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爱的底色里,陪孩子慢慢长大

2023-07-24甘肃省酒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青春期健康 2023年9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妈妈

文/解 青 甘肃省酒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者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 年1 月1 日起施行。本刊特开设“家教沙龙”栏目,旨在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助力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栏目从2022 年第1 期开始,为家长搭建一个家庭教育经验交流的互动平台,邀请家长、青少年、教师、专家,以此为契机,交流看法、分享经验,让更多的家长有所感悟,实现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本栏目还将陆续围绕家长关注的话题组织展开讨论,从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帮助化解家庭矛盾,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什么是爱?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母亲,我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作为常年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我,也和很多家长探讨过这个问题。

有的家长说:“我挣钱都是为了他(她)”“我忙里忙外为了他(她)”“为了他(她),我放弃了工作的机会”“为了他(她),我努力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所以,我们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很多家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爱的内涵:爱是付出。付出,是表达爱的第一步,也有家长付出了很多,可孩子仍然感受不到爱,怎么办?

一个心理试验,过程很残忍,却启发了很多家长——哈洛的恒河猴试验。恒河猴拥有与人类高度相似的基因,哈洛认为这样的试验结果会更加令人信服。哈洛让新生的婴猴同母亲分离,他为小猴设计了两位猴子“妈妈”,一个是身体用铁丝围成的“妈妈”,中间挂个奶瓶,能给小猴子提供奶水;另一个“妈妈”是绒布做成的,非常柔软,但是没有奶水。如果说“有奶就是娘”,小猴应该跟铁丝妈妈亲,毕竟铁丝妈妈能给予它生活的物质保障,但试验结果恰恰相反:小猴看到两个“妈妈”时,第一时间扑到了绒布妈妈怀里,紧紧抱着它。只有饿的时候才到铁丝妈妈那里,喝完奶马上返回绒布妈妈身边。甚至,它宁愿不喝奶,都不愿离开绒布妈妈。

这足以表明,就算是动物,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也是大于食物的需求。如果把给小猴子的奶水类比家长对孩子的辛勤付出,那么对于孩子来讲,得到来自家人的温暖更加重要;如果,家长的辛勤付出是为孩子提供了“物质之爱”的话,给予孩子内心的温暖就相当于“精神之爱”。

这项试验给我们的启发是:比起物质给予,给孩子足够的爱抚、陪伴、关心、鼓励,更加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父母的爱是孩子健康且成功的底气!”

如何培养健康的亲子之爱,让孩子在爱的底色里,慢慢长大呢?

一、重视爱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爱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方式,其实很简单——用最直接、最有力量的话语和行动向孩子表达爱意,正如歌曲所唱的一样:“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夸夸我……”

我经常对孩子说:“宝贝,我爱你。”但有时我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便会气鼓鼓地看着我故意说:“我不爱你。”我回应他:“你是妈妈的宝贝,你不爱我,我也爱你呀!”孩子能从中感受到妈妈的爱很坚定,永远在。接下来,孩子会逐渐愿意对我敞开心扉,这时,正是给孩子做心理建设的好时机。我告诉他:妈妈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应该怎么去做,妈妈希望他怎样做等。不要小看这样的谈话,这是在引导他建立自己的行为认知,打造正确的价值观。

有时候,孩子面对家长的阻止会采取哭闹等方法对抗,我们该怎么办?比如,约定好玩手机的时长已经超过了,但孩子还是不愿意放下手机,家长一旦把手机抢走,他(她)就哭。其实,哭闹属于正常的情绪宣泄,是被允许的,但要注意,家长动辄打骂孩子是不对的。可以温柔耐心地陪着他(她),摸摸他(她)的胳膊或后背,引导他(她)转移注意力。等孩子不哭了,再告诉他(她)长时间玩手机的坏处,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孩子更愿意直接看到、听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支持。青春期的孩子其实非常渴望父母的关爱,但由于其意志力、理解力、判断力、控制力等方面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如果父母不能直接表达爱意的话,孩子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落差感,以为父母的关爱变少了。

二、搭建爱的仪式,让亲子感情升华

定期召开“家庭会议”是营造家庭良好氛围,实现家人之间深入交流的好方法。

会议可以分为3 个步骤:

第一步:轮流表达对其他家庭成员的认可和欣赏。我们为家庭做的事情,有很多是单调重复的,时间一长,就变成了“默默付出”。如果听到家人的认可和鼓励,会让我们更有动力为家庭付出,并做得更好。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与鼓励,可以讲讲他们的优点与闪光点,有助于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步:家庭成员分别聊聊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近况,遇到什么问题,要怎样处理等。有效的家庭沟通能够提升家庭的凝聚力,沟通时,父母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给予他们自信心,长此以往可以打开孩子的心扉,使家庭关系更和睦。

第三步:谈谈每个人近期的目标是什么,相互之间加油打气,表达爱与关心。家人之间,有什么期待和要求,也可以讲一讲。如果因为某些复杂问题,需要开展家庭会议解决问题,可以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家庭教育指导师辅助开展。

此外,进行亲子游戏、家庭聚餐、旅游、家庭读书会等活动,也是陪伴家人的好方法。

三、培养家庭安全感,让家更有归属感

有位高三学生,在心理咨询室哭得特别伤心,他说他已经3 年没有见到他的妈妈了……大人之间的矛盾却拿孩子做筹码,比如禁止孩子与其他家人见面,在孩子面前说其他家人的坏话等。这种做法不仅破坏家庭氛围,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小缺乏亲情呵护的孩子,像只找不到家的小鸟一样,让人心疼,缺失家庭安全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隐痛。

有的家长习惯对孩子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忌。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家长都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孩子想做好某件事,但达不到内心期待的时候,情绪是焦虑的,这时候,家长和老师要反复鼓励孩子:“静下心来继续练习,你一定行的!”

“你真笨!”之类的语言,在教育心理学当中,叫做“贴标签”。反复给孩子贴“笨”的标签,非常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同样,也不要给孩子贴“胆小”“小气”“自私”“调皮”的标签。相反,在孩子自信心不足的时候,你要帮助他(她)看到自己的优点,及时贴一些积极的标签,比如:“你刚才做乐高积木的时候,特别专注,像个搞研究的科学家。”“你的这个主意很不错。”“今天你一回家就开始读英语啦!自觉学习的行为很好,你读英语的声音很好听。”“你能理解妈妈,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让孩子看到,他(她)虽然不是完美的,但是父母仍然能看到他(她)的优点和潜能。

四、建立良好沟通,让心与心更贴近

(一)亲子沟通中,做一个倾听者,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鲍鲍有一天上学的时候,非要穿一件还湿哒哒的红色衬衣,妈妈不同意。然后,鲍鲍脑子里的“小恶魔”对他说:“来,现在去闹、去喊、去哭,你妈妈最后一定会同意的。”但另外一个“小天使”却对他说:“鲍鲍,你现在可以告诉妈妈你的感受,表达你特别喜欢那件红色衬衣,然后,问妈妈有没有办法,可以让它快点干。”鲍鲍思索一番后,选了第二种方法。妈妈发现孩子没有哭闹,而是问她:“妈妈那件衬衣怎么能够快点干?我真的很喜欢它。”妈妈马上共情到孩子的感受,并正视了鲍鲍的需求,说:“那我拿吹风机把它吹干吧!可是,我吹它的话,就没有时间给你做早餐啦。”鲍鲍说:“没关系,妈妈,我可以自己解决早餐。”

有家长说:我对孩子讲道理,但孩子就是不听,是什么原因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在不了解孩子当下真实的想法和状态的时候,就想当然地给孩子讲道理。

一个心理学效应,叫作“霍桑效应”。霍桑是一位资本家,手下有很多工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人待遇,但依旧收效甚微。于是,他请来心理学团队帮忙。心理学工作人员走访调查之后,建议霍桑在每一个部门安排一间办公室。不久后,霍桑工厂的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原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和每位员工沟通,沟通中,主要负责听取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感受,并把听到的记录下来。每个人都愿意被听到、被理解。所以,在进行沟通时,比起怎样说,我们更需要先听一听,看见他(她)当下的想法、情绪。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深度沟通打开通道。

(二)倾听时,要厘清孩子所表达的“情绪”和“内容”,往往孩子所表达的内容蕴含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一位高中生的妈妈,工作、生活能力都很强,丈夫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自己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不畅,加上疫情期间,两人居家隔离,冲突不断。她说,有时候,孩子像是在故意跟她作对,觉得妈妈就应该做饭、做家务,不用考虑妈妈的感受。我在电话里安慰了这位妈妈的情绪,告诉她应该怎么跟孩子沟通。第二天,这位妈妈说:“沟通没有用,我俩又爆发了一顿争吵。”

我帮这位妈妈稳定了一下情绪,询问她沟通的具体过程。她详细地告诉了我,是如何听孩子讲话的,对孩子讲了什么。当她对孩子说“我爱你”的时候,孩子怒怼道:“你爱我?你爱我会……(隐私保护)!”说完很生气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我请这位妈妈把孩子怒怼她的话写在纸上,和她一起分析,除了表达愤怒与不满,这些话里还蕴含了哪些诉求。最后这位妈妈发现:自己需要给孩子一些解释。长久以来,这位妈妈忙于工作和生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很少放松下来给他温暖。于是,在我们的共同准备下,他们进行了多次沟通,妈妈也试着放松和改变。比起之前的对抗与隔阂,这样的沟通确实很有效果。诉求被听到了,沟通的渠道就会慢慢顺畅起来。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幸福的人。作为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如何回归朴素的“爱”的本质,是需要科学引导和经验积累的。无论生活方式如何变革,人本能的情感联结需要被重视和维护,这是每个人追求幸福的基础。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妈妈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不会看钟的妈妈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