往往需要借助先进的智能装备,才能顺利完成产品研发。 这需要运用数字化智能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形成与数字化控制系统相匹配的仪器仪表及装置,建立产品加工过程刀具切削状态的在线监测系统,建立产品柔性制造过程的故障诊断与维护系统,建立智能制造底层自动化基础技术系统,从而能够为产品研发和生产提供智能化、柔性化、集成化和高速化服务。 不言而喻,研发人员在研制新工具和新设备活动中,不仅会产生大量新知识,而且会形成或多或少的新知识溢出。

四是企业研发人员工艺创新形成的成果溢出现象。 研制新产品,除了需要进行技术和设备创新外,也需要设计出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工艺。 当今,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工艺流程改革,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其具体内容很多,现择要述之:首先,运用网络系统和虚拟制造方法,取代传统的纸上画图设计。 这样,有利于产品设计数据的迅速调整和变换,可以大大缩短产品创新周期,也能够更好地为个性化消费提供服务。 其次,按照产品工艺流程要求,开发数字化智能控制技术和应用软件,建立该产品生产现场的智能化总线控制系统,提高整个产品工艺流程的自动化水平。 最后,依据企业全部工艺流程要求,通过数字化技术,把企业所有产品的设计和数据记录,以及各种信息的采集、整理、传递和加工处理等环节,连同制造和总装现场等整合在一起,使各道分散的工艺环节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生产工艺的智能化程度。 企业研发人员从事工艺流程创新,非但需要学习和积累新知识,而且会产生并溢出新知识。

另外,企业研发人员之间溢出效应与组织成员之间学习,是有明显区别的。 研发人员从事产品、材料、工具及设备、工艺创新时,都是从未知阶段开始的,需要经过构思设计、反复试错和不断修改,才能形成成熟的知识或技术。 这样形成的溢出效应,不仅可以提高参与者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其研究能力,并积累避免出错的经验。 而组织成员之间的学习,通常是从已知阶段开始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和扩散,不会涉及曲折的知识探索过程,由此能够获得的能力和经验提升,要远逊色于研发人员之间的溢出效应。

(二)企业研发人员之间双向溢出效应的表现

在常见的产业背景下,同时存在于一定空间的诸多企业,相互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联系。 特别是在一系列创新活动中,各个企业研发人员可能会产生成果的溢出现象,也可能会吸收和接受别人有用的外溢要素,从而产生管理学意义上的溢出效应。

假定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研发人员以开发人员(developer)为代表,用D表示;D1研发人员从事发明创造过程形成的高技术产品或提供的创新服务为d1,D2研发人员研制的创新产品或提供的科技服务为d2,各种投入的知识、技术、专用设备和资金等要素为m1,m2,…,mn。 如果d1的产出,完全取决于D1研发人员本人的投入要素D1m,那么,D2研发人员对D1研发人员不存在溢出效应。 如果d1的产出,除了依靠D1自身投入的要素外,还受到d2产出的影响,这说明,D2研发人员对D1研发人员产生了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溢出效应。 此时,d1的产出函数是:

这里,用∂D1/∂D2,表示D2研发人员对D1研发人员产生溢出效应的边际生产率。 如果∂D1/∂D2>0,意味着D2研发人员在从事科技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D1研发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带来了有用的知识和技术,或者其他方面的好处,d2量的增加会引起d1效益的提高,产生了正能量,这是一种外部经济现象。 如果∂D1/∂D2<0,则表明D2研发人员对D1研发人员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一定效率损失,d2量的增加会导致d1成本上升,造成外部不经济。

在双向溢出效应的条件下,d2的产出,不仅取决于D2研发人员自身的投入要素D2m,也受到d1产出的影响,其产出函数为:

这里,∂D2/∂D1>0,表明D1研发人员会对D2研发人员产生积极溢出,形成正能量,将为企业带来外部经济的好现象; ∂D2/∂D1<0,则表明D1研发人员会对D2研发人员产生消极溢出,产生负能量,将给企业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不良后果。

上述分析表明,企业研发人员在产品创新、材料创新、工具及设备创新和工艺创新过程中,通过溢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形成积极溢出效应。 这种积极溢出效应,有利于企业研发人员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营销收益。 在双向溢出效应的条件下,甲企业研发人员可从乙企业接受和吸收积极溢出要素,乙企业研发人员也可以从甲企业的溢出中获得正能量。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研发人员的成果溢出现象,如果运用不当,亦会产生消极的溢出效应。 例如,某些处于技术链低端的产业集群,由于缺乏牵引力强大的龙头企业,许多企业处于同一技术平台,一旦集群内某个企业研制出新产品,其他企业就会一哄而上,群起而模仿之。 这不仅会减少研发人员的应得报酬和研发企业的投资收益,而且会滋生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惰性,降低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力,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消极溢出效应。 因此,在充分利用企业研发人员积极溢出的同时,必须注意尽量避免由此产生的消极现象。

三、企业研发人员之间积极溢出对社会边际产品的影响

企业研发人员从事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发明创造形成一种以知识形态为主的技术产品。 科技创新过程需要科研单位、生产部门,甚至消费者的密切配合。 技术产品是技术创新的结晶,技术创新的作用,不仅决定厂商和机构的内部效率,而且还决定这些经济单位的组合,从而形成更高的加总水平。 企业研发人员在完成创新任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在企业自己的实验室进行设计和研究,而且需要频繁奔波于科研单位、协作企业、中试车间和测试机构等,还需要经常了解消费者需求变动信息。 这样,企业研发人员在与各类人员特别是同行反复接触和交流的过程,自己会外输积极溢出,同时也可以吸纳别人的积极溢出。

研发人员要完成科技创新任务,不能光靠自己贡献聪明才智,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与科研相关的生产要素。 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的必需要素,能够在研发人员之间形成溢出效应的,主要是科学知识、研究方法、技术诀窍、实验数据和操作技巧等,至于常规设备和普通原材料之类是难以产生溢出效应的。 为了便于分析,这里把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要素,按照能否产生溢出效应分成两类。 一是能够产生溢出效应的投入要素,用Dma表示;二是其他各类投入要素,用Dmb1,Dmb2,…,Dmbn表示;该企业通过研究开发活动形成的技术产品或提供的科技服务为d。

如果该企业孤零零地开办在某个闭塞的地方,当地没有企业集群,更不可能出现产业集群,附近没有上下游相关企业,没有科技协作单位,也没有专业人员交流活动,科技开发人员只能困守在自己的实验室。 那么,这个企业的开发人员无法对外产生积极溢出,也无法吸收其他企业的积极溢出。 其科研开发活动的函数是:d =D(Dma;Dmb1,Dmb2,…,Dmbn) 。

如果该企业建立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里不仅有相关企业密集分布的产业集群,而且有科研力量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研发人员可以依托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开放环境施展自己的才干。 这样,各企业研发人员可以经常与相关企业同行,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接触和交流,于是,整个区域就会由此密集产生知识、方法、技术诀窍和操作技巧等方面的积极溢出,该企业的研发人员与其他企业同行一样,可以由此免费获得积极溢出,从而进一步增强各自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

假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整个社会能够产生积极溢出的科学知识、研究方法、技术诀窍、实验数据和操作技巧等总水平为DMA,研发人员数量为n,那么,DMA=Dman。 这里需要指出: DMA与企业分散时Dma的数量合计,不属于同一个统计范畴,这是两个不等同的数值。 因为,在分散情况下,一个企业拥有的研发投入要素Dma,即使是可以产生积极溢出效应的,但是也会由于没有其他企业研发人员可利用而白白浪费了,很难产生提高研发效率的作用。 因此, DMA总是大于Dma没有发挥积极溢出效用时的简单叠加。

为了方便公式推导,这里以Dmb代替Dmb1,Dmb2,…,Dmbn。 假定Dm-b规模保持不变,而且不会产生任何溢出效应。 在此条件下,一个产业集群聚集区域内,企业研发活动形成的技术产品,单纯受DMA影响而形成的产出函数,将依据以下走向发展:

如果假定DMA(t) 为社会研发要素积极溢出总水平的运行轨迹,根据罗默增长模型原理,任何竞争性厂商都把DMA(t) 和价格看作是既定的[12]。 这样,对个别企业研发人员来说,研发要素积极溢出的私人边际产品是:而对社会所有企业研发人员来说,在产业聚集形成积极溢出的条件下,研发要素积极溢出的社会边际产品是:显然,可以形成以下不等式:

公式⑷表明:从企业研发人员积极溢出对社会边际产品影响角度考察,科学知识、研究方法、技术诀窍、实验数据和操作技巧等研究开发方面的生产要素,在产业聚集状态下,由于可以产生积极溢出效应,所以由此形成发明创造方面的社会边际产品,大于企业分散时形成的私人边际产品。

四、企业研发人员之间积极溢出对利润率的影响

(一)从收入报表角度分析的利润率

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求,不管何类企业,年终都必须编制损益报告书或收入报表。 这张表上会显示,毛利等于在销售收入中,减去销售出去的货物成本。 毛利扣除人工成本、业务开支、其他开支等项所得的剩余部分,通常称作盈余,由于它没有扣除税收,所以又准确地叫做税前盈余。

这个盈余,如果略去其归根结底来自工人剩余劳动的有关分析,仅从企业运用资产角度来考察,可以说,它是通过运用物力资源要素和人力资源要素而取得的。 这里,为了方便公式推导,采取拉丁字母表示有关概念:用M 代表物力资源(material resources)要素,用H 代表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要素,用S 代表盈余(surplus),用P代表利润(profit),用P′代表利润率(profit rate)

假设企业的盈余等于利润:S =P,那么利润率P′的公式,就是S 除以(M +H) 以的结果,也就是:如果用p-′代表平均利润率,社会投入生产的预付资本总和,即全社会物力资源要素M 和人力资源要素H 的投入总和,可以用Σ(M +H) 来表示,再用ΣS 表示社会总盈余,那么平均利润率的公式,就是以社会总盈余为分子,以社会预付资本总和为分母,两者相除的结果,也就是:

需要说明的是,平均利润率也等于各个不同部门单个利润率的加权平均数。 它首先取决于各部门原始的利润率水平,各部门原始的利润率水平越高,社会平均利润率总水平也越高,反之亦然。 同时,它还取决于各个部门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各个部门资本的物力资源要素与人力资源要素比例是不同的,所以会影响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一般来说,人力资源要素比例高的部门,其资本占的比重大,社会平均利润率就显得高,反之,则显得低[13]。

过去,人力资源要素比例高的部门,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创造出的较多利润,由于没有可靠的设防条件,很快被社会平均化而转移到其他领域。 当今,人力资源要素比例高的部门,除了一些传统产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以外,计算机软件设计、生物芯片开发等前沿产业,也集中了大量优质人力资源,所以它们的利润率比较高。而且,这些现代产业,由于高技术形成的自然屏障,有可能把市场竞争暂时阻挡在外,使自身创造的高利润不会被社会平均化,确保拥有较高的部门利润率,相应的,这些部门内的劳动者也会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

(二)企业研发人员之间积极溢出有利于提高利润率

假定企业研发人员之间产生的双向溢出效应,都是积极的, 能够带来外部经济利益,∂D1/∂D2,∂D2/∂D1的值都大于零。 这样,两个企业研发人员通过吸收企业外部的积极溢出,使企业在没有增加要素投入的情况,增加了盈余。 其中D1研发人员由此增加的盈余为Ds1,D2研发人员由此为企业带来的盈余是Ds2。 假定能够获得积极溢出的全部研发人员为D1,D2,…,Dn,可用D表示;全体研发人员由吸收积极溢出获得的全部盈余为Ds1,Ds2,…,Dsn,可称其为“研发溢出盈余”,用DS表示。 从社会生产投入角度来看,这部分增加的盈余,不需要增加任何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属于免费取得的纯利润,它可以提高产业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 在利润率公式P′=中加上研发溢出盈余DS,得到P′=,由此可以推导出:

公式⑸表明,企业研发人员从事发明创造活动时,如果通过相互交流和接触,吸收了其他研发人员在知识、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积极溢出,促使研发效率提高,由此增加的研发溢出盈余,可以提高产业利润率。

公式⑹表明,企业研发人员从吸收外部积极溢出而取得的研发溢出盈余,是没有费用支出的纯收益,不仅有利于产业利润率提高,还有利于提升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着眼于揭示经济领域溢出效应的源头,深入分析企业研发人员的成果溢出现象,指出研发人员在从事产品、材料、设备和工艺等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产生的知识、技术和信息溢出,是形成企业、产业和区域各种溢出效应的原始源流。 接着,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企业彼此之间存在双向溢出效应,指出一个企业可以对其他企业产生溢出现象,同时也可以接受和吸收其他企业的外溢成果。 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利用研发人员成果的积极溢出,有利于企业提升创新效应,增强自身发展的后劲和实力。 这种积极溢出效应,有利于一个企业减少费用支出,获取更多外部经济带来的收益;有利于区域产业集群内诸多企业共享研究开发方面的生产要素,取得更大价值的社会边际产品;有利于整个社会无需投入而增加纯收益,获得更高的社会平均利润率。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许多地方,对经济领域的溢出效应缺乏全面认识,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这种效应的外围现象上,没有看到它的根源和内在机理。 与此相对应,理论上也主要停留在高技术产业、产业集群和区域空间等外围层面的研究。 这很难看清溢出效应的本质和功能,当然也无法准确把握它的影响,而且还容易造成误解,使人觉得是由于产业、集群和空间经济体等生产组织形式带来了溢出效应。 在此背景下,有些人对企业研发人员成果溢出现象及其效应视而不见,任由其自生自灭,白白浪费了由此可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巨大正能量。 这些观念和做法,与中央强调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为此,建议有关方面运用政策措施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充分利用企业研发人员现有的积极溢出要素。 一是鼓励企业建立更加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 促使企业研发人员、信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技工甚至普通工人,能够相互学习,彼此加强信息沟通,尽量利用企业内的共享共用机制,及时解决各自在研发、技术、信息和制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是鼓励企业建立更加高效的产销营运行机制。 使制造商能够与科研机构、原材料和燃料供应商、产品批发商和零售商、物流运输系统、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终端消费用户等有机地集成为一个整体,能够及时把分散在技术链和价值链各道环节的研发成果积极溢出,吸收到所有参与者的手中,并转化为以制造商为基础的集聚经济收益。 三是鼓励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创建产业集群。通过制订优秀人才引进政策、增加用地指标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办法,进一步激发龙头企业研发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能,使龙头企业具有更加强大的空间推进功能。 同时,利用龙头企业产生的区域向心力,促使能够吸收龙头企业研发成果溢出要素的散布企业,逐步聚集到特定区域内,并成为产业集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不断增强企业研发人员未来的积极溢出源流。 一是支持制造业企业瞄准世界先进标准向产业链高端挺进。 制造业企业往往是构成区域产业集群的基础和核心,实际上,只有制造业企业进入技术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进而带动区域产业集群成为创新型高端聚集体,才能使群内企业研发人员具有强大的积极溢出功能,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新成果积极溢出要素。 二是支持优势企业加强研发主产品的核心技术。 优势企业大多凭借自己独有技术的优势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然而,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一旦产品进入衰退期,其原有的技术优势就会很快消失。 所以,要大力支持优势企业突破现有产品的核心技术限制,使其能够研制出在新一代技术基础上可成为未来主产品的优势产品,以便在确保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稳步向更高层次晋级,成长为区域内的新龙头企业,从而为产生更多的研发积极溢出作贡献。 三是支持龙头企业茁壮成长并持续拥有创新活力。 龙头企业通常拥有高水平的研发人员队伍,拥有雄厚的物质资源和强大的创新实力,拥有普通企业无可比拟的积极溢出要素,它是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会引起相关企业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企业集聚,并促使产业集群迅速成长[14]。只有龙头企业拥有持续创新的功能和活力,才能有力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快步迈向技术链中高端,从而确保企业研发人员积极溢出始终拥有源头活水。

第三,努力消除企业可能产生的消极溢出因素。 一是限制低成本模仿型企业聚集区过度蔓延。 在这类聚集区里,没有强大的推进型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大多处于技术链低端,它们貌似产业集群,实际上没有产业链互补性或连接关系,是由众多独立企业勉强凑合而形成的,它们产品类似,设备相仿,工艺简单,技术不相上下,往往采取低成本竞争方式,主要特长是模仿能力很强。 由于模仿成为主要生存方式,一个企业不仅自身缺乏创新动机,而且还会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热情,导致聚集区内普遍滋生创新惰性,产生消极溢出现象。 因此,要适当压缩这类聚集区的发展空间。二是防止区域内企业出现过度拥挤现象。 在企业聚集区,由于土地限制或基本建设滞后等原因,会导致可用空间狭窄,企业分布密度过高。 在此背景下,可能很难找到空余场地用于建立研发人员学习交流平台,这不利于开展产品创新活动,也不利于产生积极溢出现象。 同时,一定区域空间内,企业分布密度过高,必将导致房地产租金、工资和公共服务费用等开支增加,从而也会驱使一些企业产生消极溢出要素。 三是消除企业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 如果产品研发过程导致环境污染,将会带来消极溢出现象。 因此,对于化工、医药等排污量较大的企业,进入企业聚集区时,必须尽早建立符合标准的排污系统和环保设施。 如果政府由于经费紧张难以建设治污工程,可由迁入聚集区的企业,依据排污量多少出资组建治污公司,并由治污公司统一处理整个聚集区的污水和其他污染物质,尽量避免由于企业造成环境污染而导致消极溢出。

猜你喜欢

要素效应人员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也谈做人的要素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