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两位“李善人”

2023-08-05罗文华

慈善 2023年4期
关键词:粮店冰窖善人

罗文华

在古代汉语中,“善人”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义指“善良的人”。明清以来,“善人”一词发展成多指或特指“心地慈悲、常做好事的人”。如《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宝玉对刘姥姥道:“我们老太太、太太都是善人,就是合家大小也都好善喜舍,最爱修庙塑神的。”除了修庙塑神,那些经常为乡里造桥铺路的“善人”,更被加倍尊称为“大善人”。

明清时期,天津的盐商因“煮海之利”攫取了大量财富。盐商们致富后,常常拿出一些钱财从事社会慈善事业,为自己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这些慈善事业包括兴办学校、善堂、救火会、育婴堂,以及加固城池、修筑庙宇、施舍棉衣、舍粥、赈灾、救济穷人等种种义举。这些富而有义的盐商,便成为名闻津门的“善人”。

清末,天津有两位著名的李姓盐商被称为“李善人”,一位是“冰窖胡同李善人”,一位是“粮店后街李善人”。

冰窖胡同李善人

“冰窖胡同李善人”,指李春城(1826—1872)。李氏是“天津八大家”之一。据《延古堂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籍江苏昆山县(今上海市昆山区)礼贤村,始迁祖名叫李大纶。他康熙年间来津访友,遂在城里置产落户,家族逐渐繁衍兴盛。李氏一族乐善好施,事迹在天津邑志中多有记载。李春城的父亲李文照原是盐店店员,因精明勤快,成为经商老手。咸丰年间,李家接办了河南滑县、许州、临颍三县及河北涞水县的引岸(亦称“引地”,即指定给请引行盐的盐商的专卖区),并在城里开设瑞昌号、福昌号盐店。后又接办河北鸡泽、永年、曲周等县引岸及津武口岸的一部分,并与其他盐商合办,包揽了十数处销盐口岸,李家遂成为盐务首富之户。李春城于咸丰元年(1851)举“孝廉方正”,同治元年(1862)诠授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不久告归回津,力行善事。

李春城先是建寄生所,每年冬天收留无依无靠贫民六七百人,哺之以粥,病则施医药,死亡则棺敛。此后又立保贞社,每月给嫠妇以钱米;立御寒社,严冬发棉衣给贫民。年终,他还派人到僻巷中接济穷乏之人。同治十年(1871)发大水,他筹赈恤灾,亲察受难之户,遇有饥饿不能待者,济以己财,而后安排在济生所中。因李春城家在东门里冰窖胡同,人们习惯称他为“冰窖胡同李善人”。清末创编的《天津地理买卖杂字》,即有“高台阶,华家门,冰窖胡同李善人”的说法。

天津的人民公园坐落于河西区东北部,与水上公园、北宁公园并称天津三大公园。人民公园的前身即是李春城的私家园林,名为“荣园”,附近百姓俗称“李善人花园”或“李家花园”。除老城里冰窖胡同的大宅院外,李家在全市范围内购置房地产上千间。1930年版《天津志略》中描述荣园“为津人李善人家之别墅。李氏富而好义,勇于为善,建筑是园,聊为游憩之所。树木葱郁,丘壑幽秀,鳥语花香,颇饶逸趣,又有湖广数顷,植以芦苇……”荣园始建于1863年,初期占地270亩。园内曲水回环、树木葱郁,西北积土山一座,湖中设水心亭和曲虹桥。西南有小榭及养静室,与土山有碎石甬道相连。园中为咏诗亭,乃文人墨客雅集之所。李氏藏书,极为著名,有宋元版百余种、明钞本二百余种,存于东南院中藏经阁内。阁高四丈有余,朱漆门窗,古朴典雅,与高耸园中的中和塔遥相呼应。因李氏祖籍南方,故建筑设计及布局多有西湖园林之风格。四周以壕堑为界,沼湖中芦花最盛,锦鳞畅游,同时具有北方园林特色。可谓南北交融,浑然天成,美不胜收。荣园建成后几经修缮,日臻完善,逐渐成为闻名遐迩的私家园林。天津解放后,李氏后人将荣园捐献给国家,人民政府接管后予以修葺,于1951年7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定名为人民公园。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五周年之际,张作霖之子、张学良胞弟、曾任国民政府天津市市长、时任人民公园管理所副主任的张学铭,委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致函毛泽东主席,请他为公园题字。9月19日,毛泽东复函并亲笔题写了“人民公园”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为中国公园的唯一题字。从荣园到人民公园160年历史沧桑,也是天津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粮店后街李善人

“粮店后街李善人”,指李世珍(1812—1884)。李世珍,号筱楼,天津人。李家经营盐业及钱粮业,在直隶、河南等地有盐引,收入颇丰。李世珍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授知县,官至吏部主事,以团防得四品衔花翎。

李世珍买下大量盐田引地,数年后辞官经商,先后开办了桐达钱铺,故有“桐达李家”之称。桐达钱铺的柜房就在粮店后街60号李宅的前院。柜房门前的廊柱上有木制的抱柱对联,红底黑字,十分气派。据李世珍的孙子李端回忆说:“我家看门房的老家人张顺对我讲过,说我爷爷在世时,曾多次来过‘镖,这应该是我家干盐务的收入,通过镖行从引地押运到津的。来‘镖的时候,前门大开,成箱的财物都卸在前边的柜房里,人出人进,热闹极了。”由于李世珍经营有道,理财有方,其晚年是李家财势最盛之时。

李世珍一向热衷于慈善事业,为救荒济贫,他回归乡里后,联合同志数人在粮店后街创立慈善团体备济社,集巨资备荒,尽心抚恤贫穷孤寡,每岁施放钱米、棉衣、医药、棺木及恤嫠。此外,还用备济社的一部分资金开办义学、种牛痘。天津人称他为“粮店后街李善人”。

“李善人”家出了位弘一大师

1880年诞生在天津的李世珍之子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大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的高僧。他在音乐、戏剧、美术、篆刻、金石、书法、诗词、教育、哲学、佛学、法学、社会学、广告学、汉字学、翻译学、编辑出版学乃至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受到世人尊敬,影响远及海外。福建、浙江、上海、北京、天津等地都建有李叔同——弘一大师纪念场所,浙江平湖和上海还辟有以李叔同命名的道路。

李叔同出生于近代天津有“桐达李家”“粮店后街李善人”之称的名门富贵之家。李家在粮店后街的大宅院,门前挂有“进士第”,过道悬有“文元”匾。李家与天津各大家族,多为姻亲或世交。

光绪三十三年(1907),天津商务总会开列了一份全市50名富绅姓名及住址清单,其中就有李叔同家。此外还有著名的鼓楼东姚家、乡祠卞家、东门内华家、振德黄家、益德王家等,以及林墨青、严范孙诸名士。在近代档案、报纸上,亦多次出现李叔同及其兄李文熙(桐冈)参与社会公益、教育事业的记载,皆在慈善名人之列。

李叔同自幼拜名师、交名流,他本人在天津的社会知名度是很高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李母逝世,李叔同扶柩从上海回到天津,于7月29日为母亲举办了简单的新式丧仪,在天津首倡丧礼改革,颇受舆论关注。虽然李叔同是一位只有25岁的青年人,但社会各界名流纷纷参加其母丧仪,以示友好与慰藉。据《大公报》报道,参加李母追悼会的多达四百余人,“有奥工部官阿君、医官克君,高等工业学堂顾问官藤井君、松长君、单味仁司马,学务处总办严范孙君,高等工业学堂监督赵幼梅君。又各学堂校长、教员等大半皆与斯会,可云胜矣”。“奥工部”,即李叔同家宅所在的奥匈帝国租界行政机构,“阿君”当即首长或其代表。严修(范孙)、赵元礼(幼梅)则是天津文化界、教育界的领袖人物。由此可见李叔同交际范围之广、师友档次之高。

近年有人在参观天津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后,认为李叔同家比较寒酸,不像大户人家。这固然是对故居纪念馆在复原陈列方面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但却不能据此看轻李家在近代天津的重要地位。李叔同家族是天津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而李叔同本人是出生在天津而走向世界的第一位历史名人,被报界誉为“新世界之杰士”,这又是天津其他著名家族的子弟所望尘莫及的。◎

猜你喜欢

粮店冰窖善人
冰窖
《论语》“善人”解释的“德位之争”
老善人
古代人的冰窖
善人
改革中始终不变的二十三粮店服务宗旨
方砖厂粮店记忆
小狼家成了冰窖
庄子说:自然的箫声
李粮店煤矿大采深地应力分布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