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型的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探究

2023-07-25徐逸嘉

中国新通信 2023年9期
关键词:课型计算机中职

摘要:本文根据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让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师生,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以绍兴市职教中心计算机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一套有实效、可推广的基于课型的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O2O(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理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辅助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文章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国内文献综述研究分析基于课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推行机制。

关键词:信息化2.0;课型;中职计算机

一、研究背景

自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以来,信息化教学理念在全国中小学各类课程中的试点已全面铺开。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信息化资源和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已经日趋多元、更为完善。但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具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大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信息化资源或技术才能对职业教育的实效起到促进作用。目前,部分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仍停留在围绕教师信息化比赛展开,并未在日常教学中普及的状态。面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扩大信息化教学覆盖面的方向,不少教师反映虽然通过网络能够接触到各类信息化资源及技术,但是不同的信息化资源及技术分别适合何种课型?在不同的课型中如何使用相应的信息化资源及技术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功效?这些问题都需要对各专业分别归纳出一套有针对性、有实效、可推广的教学模式进行参考学习。

二、研究意义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理论、单词、结构、操作等不同类型的知识掌握程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需要寻找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各类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部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会了使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但是,根据数据分析,发现这些学生在多次参与信息化学习后,协作交流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创新能力等没有出现显著提升。这说明目前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典型课程中存在的常见教学问题进行系统归类,对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或技术进行归纳整理,再经过实际教学的效果验证,旨在研究出一套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帮助中职计算机教师快速精准地判断一节计算机课所属的课型,快速选择最适用的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让信息化教学设计更加高效,让信息化教学实施更精准有效。

三、国内研究综述

在知网中,关于信息化的研究论文有145622篇,关于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论文有12448篇,说明在国内的信息化大环境中,在教育教学方面应用信息化手段的研究所占比例并不算大。在这些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论文中,关于研究计算机课程中的信息化教学的论文只有31篇,关于研究中职信息化教学的论文只有43篇,关于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信息化教学研究论文只有8篇,主要包括: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改革思考、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实现、新时期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探讨、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探析等等,这些数据说明国内专门针对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信息化教学研究非常之少,而且大多停留于表面和初期探索,面对如今中职学校课程大量推广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课题组认为对信息化教学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现状调查和实效研究十分必要。课题组在知网中查找到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论文有162篇,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课题组认为可以参考高职院校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模式。

在知网中,关于课型的研究论文有12716篇,但是主要集中在对高校、中学、小学教学的课型研究,如中考微专题课型研究、数学六种课型教学模式构建与探索、四种课型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线上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听说课型初探、课型视域下的自读课教学、从单元整体教学和语篇文本解析角度优化语言知识课型、小学课堂教学“分课型”评价体系建构、整本书教学视野下的文本特质与课型创新研讨、整合不同课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小学科学观察类课型研究与实施策略探讨等等。通过调研发现,针对中职学校课程课型的研究非常少,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课型研究也非常少,而专门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型研究基本没有。因此,在对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提出基于课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学情分析

(一)初始能力

笔者通过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参与信息化学习情况、课堂评价参与情况、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情况、设计作品创新评分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就政治素養和职业素养相关问题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评价学生的初始信息化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得出学生的初始综合能力能够适应信息化教学。

(二)学习风格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喜欢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信息化学习参与度高,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移动端学习平台、在线互动学习小组活跃度高,在线测试、单词连连看游戏、在线互评等课堂活动参与度高。

(三)学习预测

对照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往届学生对同一课程的学习情况,预判出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中会遇到的部分困难需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模式解决。

五、研究展望

中职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预期通过信息化教学实现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体验企业任务、企业专家参与课堂;学生通过信息化学习配合教师授课,高效掌握重难点技术;学生课内外学习参与度、积极性、信息化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运用提高授课效率、完善实训课堂纪律、实现作品当堂直观评价、获取学生作业完成度、课堂参与度等各项数据。

笔者将尝试以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传统教学设计中的课前预习、新手入门、实践探究、能力提高、作品设计、评价小结、课后反思七个阶段为基础,结合前期分类归纳出的各类信息化资源与技术,根据其不同的功能性去适配不同教学阶段中需实现的师生、校企与信息化资源或技术间的五种互动教学,以达成各教学阶段的教学目标,进一步验证。由于疫情原因,目前各校对于线上授课的需求越来越高,不同的计算机课型对于线上授课的软硬件设施需求不同,不同的线上授课模式能够达成的教学效果也有较大差异。目前教学团队以钉钉视频会议为教师主要授课载体,也有以超星在线学习小组为学生开展任务合作载体,灵活解决了线上授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需求,通过合适的信息技术让随堂小考、任务合作、作品评价等环节新颖有趣,学生课堂参与度高。笔者首先对目前已经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投入使用的各类信息化资源与技术根据不同的功能性进行了如下分类。

(一)网络学习空间及学习平台

如:超星网络学习空间、之江汇网络学习空间、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教师课前将制作完成的教案、微课、课件、素材等资源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方便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数据化的采集,调整教学策略。此外,在網络学习空间或学习平台中可以进行在线测试,方便教师可即时掌握学生成绩;可以组建在线互动小组,方便学生、教师、企业专家随时开展交流互动等。

(二)移动端课堂活动APP

如:超星学习通、希沃授课助手等。在课堂上使用移动端课堂活动APP中的互动功能,如超星学习通的 “摇一摇”功能可代替点名抽查任务完成度,增加课堂趣味,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通抢答”功能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对难点的理解程度;“学习通直播”功能可回放学生操作中的常见错误并提问,方便课堂小结;“希沃投屏”功能可以协助教师便捷开展作品展示评价等。

(三)人工智能助手

如:图灵机器人、茉莉机器人等。教师可以对机器人助手进行关键词设置、知识库填充或进一步开发,学生与机器人助手加为好友后,机器人可以根据学生输入的关键词从后台知识库中搜索出相关文字、图像或视频资料对学生进行在线辅导,帮助学生在随堂测试后高效纠错,接受新知。课中或课后,学生如遇到未掌握的知识点,也可根据自身掌握情况向机器人助手提问,通过对话机器人助手协助自主学习,跟上课堂节奏,锻炼自主探究能力。有了机器人助手的协助,课堂答疑环节的效率能够大大提高。

(四)程序小游戏

如:问卷星、微信小程序、单词连连看、动画小程序等。程序小游戏的开发对教师的编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有编程基础的计算机教师可以针对专业课程开发如任务闯关游戏、虚拟仿真游戏等用于课堂教学,如在计算机组装维护、网络搭建课中,面对容易出现的设备数量不足、初次拆装错误率高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在虚拟仿真游戏中先进行练习,等熟悉操作步骤后再进行实物练习,以此提高课堂效率。而小程序的设计软件较多,设计方法也相对容易学习,更适合向教师普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小程序、答题小程序、作品评价小程序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方便教师进行数据统计。

接下来,笔者尝试根据分类归纳出的各类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的不同功能性去适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传统教学设计中的课前预习、新手入门、实践探究、能力提高、作品设计、评价小结、课后反思七个阶段的教学需求。

阶段一:课前预习,数据反馈

在课前,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如网络教程、微课)和在线互动学习小组(网络学习空间内可组建),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生生互动。通过与传统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发现网络学习空间让课前任务布置更加便捷,也方便教师进行数据收集;在线互动学习小组让学生的预习和交流更加主动和积极。

阶段二:新手入门,即学即考

教师在此阶段利用移动端学习App和智能机器人开展在线考试和智能答疑等师生、人机互动。通过在平行班对比实施信息化与传统教学设计,得出如下结论:移动端学习App让课前学生反馈的难题数据化反馈到课堂,体现课前预习价值,让新课教学更有针对性,让理论知识的随堂测试覆盖全体学生,高效改卷,获取成绩反馈;智能机器人让课堂答疑高效有序,为实践操作打好基础。

阶段三:实践探究,落实重点

教师在此阶段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人工智能助手、移动端课堂互动App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智能答疑、“摇一摇”、在线抢答等师生互动活动辅助落实重点。通过在平行班对比实施信息化与传统教学设计,得出如下结论:网络学习空间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教程、微课等自主巩固重点操作步骤,跟上课堂节奏;学生遇到操作问题可依靠机器人助手或依靠网络互动小组进行答疑,提高学习效率;移动端课堂活动App能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阶段四:能力提高,理解难点

教师在此阶段利用学习平台的在线互动讨论、视频会议等功能开展校企互动,利用移动端学习App开展师生互动。通过在平行班对比实施信息化与传统教学设计,得出如下结论:学习平台的运用让企业专家进课堂得以实现,让学生直观了解真实企业的需求,提高课堂实效;移动端学习App让学生在学习难点时更加专注、积极,通过参与度的提高,促进学生对难点的了解。

阶段五:作品设计,攻破难点

教师在此阶段利用学习平台的在线互动讨论组开展师生、企业在线互动讨论,保证设计方向的准确性;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资源辅助作品设计。通过在平行班对比实施信息化与传统教学设计,得出如下结论:在线互动讨论组的运用方便教师、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学生的作品设计,让学生实时了解改进需求,明确设计目标,让学生的小组讨论线上进行,保证课堂纪律;网络学习空间相关资源库的应用帮助学生高效收集作品素材,提高设计效率。

阶段六:作品评价,课堂小结

教师在此阶段利用移动端学习App的在线投票技术、直播技术和学习平台的视频连线技术开展师生、校企互动,促成多维度作品评价和直观有针对性的小结。通过在平行班对比实施信息化与传统教学设计,得出如下结论:在线投票技术的运用方便评价环节的数据统计,提高课堂效率;视频连线技术方便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作品评价,让学生直观了解企业标准;直播技术方便教师记录学生的常见操作错误,有针对性地开展总结。

阶段七:课后练习,效果反思

教师在此阶段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网络教程、微课等资源、在线学习小组以及各项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学生课后探究互动和教师的教学反思。通过在平行班对比实施两种教学设计,得出如下结论:网络学习空间的运用能为学生课后的自主探究提供支持,学生名片能为教师数据化分析学生的微课学习情况、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让该次课的教学反思更科学全面。因此,在课后反思阶段,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生生互动和数据分析能让学生的课后巩固更加牢靠、让教师的教学反思更直观全面。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信息化教学的关注度都大大提升。在这扩大信息化教学覆盖面的浪潮中,中职教师要准确定位本专业特点,找准适合本专业教学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常思常学,不忘创新,让信息化真正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徐逸嘉 绍兴技师学院

参  考  文  献

[1] 张丹丹.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现代信息科技, 2018,2(12):132-134.

[2] 刘轶彤,孙静,黄娈.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5):7-9.

[3] 鲁翠柳.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J].信息与电脑,2018(20):228-231.

[4] 郭卫华.中职学生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J].科技传播,2015,7(23):48,39.

[5] 李笑满.探析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6):224.

猜你喜欢

课型计算机中职
计算机操作系统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
课型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以《散步》为例谈课型设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