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与困境

2023-07-25杨丽雅杨影影

新闻潮 2023年6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

杨丽雅 杨影影

【摘 要】为了正确发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避免引起负面作用,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非虚构写作在社交媒体时代存在的价值与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发现非虚构写作在自媒体时代具有增进理解、给予人文关怀、与大众共情等价值,也存在着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流量时代催生虚假新闻、视角单一等困境。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社交媒体;正面连接

在社交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以其纪实性、可读性等特征,在舆论事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很强的情感动员功能,引导着舆论事件的走向,在自媒体铺天盖地的今天,如何正确发挥出非虚构写作的价值,值得探究。本文选择2022年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之一——“正面连接”微信公众号(以下简称“正面连接”),对此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经验及不足。

“正面连接”于2021年9月1日正式上线,专注于非虚构和特稿写作,在第一篇公众号推文的扉页,它写道:“我们是一个新生的内容品牌,希望尽我们所能,呈现复杂世界中,人们视而不见的重要部分,我们不只追求信息增量,更追求理解的增量,在真实基准上,以更新的语言、更现代化的表达,介入瞬息万变的时代。”正如这段自我介绍所说,该公众号直面复杂,选择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的选题,用深度报道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故事。该公众号发出的第一篇文章《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便获得了不小的反响,此后它不断推出深度报道,关注上海方舱、玲娜贝儿、中职生……在这个原创弥足珍贵的年代,该公众号用真诚和实力打动了无数的人。截至2022年11月25日,共发布了68篇原创文章,其中有22篇阅读量达到10万+,作为一个创建时间不足一年半的自媒体账号,已展现出新生媒体的巨大潜力。2022年10月15日,“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发布,该公众号入选。

一、非虚构写作概念界定

新闻的非虚构写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新新闻主义,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中的写作手法应用到新闻写作中,刻画人物,增加细节。其不同于以往的倒金字塔式写作,将更多的文学性融入新闻。受西方思潮影响,非虚构写作手法逐渐进入新闻写作中,出现了特稿、报告文学、通讯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作品。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定义,学者们说法不一,既有如《韦氏大词典》所描述的一样将其视作一种文学类型与写法——“一种内容基于现实和事实的文学分支,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处理或提供观念”,也有将其视为是一种“用小说技法写真实的故事”的新闻写作手法。本文所讨论的非虚构新闻写作参考范以锦和匡骏的说法,认为其是“新新闻主义潮流发展下的衍生产物,符合新新闻主义将文学创作与新闻写作相结合,把文学的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写作主张”。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具体表现,参考王若冰和陈立伟对于非虚构写作的描述,认为其“以介入现实为核心,以写作者本身的亲历、感悟与反思作为主要叙事内容,文章题材则逐渐走向社会平民生活,在采写过程中注重细节的发现与运用,形成新的写作架构”。

二、“正面连接”非虚构写作内容特征

(一)以亲身之经历,讲述隐秘之事实

“正面连接”里有一部分文章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例如《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作者回忆自己的高中3年,隐忍而克制地表述了衡水教育制度带给自己难以磨灭的细小的伤害,这些细节是置身事外的人难以观察到也难以体会到的,作者尽量不用煽情的笔触,尽量写事实而不写感受,将自己记忆中的衡水中学一片一片拼凑,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直接而鲜明的剖白,对于写作者而言,并不容易。在一篇關于“正面连接”的采访中,作者透露,写到高三,只要坐到电脑前,开始打字就会忍不住流泪,她将这种痛苦形容为“坐上曾经的自己的副驾驶,眼睁睁看着车祸发生”。作者的真诚会透过文字传达给读者,这篇有关衡水中学的文章一经发出,就引发了无数共鸣。

在“正面连接”里,写作者亲身经历的文章有不少:关于宠物与城市中的人——《柴犬的意思是,没关系》,关于青年抑郁症——《我的抑郁症男友》,关于教育——《最好的中学,最后的改革》等。亲身经历是最直接的素材来源,但同样也需要作者有勇气将真实的自我表露,有些事实,唯有亲历者才最明白,有些心境,也只有亲历者才最清楚。在新闻写作中,这种暴露是危险的,容易使文章看起来不够中立,不够客观,当作者成为事实的一部分,事实便很容易受到作者的主观影响。但在自媒体时代,作者主观视角的非虚构写作更容易与读者产生连接,更容易收获读者的信任,恰当地处理好文章中的情绪与渲染,真实地坦露事实而不刻意向读者卖惨博取同情,站在第一人称,使用隐忍的表达会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二)“冷”“热”结合,不忘初心

对于话题的选择,公众号能做到在追逐热点的同时,也能保有自己的特色,做有价值的选题,承担起身为媒介的社会责任。关于热点话题,“正面连接”报道了上海方舱、空难家属、乌克兰平民、玲娜贝儿。《和玲娜贝儿当同事》这篇文章将扮演迪士尼玩偶的幕后人员推至台前,将这份职业的残忍呈现。人们只关注玲娜贝儿的可爱,却无人在意沉重玩偶服下面的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这份职业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和尊重。当真实的人消失在毛茸茸的玩偶服背后,不仅是人的异化加重,也表露出人们对真实生命的漠视。非虚构写作的优势便在于,它从不直接亮明观点,却将观点渗透在每一个真实的细节里。当前,疫情是难以避开的话题,疫情中宠物该如何处理?疫情中的妈妈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疫情中面对家暴该怎么办?这些不是大多数人能够想到的,但确实有一大批人正在遭受和面对,“正面连接”选择将这些话题展露到大众面前。除此之外,对重大议题也选择了直接面对,如《在上海方舱的19个日夜》《富士康:闭环内外》这些热点话题,承载着“正面连接”浓浓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冷”话题,“正面连接”有自己的坚守。“教育”是它的一个关键词,不仅第一篇文章便是有关教育的衡水中学,此后更是陆续推出教育领域的深度报道,有关“鸡娃”——《小驱逐:三十七家对一家的“战争”》,有关中职教育——《40%:“毫不重要”的中职世界》,有关中学教育——《最好的中学,最后的改革》,关于大学——《卷王之王:我的大学四年》。与追着热点奔跑的账号不同,它选择系统地、深度地在一个领域里耕耘,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里沉下心来,一丝不苟地书写着在这个时代里被人遗忘的真相。

(三)文艺青年的“乌托邦”

“非虚构”是新闻的真实属性,“写作”则是文学属性,作为一个非虚构写作的账号,其产出的内容几乎满足了一个文艺青年的所有想象。“正面连接”关注形形色色的人,既有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说唱歌手,也有过着脱轨生活的年轻人;既有驯犬师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犬的绝望,也有一个篮球运动员赢不了球的意难平。他们并不典型,所以不被主流关注和认可,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主流和典型不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不同于世俗”的气质,“正面连接”吸引了一批有着同样世界观的年轻人。

除却深度报道和特稿,该公众号也推出其他栏目,大约半个月一次的《世界来信》,作为与读者的互动,这个方式既传统又新颖,既连接了世界各地的读者,也拓宽了内容的边界。图片形式的推文,用光影定格一座城市的生活。播客——作为深度报道的衍生物,故事的一种延续,将人物从文字中延伸到声音里,不断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对于不同媒介形式的灵活使用,体现着该公众号的年轻与活力。

作为一个自媒体账号,“正面连接”却拥有传统杂志的质感,在其中看不到骇人听闻的标题党,看不到哗众取宠的文字,甚至很难看到广告的影子,与商业化严重的各类媒体账号相比,“正面连接”接近理想主义,这个“乌托邦”能否一直延续下去,值得期待。

三、社交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一)展示社会纵深面,增进理解

非虚构写作具有篇幅长、有深度、以小见大的特点,通过某个事件或人物,折射出社会的纵深面,将一般人难以发现和看到的现象,以一种“纪录片”般的方式呈现。“正面连接”的开篇词写道:“我们不只追求信息增量,更追求理解的增量”,短新闻报道只有信息,信息是冰冷的,往往会引起争议、对立和舆论,大众很难从短篇报道中获得共情,更难以增进理解。恰当的非虚构写作可以弥补新闻报道中的空白,将扁平的人物立体化,将生活中的小人物扩展至一群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社会难题,丰盈的生活细节,真实而立体的人,这些充当“血肉”的信息,才会带来真正的理解。理解,是带来尊重、消除歧视、减少对立的一个前提。网络社会的匿名性和公开性,让现实中的人变得充满戾气,像一个易燃易爆的火药桶,有心之人随意引导便可导致一场舆论风暴,对地域、性别或某些职业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更是屡见不鲜。“面对”非黑即白的网络舆论,大声辩论不仅无力还会引起更强烈的对立,但事实是有力的,情感是有力的,一篇非虚构写作的文章哪怕只能带来少量的理解,也会消解掉部分网络社会中的戾气和对抗。

(二)照亮边缘人群,给予人文关怀

边缘人群一直是非虚构写作账号中的一个重点话题,边缘人群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几乎是社会生活中的隐形人,人们很难在主流媒体中看到他们的影子,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生活中他们几乎都不具备话语权,他们的日常是挣扎在温饱线上,活在世界或是网络的角落里。作为媒体,对在信息生活中身处劣势的人群进行帮扶是一种义务,照亮身边的隐形人,给予人文关怀,是非虚构写作带来的重要价值之一。

“正面连接”刊发过一篇文章《睡在北京奥森的人们》,文章标题没有使用“流浪汉”来吸引眼球,而使用了“人们”这样一个中性的字眼,给予这群生活在底层无家可归的人体面和尊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为了追逐流量,追逐时效,追逐利益,常常使用扎人眼球的字眼来吸引读者,这样做是对当事人的极大不尊重,也是媒体素养缺失的一种表现,但这种现象在该公众号里几乎看不到。在这篇以参与式观察、第一人称写就的深度报道中,作者毫不避讳自己的感受,明确表达在很多时候难以与这群无家可归的人共情,即使作者故意穿着破旧的裤子,与他们一起睡在北京奥森的花坛边,不过他知道,他随时都可以回家,这样的对比是残忍的,也凸显了这些人的边缘与困境,因此,作者未曾对这些人有评价的字眼,对于观点的克制是非虚构新闻写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点。人文关怀常常体现在许多细节中,诸如标题、对于事实的选择、对于这些人的称呼、对某些隐私的保护,照亮边缘人群,而不刺痛他们,是人文关怀的正确表现。

(三)切入社会痛点,与大众共情

透过现象看本质,揭露隐藏在社会表面的痛点,是非虚构写作的另一种价值。非虚构写作的一大特点是平民视角,故事的主角经常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人”可以代表社会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通过这些人的视角,可以看到大众的真实生活,找到社会的痛點,引起大多数人的共情。非虚构写作具有深度报道的特征,可以将某个社会现象抽丝剥茧般展现在大众面前,用故事化的手法将普通人面临的真实困境表现出来。在“正面连接”教育系列的特稿中,有一篇关于“鸡娃”的文章,题为《小驱逐:三十七家对一家的“战争”》,讲述了一个不愿意“鸡娃”的母亲和一个七岁的孩子是如何在一所小学当中被驱逐的,文章中的妈妈或许不能代表所有的家长,但却代表了对现有教育模式感到不满的那一批敢怒不敢言的家长,写不完的作业不仅压垮了孩子,也给家长带来了许多负担,这些是隐藏在现有教育平静外表下的隐患,这些隐患的存在就是矛盾和冲突的温床。文章通过一个妈妈的勇敢抗争,呈现出在激烈的竞争模式下,教师与家长之间畸形的微妙关系,也呈现出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这些痛点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大多数人不敢反抗,非虚构写作将这样一堵墙打破,将真实的现状呈现在文字之中,引起无数人的共情与共鸣。

四、社交媒体时代的非虚构写作困境

(一)UGC模式难保真实性

自媒体时代,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扩大了内容的丰富度,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但把关人的缺失难以保证内容的真实度,用户凭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写出来的内容未经核实,很难辨认真假,一经发出,所引起的舆论是不可控的。类似于“正面连接”这样的公众号,所生产的内容能否令人完全信服,仍然要打一个问号,即使团队中存在把关人,但缺乏舆论监督的渠道,内容真实与否读者无法得知,也很难进行监督。在我国,专业媒体的内容真实度也无法得到百分之百的保证,但专业二字所承担的责任与代价远超过自媒体账号,因此,对自媒体账号内容进行核实和审查是亟待完善的。

(二)流量时代催生虚假新闻

部分媒体以流量为王,利益至上,利用文字制造舆论,以此获取关注和利益。非虚构写作在情感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具有很大的能量,引人入胜的情节,真假难辨的细节加上煽情渲染,很容易俘获人们的信任和共情,将之变成制造舆论的武器,由此变成引流的一种方式。在自媒体时代,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内容涌向市场,但能获得大众注意的文章却少之又少,受众的注意力不断地被分散,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去对内容进行辨认和思考,大多数人是在随波逐流,后真相时代,即使最后事件反转,由这件事件引起的舆论和后果仍然是不可逆的。因此,要设立合理的制度对虚假新闻进行审查,完善法律制度,对利用新闻制造舆论的现象进行管理和打击。

(三)难以呈现多维视角

自媒体账号非虚构写作由于受专业限制,主要是从普通人的视角进行写作,在缺乏人脉和资质的情况下,很难采访到更高层面的人员,这也会导致故事视角的单一,事情的多面很难展现,很难触及事件的内核,完整的真相也难以呈现。在涉及社会话题的非虚构写作中,自媒体账号只能够通过事件中普通人的经历,从一个小切口出发试图去撕开真相,但事实上,一个切口能够展现出的事实是有限的。例如,在《富士康:闭环内外》这一篇文章中,作者选择了对事件发生时身在富士康的员工进行采访,尽量通过员工的經历去还原事件的经过,但这种还原在整个事件中是无力的,缺乏宏观的数据和对内部领导者的采访,那么这个事件真正的动机、原因、过程与结果,是难以被呈现的。

五、结语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微信公众号平台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短视频日益泛滥的今天,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肤浅单薄的内容推送,对于有深度、有思考的内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文字平台,各项机制较为完善,成为非虚构写作成长和发展的土壤。由于非虚构写作的特性,其在舆论引导,事实核查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于非虚构写作的研究与探索,在当下这个时代具有现实意义。经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非虚构写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从而可以起到以小见大、切入痛点、与大众共情的作用,也可以很好地发挥人文关怀的功能。同时,由于自媒体本身的限制,自媒体自发地非虚构写作也具有容易被流量裹挟,制造虚假新闻,以及视角单一等困境。该如何解决这些困境,并且将非虚构写作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值得更进一步探索。潮

参考文献

[1] 范以锦,匡骏.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新闻文体创新发展的探索[J].新闻大学,2017,143(3):56-61,149.

[2] 王若冰,陈立伟.非虚构写作中的人文关怀意识探究:以微信公众号“极昼工作室”为例[J].新闻前哨,2022(9):31-32.

[3] 薛雅静. 叙事学视域下“谷雨实验室”非虚构报道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

[4] 禹夏,石梦鑫.媒介融合背景下非虚构新闻写作叙事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未来传播,2021,28(2):18-30.

[5] 董向慧.“非虚构写作”在网络舆情事件中的情感动员功能与表达逻辑[J].理论与改革,2021(2):125-134,155-156.

[6] 牛卫红.非虚构新闻写作的价值引领探究:以《新京报》“剥洋葱people”为例[J].当代传播,2020(6):110-112.

[7] 连博.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实践研究:以腾讯新闻“谷雨”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2):44-45.

(编辑:覃世默)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网络事件传播中公众焦点的转移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论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