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系统

2023-07-25安会平罗建李宁

中国新通信 2023年9期
关键词:设备管理管理系统

安会平 罗建 李宁

摘要:本文针对企业现有设备点检定修体系业务存在的问题,给出点检定修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介绍了管理系统的业务架构、软件架构以及系统功能模块。结果表明:通过系统实施可减少人为因素对点检定修体系运行的干预,提高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可靠性和高效性。

关键词:点检定修;管理系统;设备管理

企业要保持核心竞争力,先进的设备必不可少,而要让先进的设备顺畅运行,发挥最大的功效,必须要实施最优秀的管理。设备管理不仅需要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需要依靠组织体系的有效支撑。设备点检定修体系是一套加以制度化的、以预防及预测性维护为主的设备管理方法[1],点检制是设备预防维修的基础,是现代设备管理的核心部分,以设备受控作为点检管理的目标。通过实施“三级点检”(运行人员日常点检、点检员专职点检、技术人员精密点检)制度和设备倾向管理与诊断测试,建立设备的“五层防护线”[2]。按照制定的“四大标准”(维修技术标准、点检标准、给油脂标准、维修作业标准),开展“五定”(定部位、定方法、定标准、定人员、定周期)管理[3],从以“修”为主转为以“管和防”为主。定修制是在设备点检管理基础上的一种生产组织计划检修的管理方法,定修制的核心是定修模型[4],以设备状态管理结果来确定检修周期和检修项目。通过实行检修“八大准备”确保检修间隔内的设备稳定、安全可靠运行。

一、系统的提出

随着点检定修体系在企业的推行,业务系统的数字化转型,传统的设备点检体系管理已无法满足企业业务发展和管理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备基础信息处理与沉淀弱;设备基础信息多为孤岛;隐患及事故未有效实现未能得到有效的闭环处理;分析统计效果不佳,设备运行统计分析不全面;业务流程存在人为干预调整、执行滞后或无响应的情况;业务管理无缺乏自动化跟踪,关联性追溯性较差[5]。

为有效推行设备点检定修体系,需要满足以下相关要求:数据及信息的准确度和可追溯性;存储的可靠性、调用和分析的便捷及高效性,设备及状态信息的关联性;业务流程执行的高效性及定期任务的执行性。[6]。通过点检定修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对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录入、存储、共享、统计、分析及展示能力,避免传统方式中业务运转过程中数据断层,数据统计低效和延迟的情况,从而加强数据沉淀能力;规避免设备管理人员之间的业务脱节,影响业务进度的情况[7]。这种改革实现了从以“人”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系向以“数据”为核心的设备管理体系的转变[8]。

二、系统架构设计

(一)业务架构

设备点检体系共包含7个基础业务模块,16个业务功能以及18个数据要素,具体业务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业务架构

图中,主数据构建是由抽取各分支业务中的关键属性或关键结果组成。该方法有利于各分支业务利用主数据进行业务协同,以信息管理系统形式推动各业务功能。

(二)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层面:

在数据采集层,以支撑业务目标为核心进行数据规划。根据体系的需求及结合设备的自身特点,规划出体系所涉及的所有核心数据,利用PLC、DCS、RTU等工业控制系统及信息人工录入等手段,从设备状态数据采集层获取平台业务需要的数据。

在数据分析层,聚焦数据管理的核心问题。随着数据量的增长、数据来源途径的多元化和数据类型复杂化,设备状态分析层需对数据采集层获取的基础信息进行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建立数据资源目录,并明确数据管理责任的界定。在数据可用性方面,需要解决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的问题,将数据分级、分类,建立数据管理模型。

在管理层,以数据为核心,数据与设备管理业务应用的松耦合。在设备管理层,以数据为中心,将数据与点检体系的业务功能进行解耦,实现各业务功能的流转及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功能。

在决策层,通过数据分析,深入了解设备状态,形成系统决策。从现场的设备实时状态监控发现的异常,实时发送至设备管理平台,并通知点检体系人员及时对设备的异常进行处理或协同诊断,直至运维方案推送接收,异常处理完成后的评价反馈,形成完整的采集、筛选、报警、分析、处理、关闭和反馈的闭环流程,最终生成决策信息。具体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架构

三、系统功能设计

(一)基础管理系统

设备基准管理系统可按设备树实现与点检管理、检修管理、状态管理、备件管理、标准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关联。主要功能包含设备台账、设备编码、设备基础资料、设备4大标准以及分级管理。设备基准管理系统是整个点检定修管理系统的基础,是连接各业务模块的纽带和桥梁,起着核心作用。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采用设备编码方式,通过部门、区域、系统、设备、子设备5个层级的划分和编码,每层子码对父码的属性都有继承,将设备编码作为各业务模块的纽带和桥梁,实现业务联通。

设备管理有多个维度,包括基础信息管理、点检标准管理、点巡检管理、隐患故障管理、计划管理、检修管理、备件管理。通过设备编码,在设备基本信息明细里,不仅可以看到设备的基础资料,还能够看到设备相关履历、安全联锁、趋势曲线,让设备的详细信息显得更加立体和完善。

(二)点检管理

点检管理主要包含点检计划管理、点检实绩管理、隐患管理3大部分,其中点检计划管理功能可按照点检标准中所设定的周期信息,再依据有效工作日和最后计划日期的设置,结合检修管理、状态管理生成的点检计划,自动安排和滚动某一时间区间内的工作。

整个流程依据设备点检标准,通过定期的检查,及时发现缺陷,并通过一段时间内检查结果的分析,判断设备的劣化趋势,做到及时维护,减低缺陷的发生率。

(三)检修管理

检修管理包含检修计划管理、检修计划实绩管理、检修履历管理。它可以对“日修、年修、定修”检修计划进行具体编制;可挑选标准项目进行批量生成对应检修计划下的委托项目(非周期项目);可对周期项目进行自动排程;对检修计划进行平衡及审核;可对日修计划(项目)进行调整。根据计划编号等条件对检修计划项目进行综合查询及简单统计,同時可以查看委托单的进度信息,如图3所示。

图3检修计划编制

(四)状态管理

状态管理包含重点设备倾向管理、安全联锁管理、绝缘管理以及工艺设备变更管理。它通过将点检实绩数据、设备运行数据与事件信息叠加在同一时间坐标系下可对设备进行更深层次更多维度的分析和管理。状态管理的目的是减少设备故障时间,降低维修成本,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其主要管理内容可分为作业线管理和故障信息管理两部分,即掌控和处理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分析设备的状态并制定对策。

(五)备件管理

备件系统包含基础信息管理、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及备修库存管理。通过将机旁物料和设备挂钩,以及检修项目挂钩,提高机旁物料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减少现场人员做台账的工作量。

(六)经营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子系统实现业务总揽,可包含以下内容:设备台套总揽、设备状态总揽;设备异常/故障分析;总项次、原因分类、严重性分级;实现设备检修管理分析;包含检修总工时、工时负荷率、检修计划率;以及周报、月报及年度报表分析。

四、系统特点

通过设备编码、部门编码、岗位人员编码、标准文件编码,实现设备基础管理、人员职责划分及业务划分等多种功能。所有应用系统建立在统一的代码体系基础之上,并且设备编码体系贯彻“一码到底”思想,能够满足多组织需求,易于进行业务拓展,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立。能够对设备生命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管理,规范基础管理;完善全面的设备台账、档案管理;动态反映设备使用、维修、变动等状态变化;实现全过程费用跟踪控制,实现设备全过程动态管理。科学安排点检、检修计划;点检、检修实绩的收集;完善的跟踪分析功能;有效内部集成,支撑业务闭环及优化调整,实现PDCA闭环管理。实现基于点检量化数据的状态维修,能够优化检修模式,合理配置检修資源;支持点检定修管理体系,确保设备运行状态全面受控。

五、结束语

点检定修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流转、提醒及审批;跟踪管理设备状态信息,自动生成定期和周期性的任务;大幅降低体系运营成本;减少人为因素对体系运行的干预,规范业务和管理流程;还可构建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企业设备管理需求和业务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安会平 罗建 李宁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动力部

参  考  文  献

[1] 叶进军. 现代企业设备点检定修管理与实践[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7-10.

[2] 张孝桐. 设备点检管理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120-126.

[3] 高志坚. 设备管理与点检维修[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72-78.

[4] 张孝桐,孙金城, 李葆文. 规范化的设备点检体系[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100-104.

[5] 孙金城, 张孝桐. 现代设备点检管理体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230-236.

[6] 刘庆瑞. 设备管理员实战手册[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 163-165.

[7] 胡忆沩.设备管理与维修[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1: 101-120.

[8] 杨申仲.设备工程师管理实用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80-102.

猜你喜欢

设备管理管理系统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停车场寻车管理系统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物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当前铁路工务线路设备管理对安全生产的作用分析
铁路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一种基于Web新型校园门禁管理系统
基于RFID的仓储管理系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