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推进生命教育的新实践

2023-07-19周巧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生命教育双减

周巧英

摘要:“双减”落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推进,身处如此重大的教育改革中,焉有无关者,更无旁观者。“双减”之下,家校何忧?家校协同,我们何为?实践证明,依托家校协同推进生命教育大有可为,具体策略:完善家校协同机制,明确生命成长路径;升级家校共育方式,构筑生命成长阶梯;创新共育师资建设,协同生命精彩绽放。新实践的启示:分工明确、双向匹配、兼顾差异、共同成长等措施可提升家校共育实效,使学生各美其美。

关键词:家校协同;生命教育;生命课程;双向匹配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1-0066-04

2021年7月24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是教育战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举措[2]。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协调一致[1]。可见“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育人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势在必行。身处如此重大的教育改革中,焉有无关者,更无旁观者。“双减”之下,家校何忧?家校协同,学校何为?我们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课程实施、活动开展等进行“双减”背景下依托家校协同推进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发现家校协同共育,学校大有可为。

一、“双减”之下,家校何忧?

(一)家庭之忧

1.忧心孩子教育

央视财经频道发布的《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0—2021)》显示,“子女教育”在家庭面临最困难的问题中除收入、住房之外名列第三,这表明教育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双减”之下,教培机构纷纷退出市场,习惯了依托教培机构来做辅助教育的家长忧心忡忡:没有了课外学业辅导,孩子如何提前学习?如何查漏补缺?周末和假期如何安排?自身教育水平有限,辅导孩子有心无力怎么办?私人订制和高端众筹岂不是要耗费更多财力?孩子会不会因此被拉开差距?

2.忧心亲子关系

心理课堂、咨询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反馈显示,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不容乐观。学生反感父母唠叨啰嗦、不懂装懂、乱发脾气、管得过多、说教过频、对自己缺乏信任等。父母们也有诸多无奈和委屈:“我也想多参与孩子的教育,可他不听我的啊!”“孩子脾气越来越大,说也说不得。”“道理不知道讲了多少遍了,孩子不但不听还和我对着干!”“没说两句就把我关门外了!”父母们试图改善亲子关系,但苦于无从下手。

(二)学校之忧

1.担忧学生的心理问题

“双减”推进后,我区的两次心理普查结果显示:心理高危学生数量居高不下,抑郁、焦虑学生比例没有明显下降趋势,超过15%的学生自我报告曾有自杀的想法。约谈这些学生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更让人揪心的事实:不少学生觉得生命没有什么意义,部分学生在应对问题时头脑中会闪现“死亡”的念头,有些学生甚至有多次自伤的经历。调查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正处于花样年华的他们心理为何如此脆弱?危机事件发生后,学校除了事后干预,平时可以做些什么来防患于未然?学校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才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

2.担忧家校共育效能

“双减”后,一方面,学生在校时间延长,如何让学生在延长的时间内提高效能?这对学校师资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编制紧缺的学校是一大挑战。另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晚自习回家就已经很晚了,教育的事只能交給学校了。如此一来,学校将被迫担负越来越多本该由家庭承担的责任,这显然违背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初衷,也不利于家校共育和学生发展。如何提升家校共育效能是学校的一大隐忧。

二、家校协同,我们何为?

(一)完善家校协同机制,明确生命成长路径

1.创设“三级六部家委会”

家委会是家校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的平台和纽带。我们在传统班级家委会的基础上创设了包括校级、年级、班级三个层面的家委会,由学校分管负责人对接,每个层面包括六个部门(见图1)。学校鼓励家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加入相应的部门,参与、协助学校管理和教育工作,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家委会的细分与完善有利于委员们各司其职,发挥所长。 “双减”之后,学校法务部为家长们解读了“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等,帮助家长们了解国家政策,优化教育理念。

2.打造“家校共育亲子圈”

“双减”之后,学生的双休日和节假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鼓励与引导各个家庭根据孩子成长的需要、兴趣爱好及家长拥有的资源,自由组织形成一个又一个亲子圈,如亲子阅读圈、亲子运动圈、亲子厨艺圈、亲子研学圈等。这些家长与学校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命成长共同体,有助于实现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供给平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发展的机会和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对于贡献突出的家长,学校以颁发“好家长”证书、公众号宣传、家长学校经验分享等方式进一步鼓励和感恩家长们的付出。

3.双向匹配“共育小需求”

学生的生命成长需求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在生命教育的各个阶段,我们注重全面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其明确成长路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成长欲望,调动家长的参与热情,结合家长特长实现双向匹配。

例如,在开展班级生命课程之前,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与班级投票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本班生命课程的八个主题。明确学生需求后,学校遵循以本班家长为主,学校教师、年级家长辅助的原则统一招募“生命课程讲师”,并就活动重点、具体要求等对报名的家长进行规范的培训,最后按照各班需求进行双向匹配。(见表1)

(二)升级家校共育方式,构筑生命成长阶梯

1.线上与线下并行,校内与校外融合

为了切实提高家校共育的实效,我们升级了家校共育的方式。在生命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数字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钉钉等线上平台和云家访、云课堂、直播课、微课等线上形式的优势进行家校共育。同时,发掘、整合学校以外的优质资源如家长资源、社會资源等,开展全方位的生命教育。(见图2)

2.个性与共性并重,家长与教师同行

在生命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对于共性的问题,我们通过开设系列生命教育课程的方式系统解决(课程表详见表2);对于个性或小众的问题,我们通过个别咨询、多方会谈、追踪访谈、家长沙龙等方式解决。不管是何种方式,家长与教师始终是“合伙人”和“同盟军”,携手为每一个孩子构筑生命成长的阶梯。

例如,对于心理高危学生,我们组织分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和家长进行多方会谈,共同帮助学生应对危机。又如,在以“电子产品管理”为主题的家长沙龙上,班主任根据家长的需求发起活动、主持活动、限额招募家长,科任教师、心理教师和家长们一起交流研讨,共商可行对策。

(三)创新共育师资建设,协同生命精彩绽放

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素养

教师无疑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影响者,但教师并非天生的生命教育专家。因此,学校通过专家讲座、微课、示范课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主题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减负提质、生涯规划、沟通技能、学生成长等。同时,鼓励教师们学以致用,在常规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例如和道德与法治课、语文课、班会课、心理课、校本课程等相结合,切实提高教育素养,提升家校共育实效。此外,学校还实行专员带头、全员参与的策略,例如,由专业专职的心理教师开设生命教育示范课,提供教案和课件以及课堂实录,供其他教师学习和模仿。

2.推进家长培训,提升共育实效

一个教师可能影响学生几年,一个家庭则影响孩子一辈子。我们前期的调查显示,很多家长不是不想管教孩子,而是不知道如何管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至关重要,也意义深远。基于此,学校积极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微课、家教论坛、家长沙龙、专家讲座、草根分享、课堂参与、公众号推广等形式为家长提供全方位的培训与指导。例如,在以校为本、因班而异的生命教育课程中,学校招募、培训家长们走入课堂,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为家长创设影响孩子的平台和机会,以提升家庭生命教育能力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使家长担负起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实践证明,家长的参与提升了生命教育的实效。

3.整合优质资源,家校联手共育

我校的家长群体职业背景丰富,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乐于参与孩子的教育,而他们的成长与工作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双减”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学校多管齐下,积极主动整合优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走进学校,主讲因班而异的生命课程(见表1);鼓励家长担任学生的生命教育校外导师;引导家长们做子民讲堂的“生涯讲师”;收学生做自己的“假期徒弟”,带领学生深度了解某一个职业以及从事该职业所需的品质……从家长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增进了家校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也缓解了学校优质教育师资缺乏之忧。

三、家校协同,大有可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早已不再局限于教授知识,更多是考虑如何运用各种资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指导。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我校的家校协同共育得到了家长、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新浪网、绍兴晚报、越牛新闻等媒体争相报道。实践证明,家校协同是推进学校生命教育的有效模式,学校大有可为,也任重道远。

探新实践的过程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1.家校共育应分工明确。教师和家长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承担起各自的职责,不可跨界代劳。

2.共育需求要双向匹配。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样好”,要注重前期的调查,家庭和学校需求的双向匹配可以让共育事半功倍。

3.家校共育须兼顾差异。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个家庭所拥有的资源、培养人的目标等都不尽相同,兼顾差异才能让共育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4.家校共育是共同成长。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与孩子同频共振、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读懂孩子,助力孩子绽放生命精彩,与他们携手奔向未来。

热爱读书是一种美,热爱劳动也是一种美;仰望星空是一种美,脚踏实地也是一种美;独立自主是一种美,团结互助也是一种美。在共育的过程中,家校应一起发掘、培养、见证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美,接纳、帮助、欣赏孩子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期待更多的家校协同育人,更多的“生命各美其美”。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 http://www.moe.gov.cn/.

[2]张志勇. 奋力开创基础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J]. 中国教师报,2021-7-7.

[3]马万成.“超级教育社区”的构建、运转与育人成效[J]. 人民教育,2019(22):21-23.

[4]冀红杰,王晓磊,郭俊彬. 家校协同,提升心育实效[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65-66.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生命教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