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故乡的山水中倾听风雪

2023-07-25李明燊

百家评论 2023年3期
关键词:迟子建伤痕故乡

李明燊

内容提要:迟子建长篇小说《烟火漫卷》,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人生道路上不会随时间磨灭的爱与恨,它们牢固地镌刻在人们的内心中。五味杂陈、平淡无奇的市井生活,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人间烟火气,而对饮食、建筑、风俗等的记述,则饱含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体悟,故乡的山水也弥合了人世间的伤痕。

关键词:《烟火漫卷》 迟子建 伤痕 故乡 烟火气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关于故乡的画卷,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绘就了五彩斑斓的画布,这便是乡愁的色彩。迟子建也不例外。从《北极村童话》到《伪满洲国》,从《额尔古纳河右岸》到《白雪乌鸦》,从《群山之巅》到《烟火漫卷》,一路走来,迟子建致力于讲述故乡黑土地上普通人的故事,她熟悉这片其生活了几十年的龙江大地,这里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风霜雨雪,都是她创作的不竭源泉,故乡是迟子建作品永恒的根。《烟火漫卷》继续关注家乡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细腻温润的笔触、张弛有度的叙述,生动勾勒出市井烟火中人生的离合与悲喜。

一、伤痕不会被轻易抹去

作家通常会在其作品里建构起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学地理坐标,这可以是故乡,可以是生活着或生活过的地方,文学地理的版图拼凑成作家的精神家园。“北极村”和“哈尔滨”便是迟子建笔下的两个永恒的文学母题,在充满着乡土气和市井气的世界中,迟子建的笔端流露出人世间的爱与恨。长篇小说《烟火漫卷》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哈尔滨的普通人的故事,分作“谁来署名的早晨”与“谁来落幕的夜晚”两部分,叙事的脉络也便跟随着“早晨”“夜晚”的时间线向前推进。

小说以在哈尔滨开着“爱心护送”车接送病患为生的刘建国为中心展开情节,其中的一个关键词是“伤痕”,并贯穿叙事的始终,这个伤痕又是以刘建国的遭遇展开的。刘建国的伤痕构成了《烟火漫卷》叙事的主线,这个伤痕是——他将好友的孩子弄丢了,他的经历告诉人们,有时人生犯下的过错永远不会被时光的溪流冲刷掉。为了找回孩子,他的一生都在为抹去这个伤痕而奔走,为此他也丢掉了国企的工作,下岗后跑遍了省内的城乡市镇,只为寻回那让他弄丢的鲜活的生命。

这是小说一条显性的叙事线索,围绕此线索展开故事,其中涉及日俄战争、抗日战争、犹太人迁居史、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等诸多重要历史事件,并与小说中的人物经历相结合,纵览了百年来黑龙江大地上的山川河流、城市变迁、人间烟火,并以哈尔滨为中心讲述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在《烟火漫卷》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大地卑微的生灵,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这里的每个人都在为各自的人生所累,都有各自的不甘与不舍,也几乎都有那难以抹平的伤痕。于大卫夫妇年轻时的草率、煤老板当初偷走孩子铜锤的冒失、黄娥气死丈夫卢木头的懊悔、刘骄华发现丈夫老李出轨后的沉沦、榆樱院老郭头去世后陈秀无法得到房产时泪眼的决绝,等等,这些伤痕无不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当然,《烟火漫卷》中最难以弥合的伤痕,还是刘建国的身心。或许是命运的捉弄,年老时他得知自己是日本人的后裔,而亲生父母早已离世,是刘鼎初夫妇在他年幼时好心收养了他。他的一生都活在一个被蒙蔽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给予他的爱又是那么虚伪,给予他的痛却是刻骨铭心。

人们常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痛,但显然,并非一切的伤口都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痊愈,正如“有些事不用想也忘不了,有些却永远也回想不起來了”a。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人生的悲苦已经杂糅进日常的生活中,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负重前行。刘建国的一生似乎总是在为别人活着,无论是其从事的职业,还是他自己的生活,他总是在无怨无悔地服务他人。“寻子”描绘了他人生的轨迹,他背负这个重担走了很远很远、很久很久。在得知他的老客户翁子安就是当初被他弄丢的孩子铜锤时,他多想痛快地大哭一场,但他没有眼泪,头脑一片空白,好像是站在无边无际的冰天雪地,没有人烟,唯有世界无尽的虚空。而当这几十年的委屈与那晚满天绚烂的烟花碰撞时,刘建国的眼泪便如每个烟花绽放后落幕的光束一样向下倾泻,他抱住翁子安,撕心裂肺地叫了一声“铜锤”。世间的悲喜化作隐忍的痛。文学的真正意义或许并不在于治愈人心,而恰恰在于揭示人生的悲悯与命运的悲苦。

伤痕并未随“孩子”的找到而弥合,《烟火漫卷》要进一步揭开伤疤,揭示人性的复杂性。赎罪并未结束,刘建国对自己年轻时亵渎男童的罪恶并未忘却,他虽在当时成功逃脱,但多年来始终悔恨不已,于是30多年后,他踏上了赎罪之路,他愿意从此照顾因为他的冒失而精神失常、变得孤僻的武鸣,这是刘建国余生所能做的唯一的救赎。正如刘建国对好友于大卫所说的:“我需要一个大大的湖,洗刷自己。我的血是脏的,我要给自己换血。”b余生他要在兴凯湖里“洗刷自己”,这虽不能洗去伤痕,但至少可以让他有一丝丝的心安。

“踏开世间不平路”,伴随着于大卫手机里反复吟唱的夏里亚宾《伏尔加船夫曲》,小说缓缓落幕,手机另一头只有两个男人哭泣的声音和热烈的劈柴燃烧声。这歌声、哭泣声、劈柴声,仿佛是在春节绽放的绚烂爆竹,面对既漫长又短暂的人生,又有多少人能“踏开世间不平路”而真正活得坦然、活得超脱呢?

二、五味杂陈是人生的滋味

南来北往,很多北方人渴望南方的温润,很多南方人也向往北方的清爽,这便是人与动物相通的自然的迁徙。白山黑水之间孕育着不屈的生灵,他们深爱着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但一年之中至少有半年时间人们要面对严寒,气候催逼着千千万万的东北人离开故土。而无论是出走还是留下,有关东北的地域文学书写从未停止。有学者认为,“在当下的小说创作中,边缘性、地域性的知识和经验被普遍地表达”c。《烟火漫卷》便是边地书写中的一部分,它并不意在写逃离的人,而是聚焦扎根故土的子民,他们用五味杂陈的人生编织了家园的每个日夜。

哈尔滨是一座迷人的城市,常被人称作“东方小巴黎”,到处都弥漫着浓郁的诗意和浪漫的气息,对于很多人来说,哈尔滨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从索菲亚教堂出发,经西十二道街,便来到了中央大街;吃着马迭尔冰棍,脚踩在方块石铺就的百年老街上,一路向北,漫步到松花江畔,那座在我小时候看来很高大而现在看来又很渺小的防洪纪念塔,记录着1998年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一座城市有一条江,等于拥有了一册大自然馈赠的日历。对于哈尔滨这样的都城来说,这日历就是一部四季宝典。每日清晨翻动它的,是风霜雨雪,以及依托这条江生息的人们。”d夏天,总会有很多人在江边纳凉,人们常常坐在台阶上望着前方滔滔的江水,回忆着过往、盘算着未来;冬天,无数大人小孩在冻得结实的江面上抽冰尜、坐雪爬犁,或横跨冰面走到对岸的太阳岛,哈尔滨变成了白色的世界。

在《烟火漫卷》中,作者描述了冬天里哈尔滨的城市生活,除了漫天飘雪的美景外,也写到了燃煤供暖、焚烧秸秆造成的雾霾天。在这夏天短暂、冬季漫长的地方,生活的成本天然比其他地域要高,“在不该是温暖的季节要温暖,是有代价的”e。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拖累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扎根在这里的许多人懂得知足常乐,他们不羡慕大富大贵,不向往世事繁华,人生的艰难他们默默地承受,平淡甚至庸碌地度过一生,这也是绝大多数人最真实的人生写照。《烟火漫卷》中的刘建国下岗后日复一日地奔波、黄娥作为母亲独自带着杂拌儿的无助、二人转演员小刘胖丫生活的甘苦,包括像翁子安这样生活条件优越的人也要不时面对病痛的折磨,五味杂陈从来都是人生最本真的滋味。

迟子建塑造了诸多现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她熟悉这里人们的生活,她用自己的脚丈量着故乡的大地,用手中的笔勾勒出人生的艰辛。“一切文化在其特定的历史、地域范围都具有内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些意义和价值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而不能从外在于它的立场来进行批评。”f在创作中,迟子建重视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特殊性,并看到了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复杂性。她笔下的人物很少有绝对的善或绝对的恶,如在《烟火漫卷》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犯过这样那样的错甚至是罪恶,但他们又都有善良和朴实的一面,善恶交织构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面对现实、面对过去、面对生活,人难免会犯下一些过错,有时甚至会遗憾终身,这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常态。

在《烟火漫卷》中,迟子建要让这些充满悔恨的人进行自我救赎,然而,这种“救赎”式的设计其实并不高明,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叙事的合理性:刘建国找寻让他弄丢的孩子,几十年来一直限于在省内寻找,而这个孩子却是刘建国的老客户翁子安;当初伤害了武鸣后很多年过去了,刘建国良心发现,重回事发地,要弥补自己年轻时犯下的过错。这样的情节安排在逻辑上很难说得通,但作者致力于这种造成缺憾之后竭力挽救的相对完满的结局,正如小说结尾处那悲凉而又不乏温馨的意境,劈柴热烈的燃烧声、两个男人的哭泣声,带给那漫长寒夜一丝快慰的暖意,犹如一缕暖阳照亮冰冻的黑暗,愿凛冽的风雪驱散世间的险恶,愿无垠的旷野抚慰人生的不幸。或许,这正是迟子建所要述说的人间的值得。

三、令人痴迷的烟火气

迟子建在《烟火漫卷·后记》中说,她最初来到哈尔滨的时候,她的笔与这座城市很少能建立起联系,她虽是这里的居民,但更像是过客,她还是钟情于写那个她心心念念的北极村。而迟子建在哈尔滨生活了很多年后,对这里的了解也愈发深刻,自然就将笔伸向了这座城。她笔下的哈尔滨,充满了令人痴迷的烟火气,而这烟火气正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所在。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哈尔滨市井生活的文字,如上部《谁来署名的早晨》开篇就呈现了一幅晨曦中城市各个角落的繁忙与喧嚣,如蔬菜批发市场的早市、经营早点的人们、提着大号保温水杯上岗的早班公交和出租车司机、在各大装饰材料市场门口找活干的“站大岗”的民工、伏天的洒水车以及寒冬的铲雪车等。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城市正常运转的肌理,也是一座城焕发生机的根本。迟子建用舒缓的笔在小说中很多章节的起始处都详尽地描述了哈尔滨的市井生活、风土人情、四季更替等,娓娓道来,展开了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和乡土气的多彩画卷。

同样,下部《谁来落幕的夜晚》的开篇,也勾勒了夕阳西下的哈尔滨大街小巷忙碌的景象。而对哈尔滨人晚餐的描述则道出了地域饮食文化的精髓,“哈尔滨人喜欢炖菜,尤其是晚餐,如果没有一样炖菜,肠胃都会和你过不去,总觉缺了什么。炖菜是荤腥与蔬菜的狂欢,是牲畜王国与性灵世界在千家万户的美妙相逢”g。迟子建列举了诸多食材与炖菜的名字,如酸菜炖白肉、鲶鱼炖茄子、牛肉炖柿子、羊肉炖萝卜、鸡肉炖蘑菇等。这些炖菜不知温暖了多少哈尔滨人乃至北方人的心。美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口腹之欲,还映射了当地人的性格特征和气候变迁,体现了一地文化所固有的气质。迟子建对哈尔滨饮食的描绘令人口舌生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一盘刚出锅的饺子、一锅营养丰富的炖菜,是漫天飘雪的季节绝佳的组合,它既温暖着寒冬里每个人的心,也是作者心中家乡的温度。

除了饮食,建筑、音乐也是《烟火漫卷》中一个很重要的叙事意象,并且与人物的活动串联起来,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展现了这座城市特有的生活气息。哈尔滨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典雅庄重的欧式建筑以及热爱音乐的人们,中西文化的碰撞也造就了哈尔滨诗性的气质。这可以从小说人物的生活轨迹中找到答案。刘建国总会在闲暇时穿上一身稍微正式一点的衣服去音乐厅,虽每次都是为寻人而来,但他也是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于大卫父亲于民生精通乐器,能修好各类琴,母亲谢普莲娜是在去琴行修琴时认识了其父亲,而于大卫也在六歲时便会拉小提琴了。黄娥带杂拌儿到教堂和寺庙祈福,这里有清真寺、圣·索菲亚教堂、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圣母守护教堂、基督堂、文庙、极乐寺等,教堂寺庙承载着这座城市中无数人的愿望和寄托。

其中,在对哈尔滨老建筑的书写上,迟子建既投入了感情,更发现了问题,而无论是情感的生发还是问题的提出,都来源于作家对生活用心的观察与体悟。王德威曾说:“小说本身的质变,也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表征之一——小说不建构中国,小说虚构中国。而这中国如何虚构,却与中国现实的如何实践,息息相关。”h迟子建看到了城市发展实践中的积弊,如《烟火漫卷》中的榆樱院是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一处待开发的保护院落,这是一个大杂院,一直有人居住,烟火气让这座建筑没有颓败之气。但哈尔滨道外区诸多受保护的建筑面临年久失修、几近荒废的窘境,历史建筑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处境让人触目惊心。老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与时代变迁的见证,但相应的保护其实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并且随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这类从过去走来的建筑也日渐消逝在历史中。

无论是饮食,还是建筑,抑或是音乐,都承载着一座城的记忆,镌刻着人生的滋味,散发着令人痴迷的烟火气。时光飞速地流逝,我们常常会丢掉一些老旧的事物,而有一天忽然想起它们时却发现,我们再也找不回它们了,连同记忆一起被卷入了时间的长河中。对于很多人来说,心中的故乡永远停留在过去,我们在前行时不妨经常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不要抹去曾经的脚印,因为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面镜子。

注释:

a刘禾:《持灯的使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bdeg迟子建:《烟火漫卷》,《收获》2020年第4期,第186页,第121页,第182页,第161页。

c孟繁华:《坚韧的叙事:新世纪文学真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f[荷兰]易布斯:《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多元主义》,龚刚译,《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h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页。

(作者单位:群言杂志社)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农村建设运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1&ZD262)]

猜你喜欢

迟子建伤痕故乡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故乡的牵挂
萨拉热窝:一座美丽而充满伤痕的城市
走在故乡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试论迟子建新作《群山之巅》的诗性呼唤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谦卑一笑
《归来》与“后伤痕”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