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2023-07-17李福勇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摘 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时,教师应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引,以课堂引入、课堂讲解、课堂练习为重点,应用多样策略进行生活化教学,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文章联系教师自身现有的实践经验,从课堂引入、课堂讲解、课堂练习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8-0071-03

引  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指引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策略。生活化教学是以物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依据,以物理教学内容为基础,将物理课堂置于生活场景,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学习兴趣,迁移已有经验,探究、获取、应用物理知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活动[1]。实际上,在物理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广大一线教师已逐步树立起生活教育理念,实施生活化教学,丰富了物理教学方式,增强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促使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

建构了良好的物理认知,提高了物理学习能力。鉴于此,教师依托日常生活,探索多样策略,将生活情境融入不同教学环节,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在

“生活”中学习、应用物理知识,增强物理学习效果。

一、课堂引入环节的生活化

课堂引入环节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起点。课堂引入生活化,可以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生活情境是课堂引入生活化的具体方式。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创设生活情境

物理生活化教学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活动。联系学生生活经历是以生为本的具体表现,也是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重中之重[2]。在课堂引入环节,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指引,审视学生生活,探寻生活经历,获取适宜资源,运用恰当方式,创设生活情境,展现熟悉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液化现象。因此,在“液化”的课堂引入环节,教师直接在电子白板上呈现学生熟悉的现象,如烧开水的水壶壶口喷出“白烟”,从冰箱中取出的矿泉水瓶表面“流水”等。这些现象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现象,然后及时赞赏他们的良好表现,并鼓励他们迁移生活经验,提出各种猜测。受到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影响,学生的探究兴趣愈加浓厚。于是,教师带领他们走进物理教材,探寻问题答案。这样创设生活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使学生自然地从生活走向物理,进而深入探究物理,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二)联系生活趣味故事,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中不乏趣味故事。部分趣味故事中蕴含着物理“道理”。初中生爱听故事,善于思考。对此,教师可以联系物理教学内容,挖掘相关的趣味故事,并在课堂引入环节,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述,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兴趣,驱动学生探究。

例如,在“浮力”课堂引入环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发生在唐太宗和魏征身上的故事,就此引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上述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积极思考。不少学生迁移生活经验,联想到“浮力”。教师则引导学生探究浮力。这样创设生活情境,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一举两得。

(三)利用生活物理实验,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小实验简单而易操作,具有趣味性。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编创生活小实验。在课堂引入环节,教师可以演示生活小实验,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就此提出问题,驱动学生探究,助推课堂教学发展。

例如,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节课的引入环节,教师先为学生展现生活中常见的玻璃杯、水、鸡蛋、食盐。面对熟悉的事物,学生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将水倒進玻璃杯,将鸡蛋放入水中,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在生活经验的作用下,学生很容易给出回答——“鸡蛋沉在水杯底部”。教师把握时机,动手操作,展现现象。结合实验现象,教师继续追问:“将盐倒入水中,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此时学生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并产生探究兴趣。教师慢慢地向水中倒入食盐,静待片刻。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鸡蛋慢慢地从水底升起来,并且迫切地想知道出现此现象的原因。由此,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物体沉浮的条件。这样创设生活情境,切实激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意识到生活和物理有着密切联系,便于学生形成生活意识,有利于他们在生活中自主学习物理知识。

二、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重头戏。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支撑。在实施物理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可以这些内容为立足点,应用多样策略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使学生在生活中建构物理认知,同时发展相关能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迁移经验,认知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内容,是通过观察、分析一系列事实或现象后,对共同特征的总结。由此可见,物理概念具有复杂性,对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认知难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已有经验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支撑。生活经验是学生已有经验的重要构成,可以助力他们透过生活现象,获得结论。基于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方式引导学生迁移经验、认知物理概念。

例如,“电压”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此概念涉及“正电荷”“高电位”“负电荷”“低电位”“正负极”等关键信息。在缺乏充足的物理知识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这些关键信息。但在生活中,学生见过“流水”现象,知道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的特点。水流的过程与电压的形成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此,教师在课堂上,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水流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水的流向。此时,很多学生想到了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的生活经验,而教师就此介绍水流产生的原因。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强调“水压的产生才形成水流”。之后,教师采用类比法,将正电荷聚集处(高电位)比作水流的高处,将负电荷聚集处(低电位)比作水流低处。在类比过程中,学生发挥想象力,自觉地联想到:电源的正负极之间形成电压,产生定向电流。教师立足学生联想所得,总结电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迁移了生活经验,逐步探究物理概念,建构良好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顺其自然地锻炼了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有利于提高物理学习水平。

(二)剖析实例,理解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的重要内容,是利用“物理理论”解释、预测物理现象的结果。物理规律高度概括了物理现象,相对来说较为抽象,而生活化教学强调化抽象为直观。物理现象具有直观性,实例是物理现象的具体表现。通过剖析实例,学生可以透过直观现象,逐步得到结论,进而用物理语言进行描述,得出相应的物理规律。对此,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呈现实例,引导学生剖析,理解物理规律。

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课时,学生在阿基米德原理的辅助下,了解到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等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对此结论,不少学生提出疑问。实际上,在备课阶段教师早已预料到此情形,并就此录制实验视频。在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直接在电子白板上播放该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放入水中前后装有水的塑料袋的示数。结合了解情况,学生自主剖析,发现当塑料袋沉浸越深,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越小。据此,学生轻松地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加深了对这一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因剖析物理实例,锻炼了思维能力、抽象能力等,便于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三)动手操作,掌握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建构物理认知的重要方式。“做中学”是生活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学生实验是物理课堂实验的重要类型,是学生动手操作的途径,更是“做中学”的实践表现。在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取物理现象,发现物理结论,建构物理认知,同时掌握实验方法,有利于提高物理学习效率。所以,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应立足实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例如,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现生活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鼓勵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碰撞思维,积极猜测与假设。在此过程中,不少小组使用放大镜观察教材上的汉字,并改变放大镜到教材的距离,由此发现成像的变化,并就此提出猜测:物体比较远时,会成缩小的倒立的像;反之,会呈现放大的正立的像。教师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并鼓励他们继续交流,合作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此时,教师为各个小组发放实验器材,如光具座、蜡烛、光屏,辅助学生设计实验。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完善实验方案和计划。然后,各小组成员动手操作,组装实验器材,由远及近地移动蜡烛,观察光屏上的像,

发现特点,做好记录。当光屏上无法承接像时,则从另外一侧进行观察,继续记录。在规定时间结束后,教师鼓励小组介绍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其他小组在倾听后可以提出看法,

生成集体探究活动。通过不断探究,学生增强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知。教师把握时机,系统介绍实验内容及凸透镜成像规律,促使学生完善认知。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实现了“做中学”,掌握了物理知识,获取了实验经验,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有利于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三、课堂练习的生活化

课堂练习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应用物理的途径。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立足学生学习情况,应用如下策略实现课堂练习生活化。

(一)设计书面类练习

书面类练习是物理练习的重要构成。物理中考试题大都以生活现象为背景设计问题,驱动学生应用物理所学解决生活问题。在实施物理教学时,教师可以借鉴物理中考试题编设经验,联系物理教学内容,挖掘生活现象,以此为背景,设计相关问题,驱动学生进行书面练习。

在“电功率”课堂上,教师以生活现象为背景,设计生活化的书面练习,如“张同学家有一台空调。在接入家庭照明电路中时,他测量出这台空调工作时通过的电流是5A。假设这台空调每隔15分钟工作一次,

每次工作15分钟。请问这台空调3小时内消耗了多少电能?电流做的功是多少?”在解决此问题时,学生迁移课堂所学,认真计算,得出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少学生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关系,便于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以致用,增强物理学习效果。

(二)设计探究类练习

探究类练习是以多样探究方式为主的练习。简单地说,在完成探究类练习时,学生会迁移物理认知,自发利用多样方式进行探究,解决相关问题,由此增强物理认知,同时发展物理探究能力。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应依据课堂教学情况,设计探究类练习。

在“浮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剖析实例,了解了阿基米德原理。随着学习的深入,不少学生提出疑问:“阿基米德原理是否具有普遍性?”教师直接将此问题作为探究类练习内容,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相关问题,如“当浸入水中的物体不同时,阿基米德原理是否仍成立?”“物体浸入的液体不同,阿基米德原理是否仍成立?”“浸入物体的方式不同,如将物体的不同部分浸入水中,阿基米德原理是否仍然成立?”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发散思维,迁移已有认知,利用不同方式进行探究,如操作生活小实验,由此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锻炼了物理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生活化可以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扎实掌握物理知识,锻炼多样能力,强化学习效果。鉴于此,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初中物理教师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以物理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环节为基础,应用多样策略实现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体验“生活”,建构物理认知,发展相关能力,由此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夏国伟.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求知导刊,2021(41):70-72.

钟福云.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16):63-64.

作者简介:李福勇(1974.12-),男,甘肃武威人,

任教于甘肃省武威第四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