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研究
——以《少年闰土》为例

2023-07-20戴美雪

名师在线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可视化文本课文

文/戴美雪

引 言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重点。然而,思维没有实体,难以感知,学生在学习时不得要领,就会使思维培养事倍功半。“思维可视化”是一种教学手段,倡导应用多种方法将抽象的思维呈现出来,使学生看见思维,触碰思维,从而提升理解与记忆能力。文章以小学语文课文《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对“思维可视化”教学提出几点看法,希望为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起到参考作用。

一、思维可触碰——形成清晰思维体系

(一)分析设计,触摸思维

1. 分析单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由各自独立却有着内在关联的课文构成,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将不同篇章紧紧联系在一起。要使思维可视化,教师就需要从整体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布局,在宏观的单元教学目标下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构建单元教学框架图引领学生对比和分析单元结构,使其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学习脉络[1]。例如,教师可对《少年闰土》所在单元的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分析其主题、文体、特色,并整理成图表(见表1),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单元整体学习思维。如此,学生就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实现了对构建思维、对比思维、分析思维等语文学习思维的初次触碰。

表1 《少年闰土》单元知识体系分析表

2.分析课文

在开展正式教学工作之前,教师需要梳理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规划教学顺序,并使用可视化的形式将抽象的教学思路呈现出来,如绘制教学流程图,绘制教学思维导图,列明教学重点等[2]。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可绘制思维导图(如图1),并在教学前将图示、文本发给学生,使学生在具体内容的指引下触碰思维,潜移默化地培养思维习惯。

图1 《少年闰土》学习思维导图

(二)应用方法,感受思维

1.在“读”中听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快速朗读、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齐声朗读,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关键段落、语句和字词的感受,更好地理解文章人物的形象。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在开口朗读的过程中自主想象文本描述的场景,跟随文本描述的事件,感受文本人物的思想感情,形成深度品读的语文学习意识。比如,在学生朗读“管贼么?”时,教师要让学生提高语调,读出“我”好奇的语气;在朗读“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时,要读出“我”羡慕的情感;在朗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时,要读出“我”与闰土不忍离别,伤心难过的心情……在反复的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朗读不同话语时的语音、语调、语速,在读的过程中总结出文本学习的方法。

2.在“问”中探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深入“思”,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主要路径。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教师可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去“思”,在“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以《少年闰土》为例,初读文本,学生只看到了文本的表面内容,即“我”与少年闰土相遇、相知、相伴、相别的故事。为了不使学生止步于浅层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段落进行深入研读。例如,就“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一句话展开讨论:这句话说明少年闰土有怎样的本领?少年闰土为何会练就这样一身本领?这说明他的家庭是怎样的?教师根据这句话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少年闰土背后的故事,可以使学生在联想过程中拓展思维,探究文章背后隐藏的内容。抛砖引玉过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发现课文中的隐藏内容,并主动发掘问题,如“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说明了什么?“我”在遇到闰土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我”是怎样看待少年闰土的?教师通过刨根究底的追问,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深处隐藏的内容进行深度探究,掌握探究文本思想感情的方法,形成清晰的课文研读思路,在“问”中实现对思维的拓展。

3.在“阅”中看思维

有效阅读需要在阅读中融入思考、疑问、感受,并将所思所想批注在文本旁边。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批注的方法,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注习惯,使其在标记和注解关键词句段落的过程中,与文本内容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完成对课文的个性化思考。在《少年闰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讲解批注方法:(1)关于批注符号的使用,可以使用“﹏”划出重点词句,使用“//”“/”等符号给文章和段落分层;(2)关于批注位置,可以在文章头上批注(即首批、眉批),在文章段落、语句附近批注(批注在就近的书页留白处),也可以在语句、段落或全文之后做批注(尾批);(3)关于批注的分类分区,可以将生字的汉语拼音标注在字的头顶,将涵盖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用下划线重点标记出来,还可在一些内容旁边的页面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疑问、思考和见解。之后,教师可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批注课文,让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初步熟悉少年闰土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少年闰土所代表的人物的赞美。学生在有效阅读的过程中抓住了文本的关键信息,也“看”到了挖掘文本内涵的思维方式。

4. 在“演”中感思维

演绎法是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演绎课文内容,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距离,使其在琢磨主人公内心思想、表演主人公行为动作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演绎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角色朗读表演或亲身表演文章故事。比如,部分学生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描写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使用画报、剪纸等材料布置背景,由学生自告奋勇扮演少年闰土和猹。在表演时,学生做出“捏”“刺”等动作,将少年闰土刺猹的动作表演得活灵活现,并在此基础上又自由发挥想象,丰富了表情神态,表演出闰土未刺到猹转身即追的机敏,不放弃捕猹继续等待时机的警惕和坚毅等。通过表演,学生走进了少年闰土的内心,对少年闰土勇敢、机智、能干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在表演中融入思考,学生也进一步感知了思维。

(三)形象延伸,提升思维

教师实施“思维可视化”的语文教学,要将语文教材作为教学蓝本,并对教学内容加以创新,通过综合分析、对比解读等多种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从写景、状物两个角度切入教学:围绕文章中“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等人物外貌描写展开教学,让学生学会根据外貌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围绕文章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场景描写探究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分析文中具体事物形象内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透过事物的具象分析本质的方法,掌握了对比、归类、比较的思维策略,提升了语文思维能力。

(四)拓展阅读,发展思维

学生只有掌握更多的语文常识,如作者的生平事迹、生僻或高级词汇、文学典故等,才能确保语文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能够一针见血地分析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课程教学需要、学生认知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合理引入拓展教学资料,如与课文同体裁、同主题或同作者的文章,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人物故事等,通过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可将作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文章作为拓展阅读素材,让学生阅读并体会作者对童年乐趣的追忆。教师还可将其他作家追忆童年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许地山的《落花生》。这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

二、思维可表达——生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以思促辩升华情感

合理的矛盾和质疑能够触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反思思维,使学生在多角度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探索和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可就“我”与少年闰土的身份和经历抛出话题:你认为“我”更幸福,还是少年闰土更快乐?如果是你,你想当“我”还是想当少年闰土?通过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和论证,使其深入阅读并思考课文中有关“我”与少年闰土的描写,如“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等。在对比思考时,学生会总结以下内容:“我”不需为生活操劳,却也没有闰土那样鲜活的经历;闰土相对自由自在,却需要做许多农活,由此引申出关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论,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形成完善的价值观。

(二)以读促写提升能力

审美创造素养是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之一。要使学生具备这一素养,教师就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多层次的写作训练。需要注意的是,高质量的写作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富有逻辑性的思维表达和恰当自然的情感流淌。部分学生在进行文字创作时逻辑混乱,原因在于思维不清晰。“写”由“读”延伸而来。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思维训练,通过扩写、缩写、仿写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探析作者的创作逻辑,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与练习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拓展。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对文章第一自然段进行仿写,在模仿的过程中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安排学生仿写11~16 自然段的对话,使学生学会用对话的方式呈现人物的生活经历,塑造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思维可视化”的语文课堂有助于学生“真听、真看、真感受”,是一种将抽象思维进行具象化呈现的新型课堂。教师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读,主动地看,主动地问,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根据其思维能力、思想水平合理设计“可视化”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可视化文本课文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