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2023-07-20赵树旺郭松

出版广角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学术

赵树旺?郭松

【摘要】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之需、产业之需、国际社会之需,有利于文化强国建设、出版强国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还存在保障体系亟须完善,产品结构有失均衡,渠道建设不足,传播效果欠佳等问题。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筑牢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保障;深入了解国际需求,优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产品;多元主体共同行动,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关  键  词】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赵树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郭松,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出版走出去研究”(18BXW02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0.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1.004

学术出版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出版业质量水平的标志,承载着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在讲好中国故事和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个明确的工作要求提出。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這些都为新时代学术出版国际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指明了方向。

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和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学术出版如何有效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理念和具有竞争力的学术出版成功走出去,成为新时代中国学术出版的重要课题。

一、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

1.时代之需:有利于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目标,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是衡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学术出版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科学发达程度,是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此,学术出版应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向国内外读者传播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展示中国学术界的创新和贡献,增强中国文化和学术的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中国文化和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助力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

2.产业之需:有利于出版强国建设

出版强国建设是我国出版业的共同奋斗目标。大力发展学术出版成为中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任务。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对出版强国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一是激发学术出版机构的创新意识,推动学术出版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出版品质和水平;二是促进学术出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术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推动学术出版的数字化发展与国际传播,通过数字出版平台和技术应用提升学术出版的国际用户体验和传播效率;四是培养优秀的学术出版人才,提升学术出版的人才队伍素质。因此,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促进我国优秀学术成果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也是在对话交流中推动我国学术发展、促进我国学术出版推陈出新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学术出版的发展和壮大,推动出版强国建设。

3.国际社会之需: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渴望了解中国发展和中国经验,对中国学术出版物的需求不断增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为此,中国学术出版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多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与世界分享中国学术成果和解决方案,彰显中国学术出版的文化实力和责任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思路。

随着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已成为学术生产、出版和应用大国,学术出版已进入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时代,学术出版产品极大丰富,学术出版总体质量逐年提升,学术出版单位综合出版能力明显提升[2],这为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学术出版完全有能力、有责任、有义务对接国际需求,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问题

近二十年来,虽然我国出台了众多鼓励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政策,但针对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有还待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在一系列走出去工程的支持下,对外学术出版物数量有了大幅提升,但距离学术出版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尚有较大距离,仍有不少问题困扰着我国学术出版的国际传播进程。

1.产品结构失衡

学术出版产品的结构失衡是影响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数量与质量的失衡问题。近年来,中国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出版蔚为大观,但我国学术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数量,创新性成果较为匮乏。国内高水平的学者论文绝大部分谋求在SCI、EI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被国外各大学术期刊数据库所收录,从而使得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国内学术期刊数据库在收录高水平论文上处于劣势。同时,中国学术出版大多缺乏原创性、科学性与国际化的内容表述,学术出版的水平与层次有待提高。

由于中国学术出版的产业集中度较低,缺乏规模化实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出版的国际传播力。国内一些学术出版机构虽然掌握了一部分学术出版资源,但具有国际传播价值的产品很少,既无海量的学术出版内容,也无排他性、独占性的资源,因此,丰富和提升学术出版的质量成为当务之急。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做好学术出版内容创新和积累,然后才是努力开拓学术出版的国际市场。

2.渠道建设有待丰富

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还存在语言和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中国学术出版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传播力和接受度。由于缺乏权威的国际化学术出版传播渠道、学术期刊群和数据库平台,尽管我国的学术出版产品数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大多没有进入全球视野,从而影响了中外学术出版交流的广度与深度。这既不利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也大大降低了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效果。

由于我国学术出版的渠道建设起步较晚,在数字技术、经营理念、传播模式等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际传播渠道和用户资源都被国际学术出版机构垄断,国内学术出版机构要想开辟和拓展新的国际传播渠道比较困难,而只有建立起强大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才能在国际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

3.传播效果欠佳

环顾当下的学术出版国际市场,中国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仍面临较大挑战,亟待提升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认知,加强国际品牌化建设,拓展传播模式等。中国学术出版内容国际传播还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国数字出版商目前仍处于单方面输出阶段,不能与国外用户进行良好有效的互动。如果仍用传统出版时代的傳播经验来指导数字化时代的学术出版国际传播,不仅不能在传播的互动性和个性化上有所提高,无法把握数字传播的规律,还将与数字化时代的国际用户之间形成藩篱,最终影响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效果。

三、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实现路径

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也是学术出版发展的内在需求,其传播力建构考验着中国学术出版多方主体的智慧。

1.加强顶层设计,筑牢讲好中国故事的战略保障

学术出版的发展需要政策和资金支持。当前,我国已有多项政策为中国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护航。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丝路书香工程等,有力推动了学术出版产品的成果转化;中华外译项目资助众多学术著作推出英文、韩文、日文、俄文等多个语种的版本,体现了政策与资金保障对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对学术出版领域的专项支撑还相对较少,仍需进一步加强。

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学术出版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精耕细作。为此,新时代的学术出版应从重视数量的粗放式经营转向重视质量的精细化增长,建立并完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针对学术出版产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要制定相关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审核机制,杜绝部分学术出版机构为了实现数量目标产出低质量的学术产品。二是要做好全流程、精细化的重点项目开发与管理工作,保障科研人员、出版社等能及时高效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学术出版产品。三是要为完善学术出版质量体系提供人才保障。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薪酬体制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各高校和学术出版机构需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加强对复合型、专家型编辑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助力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

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还需发展“政产学研”协同共建机制。出版管理部门、出版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共建主体需在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建设过程中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一个科研、生产、传播一体化高速运行的强大系统,推动实现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政产学研”协同共建机制是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能够为产出高质量的学术出版成果、解决现实的学术出版问题提供机制保障。

2.深入了解国际需求,优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产品

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要格外注重文化的互动性,即在对话和合作的基础上互相理解[3]。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容易使不同文化的受众在接触非原生文化产品时出现“文化折扣”的现象,加之学术出版产品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客观性等特征,很难从情感的角度引发共振,从而对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产品打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在选题方面要注重“对话性”,增强学术出版产品的对话扩展属性,在表达既有研究成果的同时打开与受众的对话空间。如以“摘引”的方式引用其他专家学者对相同问题的观点,从而引发受众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为同一问题的讨论提高可能性。个性化选题是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切入点,面对发达国家市场,人口老龄化、环境管理、性别权益等选题容易引发关注;而面对发展中国家,乡村治理、消除贫困、经济建设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更有契合度。此外,学术出版产品的国际传播可以针对不同国家的受众进行差异化加工,如适当增删和本土化改编,以提升产品的学术性与传播效能。中国学术出版机构不仅要注重学术出版内容的质量,鼓励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还要注重跨学科和综合性研究的发展,促进学术交叉和创新,以及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出版。

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应把控学术著作的质量。一是注重内容的专业性。学术著作是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理论性与学术性,不能以大众出版的模式运作。在对外出版中,学术出版机构应对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进行严格把关,摒弃粗制滥造的“水货”,充分体现我国的科学理论水平。二是注重译介的专业性。一本好的学术著作在译介过程中往往要经过反复打磨,力求减少文化语境的影响,精准实现思想和精神的转译。三是注重出版技术规范的专业性。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应注意把控和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国际可见度。伴随着数字出版转型的潮流,国际化的大型学术出版机构不断推进其产品的数字化、集成化和开放性。我国的学术期刊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也要不断提升本土学术期刊数据库的产品质量和数量,以积聚海量优质资源拓展面向国际的多样化服务,积极推动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成长为国际化的、主流的学术出版数据库,增加国际“曝光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学术出版的国际地位。

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应注意品牌建设。品牌力强的学术出版产品可以突破专业化的受众圈层,如《自然》《科学》《柳叶刀》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在众多专业和非专业的国际人群中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加强品牌建设能够提升中国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力与说服力,进而在国际学术出版市场中脱颖而出。因此,我国学术出版机构应做好国际市场调查,进行全局性的国际市场品牌建设布局;注重产品的多维开发,打造优质的学术出版产品生态圈;及时跟进技术动向,依托数字技术做好知识服务;精准服务用户,增强品牌黏性,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3.多元主体协同,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生产与传播平台

中外合作出版是学术出版在国际产品开发时的常见模式。我国学术出版主体应积极行动起来,推动中国学术出版产品与国际接轨,促进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良性发展。

一是合作创建学术出版机构。随着学术出版国际化脚步的加快,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术出版机构采取在海外创建分公司、编辑部、出版中心及并购海外出版机构等措施。本土化策略能让海外子公司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通过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快速进入当地市场,甚至发展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4]。为此,我国学术出版机构在提升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应加强与国外学术出版机构的合作,整合出版与传播模式,以合建新的学术出版机构或组成联盟的方式抱团出海,汇聚“讲好中国故事”的学术出版力量。例如:2022年1月,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整合优势资源,联合发起南亚研究出版中心,推动了以南亚本地化视角开发的学术出版产品的生产与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自从组建法国分社后,有效推进与法国波尔多大学出版社、波城大学出版社等多个本土出版社的深度合作,相继出版了《历史上的中法大学(1920-1950)》《莫名恐惧:理解中国需要新智慧》《中国的民主道路》等法文图书。与国内生产的对外学术出版作品相比,本土化生产的学术出版作品讲述中国故事的切入点更加精准巧妙,更容易引发当地受众共鸣。

二是协同生产学术出版产品。由于国外出版商与科研机构更加了解当地的学术出版产品需求,协同生产能够消弭对外学术出版作品的陌生感,让国际受众更容易接受中国故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与爱思唯尔的长期国际合作出版项目“中国高铁技术出版工程”,就是中外协同出版学术产品的典范。该项目不仅实现了多种科技图书的英文翻译及合作出版,创造了可观的市场收益,还带动了中外学术交流合作。为此,在中外合作出版模式中,中国学术出版机构应注意把控中外合作的主动权,扎根本土文化精耕细作,在管理、策划、生产、营销等环节多方位适应当地市场,充分尊重各地市场的差异性,消除学术出版产品转化过程中的“错位感”,打破中国故事进入国际市场的文化壁垒,构建契合当地阅读习惯与技术发展水平的传播路径,提升文化传播效力。

4.借力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了传媒领域的深刻变革。面对数字传播水平不断提升的国际出版环境,中国学术出版机构应不断创新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模式。一是在内容生产方面,应进一步提升中国学术出版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为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产品传播方面,既要大力发展学术著作传播平台和知网、万方等国际化学术期刊数据库,又要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在线出版等方式实现国际市场的即时传播,提升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时效性和传播效率。三是在内容服务方面,应从知识消费拓展为多样态的精准知识服务模式,针对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精准服务。

为实现学术出版内容价值最大化,学术出版机构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算法对学术出版知识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追踪与分析,抓取用户使用时长、点击频次、搜索偏好等相关数据,判断用户需求偏向,进而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提升知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学术出版机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术出版机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高效交互,如利用人工智能与国际用户进行阅读互动,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中国学术出版机构应充分看到人工智能推动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潜力,及时挖掘新技术所带来的诸多益处,构建新的数字化知识服务思维框架。

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还应重视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广。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交媒体发展演变,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对学术出版产品进行宣传已成为一种可行路径,这对学术出版机构及其产品影响力的提升亦有助益。2022年4月,《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宣传论文与该文章的被引率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推特上宣传与被引率增加存在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不受文章类型的影响[5]。分析2022年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 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5%~10%) 两份榜单上位列前茅的期刊也可发现,大部分期刊在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都拥有自己的宣传账户,且部分期刊的账户保持着较高频率的更新与互动。为此,我国学术出版机构应深入了解海外社交媒体运营生态,向具有成熟运营经验的国外同行学习,充分利用推特、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紧跟社交媒体热点话题,通过科普类KOL等渠道推介中国学术出版产品。

对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而言,战略保障是基本前提,高质量的学术出版内容是核心,传播渠道建设是主要路径,传播力建设是关键能力。加快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步伐,需要制定一整套有利于学术出版讲好中国故事的政策和评价标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学术出版机构,建设强大的学术出版国际传播渠道和平台,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原创性学术出版产品,增强中国学术出版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國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中国人大,2022(21):6-21.

[2]谢寿光.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J]. 现代出版,2023(2):1-4.

[3]单波.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命题[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03-113.

[4]戚德祥.我国出版企业海外分支机构本土化经营之道[J]. 出版发行研究,2019(11):76-80.

[5]LADERIRAS-LOPES R, VIDAL-PEREZ R, SANTOS-FERREIRA D et al.Twitter promo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citation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articles: the ESC Journals Randomized Study[J].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2(19):1794–1798.

猜你喜欢

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遏制学术造假需多管齐下
学术
学术之窗——新作介绍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