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海”,扬帆正当时!

2023-08-06殷陈萱

现代苏州 2023年14期
关键词:出海苏绣嘉年华

殷陈萱

最近,海外Tik Tok上最为火爆的旅游国家就是中国,古老的东方文明和飞速发展的科技与城市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独特魅力。中国众多的非遗文化也正迎上这股海外消费与国际市场发展的新浪潮,传统老手艺在现代传承者的受众中不断创新,他们不再满足于国货“网红出圈”的身份,而是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新路径,以文化体验、品牌展示等让世界聚焦东方。

中外文化嘉年华,以体验为入口,推开传统文化世界的大门

高校云集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有这样一个活动是留学生们心中翘首以盼的,首创于2012年的中外文化嘉年华,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至今为止已成功举办过八届的嘉年华活动,每届会吸引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SKEMA商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院校的千余名中外人士齐聚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通过才艺、美食、文化体验多维度展示中外文化交融成果,构建苏州地区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来自马来西亚的Jerry Eng曾是高博国际学院的一名留学生,在苏州度过的几年美好时光里,令他至今为止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中外文化嘉年华与非遗文化体验活动。身处异国他乡求学,Jerry和很多留学生一样都经历了一段文化适应期,受朋友邀请,他第一次去中外文化嘉年华“凑热闹”,便开启了他与中国文化的不解之缘。

在了解到文化嘉年华活动后,第二年Jerry就主动提出申请,将马来西亚的文化与美味的肉骨茶带到独墅湖畔。在展现自身特色的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嘉年华上各类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不论是品尝非遗糕团、小吃,还是观看舞蹈、国乐合奏表演,欣赏精致的苏绣、缂丝制品等,都让他和其他留学生们对苏州这片文化沃土的理解更为深入。

已然发展成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文化名片”的国际文化节,帮助居住生活在苏州的外籍人士有了更多集中性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多元文化的机会,也让中国非遗通过这一突破口进入了更多国际友人的视野。

今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办“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节活动。中国人民大学与苏州市政府合作的共建丝路学院,开办五年来,已经培养了近200位热爱中国文化,遍布全球的国际化人才。文化节上,中国传统文化展、“一带一路”文化嘉年华都收到了广大留学生的欢迎。昆曲、评弹等非遗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让在场不少参与者都惊叹中国音乐、舞蹈艺术的跨越国界的魅力;苏绣、宋锦、核雕等非遗项目的展览让来自俄罗斯、格鲁吉亚、加纳等国家丝路学子们都体验到了中华文明的百花齐放。

非遗老师带课,

外国学生变身中国文化传人

如果说政府牵头的各类国际文化节打开了非遗文化“出海”的大门,那么各类民间自发组织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流活动,让“歪果仁”们真正爱上了这些古老的文明。

因为参与嘉年华活动,Jerry和他的朋友们了解到了负责组织外籍人士体验中国文化活动的公众号,每当账号发布相关活动,他们总是积极参与,将定期尝试中国文化成為他们留学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篆刻和苏扇课程是Jerry心中最难忘的体验。

“十几人的教室中,老师会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用刀,怎么雕刻。”因为流畅的中文,Jerry还自愿当起了课堂上的翻译,帮助其他同学学习篆刻操作步骤,感悟老师传授的用刃技巧。老师向他们介绍了中国篆刻的起源、种类,并现场演示了篆刻的制作过程。拿起刻刀,十几位留学生就跟着老师讲解的步骤边学边创作,老师还一一为同学们修改刻稿,指导操作的每个细节,最终一枚枚极富个人艺术特点的印章就诞生了。

由非遗老师讲解的DIY苏扇活动,也让Jerry体验极佳。苏扇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因其雅致精巧、富有艺术特色而闻名世界,其中,折扇又因为其方便携带、开合自如等特点赢得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欢心,有不少名家都曾在苏州的扇子上留下笔墨,让中国书画艺术与苏式精致生活融为一体。在老师讲述苏州扇面的文化特点及非遗发展现状后,外国学生们就拿起毛笔,沾起墨,绘制出了一幅幅山水图、墨竹图、梅花图。还有不少同学主动邀请老师为他们的扇面题字,最后将扇面与扇骨粘合,一把把谱满了中外友谊的苏式折扇就成为了这些“外国传人”的“怀袖雅物”。

Jerry表示,来自马来西亚的他,祖先就来自中国,几代移民后的他们从小就对中国及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怀,直到来到中国,切身体验非遗文化后,他才真正学习到了中国文化。“因为留着华人的血脉,我对这些活动感悟、共鸣都很深”,在毕业后,Jerry选择回到马来西亚发展,但时至今日,他仍会常常回到中国,回到苏州。“中国文化体验是我学生时代的重要一环,它们让我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人民与众多非遗传承者们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做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即使离开中国后仍印象深刻。

近年来,苏州非遗传承团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可能,与高等院校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针对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留学生及海外人士群体非遗团队也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承课堂,让他们切身体会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爱好者们参与与分享。

文旅产融合,有故事的非遗最“出圈”

2022年,聚焦苏州非遗的记录电影《天工苏作》陆续登陆北美、澳洲等院线,12位苏州手工艺传人对着镜头将他们与非遗的故事娓娓道来。粉墙黛瓦的江南光影与精巧灵动的非遗手艺在海外的荧幕上徐徐展开,冲破语言、国界与文化壁垒,给海外观众们带来了一波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不少观众在看完影片后都深受触动,古老东方传统工艺中蕴藏的科技、文化内核与技艺传承与延续背后的匠人精神,让海外观众在观影的同时,开始了解与认同中国非遗技艺价值。甚至有不少观众在影评中表示,未来希望有机会来到大洋彼岸的中国,用双眼领略苏州的城市风光与非凡技艺。

随着“国潮”兴起,众多非遗传承人在做好技艺延续工作的同时,开始认识到产品背后品牌价值与讲好自身故事的重要性。现代消费者们在进行消费行为时,越来越愿意为品牌背后的故事及产品的文化价值买单。过去百年间,无数匠人一生致力于非遗技艺的钻研与精进,一代代人的传承实现了技艺的不断超越与发展。步入新时代,新一代传承者们也开始寻求传统行业的新兴发展,富有“讲究、哲思和温度”的造物理念及工艺外非遗传人们精神上的延续使得非遗魅力与海外影响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苏绣传承人姚兰,出身于苏绣世家,先后从国内外顶尖艺术学府毕业后,她回到苏州,成为”姚绣“品牌创始人。有着国际视野的她,深刻认识到品牌价值与成功的商业艺术营销对传统手工艺的不可忽视性。于是,既懂苏绣,又懂得文化艺术传播的姚兰发动一家五口人,齐心协力将古老非遗苏绣与现代生活美学相结合,运用设计与创意提升传统技法的现代生命力,使苏绣这一闻名一方的非遗工艺登上了更大的国际舞台。

一方面,苏绣等非遗工艺的巧夺天工使得国家领导人出访时都选择将其作为国礼赠予外宾,既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又能体现古老东方历史文明与匠人传承之永恒。从外交层面上,以苏绣为代表的非遗技艺能代表民族文脉的源远流长, 能极好展现“美美与共”的时代赓续新形象,给海外人士留下极佳的印象。

另一方面,和姚兰一样的新一代非遗传承者们也秉承着国际视野,不断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化相碰撞,擦出非遗发展新的火花。不少传承者们积极打破传统市场定位,开发适合年轻消费者及海外消费者的个性化产品,并不断挖掘品牌内涵,发展海外市场潜力。吸取传统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让古老工艺造福全世界人民,已经成为了众多传承者们的新使命。

政府、民间及非遗传承人们的共同发力,助力越来越多中国非遗技艺进入国际友人们的视野中,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认同与欣赏。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天,无数东方非遗技艺能跨越国界飞入世界人民的生活中,既离不开千百年间无数匠人们的苦心孤诣,也离不开现代文化发扬者们的不懈努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非遗文化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将民族文化之船驶向更广阔的世界海洋。

猜你喜欢

出海苏绣嘉年华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初心盛放》 姚建萍苏绣作品
嘉年华里的大肚子熊
苏绣,“秀”出奇迹
世界八大跨年“嘉年华”
三生 追梦嘉年华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文淇我的灿烂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