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时代新人“5+3”培养模式研究

2023-08-02白璐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时代新人应用型高校

白璐

摘  要: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当中,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属于“拔尖型”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体现;对于地方建设来说,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能为区域发展带来更多的内驱力,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应当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要求,以政府的宏观政策驱动为指导,以应用型高校为推手,以地方建设为辐射圈,积极探索适合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文章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具体说明应用型高校“5+3”培养模式的运行和开展,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借鉴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时代新人;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3-0141-04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要实现先行发展,必须培养出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着眼市场需求,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高校办学模式,提升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形势与政策” 课程介绍

“形势与政策”作为公共基础课,学习时间跨度涵盖整个大学四年,该课程以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重点、热点话题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在数字化的今天,信息渠道非常广泛,学生发展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个性化。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第一是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知晓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大数据时代以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为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掌握信息筛选、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现状

大数据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及学习方式。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每日有大量信息涌入,对于大学生来说,多角度、多平台收集信息,用缜密的思辨能力来分解信息、筛选信息成了一项必备技能。当代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表现出以下特点:学习动机较强,对形势与政策的热点话题非常感兴趣。然而,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单一,多为微信和微博文章推送,通过抖音等小视频网站获取信息;行为特征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现出以下特点,话语表达方式较为热情且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特点,对待形势与政策的话题好奇心强。相对网络语言来说,当代大学生倾向于使用表情包来进行观点表达。思辨能力方面,大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热点问题整体表现出为开头热情高涨但是思考持续性不强,没有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方法。以上问题集中表现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和五育学习过程中对智育的重视和对其他四育教育的部分缺失。例如,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更偏重于专业课、英语课的学习,以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为学习目标,对一些公共课持不关注和不积极的态度,对于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不参与不发言,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知之甚少,对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方针政策大多不了解或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较为薄弱。

三、“5+3”教學路径在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应用型高校“5+3”教育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本地区现阶段发展要求进行授课模块和实践基地的选择和落实。“5”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3”是指培养方式要最大化调用、协调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实践资源,通过“校内培养、校校合作、校企联动”这三种培养模式合力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课程根据时效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和专题教学的方法进行授课。在讲授过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立足学生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1],并借助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组织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与课堂面授相结合,共同完成教学组织活动授课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互动,如情景讲授法、任务型教学法、启发法等。通过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细化,布置课前准备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个人形式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任务,并在任务展示后,通过有效利用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一系列评价环节。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能发现疑难知识点,最终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同学的互动做到完全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当中本课程以话题为模块,问题为导向,从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后复习、课程特色凝练四个方面结合授课内容进行。在奋进第二个一百年的新征程上,各地区都在强调“高质量发展”,应用型高校要把本地区的发展和地域文化、地方精神进行融合,在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和企业的赋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传统文化、专业知识和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有机联系。

首先,课前准备从网络信息搜集方面,建议学生宽口径阅读和多角度查看筛选信息。结合学情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采取不同课前预热方式,比如播音与主持类专业建议进行“课前小播报”,对语言类尤其是英语类学生进行“理解中国”的国情、国策讲解,让语言类学生成为我国外宣工作的独特力量。对于舞蹈等艺术类专业学生强调对红色精神的深层次理解,把教学内容让学生“唱出来、舞出来”。课前准备环节,通过学生对最新热点的播报导出该节课的授课内容,一方面促进学生做课前内容预习,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升。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和时事热点的内容选取例如“学习强国PK赛”“好书推荐”等方式进行课前准备。其次,在课中环节,通过“沉浸式提问”让学生对本次教学话题产生共鸣,同时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抬头率”,采取线上学习通点名、线上讨论加线下互动的环节。在考核评价方面,五育融合教育评价注重从融合课程的设计能力与实施效果进行评价[2],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方式实现课堂翻转。再次,在课后环节,注重考核评价的成绩构成、注重过程性考核、实践性考核。培养学生在课后遇到形势与政策的类似问题时,采取理性认知加理性表达的表达方式,培养思维能力。最后在课程的特色凝练方面,着重考查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素材收集和小组分类教学。

四、“5+3”教学培养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培养路径

(一)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德育融于课程教育,同时也应融于实践环节和第二课堂。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日常行为的学习习惯和言传身教,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政治觉悟都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在此教育环节中要时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依据,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校领导统一领导,党政工团学齐抓共管,通力合作、上下联动、人人关心、个个重视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这一讲中,主要内容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通过这一大事件让学生了解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洗礼,使一贫如洗的旧中国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迈向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现在,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向第二个一百年进发,走上了第二个一百年的赶考之路。当代大学生身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国际关系了解,国内政策学习方面应当有更深远的责任担当,在国际视角中要强调大国担当和国家情怀等。

(二)智育为纲

智育与专业课教育息息相关。智育虽然内涵在课堂教学但是外延至科学研究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五育融合难点在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细化过程[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智育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和支撑。新教育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融入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专业核心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匹配程度和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使课程思政教学真正达到如盐入水。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政治意识强不强、政治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判断是非、甄别信息的能力。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某一专题讲到“自立自强  发展中国科技”,旨在通过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了解,探究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史变化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另一当面要通过对当今世界科技的了解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明确目标和时间轴,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增强使命担当,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培养追求科学真理的品质,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

(三)体育为要

体育不仅是身体方面的锻炼,更重要的是体育精神的传承和在运动过程中拼搏、协作和共赢的奥林匹克精神。把思政教育融入体育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心态。例如,山西某高校在校内建了“乐思湖”,此湖用246块草白玉石碑围湖,每块石碑上面刻一个历史事件,整个石碑群几乎将中国历史大事件囊括在内,配合音频资料,散步或者跑步绕湖一周,就是一次对中国历史的无意学习。这种体育加思政的方法让学生从锻炼中学习、从锻炼中沉淀。在乐思湖畔镌刻中国历史大事件概览,目的是让广大师生和读者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面对人生、面对未来,真正实现体育强国。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从碳排放趋近于零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到风驰电掣的“猎豹”摄像机,从京张线上世界首列无人驾驶的高铁,到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水下传递火炬……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技术和设备,为“科技冬奥”写下生动注脚。北京冬奥会把绿色发展与体育赛事完美结合,给各国运动员带来了全新视野和全新感受的运动体验;给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带去充满爱意和平的“冰墩墩”和“雪容融”的和平和博爱的理念。在赛事当中体育已经超越了强身、健体这种初级目标,更是跨越了国界成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爱生活的重要共鸣。

(四)美育为特

美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把美育融入审美过程当中,利用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标准,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培养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在教育活动中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度美育全过程,坚持将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深度融合,并将美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大思政体系中谋划设计,以德育引领美育、以美育赋能德育,相互促进、融合发展。通过活动表演让学生体会舞台的热情;通过课堂教育让学生及时发现美和感受美;在现实生活中构建“终身学习”和“终身美育”的精神风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通過组建美育教研团队,多方协作构成“艺术美育”“课程美育”“活动美育”“生活美育”“环境美育”五位一体的美育工作新格局,同时也积极构建社会美育大环境。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碳达峰、碳中和内容中讲到我国在2030年承诺完成碳达峰工作,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但是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中国的国际责任和大国担当。我们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一种美育理念,从内容可以引申出语言美、行为美和认知美。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大政方针的制定出于怎样的目的,更加入了美育,让美育在课程内产生融合效应。

(五)劳育为基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劳育的地位逐渐凸显。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样性的活动促成学生实践能力的磨炼。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来创造性解决遇到的问题[4]。

劳育一方面全面加强了学生教育管理,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强化行为养成和知行合一,形成了高效、长效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体系。还依托重要时间节点,在“五四”青年节、清明节等纪念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和诚信感恩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和新时代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学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

另一方面,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及实效性。发挥学生党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反思学习效果,进行学习成果的实践和评估,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在全方位推动学习贯彻山西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这一专题中,课后实践作业为“假设现在我校与国外某高校开展文化交流,请你做山西文化推广大使,需要围绕我省的一个文化项目做一个介绍,你打算怎么办?”各专业学生在熟悉的专业领域以绘画、剪纸为媒介,对山西印象进行作答,同时在校内进行实践,这种知识的迁移在劳育教育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五、结语

应用型高校社会责任主要是培养服务地方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地方特色教育理念作为支撑,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结合五育教育进行人才培养[5]。德智体美劳就像一朵花的五个花瓣,本身就是一体的,哪一个花瓣都不能缺[5]。

五育融合是路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高校内部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和模块化。需要学校管理部门的顶层设计,针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方向、组织架构、课程设计、教研活动要求,根据育人要求,及时作出更新和调整;需要教师对课程精准把握,需要对教学内容专题化选择,把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让学生从课程学习的外延感受到“五育共生”和“五育融合”;校际合作方面,校内领导要有顶层思维意识、共享意识,有效利用校内资源、校际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结合线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线上的数字教学资源,实现公平与质量的融合、创新和发展的融合;校企合作是社会评价的真实表达,通过实践可以进一步论证理论的有效性和教学过程的短板,为今后教学提供努力的方向以满足企业需求。同时,企业在合作当中也有助于提炼企业的内在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王红霞,徐兴林,汤冬冬. OBE理念视角下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21(04):69-73.

[2] 魏善春. 基于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重构:样态、理念与实施[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03):91-100.

[3] 郝志军. 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路径与方式[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03):61-69.

[4] 郭建如,邓峰. 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2020,41(07):70-77.

[5] 瞭望. 扭转失衡,如何五育并举?[EB/OL]. (2020-01-20). 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d23d2a1b15ec04070167df4.

(荐稿人:李天怀,山西工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时代新人应用型高校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