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路径探寻

2023-07-29郑腾雁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言文思维能力

郑腾雁

【摘   要】入选统编教材的文言文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思辨性,是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良好载体。教师要认真解读文本,找到合适的教学切入点,运用适恰的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顺利展开思辨过程,感知文言文中人物的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关键词】文言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列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成为有见识的阅读者与负责任的表达者。入选统编教材的文言文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思辨性,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是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良好载体。

一、深入研读教材,找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认真解读统编教材,找到合适的教学切入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顺利展开思辨过程,感知文言文中人物的思维活动。

(一)聚焦常规突破之点,习逆向思维

第二学段的文言文以人物故事为主。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思维过程。

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为例,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对于“众皆弃去”一句,可以猜测孩子们可能去找大人帮忙,可能去搬梯子,也可能在找棍子。分析他们的想法,不难发现,主要运用了“让人离开水”这一顺向思维。而司马光却独辟蹊径,选择“持石击瓮破之”,这一行为中隐藏了“让水离开人”这一逆向思维。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一关键句,启发学生:司马光“击瓮救人”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思辨,学生明白了救人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智慧,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毫不迟疑地选择人身安全。出现紧急情况时,不要让惯性思维主导自己的行为,要学会逆向思考。如此,学生在把握文本的文化意义的同时,也赋予其现实意义。

(二)聚焦空白省略之点,习推理思维

统编教材重视练习系统的设计,在课后练习、学习提示等处编排了很多有价值的题目。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这些题目展开教学。

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第三题是: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文中王戎身体未动,思维先行:树种在路边,说明行人随手可摘李子。随手可摘而树上多李,说明没有人摘。当时的人们还没达到“道不拾遗”的境界,物質也还未丰富到令人不思甜李的地步。因此,唯一的答案就是这些李子不受欢迎,即“此必苦李”。鉴于文中并未呈现王戎具体的思维过程,教师可紧扣练习题,引导学生聚焦文中这一空白点,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聚焦情节推动之点,习类比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语言文字触摸思维本质,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杨氏之子》编排在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文中,人物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杨氏子面对孔君平“此是君家果”的戏谑,不卑不亢,且反应敏捷,以“姓氏”做文章,从容应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其聪慧可见一斑。教学本文的关键在于抓住人物的语言,探究其背后的秘妙:杨氏子能迅速明白“杨梅—杨氏子”之间的关联,以“孔雀—孔君平”作回应。只要掌握了类比思维,即便面对的是李君平、金君平、黄君平,学生也能像杨氏子那样机智巧对。

(四)聚焦冲突生发之点,习批判思维

学习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为例,文中楚人卖矛和盾时说话前后抵触,旁观者提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的质问,让卖者无言以对。教学时,教师要聚焦楚人矛盾的语言,提出问题:世上真有这样的人吗?韩非子为什么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呢?结合故事时代背景,原来韩非子是在劝说大王不要同时推行两种相互矛盾的政策。在理解寓意之后,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力。

【情境一】一位年轻人对爱迪生说:“我想发明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惊奇地问道……

【情境二】妈妈认为:沉溺网络,学习好不了。爸爸认为:会上网,能学得更好。你这样说……

二、运用合适策略,搭建支架,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找到了文本的切入点后,教师还要运用合适的策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评价,边接受边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师提问引领,结合想象思辨

问题驱动思考。教师要通过不断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引擎。

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中的“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表达了锺子期听到伯牙的琴音后发出的由衷赞叹。课上,教师反问学生:难道通过伯牙的琴音就只能听出这两种事物?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子期与伯牙的惺惺相惜,还设计了拓展练习。

◎伯牙善鼓琴,你也来做一做他的知音,照样子说一说。

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       )。 ”

伯牙鼓琴,志在(        ),锺子期曰:“(       )。 ”

伯牙鼓琴,志在(        ),锺子期曰:“(       )。 ”

在学生想象补白后,教师追问:为什么课文选择“高山流水”来诠释知音文化?学生把清风、明月、杨柳、碧草等事物与高山、流水进行比较,发现“高山流水”更能体现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胸怀,更适合成为知音文化的代名词。如此,教师通过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深刻性。

(二)学生自主提问,读中解决问题

教师除了以问题引导学生,还可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带着问题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

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课堂上,教师用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三个思辨性问题推进教学。问题一:其他国家称呼中国为“老大帝国”,梁启超为什么用“少年中国”来称呼?问题二:作者为什么用红日、潜龙、乳虎、鹰隼这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问题三: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寻找资料,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杰出人物对话。

(三)展开联结阅读,进行分析比较

教师要找准文本中能触发深度思维的关键点,从文本内联结、跨文本联结、超文本联结等维度出发,使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如,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赞扬了牧童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的品质。这一课的教学可从人物神态、斗牛情形和题跋欣赏三个维度出发,引导学生展开思辨。一“联”,关注人物神态。文中有两个“笑”,一是牧童“拊掌大笑”,一是杜处士“笑而然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聚焦这两个“笑”,展开思辨:这两个“笑”含义一样吗?从这两个不同的“笑”中可以看出人物各有怎样的品质?由此挖掘人物的品质之美。二“联”,关注斗牛本身。牧童看到的是“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戴嵩画的是“掉尾而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两种斗牛的情形都存在,只是牧童和戴嵩觀察到的现象不一样。本环节通过关联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真理的精神。三“联”,关注《斗牛图》。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字和图画入手,围绕乾隆皇帝写在《斗牛图》上的两则题跋展开思辨,领会题跋“笔简而意足”的艺术之美,进而展开小组合作,根据《斗牛图》创作题跋,感受思维之美、创作之乐。

(四)展开循证阅读,有理有据表达

循证阅读是基于证据的阅读,要求用文本信息说事,用具体事例佐证。以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为例,教学时除了要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促使其有效输出观点。

王崧舟老师的《两小儿辩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该课围绕“日”,从举日、探日、辩日、决日、悟日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思辨,在分板块学习中达成“象”的观照、“理”的寻思、“趣”的体验、“知”的分享、“智”的启迪。在“举日”环节中,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组关键词语“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在“探日”环节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关系的探讨,王老师巧妙自然地将课堂气氛引向“辩日”。在“辩日”环节中,王老师把辩斗与诵读完美融合在一起,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回应、反驳,经历真实的辩论过程。在“决日”环节中,孔子出镜。师生扮演角色,通过创设“请教”情境,巧妙地导入现代科学知识,解决了文中小儿的难题。在“悟日”环节中,学生通过给孔子写“内心独白”,关联文本情境和时代情境,获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启迪。

综上,文言文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文言文教学打开了新的视角。教师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荣华.在文言文教学中点燃思辨之光[J].小学语文教学,2022(9):13-16.

[3]魏小娜,陈永杰.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析[J].语文建设,2022(8):16-19,75.

[4]荣维东.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思辨性解读[J].语文建设,2023(1):4-10.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天地小学)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言文思维能力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实施对策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跟四位“名师”学思辨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案例:哀怨曲还是欢乐颂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