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天文馆发展现状及问题思考

2023-07-25菁,郭霞,李

科技与创新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天文馆天文科普

王 菁,郭 霞,李 鹏

(北京天文馆,北京 100044)

1 研究背景

天文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许多事实表明,天文学是既涉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又涉及技术应用的科学,它的持续发展反映了人类对科学的探求、对宇宙的探索和开发是永无止境的。天文学的进步也为天文馆的科学普及事业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1]。

天文科普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相对抽象的空间概念和较为繁杂的数字公式,常令公众和初学者望而却步。天文馆的诞生,为形象化地开展天文科普教学开辟了全新模式。天象仪作为天文馆起源的关键,是天文馆的核心设备。1923年,第一台天象仪与球幕的设计制造在耶拿蔡司公司初步完成,1925 年,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馆在德国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2]。中国的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也于1957 年正式落成开放,天象厅球幕直径23 m,安装蔡司Ⅲ型天象仪,在中国天文科普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及所处宇宙环境的探索和关注达到空前高度,天文馆基于其直观、立体的演示效果和可互动、可操控性强等基础功能与特性,成为普及天文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科学文化设施,更是成为开展公众社会教育和学生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目前,世界各地已经建成3 500 余座天文馆。作为天文科普教育的头部阵地,天文馆在公众理解科学和开展天文科普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巨大潜力,既需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天文科学知识需求,还需兼顾天文观测与科学研究工作,科普与科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天文馆及相关行业的高质量发展[3]。

2 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1957 年北京天文馆开放落成以来,中国天文馆事业逐渐起步,各地天文馆如雨后春笋相继落成,遍布科技馆、学校、少年宫等。随着天文、物理、空间、环境等多学科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宇宙探索进程逐步加速,对天文馆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本研究整体梳理近10 年中国天文馆的发展建设情况,对国内外天文馆同行,有意投身天文科普事业的各类社会团体、企业与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发展建设均可起到促进作用。通过问卷发放、深入访谈等方法,对各地天文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学校、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天文馆专业委员会、设备厂商等相关机构开展广泛调研,内容涵盖归属机构性质、建设时间、天象厅大小、天象仪设备厂商等基础信息,并对部分天文馆的专业人才、科普活动、展览节目等进行深入调研,基本体现国内天文馆行业发展建设的整体情况。

天文馆体系初具规模,但区域分布仍不均衡。调查显示,截至2022 年底中国已建立并投入使用的天文馆达426 座,各省均已覆盖,其中90 余座天文馆为2013年以来新建(含升级改造),近10 年增长率可达30%。天文馆分布概览如图1 所示,具体分析如下:①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共计建有天文馆237 座,占比56%,建设数量和规模远高于中部、西部省市,特别是上海天文馆的落成开放,极大丰富了长三角地区的天文科普教育资源;②经济欠发达的中部、西部地区天文馆共计189 座,共占比44%,天文馆建设数量较10 年前有明显增长,如在西藏落成的藏域星球天文体验馆,南宁、合肥等城市正在筹备的大型天文馆新建或升级改造项目,都将进一步充实中西部地区的天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带动周边省市天文馆的发展及天文科普教育热潮;③国产天象仪设备厂商所在的省市,天文馆建设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如四川、江苏。由此可见,中国天文馆的建设规模总体呈持续上涨态势,天文馆建设已基本辐射至全国各地,但地域差异显著,区域分布还需均衡,中部、西部省市仍具备较大发展潜力。

图1 天文馆分布概览

多地开展天文馆筹建,天文科普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现阶段中国天象厅直径大于20 m 的大型天文馆和直径15~20 m的中大型天文馆多分布于独立运营的专业天文馆和综合性科技馆,虽然目前占比不到20%,但天津、江苏、安徽等多地大型天文馆的规划筹建已步入正轨,预计未来专业大型天文馆的科学布局及科普辐射面将达到新的高度。天象厅直径小于15 m 的中小型天文馆多集中在学校、青少年宫、企业、协会等机构,且依托学校而建的天文馆占比高达60%,这其中52%的天文馆分布在各个中小学校,8%分布在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其余则分布于青少年宫、天文台、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

数据显示,非独立运营的天文馆,其从属机构的性质愈发多样化,充分反映出中国天文教育基础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如图2 所示。

图2 天文馆从属机构性质

国产品牌天象仪有较高市场占有率,但技术与服务仍需精进。经统计,随着国产天象仪设备厂商技术研发日趋成熟,及其产品具有价格可控、运维检修便利等优势,已有超过60%的天文馆、且多为中小型天文馆选择安装成都金都超星等国产品牌天象仪,如图3所示。同时,基于德国蔡司、美国益世等国外品牌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专业性,它们仍旧是很多大型天文馆安装天象仪设备的第一选择。研究发现,国外天象仪品牌厂商,除了在技术上不断精进,还定期举办产品发布会、技术交流会、提供球幕科普节目资源等,积极拓展基础售后服务,值得国内品牌厂商学习借鉴。

图3 天象仪品牌市场占有率

展教活动及配套设施建设还需加强。在天文馆,最引人入胜的科普形式就是通过天象仪演示全天星象以及放映寓教于乐的球幕天文科普节目。据统计,绝大多数天文馆均组织面向公众、学生等群体的天象演示与互动讲解;28%的天文馆储备有球幕天文科普节目资源并定期放映,其中仅8%的天文馆具备自制天文科普节目的能力,外购或租赁成为科普节目的主要来源。除节目放映外,展教活动也是天文馆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有16%的天文馆建设有配套的天文科普展厅,且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文馆、上海天文馆等专业天文馆及综合性科技馆内;部分学校、青少年宫的天文馆受到场地限制,选择以较为灵活的展板形式策划常设展览及临时展览;还有部分天文馆受场地、资金等问题制约,无展览、节目或其他科普活动配套。

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中小型天文馆目前处于停摆状态,基础信息难以收集,无人问津,还有一些天文馆在建设运营过程中遇到选址不当、年久失修、缺乏资金与政策支持等困境,导致无法开放使用,从根本上影响了天文馆的正常运营及科普作用的发挥,造成固定资产和科普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专业天文人才、管理运营人才的缺失也是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如相关业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天文知识、天象仪设备并未开展深入钻研和学习,天文馆则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调研还发现,面向公众对外开放的天文馆通常门庭若市,这些多为独立运营或综合性科技馆的天文馆,占比超过60%;而仅对内部开放用于教学的则多为学校天文馆,受机构属性、场所大小的制约,其开放形式、运营机制还有一定的探讨空间。

3 思考与建议

由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中指出,要“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5]。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天文馆作为专业性的科技类博物馆,必将成为公众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这给天文馆的发展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目前,中国天文馆的建设布局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天文科教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科普覆盖面逐年递增,国产天象仪品牌逐步崛起,公众对天文知识的热情也不断高涨,理应积极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完善体系做好规划,全方位推动天文馆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政策法规,促进全域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天文馆建设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首先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国家统一制定全面科学的发展规划与行业标准,明确建设方向与目标,优化整体布局,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纽带,促进全域天文馆均衡发展,完善天文科普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地政府应结合资源禀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将天文馆建设融入本区域发展的大局中给予系统指导,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在加大对各地天文科普事业的政策倾斜与财政扶持的同时,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入转化率,实现天文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丰富运营机制,整合平台完善渠道。一是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有效整合平台,确保天文馆与政府、科研院所、学校、企业等相关机构沟通、合作渠道的畅通,完成科研资源向科普资源的有效转化,使得展教信息与资源、科普产品与服务得以协同推广,有效扩大天文科普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普资源与服务的公平普惠。二是基于不同机构属性与场所特点,大型、中型、小型天文馆各具优势,且在受众覆盖面、灵活度等方面互为补充,只有继续加强馆际资源交流共享,结合场馆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天文科普产品,才能优化提升科普效率。三是在推动天文馆持续加速覆盖的同时,需明确定位转变观念,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合作机制,如社会力量参与规划、投资等,在确保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多元化、商业化天文馆的可能性。

重视科普创新,推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从政策层面给与支持引导,鼓励天文馆及有关机构、企业进行球幕天文科普节目的自主制作、科普课程资源及衍生品的配套设计,拓展天象厅更多的使用场景和可能性,注重研发好移动、可传播、易推广的展教资源,以适配各个天文馆的教育需求。在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国内天象仪生产厂商也应抓住机遇,基于各项扶持政策,着力研发适用于大型天文馆的天象仪产品,从技术精进与服务创新入手,重视产品系统操作的交互性及后续维护的便捷性,构建完整可靠的产品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国产品牌的综合竞争力,以满足不同类型天文馆天象仪选型的重要指标。此外,还应搭建各类技术与资源交流平台,通过定期举办主题研讨,关注行业最新风向,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为天文馆及相关机构科普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多元拓展联合,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通过高校与馆际联合培养、在职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打造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天文馆展览策划、科普活动、科学研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既要“走出去”汲取前沿技术与经验,还要“请进来”业界精英开展学习交流,不断探索和吸收天文馆建设运营的新案例、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为培育优质的天文科普活动、展览与节目扎实基础提供思路。同时,发展兼职科普人才与志愿者队伍,建立并规范培养、激励机制,充分吸纳学生、教育工作者、离退休人员、天文爱好者等人员加入,规范开展课程培养与场馆实践,建设高素质的兼职科普人才与志愿者队伍,与天文馆专业人才相辅相成,打造一支具备高凝聚力的工作团队,提高天文馆人才的总体水平与业务素质。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航天员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更是有力激发了公众对天文科学的热情,而天文馆则是拉近天文科学与公众距离的关键纽带。作为向公众展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窗口,天文馆还将还将充分利用各类先进技术与传播媒介,打破专业与业余、深奥与趣味的壁垒,成为激励广大青少年投身天文事业的助推器。天文馆的建设不会止步,将与中国天文科普事业共同踏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天文馆天文科普
上海天文馆带你畅游太空
上海天文馆:全球最大规模天文学馆复刻天体运行轨道
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亮相上海
天文篇
科普达人养成记
天文与地理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一群“玩”天文的痴迷少年
别有洞天的台北天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