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内部审计工作调研报告

2023-07-20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调研组

中国内部审计 2023年7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监督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调研组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在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规划了2023年深入落实的具体举措,保证调查研究走深走实、见行见效。根据该项工作规划安排,4月,协会调研组由会长鲍国明率队,前往广东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调研。通过召开现场座谈会和实地参访相结合的方式,调研组深入了解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我刊本期即刊发调研组根据赴广东省开展调研工作取得的成果撰写的调研报告,供广大内部审计工作者参考借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在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进一步了解内部审计发展现状,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协会的职能作用,2023年4月18日至21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会长鲍国明率领调研组前往广东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调研。此次调研以“新时代内部审计如何创新和发展”为主题,在深圳市和广州市召开了两场现场座谈会,分别有10家和11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参加座谈。同时,调研组还深入到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顺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3家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其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秦荣生、张海坤、王建军、肖伟,审计署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四级调研员池海宾等参加了此次调研。广东省审计厅和深圳市、广州市审计局以及内审协会有关领导也参加了调研。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调研组高度肯定了近年来广东省内部审计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认为调研单位(以下称“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站位高,理念先进,在常规化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开展了有特色、有亮点的内部审计工作,充分体现了广东这一经济发达地区内部审计的水平,其创新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调研组总结和提炼了各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坚持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健全完善

各单位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越来越多的单位建立起党组织、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体制。党组(党委)书记、董事长(或者主要负责人)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汇报,加强对重要事项的管理。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不断提升,为内部审计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广发银行内部审计在总行党委、董事会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以“党建铸审”,从政治高度看待、谋划和实施审计。坚持以“管理固审”,积极探索“一體化、六统一”的审计工作机制,即整个审计条线协同一体,实现计划统一制定、资源统一配置、项目统一运作、过程统一控制、结果统一报告、考核统一管理。努力在资源配置和项目运作上向管理要效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建立了内部审计向党组织、董事会负责的领导体制,构建了由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监事会、内控、风控和财务总监组成的“六位一体”大监督体系,形成了“内外结合,左右联动,上下贯通”的全方位监督网络,实现了监督资源集中调度、监督职责统一行使、监督内容全面覆盖、监督信息成果共享,有效提升了监督的总体效能。

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党建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公司建立了内部审计向党组织、董事会负责的领导机制,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直接分管内部审计工作,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和重要审计报告由党委会前置研究审议,报董事会审议批准。公司党委会、董事会及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整改情况报告。通过从制度上固化内部审计领导机制,构建权威高效、集中统一、全面覆盖的审计监督体系,有力地保障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激发了内部审计的内生动力。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不断拓展审计监督服务范围,内部审计工作成效显著

各单位对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定位以及发展目标十分明确,能够树立服务大局意识,提升工作站位,围绕组织的中心工作,影响组织发展的重大事项、重点风险领域开展审计工作。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通过扩大业务领域,深化业务目标,不断拓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推进审计全覆盖。各单位内部审计在推动组织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提升绩效,促进组织目标实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审计成果得到领导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广州越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部通过“定战略、塑精品、深研究、创价值”,实现有质量、有重点的审计全覆盖。一是在审计“十四五”战略规划中融入党和国家的新要求,将“保合规、控风险、督战略、创价值”作为目标定位,体系化统筹铺排审计计划,实现有重点的审计全覆盖。二是基于集团多业态特色建立多元化审计,开展战略审计、工程审计、IT审计、管理审计、经责审计等多类型审计,深耕业务和专业领域,打造精品审计项目,实现有质量的审计全覆盖。三是推深做实研究型审计,审计项目前深入研究业务和专业领域,项目中创新审计方法,项目后开展经验复盘,全面提高审计成果价值。四是推动降本直接产生效益,推动建立数字化管理模型,实现审计对经营发展持续赋能。

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聚焦主责主业,扩大审计监督深度和广度,增加审计频次,将内部控制审计、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工程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形成网状的审计计划,基本实现审计全覆盖。积极探索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新模式,将国家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与工程项目审计相结合,将大中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关口前移至建设项目全过程,强化重点建设项目“事中审计”,推动“事后型审计”向“预防型审计”转变,强化了审计监督的预警作用。不断深化审计与业务的融合,从审计角度提出专业意见供公司相关决策参考,发挥内部审计服务生产经营的作用。

中国南方电网审计部创新审计组织方式,高质量推动审计全覆盖。一是统筹组织安排,延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围绕审计全覆盖要求,构建起任中、离任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三年一轮审,与机动式审计等专项审计相结合的格局。强化“全网一盘棋”,综合考虑审计资源与监督要求,统筹全网审计计划,实现全网审计项目“一张表”管理,确保审计工作同频共振,步调一致。二是实施精准审计,拓展审计监督的深度。紧盯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灵活运用嵌入式、“1+N”等组织方式开展战略管理、大集体企业管理等各类专项审计,深入揭示管理薄弱环节,及时识别预警风险,切实发挥审计“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深圳华侨城集团督查审计部立足“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的定位,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国资委印发的年度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任务,统筹谋划,明确围绕抓好稳增长调结构、经营合规管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会计信息质量等九个方面的审计重点工作任务,制订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涵盖经济责任审计、常规审计、境外审计、资金专项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等多种类型,审计范围涉及企业战略、内控、“三重一大决策”等多个方面。在集团统筹下,充分发挥“督察、审计、追责、风控”职能职责的内部协同效应,各二级企业聚焦经济责任审计,通过一审多果、同步审计等方式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

广发证券稽核部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的部署以及公司战略,强化审计监督,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新时代审计工作,在实践中创新风险导向审计工作方法,通过构建“审计全覆盖—及时识别风险隐患—开展专项审计”的审计工作模式,前瞻性识别业务风险、提升动态防控能力,更高效地监督、评价公司战略的有效性。坚持开展研究型审计,发挥审计综合优势,主动研究业务未来创新发展方向并提供管理支持,实现内部审计“赋能”转型。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将内控理念传导至业务一线,提升全员风险防控意识,使审计工作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为公司战略发展保驾护航。

三、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近年来,各单位为了适应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新趋势,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带来了审计理念、模式、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发展。更多单位建设完善了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注重数据分析模型的开发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非现场审计、联网审计、实时预警等审计监督方式得到广泛运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审计监督范围,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审计部以数智化平台建设为支撑,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和智能化转变。公司建设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的数智化管理平台。一是统筹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数据融合共享。建立互联互通的数据中台,实现数据生态体系的整合,为内部审计、风险防控等深度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保障。二是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文本挖掘等数智技术,搭建多个风险预警模型、审计分析模型,将数字化风控工具嵌入组织业务流程,灵活开展持续审计、敏捷审计等新形式的监督。三是依托管理平台和构建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对战略、市场、财务等六大类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科学安排现场审计计划,对现场审计发现的新的问题疑点,实时动态建立风险监测模式,实现以点带面,持续监控。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加强审计风控信息化建设。一是从集团层面搭建了数智化风险监督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审计、巡察、风控”三大监督资源,从多维度对全集团的风险进行全面综合监控,实现了集团内监管数据的互联互通。审计部门通过日常对业务数据的持续监督,加深对企业业务的了解,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实现监督关口前移,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二是搭建了“在线审计”平台。该平台融入了日常监督的各企业业务数据,以及巡查发现的各方面问题。在线审计通过整合运用数据,嵌入闭环流程,输出优化建议,实现全数字化内部审计,有效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

顺丰集团审计部依托于集团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致力于“成为提供数字化风险治理的业务伙伴”,构建了基于数据的风险导向型持续敏捷的审计模式,为集团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构建审计数据“新基建”,持续探索运用审计AI数据分析平台、审计数据中台、审计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创新平台;注重加强自然语言处理、数理统计和图像识别等算法模型创新,为业务研究、监控模型及审计项目提供数据服务;同时也为识别内部关键舞弊行為、风险预警等提供助力。持续丰富数字化审计产品,建立“集中监测、多层防控”的智能化闭环监测体系,促进风险关口前移。加强业审融合,共同梳理业务风险课题,共享模型资源,快速响应审计需求,迭代交付审计发现,有效提升了审计效率、效果。

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审计法务部为解决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这一突出矛盾,探索创新审计工作方法,以风险为导向,聚焦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风险领域、关键业务环节,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快速定位审计核心问题,精准把脉、辨证施治,切实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与质量。

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审计部坚持以“风险+合规”为导向,以“专项审计+内控评价”为主要形式开展工作,以“事件驱动”开展调查与问责事项。注重审计自身规范性建设,从审计章程、规划、计划、流程、数据、应用等多方面建立完整的内部管理规范,定期开展自我检视和第三方专业机构工作诊断,持续提升审计质量与知识管理。同时注重前沿技术与创新应用,利用NLP(自然语言处理)、OCR(文字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知识图谱等审计数字化应用,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效果。

四、推动审计整改,深化审计成果运用,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工作成效

各单位高度重视推进审计整改和审计成果运用工作,认真做好审计整改这一审计工作的“后半篇文章”。各单位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和审计结果运用的长效工作机制,注重审计结果的综合运用,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内审部门积极发挥监督推动整改的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加大考核评估力度,强化闭环管理,树立了审计权威,提升了审计工作成效。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注重审计成果的运用,出台《集团审计结果应用管理标准》,明确审计结果在企业管理改进、干部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应用要求。一是按月收集全集团审计发现,提炼出重要问题、典型问题和系统性问题,在集团公司总经理部月度会议上报告,促进管理改进和提升。二是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分发至董事会及干部管理部门,并纳入领导干部个人人事档案,作为干部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将重大审计发现及整改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成员公司合法合规考核和经营业绩考核,强化内部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深圳市环境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在常规整改跟踪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审计成果运用“三会机制”,即约谈会、专题会、年度警示大会,进一步完善总部管理的顶层设计,夯实审计问题的整改闭环。在首届年度警示大会上,审计部坚持以“政策边界+核心矛盾+案例解读”为导向,汇集内外部监管的重点、易发高发的问题及风险隐患,最终呈现内外视角兼具、层次分明的成果警示和自我排查的现场,有效推动了审计整改和审计成果的运用,是近年来该集团内部审计领域的创新性成果。

广东粤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健全审计整改机制,努力实现审计整改“六到位”。一是责任到位。严格落实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压实整改全过程、各环节相关人责任。二是台账到位。利用审计信息系统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时、动态管理更新整改情况,对问题清单“对账销号”,确保整改结果可溯源、可复查、可跟踪。三是监督到位。落实审计整改“回头看”机制,将审计整改纳入企业审计内容,并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同时列入集团纪检监察等各类专项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四是通报到位。在集团每年召开的年中、年度工作会议上,对内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进行通报,定期梳理典型性、共性和警示性问题并发文通报。五是考核问责到位。定期开展审计整改约谈,将审计整改纳入企业年度业绩合同考核,考核结果与企业以及相关责任人绩效挂钩。六是成果运用到位。审计与纪检监察、人力资源等部门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移送问题和整改责任线索,并与个人提拔及评先评优挂钩,共享审计及整改成果。

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审计部注重提高审计整改的质量和效果。一是应改尽改,扎实做好审计整改任务。审计部建立了严格的审计问题整改跟踪机制,对照整改通知问题清单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逐一检查核实。按照“逐项整改、对账销号”的要求,确保整改问题事事有人担、整改措施条条能到位、整改结果件件有落实,形成了审计整改检查闭环机制。二是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提醒教育。通过工程审计、财务专项审计中的典型案例和共性问题,归纳分析问题形成原因,推动被审计单位“举一反三”,实现标本兼治。同时注重解析国资委监督关注要点及外部审计、巡察审查事项,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提醒教育。

深圳市中洲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重视推动审计整改工作。审计、监察、法务、风控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定期跟踪审计整改情况,出具《审计监管函》,形成审计报告和处理通报,促进管理制度完善,堵塞管理漏洞,提升了管理效率,并为公司挽回了大量直接经济损失。

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随着各单位内部审计任务日益繁重,内部审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与高素质内审人才短缺、内审人员胜任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一矛盾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各单位普遍意识到人才是推动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各单位高度重视内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多渠道多举措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才队伍,进一步夯实了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审计部坚持“人才兴审”“科技强审”的发展路径,多举措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能查、能说、能写的高素质审计队伍。一是建立“师带徒”制度。新老员工一对一帮扶,以审计项目为主要平台,快速培养新员工“能查”能力。二是建立常态化风研机制,围绕年度重点课题以及标准化管理建议、典型案例、模型输出、理论研讨等审计成果沉淀要求,提高审计人员“能说”“能写”能力。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优化审计人员积分管理办法,持续推动审计人员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兑现、职业晋升、任职交流直接挂钩,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广州地铁集团内部审计坚持人才驱动,致力于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团队。一方面,在审计规划中明确内部审计的“人才助力者”定位,建立畅通的审计人才资源“选、育、培”循环机制,在集团及下属单位内选调审计正式及储备人员,持续将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的业务骨干吸收到审计队伍中,动态打造、完善审计铁军。另一方面,将审计人员置于企业人才选配总盘子中考虑,实现“双向流动”,使审计体系内的“人员输出”变为企业范围内的“人才重用”,形成正向激励,既能扩宽审计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又能持续为企业输送具有底线意识、红线意识的管理人才。

广州岭南商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坚持注重审计人员职业规划与培养,打造高素质廉洁队伍。一是注重人才规划和锻炼培养。按照“价值观+职业规划”人力资源发展观,将审计骨干人才列入“一份名单一个时间表”,加强垂直与横向人员交流和年轻骨干培养,发挥总部和平台企业培养、锻炼、整合、输出的作用。二是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实务导师”,打造人才链。开展战略性校企合作,根据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设置专业特色课程,实现“理论+实践”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将培养关口前移,储备培养人才支撑战略发展。三是注重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集团LN-OTC线上学习平台定期发布的战略、运营、党建等课程,抓学时管控和学以致用成果,促进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和运营业务能力“双提升”。

深圳大学审计室高度重视审计人员队伍建设,积极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切实提升审计人员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积极参加各级内审协会组织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多渠道提升审计人员的理论研究水平。三是坚持以审(巡)代训,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及审计机关的要求,积极选派专业骨干参与对高校的巡视及巡察、各类审计项目等工作,全面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内部审计如何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如何通过履职履责服务国家整体高质量发展进程,这是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调研组认为,新时代对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解决内部审计发展不平衡、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等難点痛点问题,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持续用力。

一是内部审计要强化创新驱动。要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内部审计体系,为组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内部审计要明确目标。要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是帮助组织发展、促进组织实现目标这一功能定位。要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为组织防范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内部审计要创造价值。要促进组织治理体系的完善、风险的防范,实现内部审计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四是要聚焦数据,推动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升级。五是要面向未来,提高内审人员的履职能力。六是要加强与利益相关方、国家审计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不断优化内部审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执笔人:尤广辉 徐天然)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监督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绩效监督:从“管住”到“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