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钰美食小集

2023-07-26李钰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3年6期
关键词:沙茶皮儿肥肠

李钰

肥肠粉

夜,微雨直至现在,还未能停歇,春雨拖泥带水,总叫人们昏昏沉沉。我不一样,喜欢雨天,尤其是微雨。

认真地聆听雨水落在屋顶的声音,感受万物难得的寂静时刻。翻一本书,随着作者游百味人生,再泡一壶清茶,蜷在毛毯里,悠闲的生活可不是天天都有的。

春寒能进入到人的骨子里,唯一能抵御这种寒冷的就是美食,我又想起南方的肥肠粉了。

先前我对粉总是有一种抵触,这份感觉在儿时就有。小时候大人们见小孩儿只夹粉吃,总是说一句:“别吃了,吃粉呀,会越吃越笨,粉吃多了小心以后脑袋里净是浆糊。”那时的我也只是听话,乖乖放下碗筷,去舀几勺汤喝。此后不论吃火锅,抑或是大烩菜。什么红薯粉、宽粉、细粉、土豆粉都是我的死敌,脑里总想着,粉是让我变笨的食物,少吃一些,我要做最聪明的孩子。

平日里在家只吃几根粉的我,到了这“米粉之乡”就显得格格不入了。母亲极爱吃粉,当她提出要尝尝这里的米粉时,我脱口而出:“吃多了你不怕脑子打结吗?”毕竟母亲爱吃,我还是不情愿地跟在身后进了米粉店。

本着最后的一丝倔强,我死活都没有点单,只要了一碗馄饨,一脸嫌弃地看着对面两人满足地吃着那碗米粉。其实单是米粉也并未让我有如此大的反应,可肥肠粉未免也太过分了。

看着那些吃客竟一脸享受地夹一块儿肥肠放进嘴里,我想,难道很有吃头吗?

父亲教育我是有一套的,别的孩子不爱吃什么,父亲就会哄着:“不爱吃就不吃,来放爸爸碗里。”这曾叫我倍感羡慕。而我的父亲总是我不爱吃什么,硬叫我吃,不吃都不行。

我紧闭双眼,屏住呼吸,将肥肠含住。慌乱地嚼一下就将整个吞咽下去,怕嘴里有腥味儿,抱起水壶咕嘟咕嘟连喝好几大口,咽下最后一口水,我如释重负。哎?这嘴里没有腥味儿,只有一嘴的辣椒味儿,许是辣椒把这腥味儿掩了去,可回味还有点美味。眼巴巴地看着肥肠粉,又不好意思张口再要,只得先忍着心中的欲望,舀着馄饨。

父亲看透了我的心思,笑道:“正叫你吃,你嫌这嫌那,好了,你再去自己点一碗粉,不然我跟你妈也不够吃了。”这正合我意,起身就奔向收银台。

点罢,想要回到座位上等我的肥肠粉,一阵骚动声在我耳边响起:“讓一下,让一下。”看着筐里一根根白花花的肠子缠绕着,老板笑着说:“这可就是你刚刚嚷着不吃的猪大肠。”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

旁边房间里,四五个人围在一起洗肥肠,洗肥肠是个耐力活儿,要想洗干净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戴好胶皮手套,套上防水服靴子,两人拿一根大肠,高压水枪上阵,一根肥肠得洗十多次,才能干净。

米粉与我们平时里锅里涮的截然不同,米粉以大米为原料,制作也极为讲究,先用大米淘洗,再浸泡,时间久一点。磨浆——蒸粉——压丝——复蒸——冷却后再烘干,米粉就做好了,下水煮几分钟,捞上来淋上汤汁就可以上桌。

窗外正是雨天,我又想起了它,迫不及待地去点一碗肥肠粉。两者搭配,质地极具弹性,嗦溜一口粉,再喝一口福满辣椒的油汤。顿时热意遍布全身。在这冷清的大街,只有肥肠粉店的门前熙攘着人群。

肥肠粉登不得大雅之堂,在阴雨绵绵的天气里,吃一碗,浑身热起来,所思所想都在这热乎劲儿里。

福州肉燕

穿过熙攘的人群,“永利肉燕”的招牌出现在我眼前。到福州之前,早已久仰肉燕大名。

“鱼丸扁肉燕,人人吃不厌,”在我看来,肉燕与我们北方的馄饨相似,又称为“太平燕。”先点了两碗肉燕,肉燕别称为扁肉燕,但是肉燕皮儿却是猪肉加番薯粉,手工打制而成。制肉燕皮儿,必选后腿的精猪肉,配上最好的番薯粉,肉与粉配到最佳比例,恰到好处。手工打好的肉燕皮儿薄如白纸,韧而有劲儿,单吃肉燕皮儿也有浓浓的肉香,极为爽口。

据本地人透露,在福州偏僻小巷走走,会听到一串有节奏的敲打声,顺着声音找去,就可以寻找到肉燕皮儿。买上正宗的皮儿再调制好馅儿包好冻到冰箱里,这“肉包肉”在饿时煮几个,不仅方便,还吃着舒服有营养。

听说这“肉包肉”与一位人有关。相传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大人,吃多了山珍海味便向往平淡。于是他家厨师取猪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泥, 沾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成纸片般薄,切成三寸见方的小块儿,包上肉馅做成扁食,煮熟配汤吃。

御史大人吃在嘴里只觉得滑嫩,醇香沁人,连呼大妙!忙问这是什么点心?那厨师因其形如飞燕而信口说:“扁肉燕。”后来扁肉燕与鸭蛋共煮,又因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谐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说。

吃肉燕,汤一定要足,几个肉燕一碗汤,汤汤水水进肚,温暖瞬间蹿遍全身。春天来吃肉燕,一定要坐在外面搭的桌子上,热气上升的肉燕同微风的碰撞,让焦急的人们不再烦躁,慢慢品尝着,最后一口高汤喝完,满足地消失在茫茫人海间。

我喜欢喝汤,尤其是这股 清汤,还是要高温的,完全可以慰藉灵魂。

在北方,逢年过节在家包饺子,福州人是包肉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福之州包太平燕享全家福之说。就算是结婚,新婚之日也不会错过一碗肉燕。做肉燕的师傅极为专业,手里动作娴熟,几秒钟一个肉燕,放进一旁的汤锅里,几分钟后便咕嘟咕嘟地冒起小泡。厨师在婚庆之时一定会把肉燕与鸭蛋同煮,“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寓意平安圆满,也是最为淳朴的祝愿。

我与父母同吃肉燕,也正巧应了合家平安圆满的美好寓意。

出到三访七巷,扭头再望肉燕店,蒸汽徐徐上升,它承载着天下吉祥平安与民族的和谐。

福州鱼丸

我旅游总是把美食当成重点内容,在大街小巷都留下了足迹!

三坊七巷是福州特色景点,特别的马鞍墙在图片上格外耀眼。今晚我们就到三坊七巷,紧跟习主席的脚步,来一览它的繁华。

从住处到三坊七巷也就十几分钟,刚下过雨的福州显得格外清新,树叶上的雨水冷不丁地砸在脸上,人们也不会有丝毫惊讶,擦擦雨水,又大步向前走去。

三坊七巷,顾名思义就是由三个坊与七条巷子组合而来。马鞍墙在灯光的衬托下极为坚定,像是多位士兵驻守于此,守护人们安全,让黎民百姓放心。它的雕饰也极为奇特,并非专业研究人员很难搞懂,人们多是觉得好看,并未领会其中的奥秘。

来三坊七巷逛人文历史也绝不是我们的目的,前面说过吃才是我们的寻找的目标。

福州鱼丸是福州市传统的地方名菜,具有天然、营养保健的特点,它不仅口感好,还以久煮不变形而备受人们欢迎。叶氏鱼丸是福州老字号,并非只针对外地客户,本地居民也对它赞不绝口。

大个儿的匾额最是耀眼,足以彰显他在福州人心中的分量。

他家种类也不止鱼丸一种,鲨鱼丸,鲛鱼丸都看上去不错。样式、品种容易叫人眼花缭乱,传统经典鱼丸味道准不会错。因为是淡季,所以现做现吃,等的时候就需要有耐心,为了美食等等又何妨?

环顾四周,装修极为简单,室内挂着鱼丸的由来,美食总有故事,两者分不开。

古时候闽江之畔有个渔民,一天有位商人搭他的船南行经商。船出闽江口,进了大海正遭遇台风袭击。船进入港湾避风时,不幸触礁损坏,修船耽误了时间,粮食断了,天天以鱼当饭,商人感叹道:“天天吃鱼,食之生厌,咱能不能换换别的口味?”船妇却说:“船上粮已断,唯有薯粉一包。”

心灵手巧的船妇便把刚钓到的一条大鳗鱼去皮除刺,把鱼肉剁碎,混合了薯粉,制成了丸子状。煮熟一尝,竟别有风味。

事后,这位商人回到福州,便在城里开设一家“七星小食店”特聘这位船妇为厨师,独家经营鱼丸汤。起初生意并不兴隆,突然一天一位上京应考的举子路过此店就餐,店主热情款待。

举子吃过之后觉得味道极美,便题诗一首:“点点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游客迷,南疆虽有千秋饮,难得七星沁诗脾。”店主将诗挂在殿堂上,从此生意兴隆,小店日日春风,七星鱼丸也由此得名。

一声“鱼丸来喽”,只见,唐小二左肩披白色汗巾,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快步向我们走来,肩上的鱼丸却丝毫不动,在托盘的衬托下,他显得更加娇小,手掌却不似南方特性,柔软小巧,倒有一股北方特征,宽大有力。稳当地将鱼丸从肩上撤下,那冒着热气的鱼丸平稳地落在桌上。

圆溜溜的眼睛四处打量着我们的相貌,丰厚的嘴唇礼貌地对我们说:您們慢用。扭头走去,小小的身躯并未压低他的尊贵,反而更加自信地穿梭在桌椅板凳间。

端上来的鱼丸,热气直冲我的眼睛,一时看不清他的真面目。待哈气渐渐退去,我迫不及待拿起勺子舀一个尝尝鲜,烫得我下不去嘴,只得看着它垂涎欲滴。

它与我们北方的鱼丸还不同,不仅个大,馅儿也足,鱼丸与排骨汤的水同时吸入,汤汤水水一起进肚,富有弹性,味道鲜美。

传统的鱼丸先将鱼去鳞、去皮、去鳃、腹肉冲洗干净,鱼肉剁成泥,放在小盆里,再取一些蛋清搅拌一下,加入一勺干淀粉,不停地打成细肉蓉,将五花肉剁碎,加入一些香葱碎,盐和油调和成馅儿。盛一勺肉蓉在手掌中摊开,中间放一块儿馅料,用手慢慢将鱼肉泥团拢起,在拇指与食指中间轻松捏出一个光滑完整的鱼丸,用小勺子舀起再放入开水中,鱼丸不出几秒就浮在水面了。

听说,远在他乡的福州人,总是惦念那碗鱼丸,是与家乡紧密牵着的线。而今,我也开始惦记福州鱼丸了。

沙茶面

昨夜小雨,打破了厦门的喧嚣,今早它好似要休息一番,有了前所未有的宁静,正是这种感觉让我着迷。坐在珍珠滩石礁上听海,海水拍打在沙滩上,卷起层层浪,现早已过了涨潮的时间,我能放心躺下来,这是少有的惬意。

闭上眼睛,脑海里竟想念那一碗沙茶面了,果然想什么有什么,仔细闻一闻,空气中除了海的味道,竟夹杂着沙茶面的香味,一个鲤鱼打挺,起身即刻就去吃沙茶面。

也不知什么时候,我就迷恋上这一碗沙茶面。早在前些年初次来到厦门,听说这里的沙茶面是极为出名的,脸上出现嫌弃的神情,“这怎么能吃嘛?”从小生活在面食之乡的我对面是尊敬的,吃面就要品它的韧劲儿,重点是面。而沙茶面是以汤为主,那时的我认为这是对面的不尊重,它怎么在沙茶面前竟成了配角儿。

随便走进一家沙茶面店,只点了普通版的,主料比较简单。到后期的我也并不挑选哪家品种更加新鲜,哪家口味更加纯正,只是才知道这也是家名店。

老板为人忠厚,要价也不贵,他说:“我呀,在这里开店十几年了,只因为孩子们都爱来我这儿,有时还会给他们便宜哩。”这一口闽南话叫人倍感亲切,他工作极为认真,无论是汤头还是海鲜,他都亲自精心挑选,只为让人们吃得放心。老板常年穿着那身破旧的工作服,并不影响它干净整洁。

“你可知道沙茶面如何流传下来的吗?”老板边煮着我那份儿面边认真地对着我说。我摇着头,并未回答。

18世纪末的厦门,在南普陀山下住着一户人家,世代以捕鱼为生,父亲英年早逝,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小小的肩膀早早地担起了家中的一切。不幸,一场飓风卷走了正在打鱼的儿子,自此杳无音讯,绝望的母亲哭瞎了双眼,味蕾尽失。

幸运的儿子被一艘印尼商船救起,在船上当厨工,儿子发现印尼人煮肉都喜欢下一种叫做沙茶的粉末,这样煮出来的肉色香味俱全。他心想要是能回家,一定要给老母亲煮这样的肉吃!

十年之后,年轻人终于随船回到厦门,看到枯瘦苍老的母亲,儿子心如刀割,决定要好好地孝顺母亲。虽然儿子精心照料,也用沙茶粉末煮了几次肉,妈妈却依然毫无味觉。

一日买来母亲最爱的花生,将花生研磨成粉状,加入骨汤做的面条里,母亲吃了一口,竟然说味道好淡啊,儿子欣喜若狂去拿盐,发现盐竟然用光,情急之下他用沙茶粉代替盐往面条里撒了些许,不料母亲边吃边说,这是什么啊?太好吃了,儿子凑近这面闻,果然浓香四溢。从此母亲的味觉就恢复了,后来为了生计,年轻人把煮好的沙茶面挑到码头,和渔民交换一些日用品和鱼。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渔船为了这碗闻名乡里的沙茶面而停靠。

一碗面牵动的不仅是人的味蕾,更是情怀和孝心。据说,人们染上了沙茶面的瘾,就别想再戒掉它。

喝完最后一口汤,心满意足地抹了抹嘴,看着老板忙碌的背影,一束光围在他身边。

猜你喜欢

沙茶皮儿肥肠
闽南味道(二 )
蚝油沙茶汁配方优化研究
呈现品牌连锁化发展趋势 肥肠品类或是未来餐饮的潜力股
沙茶面的味道
于无声中听见 于无形中看见
切一切
重庆:肥肠大本营
寻秋记
少不吃肥肠哟,肥肠催人老
爱吐皮儿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