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山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空间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3-08-04郑绍江

山西建筑 2023年16期
关键词:环境景观保山市保山

岳 慧,郑绍江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0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生态文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水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要的一方面,保山地区水环境与传统村落研究文献较少,在传统村落的发展进程中存在文化特色挖掘不充分、基础设施不健全、水环境利用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此研究可以补充水环境与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的空缺并进一步提出保护与发展策略。

1 保山地区水环境与传统村落概况

1.1 保山地区水环境分析

保山地处云南省的西部地区,如以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云南省中心,两者正西方向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以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定义为狭义上的滇西地区。流经保山地区的江系与河流众多,有澜沧江、怒江、龙川江、大盈江与众多河流。澜沧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流经境外后称之为“湄公河”,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境内全长约2 100多千米,流经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纵向跨度较大,在云南境内该河流全长1 200多千米,流域面积约为16.5万km2,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出境。怒江亦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发源于我国的唐古拉山,流经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全长2 000多千米,其中在云南省部分为600多千米,怒江与澜沧江几乎接近平行状态,在保山市西南部出境。龙川江属于伊洛瓦底水系,发源于高黎贡山,水源海拔约为3 400 m,流经保山市腾冲市、龙陵县与德宏的芒市,流域面积约10 820 km2,天然落差约2 600 m,流域内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4.8 ℃~21.9 ℃。大盈江同属伊洛瓦底水系,亦是发源于高黎贡山,其全长约为204.5 km,径流量可达79亿m3,其水源清澈、形式多样,其中叠水河瀑布位于腾冲境内。保山地区水资源不仅仅以江河、湖泊、溪流的形式存在,而且还有水田、泉水、沼泽、水库、瀑布等等。

1.2 保山地区传统村落分析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自2012年至今,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公布了六批次的传统村落名单,旨在保护和发展具有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自然村落,此行动贯彻了美丽中国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针,因此传统村落逐渐受到保护与重视。根据数据统计,云南省的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位居全国榜首,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域鲜明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水资源造就了多彩多样的村落形态与村落文化。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属于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水环境景观作为传统村落空间的一部分,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保山地区水资源丰富、人文气息浓厚、风土人情质朴,且在近些年来,保山市的传统村落数量在滇西地区呈急速抱团式增长,研究保山地区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空间具有代表性,从而指导其他地区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空间的保护与发展。

择水而居是先人们在寻找理想居所时产生的生态智慧,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与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生产、生态都离不开水的存在,日常生活的用水、生产耕作的用水、生态环境的水循环、园林的理水都体现着水的作用是重大的。村落的选址本身与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面水背山”的理想居住与生活空间是历代人们所寻找的最佳去处。

通过ArcGIS技术将相关DEM数据、水系数据与POI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分析得出保山市传统村落分布图(见图1),可以看出保山市传统村落基本上都分布在河流沿岸,海拔相对较低且地势平坦区域,当地人或学术界有关学者称之为坝子。保山市西北部腾冲地区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且多以抱团式分布,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较为分散且数量较少。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六个批次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数据统计,腾冲市传统村落数量占保山市传统村落总量的69%(见表1)。

表1 保山市传统村落数量统计表

2 保山地区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空间探究——以张家村为例

2.1 保山地区自然条件

保山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最低海拔535 m、最高海拔3 780.9 m,坝区占8.21%、山区占91.79%,主要以山地为主(见图2);保山地区水源丰富、水系众多,主要有伊洛瓦底江、澜沧江、怒江水系,拥有瀑布、叠水、水塘、温泉、湖泊、湿地等多种形式,水环境发展向好;保山市立体气候明显,温度适宜,年均气温在14.8 ℃~21.3 ℃之间,利于人们生产耕作及生活居住。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独特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多样的传统村落。

2.2 张家村概况

张家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著名的茶马古道中的“马帮”文化,被称为“腾冲南部第一侨村”,村落隶属腾冲市芒棒镇,位于龙川江畔、高黎贡山西侧,村落建筑保留完整、整体风格统一,村内名人故居数座、古建筑众多、歇山式屋顶的魁阁坐落在村落的东北角,阁前2 000多平方米的砚池记录着乡愁,思乡亭、及第桥、水碾房围绕在周边,村落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的考究价值。2013年8月26日,张家村被评选为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之一。

2.3 张家村整体布局

张家村被周边自然山林环绕,临近江河,街巷道路形式与龙川江走向近似且呈现出树枝状,村落整体风格统一、布局规整,建筑多是“三坊一照壁”的构造形式,各建筑间抱团式布局在村落中,建筑屋脊多与街巷、河流的走向近似平行,张家村整体上构建了“林—塘—村—田—林—江”美好生态格局,彰显着当地居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良好品格。

2.4 张家村水环境景观空间

传统村落景观空间存在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建筑空间、院落空间、水环境空间、街巷空间、公共空间、农田景观等,不同的空间类型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空间与其他形式的空间不同之处在于水的存在,可以带来不同的人文感受,例如江南水乡的烟雨色、红河哈尼梯田的秀丽、保山腾冲热海的壮美等。

张家村处于龙川江畔,村落外部生态环境优美、水源丰富,村落内部有砚池、水井、水圳、洗衣亭、水碾房等水环境基础设施。江湖、河流、池塘以及沟渠等各种形态的水不仅灌溉了农田,滋润着传统村落且丰富着村民们的日常生活[1]。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水环境景观空间发挥着多样的功能性,在满足农田灌溉、日常洗涤的基础外,还发挥着娱乐休闲、祭祀、文化等作用。张家村水环境景观空间仍然没有发挥出它的最大优势,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进程中,应考虑水环境景观空间的营建,其关系着村落的整体提升。此村落水环境景观空间大致可以分为点状、线状、面状3种形式,以下是对3种形式的具体分析。

2.4.1 点状形式

张家村点状形式的水环境景观空间众多,有水井、水碾房、及第桥、思乡亭等。水井是从前村民主要获取饮用水的地方,有水井在的地方表明此区域水源丰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村落已经将自来水引入村内,但不能忽略水井的作用,其周边环境的营建可以带来更多的乡愁记忆;张家村村民崇尚教育,故将通往魁阁的一座石拱桥称之为及第桥;水碾房是村民碾米的地方,秋收后便忙碌起来,碾米香早已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思乡亭又称洗衣亭,是与水相连的公共空间,该区域应充分考虑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不限于只有凉亭布置在其中,可以考虑增设基础设施来丰富景观空间。

2.4.2 线状形式

张家村线状形式的水环境景观空间主要是村内的水圳与村外的龙川江。水圳作为村落中的水利设施,其作用不仅可以排水泄洪还可以调节气温、丰富村落景观空间;龙川江畔风和秀丽,传统村落的发展应借助临河优势,合理利用,发挥自然独特优势。

2.4.3 面状形式

张家村面状形式的水环境景观空间主要有砚池、农田等。张家村砚池周边硬质铺装多,与村落相连的空间中可增设石凳供人休憩以及花坛或移动花箱供人观赏,围绕砚池周边的自然绿植需要人工修剪规整,高灌木和乔木下种植草坪来增设休闲空间场所;农田是农村的生产基地应予以积极保护,除此之外,农田景观的建设可以提升经济收入,播种时可做科普景观,收获时可做体验景观。

3 保护与发展策略

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空间的改善与发展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该发展问题涉及的学科众多,一是生态学、风景园林、设计学、历史学、旅游学、人类学等学科需要加大合作力度;二是研究学者所涉猎的学科领域要广且实地调研经验丰富。水环境景观空间的改善是保护与发展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应提升景观空间功能性,减少形式的叠加,忌直接搬用不切实际的发展模式。

3.1 尊重地域文化

影响村落的发展因素多种多样,应立足实际情况,挖掘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提取各自民族的文化符号、文化标识,提升文化自信心,发挥自身最大优势。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元,保山地区有彝族、傣族、佤族、白族、苗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各自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在传统村落的再发展过程中应重视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应用,在原则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带动其他方面协同发展。

3.2 生态优先发展

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传统村落的发展未来与村民生活、生产、居住的条件,通过宣传教育以及制定相关惠民政策,使得当地农民逐步养成“护河爱河、种田爱田、用水惜水”的良好习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鼓励农民发挥自身的价值,立足根本,使得山更青水更秀人民更加幸福。

3.3 改善农田景观

传统村落与乡镇、城市不同,农民是村落的主角,他们守护着每一寸土地,显然,种田就是农民的工作,改善农田景观,合理利用水资源,留住稻田记忆,在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收获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学科专业优势,营建农田景观、科普景观,提升田地的经济价值。

3.4 完善水环境设施

基础设施的健全是发展的根本,与水环境相关最基础的设施周边的环境亟待改善、清理碎石并提升绿化率,水环境景观空间的建设需要在设施的基础之上完成,村落环境的提升离不开水,水贯穿村落发展的始终,新时代的到来,不仅仅需要满足农民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4 结语

传统村落空间在对水环境的选择利用或开发中,从生活需求角度、风水学角度即生态意义的角度、村落安全防御的角度都有着现实价值[2]。保山地区水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在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的数量不断增多,尤其是保山腾冲的传统村落发展迅速,研究其地区的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空间具有代表性。

传统村落的再发展需要在保护整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同景观空间的功能,丰富空间类型,而水环境在整体或局部景观空间的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从现实出发,结合水资源丰富、形态多样的独特优势,根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政策,打造更加贴合农村实际的生活、生产空间场所。

猜你喜欢

环境景观保山市保山
保山市隆阳区精品咖啡产业发展路径
保山市隆阳区10913例妊娠期妇女人体组成成分测定
项目教学法在环境景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保山市总工会:入户再遍访 查找问题补短板
浅谈竹文化在环境景观中的运用
保山市布朗族音乐习俗
促进高教人才环境景观构建研究
内蒙古高原传统聚落环境景观的当代构建
PTN技术在保山广电网络的具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