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融合式课程的创新探索

2023-07-21曹书乐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

曹书乐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清华大学创新性课程“中韩对话”8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这一跨国融合式课程在课程技术手段和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创新,阐释课程如何面对网络音视频连接的技术挑战,通过多屏的现场操作优化交流的现场感,营造有沉浸感的互动空间,以及如何整合资源、构建全球本土化课堂、促进多元文化碰撞。以期进一步完善跨国融合式课堂,推动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传媒教育;跨文化传播;融合式课程;跨国课程;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韩对话”:一门创新性跨国融合式课程

清华大学跨文化传播课程“中韩对话”(Glob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in East Asia)创办于2012年,在清华大学本校学生线下选课的同时,引入海外高校学生在线同上一门课。两校师生每周一次视频连线,以英文为主要授课与学习语言,通过多屏进行线下、线上的融合式互动。

这门课程起源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亚洲中心的合作,每年开设一次,每次有20名以内的清华大学学生和30名左右的首尔国立大学学生选课。因清华大学与首尔国立大学均重视国际化办学,两校有大量国际生和国际交换生就读,因此“中韩对话”历年选课学生的国籍不仅包括中国和韩国,还有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等,是名符其实的跨国融合式创新课程。

本课程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手段上的创新,成为一门特色课程,得到学生的好评,也迎来了很多高光时刻。大韩民国两位前驻华大使权宁世先生和卢英敏先生均应邀来访清华大学的课堂,给同学们授课。卢英敏先生表示,这两所高校分别是中、韩两国最为顶尖的大学,培养出了很多杰出人才,能够搭建起这样的合作课堂,促进相互交流,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新华网曾经对该课程进行过题为《“中韩对话”课程让跨文化沟通零距离》的特写报道,认为“一场远程视频连线将中韩两国高校学子的沟通距离缩短为零”。①该课程在2017年教育部组织的清华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好评。两位国际专家——美国UC伯克利前校长杜宁凯和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院长麦卡洛克选中该课,进行了听课,随后对该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这一课程形式中的诸多元素也随后在清华大学的其他课程创新和设计中得到了应用。

近年来,各大高校的传媒教育均锐意创新,如中国传媒大学通过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让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故事,完成有效的跨文化传播。②也有学者分析了他山之石——弗吉尼亚大学的媒介研究教学,对其实践进行实地考察,阐明其以泛媒介、媒介实践与全球媒介观开展教学设计的经验。③更有学者提出,新文科背景下,“跨界”是核心理念,“融通”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路径。④

本文作者是该课程中任教时间最长的中方责任导师,基于该课程8年的教学经验,旨在通过本文对该创新性课程的多年实践心得加以分析,总结这一创新性教学方式的优点与经验,包括如何整合各类资源、如何构建全球本土化课堂、如何促进多元文化碰撞,也将分析这类课堂在技术上的挑战与难点,包括网络、音视频连接的技术要素,以及如何通过多屏的现场操作优化交流的现场感。希望这些经验可以供高校同行参考,推动传播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技术手段创新:营造有沉浸感的互动空间

“中韩对话”课程旨在让拥有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加深对“他文化”的理解,提升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反思能力,并培养跨文化比较的研究能力和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能力。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双方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沉浸感的互动。

在一个通过连线实现课堂互联的课程中,音视频如何流畅互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实时互动,成为需要攻克的重要技术难点。这也是这门课的创新首先需要突破的环节。

(一)技术突破:采用企业级视频会议硬件及解决方案

近年来,因需要在新冠期间展开工作和学习,各高校普遍采用腾讯会议和zoom会议(清华大学还有自己开发的“雨课堂”)进行线上教学。但在“中韩对话”创办之初的2012年,还很少有大学能够在技术上实现这样的要求。与我们合作的首尔国立大学是韩国的顶尖高校,当时只有一间会议室符合技术条件。当时的清华大学也只有一两处空间可以提供和国外高校进行视频会议的硬件设备,但需要不菲的租金。

面对这一挑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提供了大力的设备支持,将院馆的会议室改造成可以容纳“中韩对话”课程的空间。学院技术支持团队采用了在传统企业视频会议领域内使用的龙头宝利通(Polycom)的整套硬件及解决方案,提升了课堂效果。

1.摄像头宽视角、可变焦

这样的摄像头可以保证双方既能展示各自课堂的全貌,包括课堂的背景、教师和全体学生;也可以给讲课的老师和正在发言的同学以特写。特写镜头能够让远在异国他乡的另一个课堂中的学生看清和记住发言者的样貌,增进亲切感。特写镜头,而非全景中一个说话的身影,也有助于看屏幕的同学专注于此人的發言,而非其他无关信息,提升听的效率。这样的摄像头特点兼顾了课堂整体氛围展示和发言沟通的需要。

2.拾音系统使用麦克风阵列而非指向性麦克风

采用非指向性的拾音系统使得收声系统可以从开课伊始便固定在桌面上,无需移动。拾音系统在课堂上不太有存在感,也因此几乎不干扰正常的上课进程。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的交替发言无需考虑摆放或传递麦克风,发言往往冲口而出,讨论更踊跃积极,也更有互动性,课堂风格整体自然、随意、交互多,符合鼓励讨论和交流的课堂设计。

3.屏幕显示使用分屏方式

共有两块大屏幕,一块屏幕展示发言者的PPT,两校同学均能实时看到,另一块屏幕展示对方的课堂环境,在课堂全景、发言者特写、邻座或小组发言的中近景中切换。双屏分屏显示,使得发言信息和发言者的音容笑貌得到同时传递,增加了两校同学的现场参与感。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有效完成了课堂的音视频流畅传递和两校同学的实时互动,使课程的高质量开发和实施成为可能。

(二)应对技术挑战:带宽、兼容性、稳定性、成本

在21世纪伊始的网络环境下,这一音视频系统基本满足了“中韩对话”跨文化交流课的课堂需求。但随着课程的推进,一些问题在实践中暴露出来。

在过去较差的网络环境下,要实现实时音视频直播需要耗费大量带宽资源。即使是并联使用了四条线路的情况下,视频也只有480p的清晰度,并且由于宝利通设备和PC端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导致未更新到Windows7的中国课堂无法直播对方的PPT。而高校校园网本身的不稳定会造成卡顿,为两个课堂“无缝交流”的理想增加了障碍。

为此,在学院的支持下,课堂升级了视频会议系统,使用Group550方案,使得视频清晰度可以达到1080p,且能够实时展现双方课堂在电脑上的操作,同时构建了更好的网络环境支持课堂的音视频共享。智能摄像头的加入也帮助课堂进行更加生动的展示。尤其是在助教的辅助操作下,甚至可以通过较为丰富的镜头语言做出类似“电视直播”的效果,提升了双方课堂上同学的交流深度。当然,这样的系统是需要较高成本的,这些成本体现在课堂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成本。宝利通的设备和能够支持这些设备的网络环境都价格不菲。在使用环境上,要有采光良好的中型会议室,才能让摄像头有较好的发挥空间,这就让整个课堂的成本提升。宝利通作为国际品牌,在双方的设备上予以了协作支持。两校的相关院系也都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其次是维护成本。需要技术人员对这一较为复杂的设备进行维护和升级,也需要在课堂进行中,随时待命解决技术问题。也需要助教熟练操作设备、切换镜头,实现较好的课堂互动效果。这也有赖两校相关技术支持团队的责任心与付出。

因为清华大学和首尔国立大学均重视这门课程的建设,因此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支持,但是这也使得这一形式的适用性因校而异。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创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跨文化比较教学

(一)教学团队:两校教师与助教通力合作

因涉及两校合作上课,需要一个更为特殊的教学团队,包括双方的课程责任导师和双方助教。

首尔国立大学的课程导师为姜明求(Kang Myungkoo)教授,韩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首尔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前所长。清华大学的课程导师曾为史安斌教授和郭镇之教授,后参与协同教学,转而由本文作者担任责任导师。清华方教授的研究专长也包括文化研究和跨文化传播。这样双方教授在教学内容上能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意见也能比较接近。

“东亚地区大学间的交流频繁,但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我希望把学生间交流常态化,这是开设课程的首要目标;第二则是希望学生通过上课避免‘自我中心主义,通过对‘他文化的理解来反观自身文化,从而加深对自己的认识。”韩方课程负责人姜明求教授曾这样解释课程的初衷。

而本文作者也曾在接受采访中表示,在六年来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开展跨文化沟通,以增进他们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并促进更有质量的学术研究。

在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和同学的发言都以英语进行;当邀请嘉宾讲座时,嘉宾往往使用本国语言,也即中文或韩语。在未配备同声传译的课堂中,这需要助教具备实时翻译能力,协助确保课堂教学进展顺利。因此,双方助教一般都熟练掌握中、英、韩三语,能够良好快速地和各方达成沟通协调。有意思的是,在清华的几任助教中,大部分是十分了解中国文化的韩国留学生。而在首尔国立大学的几任助教,则都是在韩国留学多年的中国学生。两校助教的选择十分重要,他们也在课程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该课堂的教学组织需要教学团队的全程高度参与,课堂协作所涉及的沟通和协作成本也是较高的。

(二)课程组织形式:讲座、讨论与合作研究

在“中韩对话”中,学生通过听讲座、分享文化体验、分组做研究,经由对中韩文化的关注,了解跨文化传播,并通过多元文化碰撞,促进国际理解和文化自反性的形成。

1.邀请讲座与讨论

课堂内容主要由系列讲座组成,包括但不限于:跨文化传播理论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媒体纵览、东亚社会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学术讲座;在京韩国企业家/在韩中国企业家、在京韩国记者/在韩中国记者等邀请讲座、在京韩国学生/在韩中国学生等圆桌论坛。讲座后两校师生进行充分的问答与讨论。

尽管这是一个小型课堂,来演讲的嘉宾却各具特色,不乏重量级嘉宾和高人气嘉宾。大韩民国两位前驻华大使应邀来访,给学生讲述他们对于中韩关系和中韩文化的理解。《人民日报》驻韩首席记者、CJ集团娱乐媒体部门中国区总裁、Missha中国区总经理都曾来到课堂,对他们眼中的两国经济和文化进行比较和分享。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导演和KBS《超级中国》纪录片导演也曾来跟同学们分享对韩国影视业的思考。

这些讲座带来了新鲜的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特别是让韩国年轻人改变了头脑中的刻板印象,看到和了解到真正的中国。兩国课堂上的不少选课学生都表示要在未来去对方国家留学或者从事文化交流工作。

2.合作研究

每年选课的同学都会围绕传统文化、性别、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四个主要领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合作研究。这四个话题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课程导师认为可以将学术概念和中韩文化实践探索结合的领域。

我们鼓励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小组中需包含不同国籍的同学。这样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可以在研究过程的不同环节进行讨论和观点互换。对彼此文化的重视,贯穿在研究的每个环节。

同学们遵循课程研究方法的训练,从开题到研究方案确立,到中期汇报,再到最终陈述,每个环节都会获得导师和助教的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时,更是收获了宝贵的建议。其他组的同学会针对某一组的汇报进行提问和讨论,从研究结论和对研究议题的理解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2017年的课程中,助教操作镜头,给首尔国立大学的一组同学特写,三位同学笑着挥手示意,陈述了自己的研究议题——对中国香港和芬兰赫尔辛基两地青年的消费行为进行比较,揭示两地青年的消费观念差异,并分析差异背后存在什么样的文化原因。此后,清华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对着摄像头举手提问:“你们研究的是青年消费观念差异,但你们将研究对象的年龄限定在了18-23岁,这个年龄段的人主要是大学生,并没有太多收入,他们的消费行为能否准确地代表全体青年?是否应该将工作后的有收入青年人纳入研究范围?”首尔国立大学的同学们表示会根据此建议进一步完善研究。

当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薛同学陈述完自己的小组研究——对比中韩娱乐产业中男星的男性气质变迁后,首尔国立大学的一位韩国同学建议道:“你们在研究中用了Celebrity一词,但这个词的操作性定义是什么呢?在韩国,歌手、偶像、演员、搞笑艺人是不一样的,也许你们的研究也可以对不同的类型进行进一步地区分和说明。”清华的同学们也觉得这样的概念细分是很有帮助的。

最终,历届的同学也会将研究结果写成英文论文。

(三)课程的课外延伸:实地互访与SRT项目

“中韩对话”的学业交流不仅限于视频连线的课堂,而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多种课外延伸,尽量鼓励两国学生见面和互访,并且通过访问对方国家来实地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

1.师生互访与暑期学校

在2012年和2013年课程中,首尔国立大学选课学生曾在韩方课程导师带队下访华一周,参观北京的重要媒体,和清华学生面对面交流。

清华学生也曾在老师带队下多次参访韩国驻华使馆和韩国文化院。

2014年,中国选课学生中6名成绩优秀者在课程之后的寒假期间获全额资助访韩一周,两名获资助参加韩国首尔大学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学校;2015年,中国选课学生中有两名获得机票与住宿资助赴韩参加一个月的暑期学校。此后每年暑假均有一位优秀选课学生获得暑期学校资助,前往韩国访问交流。

2.赴韩跨文化交流实践

2019年,本文作者在清华大学团委和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的支持下,作为中方课程导师在开学前一周带领清华选课同学访韩以全方位接触和探索韩国文化。

6天的交流实践中,同学们与首尔国立大学的选课学生进行了见面,还聆听了首尔国立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们的学术讲座,积极参加学术讨论;更走访了中国驻韩大使馆、韩国国会和中日韩三国合作组织,进一步了解中韩在外交、经济和文化历史方面的知识;参观了KBS、MBC和JTBC三家韩国主流电视台,了解了韩国的新闻业与娱乐业。同学们的学术好奇心和语言能力给首尔大学的师生和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以及韩国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旅途中,本文作者还指导清华選课同学及时撰写、修改新闻稿,在“清华大学社会实践”“清华大学国际教育”“清小新”发出四篇新闻稿,⑤并拍摄了4部“学术综艺”Vlog,在B站上发布。⑥

在实践中,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材料学院的同学对音乐背后的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突破了对流行文化的刻板印象,法学院的同学看到了社会谦逊的底色。大家对韩国和中国都有了新的认识,队员们在实践中也获得了深厚的友谊。

3.“中韩学生论坛”

该课程的影响力早已超出课堂的范围,当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新闻传播系计划带学生访华时,首先想到的便是有着多年教学合作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Kim Hyun Suk与学生一行39人,于2019年9月赴清华大学访问交流。在首尔国立大学一行参观清华、拜访新闻与传播学院之后,我们举行了“中韩学生论坛”。

在论坛中,两校各有几名学生作为代表,用英语发表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并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室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4.SRT

“SRT”是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的简称,即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是针对在校本科生开展的科学研究训练项目。一些没有机会选上“中韩对话”课程的同学,和希望在课程之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相关研究的同学,主动发起了SRT项目。在SRT项目获批后,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议题展开了新的合作研究,在研究中深化了对双方文化的了解,形成了十几篇研究报告,有效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能力。

该项目完成后,获得2017年清华大学校级优秀项目二等奖。本文作者也荣获了当年度的SRT计划优秀指导教师二等奖。

四、课程教学效果:从两国一课到全球一课,推动青年思考与创新

(一)从两国一课到全球一课

“中韩对话”作为一门全校性通识选修课和文化素养提升课程,选课同学来自各个院系,包括并不限于清华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文学院、建筑学院、美术学院、法学院,以及计算机系、化学系等其他工科院系。同学带着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和思维训练进入到这个人文社科的领域,学习质化和量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克服学科壁垒,对自己感兴趣的跨文化议题展开探索和沟通。

韩国首尔大学方还有来自政治学、文学、历史和工程专业的学生。每个人的学科背景不同,研究兴趣广泛,课堂交流与分享也往往能引发其他同学极大的兴趣和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在首尔国立大学的国际交换生选修这门课。每年课程都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芬兰的学生。他们带着对东亚文化的好奇来到课堂,又在课堂上贡献和分享着西方世界的文化观点,让选课学生获得更为多元化的视角。

清华大学旨在走向更国际、更创新和更人文的路径。这门课程也为此作出了努力。

(二)推动青年思考与创新

青年学生敏于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这门课推动他们去思考身边事,寻求积极解决之道。

2013年的选课学生郭同学在与韩国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中发现,“等级制度”成为影响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障碍,而韩国的等级制度更为森严。郭同学表示:“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或学习就应该是人对人、面对面的,而不是隔着媒介。学术角度的交流让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意识少了些狭隘。”

同学们有很多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几乎每年都会被翻出来讨论一遍,例如为什么中韩年轻人进入企业,感受到的企业文化不同?中韩大学生到底谁更集体主义,谁更个人主义?中韩大学生的饮酒文化、中韩粉丝的应援文化、中韩青年奢侈品消费方式、中韩青年的婚礼成本有什么不同,不同在哪里?

还有一些话题颇具争议性,如中韩端午祭之争、中韩综艺节目版权之争,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是否和大众想的是一样的呢?

更有不少同学从专业角度出发,对中韩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中的某些现象展开了深入探究,包括从建筑艺术视角出发,对太和殿与勤政殿的彩画和丹青的纹样和色彩进行对比,对韩屋与北京四合院的现代化改造进行对比;从法学视角出发,对中韩儿童信息保护立法进行比较,对中韩司法人员培养制度进行比较;从医学生角度出发,对中韩传统医药进行比较;从电子音乐创作者角度出发,讨论中韩流行音乐中的文化杂交现象;从传播学的游戏研究角度出发,对中韩电竞产业发展进行对比,等等。

这些议题兼具趣味性和学术性,反映出一代优秀大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活跃的思维和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消除文化误会,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课堂内的深入探讨和课堂外的实地走访共同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两校选课学生的沟通,让两国年轻人改变脑中的刻板印象,看到和了解到真正的中国和韩国。

赴中国的实地考察,让韩国学生更真切感受到中国的“不一样”。韩国选课学生车有珍在来北京前,对中国的全部想象就是狭小而肮脏的胡同。当他和其他9位同学结束5天的北京之行时,所有人都被北京的都市风貌所震撼。车有珍更希望未来有机会把自己的生意领域扩大到中国。他说,“如果能申请到奖学金,我还想到中国读一个MBA,学习中国的一些企业文化,因为中国的广阔市场是所有韩国商人的必争之地。”

清华大学法学院的金同学更是一个代表性案例。他连续两年担任“中韩对话”的清华方助教,并以学长身份协助后续几年的教学工作。因通过课程的参与架起清华中韩青年人的桥梁,他被韩国驻华大使授予“优秀名誉外交官”的称号。在美国完成硕士学位后,他在2020年秋季学期回到清华法学院继续读博,成为了清華法学院史上第一个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国际博士生,希望能在中、美、韩跨区能源领域方面展开研究,为将来积极的多边关系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总结:以跨国融合式课程,推动跨文化传播,助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

十年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深入人心,先后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写入了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的重要文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中韩对话”课程从开创起,其愿景与后续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都高度契合这一理念。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终究要靠世界人民来共同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良性发展,也终究要依赖于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情。

“中韩对话”的跨国融合课程,只是两所高校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小小一步。但它也顺应了时代大潮的方向,积累了一些经验,真正达成了推动跨文化传播、助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效果。希望这样的课程教学与课外延伸,在我国与各国的高校中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①《特写:“中韩对话”课程让跨文化沟通零距离》,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22/c_117818749.htm,2013年10月22日。

②吴辉:《跨媒介、跨文化传播:“改编”课堂讲好中国故事初探》,《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6期。

③陈阳:《传媒教育的“新媒介转向”再思考》,《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5期。

④燕道成、蒋雪旻:《“跨界”与“融通”: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3期。

⑤包括《清华大学“中韩对话”实践支队抵韩 开启中韩跨文化交流之旅》《“中韩对话”跨文化交流实践支队访问首尔国立大学 圆满完成新学期第一课》《“中韩对话”实践支队访问韩国三家电视台 近距离观察韩国主流媒体》《清华大学“中韩对话”实践支队走进中国驻韩大使馆》。

⑥包括《到达+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探秘韩国电视台之MBC篇》《探秘韩国电视台之KBS和JTBC篇》《三国合作秘书处!韩国国会!》。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林】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都市电影中正面形象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