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咸阳唐唐从心夫妇墓发掘简报

2023-07-1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考古与文物 2023年3期
关键词:壁画标本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杨家村发掘了一批汉唐时期的古墓葬,其中M12为唐景龙三年(709年)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上庸郡开国公、歙州刺史、赠鸿胪卿唐从心暨其妻赠许昌郡夫人长孙氏夫妇合葬墓。

唐从心夫妇墓位于杨家村东南,东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约2.6千米。该地点在北朝隋唐时代称为“洪渎原”,墓志称葬地为“咸阳北毕陌原”。该墓正东距2019年发掘的唐驸马都尉薛绍墓4.5千米,东北距2010年发掘的唐窦孝谌夫妇墓约5.3千米,西北距2013年发掘的唐昭容上官氏墓约4千米,处于洪渎原的核心地带(图一)。该墓规模较大、墓葬形制特殊、壁画精美、出土物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唐从心夫妇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地面建筑遗迹

该墓地表现存封土,经勘探发现南门阙一对及东南、西南角阙各一个(图二)。

图二 墓园遗迹平面布局图

(一)封土

现存封土外观略呈馒头形,南北长13、东西宽10、残高3.3米。封土范围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26.4、东西宽27米。封土中心点位于前、后墓室中间位置。封土以黄褐色土逐层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厚0.08~0.15米(图三)。

图三 封土剖面图

(二)门阙

门阙基址共发现两处,位于墓道南29.7米处,沿墓道延长线偏东东西对称分布。门阙平面呈横向梯形,夯筑而成,夯层厚0.2~0.25米。东门阙东西长11.4、东宽3.14、西宽4.5米,残存高度0.9米;西门阙东西长10.9、东宽4.6、西宽3.6米,残存基础厚0.2~0.25米。

(三)角阙

经钻探确认,在墓葬的东南、西南各有一角阙基址,残存基础厚0.18~0.2米,夯筑而成,夯层不明显,基本与门阙在一条水平线上分布。

东南角阙位于东门阙以东19.2米,平面呈曲尺形,角阙外侧东边长6.3、西边长2.7、南边长6.1、北边长3.54、北宽2.6、西宽2.8米。西南角阙位于西门阙以西17.2米,平面呈曲尺形,形制与东南角阙基本相同,角阙外侧西边长8.6、东边长5.16、南边长8、北边长4.5、北宽3、东宽2.9米。

钻探并未发现东北和西北角阙,也未发现垣墙或壕沟遗迹。迹象显示,该墓墓园似未完工。

二、地层关系及墓葬形制

唐从心夫妇墓开口以上部分地层可分为两层:

第①层 耕土层,厚0.2~0.25米,土质疏松,呈灰褐色,内含大量植物根系及近现代砖瓦碎石。

第②层 扰土层,厚0.2~0.25米,土质结构密实,呈浅褐色,内含少量植物根系。墓葬开口于此层下,向下打破垆土层及生土。

该墓系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和小龛的双室砖券墓,方向180°,坐北朝南,水平全长57.9米,墓室底距地表深12.3米,自深11.8米。由斜坡墓道、5过洞、5天井、6壁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图四、五)。

图四 唐从心夫妇墓平、剖面图

图五 唐从心夫妇墓正射影图

墓道 位于墓葬最南侧。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宽北窄,口长38.6、宽1.6~2.4米,最深处距地表深12.3米。内填五花土,经夯打,夯打层次分明,夯层厚0.18~0.2米。填土中夹杂砖块、白灰墙皮和壁画残块。整个墓道壁面均涂抹有草拌泥,墓道东壁还能看到绘制壁画时打的起稿线。

墓道壁面在草拌泥的基础上施白灰墙皮,然后再绘制壁画。其中东壁自南向北依次绘有导引的鸾鸟、青龙和出行仪仗;西壁自南向北依次绘有鸾鸟、白虎和出行仪仗。墓道北壁壁画保存较差,大部分已脱落,残存部分可见门楼形象。

过洞 5个。皆为拱顶斜坡底土洞结构,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第一过洞进深2、宽1.5、高2.1米,直壁高1.5米;第二过洞进深1.9、宽1.5、高1.9米,直壁高1.6米;第三过洞进深1.9、宽1.5、高1.7米,直壁高1.4米;第四过洞进深1.8、宽1.4、高1.7米,直壁高1.4米;第五过洞进深1.5、宽1.3、高1.8米,直壁高1.5米。第三、四、五过洞的东西两壁开凿有壁龛。过洞内填淤土,夹杂部分草木灰、砖块、青泥块。

天井 5个。皆为竖穴斜坡底土圹结构,口小底大,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第一天井长1.76、宽1.66米,斜坡底长1.7、宽1.74米,口距底深度南端5.7、北端6.14米;第二天井长1.96、宽1.58米,斜坡底长1.9、宽1.7米,口距底深度南端6.6、北端7.1米;第三天井长1.9、宽1.5米,斜坡底长1.9、宽1.56米,口距底深度南端7.6、北端8.1米;第四天井长1.9、宽1.5米,斜坡底长1.9、宽1.56米,口距底深度南端8.5、北端9米;第五天井长1.82、宽1.5米,斜坡底长2、宽1.64米,口距底深度南端9.5、北端10.1米。内填五花土,经夯打,土质较硬,内含草木灰、黑青泥、砖瓦残块、瓷器残片等。

在第四天井下部的填土中发现有石人头和石柱、石门残块。石人头面部残缺,束发、深目、络腮胡。残高26厘米(图六)。石柱残块呈八棱柱状,现残留有3~4个面,阴刻忍冬纹。残高约40厘米(图七)。此外还发现若干块石门构件残块,大小不一,均为青石质,表面光滑,阴刻忍冬纹。

图六 石人头

图八 石赑屃头部

壁龛 6个。对称开凿于第三、四、五过洞的东西两壁下部正中,平面皆呈方形,圆弧顶,拱形门,现仍可见门口处有立柱朽木痕迹,门洞及地面亦有朽木残块、铁钉遗迹,应是门扉因受填土挤压倾倒所致。门槛外地面宽约0.1~0.15米均涂有白灰墙皮。

K1位于第三过洞西壁下部正中,进深1.2、口宽0.64、内宽1.1、顶高0.74米,壁面高0.6米。龛内放置骑马俑、风帽俑共87件(图九)。

图九 K1 随葬品出土情况

K2位于第三过洞东壁下部正中,进深1.2、口宽0.71、内宽1.1、顶高0.74米,壁面高0.4米。龛内放置骑马俑、风帽俑、陶马、陶牛、陶骆驼、陶狗共57件(图一〇)。

图一〇 K2 随葬品出土情况

K3位于第四过洞西壁下部正中,进深0.9、口宽0.71、内宽1、顶高0.76米,壁面高0.4米。龛内放置彩绘骑马俑、陶马共31件(图一一)。

图一一 K3 随葬品出土情况

K4位于第四过洞东壁下部正中,进深1.2、口宽0.77、内宽1、顶高0.78米,壁面高0.5米。龛内放置骑马俑、侍女俑、胡人俑、陶马、陶牛、陶骆驼、陶鸡、陶羊共55件(图一二)。

图一二 K4 随葬品出土情况

K5位于第五过洞西壁下部正中,进深1、口宽0.57、内宽1、顶高0.76米,壁面高0.4米。龛内空无一物。

K6位于第五过洞东壁下部正中,进深1、口宽0.6、内宽1、顶高0.7米,壁面高0.4米。龛内空无一物。

前甬道 位于第五天井与前墓室之间。拱顶砖券洞室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南窄北宽,进深3.4、土圹宽2.2、内宽1.2~1.34、券顶高2.2米,直壁高1.6米。东西两侧南北顺行铺砖,墙面宽0.4米,因盗扰破坏仅残存1~2层墙砖,底部应为砖铺地,因盗扰仅残存甬道南端部分地面,顺向平砌。条砖长38、宽20、厚9厘米。甬道填土内出土有赑屃头部残块,青石质,表面打磨光滑,赑屃伸长脖颈,紧张地目视前方,左眼、左耳和鼻子残缺,应该是碑座的一部分。残长58厘米(图八)。

前墓室 位于前后甬道之间。明圹砖券结构,土圹平面呈方形,口大底小。口部边长6.6米,底部南北长5、东西宽4.8米,底距地表深12.3米。土圹四角保留有修建墓室时向上运土工具磨损的痕迹,呈圆弧形,直径约0.8米。顶部坍塌,形制不详,只残留几层墙砖和部分铺地砖,墙面砌法为顺向错缝平砌双排成型,并在四面墙壁中部略呈弧形,每层单排用砖9~10块,残留3~4层砖。

后甬道 位于前墓室和后墓室之间。拱顶砖券洞室结构,平面呈长方形,进深4.7、土圹宽2.7、内宽1.4、券顶高2.3米,直壁高1.8米。东侧墙砖砌法为横向平砌,南北共10块砖,西侧墙壁为顺向平砌,均只残存2层墙砖,铺地砖基本已被破坏殆尽。砖墙残高0.3~0.4、厚约0.44米。

后墓室 位于墓葬最北侧。明圹砖券结构,土圹平面呈近方形,口大底小。口部南北长7.8、东西宽7.8米,底部南北长6、东西宽5.7米,底距地表深12.3米。与前室一样,土圹四角墙壁上下保留有修建墓室时向上运土工具磨损的痕迹,呈圆弧形,直径约0.8米。四周为砖砌,铺法与前室基本相同,局部墙砖表面有白灰墙皮,推测原应有壁画。

墓室土圹内的填土均为五花土,经夯打,土质较硬,夯层明显,厚约0.2~0.25米,应为平夯。从开口向下5米处发现顶部坍塌现象,之下填土中开始夹杂大量条砖残块。墓室四壁土圹因夯打的缘故不甚规整。

后室中部出土石门东门扉,推测石门应位于前甬道内,因为盗扰被拖至后室。门扉上部残损,宽0.56、厚0.1、残高1.05米。门扉表面打磨光滑,线刻一门吏。门吏头戴冠,穿广袖袍,长裳曳地,脚蹬云头履。双手置胸前合抱一口环首仪刀。外围衬以忍冬纹条带(图一三)。

图一三 石门门扉线刻画

后室西部砌筑南北向长方形土心石表棺床,长3、宽1.8、高0.5米。棺床由4块石条拼成北侧、南侧和东侧外框,西侧紧靠后墓室西壁。棺床内填五花土,床面铺青砖。立沿石表面磨光,减地线刻壸门瑞兽和忍冬纹带,刻画较为粗率,线条简略僵硬(图一四~一六)。棺床上未见葬具和骨骸。

墓室内散见器物,应为修筑墓室、绘制壁画所用工具及室内配件。

石 砚 1 件。标 本M12:6,出土于前室底部。残,青石质。砚面下凹,有墨痕,背面打磨光滑。残长8.5厘米(图一七)。

图一七 石砚(M12:6)

黑釉瓷盏 1件。标本M12:11,出土于后室底部。敞口,斜弧腹,平底。器内除口沿外施黑釉,乌黑明亮,其余皆漏胎,胎表呈土褐色,灰胎,质地较细,为唐代黄堡窑产品。口径9.7、底径4.5、高3厘米(图一八)。

图一八 黑釉瓷盏(M12:11)

铁包片 4 件。标本M12:12,出土于后室底部。形制基本相同,表面锈蚀,长方形,包片的顶端均有1个柱状铆钉。包片长9、宽4、厚0.4厘米(图一九)。

图一九 铁包片(M12:12)

锥形铁器 1件。标本M12:13,出土于后室底部。表面锈蚀,呈锥状。长9.3厘米(图二〇)。

图二〇 锥形铁器(M12:13)

三、壁画

该墓墓道、天井、过洞壁面均做白灰地仗,绘有壁画。

(一)墓道壁画

墓道东西二壁绘对称的青龙、白虎导引仪仗队列。就其绘画内容可分为三个单元,南端绘鸾鸟图,中部为青龙、白虎,北端为出行仪仗图。

1.墓道北壁门楼壁画

图二一 墓道北壁门楼壁画摹本

图二二 墓道北壁门楼壁画

2.墓道东壁壁画

鸾鸟口含金珠,振翅欲飞,身侧遍布各式如意祥云及朵状天花;青龙阔步于五彩流云中,双目圆睁,张嘴吐舌,长鬓后扬。身躯细长,四肢劲健,龙腿膝盖以上筋肉浑实,有青色圆点皮纹,膝盖以下骨骼突出,龙爪爪尖锋利,长尾如蛇般蜿蜒,尾背上尚有鱼鳞状鳞片;出行仪仗的队伍一列8人,均面南而立。第一人为首领,头戴黑色鹖冠,高鼻阔目,虬髯,面颊红润,着团领窄袖袍、阔口裤、黑靴,腰间斜跨剑;其余7人均裹幞头,着长袍,腰束黑带,穿黑鞋,手持长杆,似为旗杆(图二三、二四)。

图二三 墓道东壁壁画摹本

图二四 墓道东壁壁画

3.墓道西壁壁画

鸾鸟上半身残缺,两腿苍劲有力;白虎亦做阔步腾云状,身躯动作形态与青龙十分相似,前胸低伏,前腿夸张地向前迈出。躯体上粗细相间的斑条虎皮纹样突出了白虎的特征,身躯略显修长。白虎周围彩云翻滚,气势恢宏;仪仗队伍一行亦是8人,与东壁完全对应(图二五、二六)。

图二五 墓道西壁壁画摹本

图二六 墓道西壁壁画

(二)过洞、天井壁画

第一过洞东、西两壁绘出行备乘场景,内容是三男子牵马、牵驼行走。最前一人牵一匹裹红色鞍袱的白马,其后错落二胡人各牵一峰驮有毡垫等物品的黄色骆驼(图二七~三〇)。

图二七 第一过洞东壁壁画摹本

图二八 第一过洞东壁壁画

图二九 第一过洞西壁壁画摹本

图三〇 第一过洞西壁壁画

第一天井东、西两壁绘列戟架。朱漆兵栏各插戟12杆,合计24杆列戟。戟杆黑色,戟头部分保存较差(图三一~三四)。

图三一 第一天井东壁壁画列戟摹本

图三二 第一天井西壁壁画列戟摹本

图三三 第一天井东壁壁画列戟

图三四 第一天井西壁壁画列戟

第二过洞东壁和第二天井东壁各绘3名站立的男侍者,裹黑色幞头,着长袍,穿黑靴。第三过洞东壁龛口北侧绘一名站立的男装侍女,头梳双螺髻,丰颐细颈,唇上点朱。穿褐色团领窄袖袍,腰间系带,双臂抱于胸前,执挝(图三五)。其余壁画脱落,内容不详。

针对媒体报道的锤子将放弃手机业务的消息,锤子科技CEO罗永浩11月8日在微博回应称,手机业务会继续做下去。而某些对于其个人身体情况的揣测,则引发罗永浩的强烈反对,其称将起诉,甚至表示要针对抑郁症的说法亲赴医院出具检查报告。

图三五 第三过洞东壁壁画侍女

四、随葬器物

该墓墓室盗扰严重,几乎没有出土随葬器物。器物大多出土于壁龛内,其中基本修复完整的器物共216件(组),种类有陶俑、陶器、瓷器、墓志等。

(一)陶俑

1.骑马俑 共42件,皆为泥质红陶,模制,制法为左右合模制作马身,安装踏板,然后将前后合模陶俑粘接于马背上,烧成后先通体施以白色粉底,再以彩绘涂装。种类有笼冠骑马俑、风帽骑马俑、击提鼓骑马俑、幞头骑马俑和着衣式侍女骑马俑。马的形制基本相同,立于长方形踏板之上,体态雄健。剪鬃,或扎尾或散尾,有的颔首,有的微昂首,皆张口作嘶鸣状;耳根有插孔,原应插假耳;备鞍鞯,鞯作黑色,有的可以观察到以墨线勾绘的络头、攀胸和鞦带。

笼 冠 骑 马 俑 2 件。标 本M12:189,骑俑头戴笼冠,面目清秀。身着红色交领广袖袍,下穿裤,腰间系宽带,脚蹬靴,踩于马镫之内。右臂曲起放于胸前,左手握拳贴于腹部。马通身涂红彩,扎尾微翘。马长28.5、通高35.2厘米(图三六,1;图三七)。

图三六 出土陶骑马俑

图三七 笼冠骑马俑(M12:189)

风帽骑马俑 3件。骑俑头戴风帽,身穿红色宽袖短袍,内着红色窄袖衫,下着裤,脚蹬靴。马尾自然下垂。标本M12:125,骑俑右臂提起上举,右握拳,手中所执物已佚,左手自然放于鞍上。马长26.2、通高33.6厘米(图三六,2)。标本M12:34,骑俑双手握拳,对置于腹前。马长26.9、通高33.6厘米(图三六,3;图三八)。

图三八 风帽骑马俑(M12:34)

击提鼓骑马俑 2件。标本M12:25,骑俑头部残佚,服饰与笼冠骑马俑相同。双手握拳,右臂高举,左手置腹部。马项上安装建鼓基座。马长27、残高31.6厘米(图三六,4)。标本M12:110,骑俑头戴风帽,双臂残佚。马项上安装建鼓基座。马长27.2、通高34.6厘米(图三六,5)。

幞头骑马俑 1件。标本M12:240,骑俑头裹黑色幞头,面目俊朗,身着红色团领窄袖衫,领口外翻,衫长过膝。足蹬靴,踩于马蹬内。面微偏向左侧,双臂曲肘,双手握拳前伸。马尾下垂。马长26.9、通高34.5厘米(图三六,6)。

着衣式侍女骑马俑 5件。标本M12:122,骑俑头梳反绾小髻,长发盘于脑后。面相圆润,面敷白粉。无臂,肩部有孔。下身穿裙,足蹬黑靴,踩于马蹬内。马通身涂红彩,尾自然下垂。马长29.5、通高34.6厘米(图三六,7;图三九)。

图三九 着衣式侍女骑马俑(M12:122)

另29件骑马俑由于俑上半身遗失,仅残留下半身及腿部,无法确定类型。如标本M12:30,马臀部有驮囊。马长28.8、残高28.8厘米(图三六,8)。

2.立俑 共112件。皆为泥质红陶,模制。

风帽俑 103件。标本M12:49,头戴风帽,八字须微微上扬。上身着团领长袍,外披红色团领直襟长袍,襟口敞开,袍长皆过膝,内袍腰间系带。下穿大口裤,足尖微露。双手合抱于腹前,拳心向上,手中有一贯通的圆孔,原执物已佚;外袍两袖皆自然下垂。袍上饰有白色空心圆形图案。高28厘米(图四〇、四一)。

图四〇 风帽俑(M12:49)

图四一 风帽俑(M12:49)

回鹘髻女俑 3件。标本M12:213,头梳回鹘髻,长发向上绾成右高左低的发髻,发尾盘绕于发髻之下。圆脸,以墨线勾绘眉眼,唇上点朱。上身着绿色窄袖襦衫,肩披红色披帛,披帛完全包裹双肩,一端自然下垂至左肩之后。下身穿红色长裙。双手笼于袖内合抱置腹前。高20厘米(图四二、四三)。

图四二 回鹘髻女俑(M12:213)

图四三 回鹘髻女俑(M12:213)

胡人俑 6件。标本M12:205,头梳双发辫,相交盘于脑后。圆脸丰满,阔鼻深目,厚唇涂朱。穿红色团领窄袖袍,袍长过膝,饰有白色花瓣图案。腰系黑色腰带,下垂多条黑色蹀躞带。双手笼于袖内合拱于胸前。脚穿黑色尖头高靿靴,踩于踏板上。高19厘米(图四四、四五)。

图四五 胡人俑(M12:205)

3.动物俑 共54件。均出土于壁龛中,种类有骆驼、马、牛、羊、猪、狗、鸡,皆泥质红陶,模制。

骆驼 6件。标本M12:168,站姿,形体高大,立于长方形踏板上。头部缺失,背有双峰,尾残。体残长20、残高26.3厘米(图四六,1)。标本M12:176,卧姿,形体较小。曲颈昂首,背有双峰,四腿弯曲平卧于地。体长14.3、高9.2厘米(图四六,2;图四七)。

图四七 陶骆驼(M12:176)

图四八 陶狗(M12:109)

图四九 陶鸡(M12:183)

马 10件。标本M12:243,站姿,微颔首踏于长方形踏板上,双耳耸立,无马具。体长17.5、高18.7厘米(图四六,4)。

牛 3件。标本M12:175,站姿,立于长方形踏板上。犄角竖起,长而尖,身躯肥壮,双目圆瞪,直视前方。通身涂红彩。体长29.6、高23.3厘米(图五〇、五一)。标本M12:178,卧姿,形态与前者接近,四腿盘曲平卧于地。体长20、高10厘米(图四六,10)。

图五〇 陶牛(M12:175)

图五一 陶牛(M12:175)

羊 19件。标本M12:177,站姿,弯角盘曲于脑后,小卷尾下垂。体长11.3、高7.6厘米(图四六,5)。标本M12:225,卧姿,四腿盘曲伏卧于地。体长10.5、高5.5厘米(图四六,6)。

猪 11件。标本M12:199,卧姿,四肢蜷曲,头微扬,双耳紧贴于面部。体长17.7、高9.4厘米(图四六,9)。

狗 2件。标本M12:109,站姿,前腿直立,后腿弯曲,蹲坐于地。尖喙耷耳,肋骨明显。体宽5.6、高15厘米(图四六,3;图四八)。

鸡 3件。标本M12:183,站姿,目视前方。体长7.7、残高8.4厘米(图四六,7;图四九)。标本M12:185,卧姿,双目紧闭,平卧于地。体长10、高5.2厘米(图四六,8)。

(二)陶器

陶罐 4件。均为泥质灰陶,轮制。标本M12:221,口近直,圆唇,短颈,溜肩,弧腹斜下收,平底微内凹。器表残留有轮旋痕迹。口径2.5、最大腹径4.2、底径1.9、高5.5厘米(图五二、五三)。

图五二 陶罐(M12:221)

图五三 陶罐(M12:221)

(三)瓷器

瓷器基本出土于后室扰土中,均为残片,不可修复。可辨器型有3件,均为瓷罐。

瓷罐 3件。黄釉、绿釉、青釉各1件。标本M12:8,仅存罐底,平底。胎质细腻,呈土黄色。器内施满釉,釉色为黄褐色,莹润光亮。外部未见施釉,底部可见垂流下来的釉色斑点(图五四)。标本M12:9,直口,方唇,溜肩,圆鼓腹。器表施深绿色釉,玻璃质感强(图五五)。标本M12:10,微侈口,圆唇,溜肩,圆鼓腹,器表施浅绿色釉,未施到底,下腹部可见深绿色釉结块,釉面布满细碎均匀的开片(图五六)。

图五四 黄釉瓷罐(M12:8)

图五五 绿釉瓷罐(M12:9)

图五六 青釉瓷罐(M12:10)

(四)墓志

青石墓志 1合。标本M12:3,出土于前墓室底部南端,出土时志、盖分离。墓志青石质,正方形。志盖盝顶,高103、广102、厚20厘米。顶面正中划方格,阳刻篆书“大唐故歙州刺史赠鸿胪卿唐府君志铭”4行,行4字。顶面四周减地线刻忍冬,四刹减地线刻四神,衬以忍冬,四侧线刻波浪纹(图五七)。志石高103、广103、厚21厘米。志文阴刻楷书40行,满行40字,共1504字。四侧减地线刻十二生肖动物形态,衬以忍冬(图五八)。兹录其志文如下:

图五八 唐从心墓志石拓本(约1/9)

唐故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上庸郡开国公歙州刺史唐府君墓志铭并序/

中书侍郎兼检校吏部侍郎修文馆学士兼修国史柱国崔湜撰/

君讳从心,字遂,晋昌人也。其先或寓太原,因家于祁。少昊少典之孙,爰称凤纪;帝尧帝喾之子,乃握龙图。/由有德而兴邦,因俾侯而列姓。南为楚史,灭怪气于星躔;西作汉臣,吐忠言于云阙。灵源自远,惠叶弥繁。/高祖邕,齐晋昌郡王;录尚书事。曾祖君彻,随〔隋〕左千牛,官至散骑常侍,皇朝赠太常卿。祖俭,/皇朝元勋佐命,特进上柱国、莒国公,食实封一千二百户,赠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并汾萁岚四州诸军事、/并州刺史,谥曰襄。父嘉会,太子左千牛,官至殿中少监,神龙初,赠蒲州刺史。并积善于家,累仁于代。轩冕/之盛,振耀于时;人物之雄,凌踖于古。番君五叶,称异姓之封;沛吏一门,有宗臣之传。公钟淑清之庆,体淳/懿之列。幼而岐嶷,长而温良。德音外融,灵粹中积。动必合礼,口无择言。年廿四,以崇文生对策甲科,授相/王府典签,俄迁法曹参军事。托乘推英,曳裾为客,从雄风之赏,侍小山之游。寻转益州仓曹参军事。三蜀/之人,家专美利;七曹之务,职有阜财。凡为此官,多溺于货。公守难夺之节,持不贪之宝,外绝权顾,内惩嗜/欲。政闻于朝,帝乃嘉止。制追检校尚食奉御,寻加朝散大夫为真。主十鼎之物,和百羞之/味。护尧萐于天厨,献殷梅于帝席。奉膳赞祭,时称得礼。迁豳州长史,未发,除左卫郎将,以继母忧解。服阕,/复本任。夕柝而比,周庐以清,汉帝以信而见亲,单于闻名而自服。寻拜户部郎中。应列星之象,披画粉之/图。要邦国而人康,赋井田而用足。除光禄少卿,掌殿掖之禁,像河海之尊。登柏台而献诗,将羽林以称宠。/爰以别旨,加通议大夫。南郊之事也,特敕充升坛辇脚。加银青光禄大夫,迁宋州刺史。商丘前俗,/睢园旧地,缝掖道销,循墙事古。公下车而理,分刺为贤。踰郭伋之中孚,迈王襄之上德。时契丹叛换,入我/幽州,帝用远图,是择边守,以公为瀛州刺史。未到官,贼平,复为宋州刺史。寻迁卫州刺史,未到官,/入为殿中少监。以叔父干法,徙于张掖。征匈奴有功,入为都水使者。京兆免官,卒有公车之授;长沙入拜,/即承宣室之言。取则古人,盖无惭德。寻迁殿中少监,又复本阶,为殿中监。三代长者,我学为裘,六尚便繁,/朝推□服。联密禁于青琐,宜皇揆于紫宸。又以别旨,加金紫光禄大夫。神龙三年,以从弟/累,贬为歙州刺史。出守东阳,顾庭槐而不乐;招魂南郢,赋宿莽而增叹。离忧起疾,竟以伤年。粤以景龙二/年五月九日终于所任,春秋六十有八。夫人唐隆县君河南长孙氏,随大司徒、薛国公览之曾孙,/皇朝左千牛行本之女。淑姿柔婉,高行幽茂,循傅母之训,佩女史之箴。辅佐良人,克致厥美,训导诸子,居/然有成。天夺景命,先公而没。以垂拱四年十月廿六日终于洛,春秋卌八。惟旧之念,载形于/旒扆;饰终之荣,兼逮于家室。岂惟职丧有命,实亦归赗增优。乃降制曰:赠往饰终,非亲则旧,缅惟/前册,□道无愆。故歙州刺史唐从心,志挺松筠,艺通文史。家籍银章之贵,地承金榜之姻。方茂宠私,欢愉/是洽,遽归泉壤,嗟悼良深。宜被渥于蒿扄,俾参荣于棘寺。可赠鸿胪卿,赠物二百段、米粟二百石,丧事官/给。京官六品一人检校,并借缦幕、手力等。又降制曰:故歙州刺史唐从心妻长孙氏,门籍膏腴,地/承姻旧,方沾厚泽,永庆庭闱,遽促遐年,奄沦扄隧。宜峻裦称之典,俾光窀穸之荣,可赠许昌郡夫人。粤以/景龙三年二月十五日合葬于咸阳北毕陌原,礼也。公琼林擢秀,珠泉吐液,美风神,善谈笑。文章之府,策/五际以前驱;翰墨之场,讨六书而得骏。所以缘情体物,重于时英。刻石铭功,每承于天,天旨凡有/篇咏,积成卷轴。书天枢及丰王志文,前后有命俾公操札。赐予之殷,度越恒数,泰山魏阁,何以尚兹。古称/多材多艺,公之谓也。嗣子朝散大夫行饶州司功参军昕等,并孝行纯至,德音昭烁,秉仁义之符,践忠信/之奥。栾棘在疚,霜露增哀,乃謩述先范,俾为铭曰:/

陶唐盛烈,蟋蟀前风。积善无替,曾华有融。南荆掞藻,西汉推忠。乔柯叠蔼,深源广泻。爰辞冀方,载适凉野。/代表纯哲,时称博雅。博雅伊何,聿修厥德。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孝于而家,忠于而国。清时曳组,贵里乘轩。/倏煜谈柄,锵翔礼辕。云飞墨海,花落词源。学省藩庭,仙闱河寺。御物开府,天王出使。我有其材,居/无不利。昊天不吊,降祸不时。俄沦国宝,奄失邦基。昔望朱盖,今逢素骐。北郭烟深,东郊春早。长夜苦月,穷/□宿草。大息生涯,如何天道。双龙并化,两凤俱仙。京兆新垅,阳陵古田。松门永翳,孰不潸然。/

五、结语

唐唐从心夫妇墓是非常罕见的唐代五天井双室砖券墓,其墓葬级别之高、规模之大,在洪渎原目前所发掘的唐代墓葬中仅次于先天元年(712年)窦孝谌夫妇墓[1],与景云元年(710年)万泉县主薛氏墓规模相当[2],但采用的规制要高于后者。该墓有修建未完工的墓园遗迹,壁画列戟图逾制,墓室有被毁墓的痕迹,这些现象都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墓主身份

据出土墓志记载,该墓墓主系唐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上庸郡开国公、歙州刺史、赠鸿胪卿唐从心暨其妻唐隆县君赠许昌郡夫人长孙氏。唐从心本阶正三品、勋官视正二品、爵正二品、实职正三品(歙州为上州,但从唐从心贬官刺歙的经历看,该州实际应为中州或下州)、赠官从三品;长孙氏赠爵视同其夫正二品。所以唐从心夫妇应系正二品身份。唐从心后亡,与长孙氏合葬于景龙三年(709年)二月十五日,所以该墓是以唐从心的身份建造的。

唐从心祖父唐俭,系李唐开国元勋,官至特进、莒国公,与太宗善,陪葬昭陵。父唐嘉会,官殿中少监,祔葬昭陵。唐从心妻长孙氏是文德长孙皇后再从侄女,所以制书中称她“门籍膏腴,地承姻旧”。唐从心的堂姊唐氏,是相王孺人[3],所以他还是安国相王李旦的外戚。从出身来看,唐从心夫妇属于高等贵族、皇室姻亲。从唐从心的历官经历来看,他以门荫入仕,在外州和中央往返升迁,京官最高职事为从三品阶的殿中监。

唐从心夫妇最重要的身份是太平公主亲家。其子唐晙娶太平公主女。唐晙与其兄唐昕都是太平公主死党,最终亡身于先天政变[4]。景龙三年,太平公主党正处于权势最为煊赫的时期,朝中多有攀附。从唐从心墓志的撰文者崔湜的身份也能稍窥端倪。神龙三年(707年)二月,崔湜曾在上官婉儿的引荐下拜相。为唐从心撰写墓志的时候,崔湜是中宗韦皇后的红人,就在唐从心下葬的三个月前的景龙二年(708年)十一月刚刚为韦皇后的亡妹韦城县主韦氏撰写过墓志[5],耐人寻味的是韦城县主亦是赠爵正二品,墓葬同样采用双室砖券墓的形制。景龙四年六月,崔湜二度拜相,他最终的结局是因攀附太平公主而被唐玄宗赐死[6]。

(二)墓葬的逾制及被毁

前文已述,唐从心夫妇为正二品身份(赠官职事从三品),与李唐皇室有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按照唐代的高等级墓葬制度和墓主身份的对应关系[7],正常情况下,该墓应该使用五天井单室砖券墓的形制,壁画列戟10杆(万泉县主薛氏墓壁画即绘列戟10杆)。该墓的前后砖券双室、石椁和壁画列戟24杆属于严重的逾制。特别是列戟数量,唐代规定只有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列戟24杆,也就是说24杆列戟是门施棨戟的顶级形式,代表着皇帝的身份。唐从心夫妇墓壁画列戟图严格意义上属于忤逆—第一等政治犯罪。即便有姻亲太平公主权势的加持,这种冒死的行为也实在无法解释。

从该墓墓室的破坏程度上看,应该是毁墓造成的后果[8]。被毁的原因可能是其子参与太平公主政变,加之墓葬严重逾制。唐从心墓志专门记载,他曾为丰王墓志书丹。丰王即中宗韦皇后之父韦玄贞,追赠酆王,葬荣先陵。这条不起眼的记载,多少能说明唐从心与中宗韦皇后的关系。荣先陵及其陪葬墓曾被唐睿宗、唐玄宗父子两次毁墓,而唐从心父子与韦皇后、太平公主捆绑,墓制僭越、图绘列戟、逆状昭昭,必然是唐玄宗清算的对象。

领队:王 东

发掘:杨产亮 齐增安 张品茹

修复:宋俊荣

照相:李钦宇 齐增安

绘图:刘军幸 邸 明

拓片:王胜利

执笔:李 明 王 东 史 晟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资料,待刊。

[2]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191-196.

[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唐安国相王孺人壁画墓发掘报告[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8.

[4]刘昫,等.旧唐书:唐俭传附唐从心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307.

[5]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086.

[6]刘昫,等.旧唐书:崔仁师传附崔湜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622-2624.

[7]宿白.西安地区的唐墓形制[J].文物,1995(12).

[8]李明.论唐代的“毁墓”—以唐昭容上官氏墓为例[J].考古与文物,2015(3).

猜你喜欢

壁画标本
昆虫标本制作——以蝴蝶标本为例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3D打印技术在动物标本中的应用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我在敦煌修壁画
北朝、隋唐壁画
帮壁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