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青年大学生和谐同伴关系的构建策略

2023-07-21唐小凤

关键词:构建大学生

摘  要: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以“学会关心”为核心,注重将学生培育成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当前大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有着积极和谐的一面,但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基于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视角,借鉴榜样、对话、实践及认可的道德教育方法来共同构建青年大学生之间的友好和谐关系,即大学生个体理解关心、践行关心;父母作好榜样示范,学会“对话”教育;学校秉持践行关爱学生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关键词:关心教育理论;大学生;和谐同伴关系;构建

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过于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各方面,致使道德情感教育流于形式,忽视学生个体的其他天赋、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提倡以学会关心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主张教育应该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用心呵护每位孩子的健康成长。诺丁斯所说的关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一种基本需要,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培育学生的关心品质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不似高中及初中时期那般亲密,往往是比较普通平淡的,因为大学生之间除了上课以外,平时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且受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热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交友软件进行交流。这导致现实当中面对面的交流愈来愈少,大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平淡,有时候彼此之间像陌生人一样。关系之间多了几分冷淡、陌生,少了些许温度和关怀。因此,如何构建大学生和谐同伴关系是有必要并且具有重大价值意义。因此,借鉴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从以学会关心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入手,积极探索有利于大学生和谐同伴关系构建的可行路径,促进大学生个体美好品质的养成,推动大学生之间友爱和谐关系的发展。

一、关心教育理论的概括

关心教育理论是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内尔· 诺丁斯(Nel.Noddings)围绕“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这一主题提出。诺丁斯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关心(caring),而关心具有两种基本内涵: 其一,关心与责任感相似,如果一个人操心某事或感到自己应该为之做点什么,她就是在关心这件事;其二,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期待或关注,她就是在关心这个人。关心意味着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某事,持续较长时间地关注某人,为某事或某人负责,保护其利益、促进其发展。然而,关心常常被误解是一种个人美德、个人品质,对此,诺丁斯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在诺丁斯看来,关心是处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不单单指个人的美德,因为关系是指向双方的,而美德仅是指向个人的。关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在一段关系当中,一方给予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但诺丁斯认为这种双方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首先,需要被关怀者向关怀者表现出需要被关心的情感诉求和渴望。其次,关怀者能敏锐地觉察到被关心者的关怀需求,并及时对其作出相应的关心。最后,被关怀者能对关怀者提供的关心表示认可和接受,有相应的结果反馈才能表明关怀者真正关怀到其所需。到此,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关怀关系,也才能称之为有效的关怀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方出现问题,那么关心关系将遭到破坏。所以,相对于传统的认识,诺丁斯的关心概念增加了关系的双向互动性。再者,因为被关怀者在接收到了关怀者的关心后,如果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并能反馈给关怀者,那么关怀者也能收获到精神上的快乐体验和满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关心关系是一种互惠的关系。

诺丁斯认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基本的情感诉求,任何人都需要他人的关心。只有置身于充满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的环境当中,人才会懂得如何去关爱和关心他人,才能收获别人的爱,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归属感。关心在个体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是被需要的。一次又一次的关心让生命充满了尊重、理解、体谅,让个体时刻都能感受到有人关爱着自己。

二、当代大学生同伴关系的现状分析

认识并把握好大学生同伴关系现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构建大学生友好和谐的同伴关系。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同伴关系是比较融洽的,能够相互团结、彼此帮助、友好相处。因为该阶段的大学生理性思维更为成熟,会采取较为理智的方式解决问题、化解冲突。然而,部分大学生缺乏同情心、以个人为中心、性格冷漠,对周围人采取漠视的态度,令人震惊的悲惨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构建大学生和谐同伴关系是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同伴关系的积极方面

大学生相对于高中生和初中生而言,无论是在生理上,亦或是心理上都相对更加成熟些,处事也相对更加稳重,并且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建构起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和技巧。因此,大学生和同伴以及身边人相处能比较融洽,也会懂得尊重、体谅、理解他人。当和同学发生矛盾,大学生会采取较为理智的方法解决问题,不像高中或初中时代只會用拳头或者吵架方式来解决。他们相比之前会更加理智地对待这些冲突和矛盾,会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也会反思自身的所作所为,努力化解矛盾冲突,保持与同伴之间的良好关系。此外,当代大学生彼此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特别是大学社团组织的成立让许多大学生结交到志同道合和志趣相投的同伴,收获难能可贵的友情。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当中,大学生逐渐掌握沟通技巧和为人做事的方式,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总体来看,大学生之间呈现出一种友好和谐的关系。

(二)当代大学生同伴关系的消极方面

然而,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为“00”后,多数人是独生子女。他们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照顾他人感受,冷漠待人,不擅长处理好和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有时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并且,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热衷并擅长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当中交流,积极活跃地寻找同伴以及结交朋友。然而,一旦回归现实世界中,他们显得恐慌、不知所措,没有像网络上的表现得那般活跃和热情,还似乎不愿意融入集体。此外,不同于以往的高中、初中以及小学,当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这个环境当中,其所认识的是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东西南北,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等,所以大学生之间容易造成矛盾或者冲突。2013年“复旦学生投毒案”“马加爵连杀多人案”“川大曾世杰杀人案”等等悲剧的发生,意味着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构建和谐同伴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宣泄情绪、妥善处理矛盾,懂得明辨是非、善恶对错,让悲剧不再重演。

三、当代大学生和谐同伴关系构建的重要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个体的成长发展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构建大学生和谐同伴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不但可以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不断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

(一)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有着和以往高中、初中及小学诸多不同的地方,其中之一就在于大学当中有许多著名的“大师”,除此之外,大学如同一个小社会一般,里面有着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处事风格。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值得彼此学习的地方。构建大学生和谐同伴关系,让其学会相互尊重、互相理解、彼此体谅,有益于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是一个拥有丰富的实践平台和资源来源的地方。进入大学后,大学生会和许多不同的老师和同学交往相处。积极构建大学生之间的友好和谐关系可以促使大学生在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当中,学会采取灵活多元化的方式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对话,逐渐提高自己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这其实也就为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融入集体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前让大学生感受社会当中的一些生存原则和基本的处事方式,从而利于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地适应并融入社会当中,在社会当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绽放光芒。同时构建大学生和谐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并结交到许多优秀的人,扩大自己的人脉圈,获得同辈帮助和支持,更好地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都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方面的需要。任何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体机能将无法运转。因此,构建大学生之间的友好和谐关系,可以让其感受到被关心、被呵护、被理解的良好情感体验,满足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在这种充满关心与关爱的环境下,大学生在获得爱与关心的同时,也能逐渐懂得如何去关爱、关心别人,在收获并体悟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同时,促进心理的良好健康发展。此外,构建大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营造一种相互帮助、彼此团结的校园氛围。大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学校氛围的影响下将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品质,更好地成长成才。

四、当代大学生和谐同伴关系构建的可行路径

基于当代大学生彼此相处间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大学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探索培育大学生和谐同伴关系的对策和路径是应有之义。因此,借鉴诺丁斯关心教育的榜样、对话、实践和认可等四种教育方法,提出构建大学生和谐同伴关系的可行路径,以期促进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个体层面:理解关心、践行关心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理解关心、践行关心。一方面,大学生必须了解并且掌握关心的内涵、本质和表现形式。只有清楚地把握其内涵,才能学会关心。关心不仅仅指关怀者的投入和付出,也强调被关怀者的感知和回馈。关心是双向互动的一种关系,并不单单指一方的付出。同时,关心不是盲目、单纯地满足被关怀者的需要。如果被关怀者的选择是不正确的,那么关怀者有责任引导被关怀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努力。如此,关心的意义才能彰显和体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大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关心教育理论后,更重要的是要亲自去践行,这样才能把知识理论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时常践行关心、实施关心。对于身边有需要帮助的同学,毫不吝啬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给予他人温暖和关爱。

(二)家庭层面:榜样示范、对话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者。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父母要积极主动和孩子构建关心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如何关心。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的现实,观察留意孩子的情绪,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展示自己关怀的一面,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被关心的力量,促进孩子关心品质的培育。同时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品质和友善待人品质,比如可以带孩子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困难儿童或留守儿童捐赠物资,去公共服务机构当义工,在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当中培养孩子的关怀能力和品质。此外,家长要通过“对话”的方式同孩子交流。对话是关心的基础,也是维持关心的手段。父母应该放下传统的权威观念,平等耐心地跟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心理活动的变化,善于倾听孩子的内心。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但是家长不能采取非打即骂的方式对孩子实施简单粗暴的惩罚,应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听取并了解孩子的想法,多关注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关心,少点抱怨和责备。

(三)学校层面:关爱学生、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特别强调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闪光点,并全心全意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干又自信的人。因此,学校应该学习秉承这一理念和原则,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交流中,常常给予学生关心和关爱,时刻敏锐地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一旦发现学生情绪状态不佳,应立即探索并查明原因,及时进行心理的关怀和安慰。诺丁斯认为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实践关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因此学校应将关心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促使关心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当中,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增添人文素养及关怀。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关心、培养关怀能力。再者,学校可以鼓励同学之间成立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尊重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让同学在兴趣小组当中大胆分享想法,与人沟通,从而有助于他人之间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促进彼此之间的友好和谐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诺丁斯还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育有爱心、有关怀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唯分數论,或者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道德培育,漠视学生情感的需要。因此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学会知识理论,更要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关心品质的人。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要力量。构建大学生友好和谐同伴关系有利于他们紧密团结在一起,互相鼓励支持,为追求共同的目标而奋力拼搏,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贡献。然而,大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关心品质的培育。关心是一种品质,更是维持一段友好和谐关系的必备条件。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贴近生活、以人为本、以情育人,关注并尊重生命的差异,看重对学生关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构建大学生和谐关系有建设性的作用和指导。因此,高校可借鉴并发挥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关心教育的视域下,构建大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努力培育具有健康人格、关心品质的青年大学生,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后备军,为整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3](美)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侯晶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朱小曼.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03):36-43.

[6]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周  静

作者简介:唐小凤,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构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