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六安市“月牙”形 城市团发展构想

2023-07-29孟祥林

关键词:霍山县舒城县六安市

[摘 要]六安市在融入长三角城市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月牙”形发展构架将腹地内的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在每个县域腹地内需要按照“分区+分步”发展秩序整合乡镇中心地构建微中心,并将发展基础好的微中心发展成为县级中心地的副中心。可在六安市与周边区域中心城市中建立“大”+枣核形的格局,形成安徽省西端构建跨行政区划城市体系的纽带。进一步完善城市链,同时以乡镇中心地为基础构建次级城市团,奠定以六安市主城区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城市体系的基础。六安市具有与合肥市协同发展的区位优势,要前瞻性地考虑与阜阳市、淮南市、安庆市整合,在安徽省中部西端构建城市化的增长点。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月牙”形城市团;“分区+分步”;“大”+枣核形;次级城市团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3)02-0010-08

Development ideas for Luan citys “crescent” shaped city grou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MENG Xiang-lin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3, 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in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system, Luan city needs to integrate into the county-level centers in the hinterland through the “crescent” shape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the hinterland of each county,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township center to build the micro-cent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rder of “district by district + step by step”, and develop the micro-center with solid foundation into sub-center of the county center. Luan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need to establish a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pattern of a five pointed star + a jujube-pit shaped layout, to form a cross-administrative city system in the west and Anhui province. It is also suggest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urban chain and construct the secondary city group based on the town center, and lay the foundation of constructing multi-level urban system with the main urban area of Luan city as the core. Luan city has the location advantage of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with Hefei city, so it needs to prospectively plan and integrate with Fuyang city and Anqing city to build the urbanization growth point in the west end of central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integration; “crescent” shaped city group; “district by district + step by step”; the pattern of a five pointed star + a jujube-pit shaped layout; secondary city group

一、引言

安徽省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平台为提升安徽省全域城市化水平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奠定了基础[1]。合肥市西侧的六安市和东侧的马鞍山市分别是合肥市向西与武汉市、向东与南京市连接的节点,进而沿“武汉市—麻城市—金寨县—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南京市”建立起城市链(“武南链”)。合肥市基于“武南链”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六安市城市团的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合肥市向西与武汉市建立联系通道的质量。在安徽省全域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后,以合肥市为核心构建安徽省域城市体系的环境进一步优化[2],合肥市周边的淮南市、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安庆市等都在通过调整部分行政关系来拓宽中心地间联系的路径,以此营造更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在合肥市城市团发展的进程中,六安市、马鞍山市、淮南市和铜陵市成为合肥市主城区向合肥市腹地拓展的重要支点,围绕合肥市形成“一核+四次”发展格局,六安市作为合肥市向西拓展的支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能忽视[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规律表明,在经历长时期的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后,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将会扮演重要角色[4],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大都市功能和以大都市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前瞻性地以省会城市为核心构建城市体系时,基于县级中心地构建子城市团以及处理好县级中心地间的关系非常重要[5]。安徽省的设区市较多,且空间布局相对分散,在进一步完善安徽省域城市群的过程中,需逐步形成“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铜陵市—池州市—黄山市”城市链,在南北方向上推动更多设区市整合发展。有关安徽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文献大多注重安徽省东部地区与南京市、杭州市整合发展问题[6],向东发展是建构更加完善的省域城市体系的理性选择,因此,在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宣城市等城市团的建构层面,“合肥市—滁州市”城市链、“合肥市—马鞍山市”城市链、“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城市链的建设方法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在推进安徽省全域城市化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应不仅考虑向东发展,也需要适当考虑向西发展,以便为安徽省的长远发展拓展空间。在合肥市向西拓展影响力的过程中,阜阳市、六安市和安庆市分别是合肥市向西北、向西和向西南拓展影响力的三个触角,分别在“合肥市—郑州市”城市链(“合郑链”)、“合肥市—武汉市”城市链(“合武链”)、“合肥市—南昌市”城市链(“合南链”)上扮演节点角色。在这三条城市链中,“合武链”因位于中间地带能够产生“中间带动两边”的效应而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探索合肥市向西发展的文献相对较少,关于“合郑链”“合武链”“合南链”的研究相对薄弱,但是六安市城市团在合肥市向西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不能忽视。六安市行政区划内各县级中心地间的关系以及各县级中心地与周边中心地间的关系都需要从提升全域城市化水平角度考虑,需要按照“分区+分步”[7]的发展秩序进一步完善县级中心地与乡镇中心地间的关系,依托县级中心地发展微中心,并基于微中心在县域腹地内构建副中心,在县域腹地内以及县级行政单元间构建城市链,加强微中心在城市链上的节点作用。六安市辖叶集区、裕安区、金安区、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和舒城县三区四县,进一步完善三区四县间的关系构建起“月牙”形城市团,将霍邱县、霍山县、金寨县和舒城县发展成为六安市与周边县级中心地连接的节点(见图1),对六安市全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区域经济学意义。

二、六安市城市团建构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

(一)六安市城市团建构的理论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与以赢利为目标的资源空间布局相伴随,在此过程中,资源需要打破行政区划 阻隔以便在更广大腹地內拓展赢利空间。区域经济学理论在论及中心地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时,往往会抽象掉腹地内影响中心地体系空间布局的非均质因素。但在讨论具体区域的中心地空间布局时,需要将这些抽象掉的因素还原到讨论的模型中,这样建构的中心地体系才能更好地反映区域经济现实,使区域经济在遵循一般规律前提下,具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

1. 城市发展进程由关注大城市转为关注小城市

世界城市化规律表明,城市发展要经历一个曲线进程,即城市发展速度会由慢变快过渡到由快变慢,城市和城市规模扩张由速度优先转而为质量优先。在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下,中小城市通过对接区域中心城市与大城市高效互动,这样城市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建构不断完善。但是随着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地租衰减规律支配下的资源空间布局逐渐由城市中心区转向城市边缘区,城市规模扩展遵循“摊大饼”方式向腹地拓展,城市规模扩展过程中可变资源由聚集经济过渡到聚集不经济。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源为了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其空间布局方式开始由集中布局转向分散布局,由城市中心区扩展到城市边缘区,多层次城市体系下的中小城市扮演的支撑角色凸显。城市化进程由关注大城市开始转向关注小城市。县级中心地通过整合构建起子城市团,县级腹地内的乡镇中心通过整合及“分区+分步”发展逐步构建起微中心,再发展成为县级中心地的副中心,共同推动县级行政单元全域城市化水平提升。在前瞻性地构建县级城市团的过程中,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县级行政单元间建立起协同发展的城市组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多层次中心地体系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根据德国南部地区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方式提出了正六边形模式的中心地理论,提出了中心地体系得以组织的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8]。他认为一定空间内城市体系的建构遵循中心地等级体系,即不同等级的中心地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组织在一起。因此,城市体系的建构由自然发展阶段逐渐进入计划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前瞻性地思考城市体系的未来,在城市发展的自然基础上加上人的意志,让城市体系的建构变得更加理性。城市体系的建构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中心城市为引领使资源能够越过行政区划边界,在更大腹地内拓展赢利空间,从而推动城市规模有序扩大,邻近中心地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交通网络、市场环境以及行政力量都应该成为资源有效整合的有力支撑,应避免行政边界两侧因行政力量限制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对等的问题。

3. 聚集节省效应与既定空间内的土地资源供给缺乏弹性

资源在既定空间内聚集能够实现聚集节省效应。理论上,当可变资源连续投入于不可变资源时,起初因不可变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连续投入的可变资源具有较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资源的边际生产力保持较高水平。然而,随着可变资源投入不可变资源的量的增加,不可变资源的容纳力逐渐降低,可变资源的赢利空间也逐渐变窄,资源的聚集效应逐渐降低,聚集经济转变为聚集不经济,只有赢利能力更高的可变资源才能在既定的发展空间内有足够强的竞争力,而赢利能力较低的可变资源开始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边缘区布局,推动城市规模在资源布局空间拓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在发展空间方面,因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的供给高度缺乏弹性,城市中心区的地租会不断提升,赢利能力较低的可变资源因不能对冲高额地租而将高度缺乏供给弹性的发展空间让给具有较高赢利水平的可变资源,城市中心区会被能够支付更高水平地租的可变资源迭代。因此,城市规模扩展与资本的赢利本性紧密联系在一起,除了行政力量的影响,城市的发展更多是在经济规律支配下进行的。

(二)六安市城市团建构的实践依据

1. 六安市主城区处于“大”+枣核形构架的核心

六安市是将阜阳市、淮南市、合肥市、安庆市、黄冈市、信阳市等连接在一起的节点,通过“大”+枣核形发展构架可将各市腹地内的县级中心地连接在一起。如图1所示,六安市主城区处于三条城市链的交汇点上。这三条城市链分别是:“阜阳市主城区—颍上县—霍邱县—六安市主城区—潜山市—太湖县—宿松县”城市链;“信阳市主城区—光山县—商城县—金寨县—六安市主城区—合肥市主城区”城市链;“黄冈市主城区—罗田县—霍山县—六安市主城区—肥西县—合肥市主城区”城市链。枣核形构架由两条城市链构成:其一是“阜阳市主城区—阜南县—淮滨县—潢川县—光山县—新县—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宿松县”城市链;其二是“阜阳市主城区—凤台县—淮南市主城区—淮南县—合肥市主城区—安庆市主城区—望江县—宿松县”城市链。“大”字构架将构成枣核形的两条城市链连接在一起,以六安市主城区为核心为提升全域城市化水平奠定基础。六安市虽然位于安徽省行政区划的西侧,不如位于安徽省域东侧的城市在融入长三角城市体系进程中的条件更加优越,但在提升安徽省全域城市化水平以及整合豫东南、鄂东北以及皖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前瞻性思考其城市发展进程的实践逻辑。

2. 基于产业聚合优势构建创新发展的城市体系

六安市处于诸多区域中心城市的连接点上,有必要以六安市主城区为核心整合周边资源,构建协同发展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在进一步壮大六安市产业体系的过程中,要将产业重点聚焦在电子信息、铁基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及生物医药层面,发展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以5G产业和氢能源产业为重点打造产业发展“新兴方阵”,同时进一步夯实木材家具、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支撑产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纲要”提出,六安市的城市建设需要在充分发挥产业聚合、整合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六安—合肥”同城化步伐,同时以六安市为核心构建六安市城市圈,为六安市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搭建平台。在此过程中,要加快县城与集镇建设,推进县级城市提质扩容,提升乡镇发展水平,精心打造特色小镇,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由此,依托乡镇中心地构建微中心,并与县级中心地高效互动,在腹地内尽快形成“区域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地—微中心”格局的多层次中心地体系,成为推动六安市全域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基本思路,据此可为提升六安市腹地内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质量、打造“合肥市—六安市”经济走廊高端高新产业聚集轴奠定基础,也为以六安市为核心、整合周边区域构建广域六安城市团搭建平台。

3. 以六安市为核心的高通达性交通网络的形成

通达性较高的交通网络为进一步完善六安市城市团奠定了基础。以六安市为核心的放射性交通网络为:沪陕高速和铁路将信阳市、六安市和合肥市連接在一起,沪蓉高速和铁路为构建“武汉市—六安市”“鄂州市—六安市”城市链奠定了基础,济广高速在南北方向上串联起“阜阳市—六安市—安庆市”城市链。通达性较高的交通网络能够使六安市与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市整合在一起,为六安市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向西与豫东南、鄂东北区域内的县级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创造了条件。在构建广域六安市城市团的过程中,县级中心地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达性较高的交通网络是腹地内的中心地建立联系的基础。城市是开放的地域综合体,只有与邻近中心地进行资源整合才能够为自身发展拓展空间。产业布局是六安市城市体系得以完善的基础,只有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与邻近行政单元通过构建协同发展的城市体系实现借力发展,才能够优化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为邻近中心地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月牙”形发展格局下六安市城市团及其周边关系

(一)六安市城市团“月牙”形发展格局

六安市辖三区四县,在加强各区(县)间关系的过程中,要通过四条城市链形成“月牙”形发展格局:其一是“霍邱县主城区—金安区—舒城县主城区”城市链(“月牙东链”),其二是“霍邱县主城区—金寨县—霍山县主城区—舒城县主城区”城市链(“月牙西链”),其三是“叶集区主城区—裕安区主城区—金安区主城区”城市链(“叶金链”),其四是“金安区主城区—霍山县主城区”城市链(“金霍链”)。在如上四条城市链中,“月牙东链”和“月牙西链”构成“月牙”形发展格局的主体,“叶金链”和“金霍链”在“月牙东链”与“月牙西链”间建立起联系,形成“叶集区主城区—金安区主城区—霍山县主城区”三角形(“月牙中”三角形),成为六安市城市团的核心区域。根据如上发展思路,“月牙”形发展构架实际上由三个三角形构成,除了“月牙中”三角形外,还包括“霍邱县主城区—金安区主城区—叶集区主城区”三角形(“月牙北”三角形)和“金安区主城区—舒城县主城区—霍山县主城区”三角形(“月牙南”三角形)。在“月牙”形发展构架中,金安区处于“月牙东链”的中点上,叶集区和霍山县将“月牙西链”三分(见图2)。在这样的发展构架中,三区和四县中心地在“月牙”形城市团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将腹地内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的重要节点,为在整个行政区划内提升全域城市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霍叶链”:枣核形+“中”发展构架

根据前文,霍邱县通过“月牙西链”的“霍邱县—叶集区”城市链(“霍叶链”)与叶集区连接在一起,“霍叶链”即图3中的“临淮岗镇—霍邱县主城区—宋店镇—岔路镇—长集镇—众兴集镇—三元镇—孙岗乡—叶集区主城区”城市链,沿南北方向贯穿霍邱县腹地,将霍邱县中心地与叶集区中心地连接在一起。在完善“霍叶链”的同时,需对霍邱县行政单元内的乡镇中心地划分片区,在每个片区内设置片区核心,构建多个微中心,依托“霍叶链”整合在一起。可将霍邱县划分为六个子片区,分别为高塘镇片区、临淮岗镇片区、孟集镇片区、宋店镇片区、石店镇片区、众兴集镇片区,在图3中分别用不同图案表示,高塘镇、临淮岗镇、孟集镇、宋店镇、石店镇、众兴集镇分别是如上片区的核心。从图3可以看出,高塘镇、霍邱县主城区、孟集镇、宋店镇、石店镇等通过“高塘镇—霍邱县主城区—孟集镇”城市链和“高塘镇—石店镇—白莲乡—宋店镇—三流乡—孟集镇”城市链在霍邱县中心地腹地构建的城市环,与“霍叶链”共同构成“中”字发展构架,“霍叶链”将“中”字发展构架的“口”通过“|”与叶集区连接在一起,再通过叶集区与六安市主城区连接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月牙西链”北端的建构。

(三)金寨县城市团:“田”+“V”发展构架

金寨县城市团位于“月牙西链”的南端,县级中心地与叶集区邻近,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与白塔畈镇构成“叶集区主城区+金寨县主城区+白塔畈镇”组团,既是叶集区与金寨县的连接点,也是金寨县城市团的核心,按照“分区+分步”发展秩序在整个行政单元内通过“田”+“V”发展构架将腹地内的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田”字形发展构架由四条城市链构成:其一是“白塔畈镇—全军乡—铁冲乡—汤家汇镇—银山畈乡—关庙乡—沙河乡—斑竹园镇”城市链(“白斑西链”);其二是“白塔畈镇—石佛店镇—响洪甸镇—诸佛庵镇—燕子河镇—张畈乡—斑竹园镇”城市链(“白斑东链”);其三是“叶集区主城区—金寨县主城区—槐树湾乡—古碑镇—花石乡—果子园乡—斑竹园镇”城市链(“叶斑链”);其四是“铁冲乡—双河镇—桃岭乡—古碑镇—水竹坪乡—燕子河镇”城市链(“铁燕链”)。“田”字形构架的中心在古碑镇,既是将双河镇与燕子河镇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也是将斑竹园镇与金寨县主城区连接在一起的节点。“V”字形构架由“铁燕链”与“双河镇—桃岭乡—槐树湾乡—油坊店乡—响洪甸镇”城市链(“双响链”)构成,为“白斑东链”与“白斑西链”增加了一条连接通道,使金寨县行政区划的东缘与西缘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响洪甸镇通过“双响链”与双河镇连接在一起。从图4可以看出,“田”+“V”发展构架将金寨县行政单元内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地连接在一起,构成“田”+“V”的各条城市链成为将各乡镇中心地连接在一起的重要通道。金寨县行政单元划分为由“金寨县主城区+白塔畈镇”整合在一起的核心区以及在核心区引领下的如下四个片区:双河镇片区,由“全军乡+铁冲乡+汤家汇镇+南溪镇+桃岭乡”整合而成;斑竹园镇片区,由“银山畈乡+关庙乡+沙河乡+果子园乡+吴家店镇”整合而成;燕子河镇片区,由“张冲乡+张畈乡+天堂寨镇+长岭乡”整合而成;古碑镇片区,由“花石乡+水竹坪乡+青山镇+槐树湾乡+油坊店乡+响洪甸镇”整合而成。在进一步完善金寨县主城区的过程中,应先将白塔畈镇整合,再整合发展叶集区,为金寨县城市团腹地内城市体系的发展构架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四)霍山县城市团:“一链+两弧+三点+五次”

霍山县城市团在与六安市主城区建立联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完善“裕太链”进一步建构县域城市团的空间发展格局,再以“裕太链”为基础逐步形成“一链+两弧+三点+五次”的发展格局(见图5)。“一链”即纵贯南北的“六安市主城区—裕安区主城区—韩摆渡镇—苏埠镇—青山乡—下符桥镇—霍山县主城区—大化坪镇—太阳乡—太平畈乡”城市链,这是连接裕安区与霍山县的纽带,同时也是将腹地内的乡镇中心地连接在一起的纽带。霍山县城市团及霍山县与裕安区连接的地方通过“裕太链”进一步完善资源空间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两弧+三点+五次”通过“一链”连接在一起。“两弧”即“一链”东西两侧的两条C形链:其一是“韩摆渡镇—分路口镇—狮子岗乡—独山镇—西河口乡—青山乡”城市链(“西C链”);其二是“下符桥镇—但家庙镇—与儿街镇—单龙寺镇—磨子潭镇—大化坪镇”城市链(“东C链”)。“三点”即独山镇、下符桥镇和大化坪镇,分别位于“西C链”上以及“东C链”与“裕太链”的连接点上,在将裕安区主城区与霍山县主城区连接在一起以及将霍山县主城区的城市影响力向南端拓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五次”即图5中的五个圆圈表示的区域,分别是“韩摆渡镇+城南镇”(“一次”)、“苏埠镇+石板冲乡+青山乡”(“二次”)、“诸佛庵镇+黑石渡镇+落儿岭镇”(“三次”)、“单龙寺镇+磨子潭镇+东西溪乡”(“四次”)、“漫水河镇+太阳乡+上土市镇”(“五次”)这五个由乡镇行政单元整合在一起的区域。在“五次”中,“一次”“二次”、独山镇、下符桥镇高效互动,为裕安区主城区与霍山县主城区建立协同发展通道奠定基础;“三次”“四次”“五次”围绕大化坪镇连接在一起,在霍山县中南部地区以大化坪镇为核心构建起更加紧密的子城市团,“三次”是连接霍山县主城区与大化坪镇的节点。根据如上发展思路,在霍山县中南部区域形成“一点+三次”的空间格局,大化坪镇在霍山县城市团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为副中心,在霍山县腹地内与霍山县主城区对应,为霍山县全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在如上发展思路中,“东C链”避开了霍山县腹地内乡镇中心地分布的稀疏地区,能够率先将空间联系较为紧密的乡镇中心地连接在一起,为以霍山县主城区构建起联系更加紧密的中心地体系搭建平台。“三点”中的下符桥镇处于裕安区与霍山县连接处,最终通过青山乡与“二次”连接,于是形成“裕安区主城区—‘一次—‘二次—下符桥镇—霍山县主城区”城市链。在如上“一链+两弧+三点+五次”的结构中,“三点”中的两点(下符桥镇、大化坪镇)以及“五次”中的“一次”“二次”“三次”“五次”沿“一链”布局,另外的独山镇和“四次”距离“一链”也不远,使六安市“月牙”形城市团的“月牙东链”和“月牙西链”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五)舒城县城市团:多层曲边三角形发展构架

舒城县行政单元呈东北—西南狭长状,在完善县域城市团的过程中,需要构建“晓天镇—山七镇—高峰乡—阙店乡—干汊河镇—舒城县主城区”一线城市链(“晓舒链”)。在进一步拓展舒城县主城区的过程中,应先将干汊河镇整合到主城区,然后将晓天镇发展成为舒城县主城区的副中心,并将高峰乡发展成为连接晓天镇与舒城县的节点,将“晓舒链”发展成为舒城县的主导城市链,同时构建起“金安区主城区—先生店镇—椿树镇—柏林乡—舒城县主城区”城市链(“金舒链”)。从图6可以看出,“晓舒链”“金舒链”与“金安区主城区—中店乡—张店镇—东河口镇—毛坦厂镇—晓天镇”城市链(“金晓链”)共同构成“金舒晓”三角形,为完善广域舒城县城市团的基础(“基础三角形”)。在“金晓链”上,中店乡和毛坦厂镇将城市链三分,并与舒城县主城区构建起“中店乡—施桥镇—双河镇—舒城县主城区”城市链(“中舒链”)及“毛坦厂镇—张母桥镇—棠树乡—舒城县主城区”城市链(“毛舒链”),在中店乡、毛坦厂镇与舒城县主城区之间形成鼎足发展构架,形成“中毛舒”三角形(“内嵌三角形”),使“金舒晓”三角形内部的乡镇中心地联系更为紧密。“中毛舒”三角形沿乡镇中心地最为密集的区域构建起城市链,将金安区南端与舒城县西北端整合在一起。根据图6,在“金舒晓”三角形外侧,还要构建两条城市链,以金安区主城区、晓天镇和“千人桥镇+百神庙镇”为顶点形成曲边城市链,“千人桥镇+百神庙镇”整合为“千百团”。两条城市链为“金安区主城区—三十铺镇—铭传乡—山南镇—柿树岗乡—滔溪镇—千人桥镇”城市链(“金千链”)和“晓天镇—河棚镇—汤池镇—春秋乡—南岗镇—百神庙镇”城市链(“晓百链”)。“金晓链”“金千链”和“晓百链”构成图6中最外侧的三角形(“边缘三角形”)。根据如上分析,在将金安区南端与舒城县整合在一起的基础上,构建起多层曲边三角形发展构架。

四、结语

六安市是连接南京市、武汉市和信阳市的节点,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安徽省城市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程度,并影响着安徽省西侧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团的过程中,六安市需要借助“月牙”形发展构架,按照“大”+枣核形的空间格局,與合肥市进行一体化发展,同时前瞻性地探索与阜阳市、淮南市、安庆市、黄冈市和信阳市整合在一起的通道。在此过程中,需要以合肥市主城区为核心,尽快完善腹地内各县级中心地与乡镇中心地间的组合方式。在完善霍邱县和金寨县城市团的过程中,要强化叶集区在两城市团间的连接作用;在完善霍山县城市团的过程中,要将霍山县与裕安区整合在一起;在完善舒城县城市团的过程中,要将舒城县与金安区整合在一起。六安市城市团要形成六安市主城区—县级中心地—微中心层级的中心地体系,提升不同层级中心地间的互动水平。其中微中心是按照“分区+分步”发展秩序,在县域腹地内基于发展基础较好和区位条件优越的乡镇中心地通过整合邻近乡镇中心地形成的次级城市团。微中心会成为连接邻近县级中心地的节点,发展潜力较好的微中心能够发展成为县级中心地的副中心。依托既有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多层次中心地的城市链的建构,通过划分子片区和建构鼎足发展格局的方式提升全域城市化水平。

[参考文献]

孟祥林.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城市团的总节点角色与发展构想[J]. 上海城市管理,2021(3):12-21.

陈晓华,吴仕嫱. 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格局研究:基于城市流的视角[J]. 华东经济管理,2021(11):35-44.

孟祥林.合肥城市群:“双C+l线+三角形”的城市体系发展对策分析[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5):75-80.

孟祥林. 城市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障碍与调整方案思考[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8.

孟祥林.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雄安新区城市体系与子城市团构建[J]. 上海城市管理,2017(3):67-73.

刘士林,王晓静.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与安徽城市文化战略规划[J]. 中国名城,2018(1):44-47.

孟祥林. 雄安新区设立背景下廊坊“南五县”城镇体系“分区+分步”发展对策分析[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9-95.

克里斯塔勒. 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 常正文,王兴中,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5-30.

[责任编辑 张桂霞]

猜你喜欢

霍山县舒城县六安市
霍山县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小小书画廊
六安市水资源评价研究
大别山区精准扶贫的做法、问题与对策
——以舒城县开展精准扶贫为例①
六安市金安区构建环保法治新秩序
山川盛开科技花——记安徽省舒城县河棚镇老科技员詹昌炳
高寒山区水稻科学施肥的原则和方法
推进霍山县农业品牌建设的建议
六安市四院承担儿童“窝沟封闭”项目
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实施六安市首例3D腹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