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地的彩虹

2023-07-17陆赟只恒文

青春 2023年7期
关键词:小可沧海现实

陆赟 只恒文

《沧海归墟》并非我本纯洁第一部进行地域性表达的作品。他早期的《青春岁月》《纯情打工仔》,就写到了家乡玉林的南流江、狮子山、福绵鸭……阅读这些作品如同走入千年古城,带领我们感受岭南都会的神韵;后来的玄幻小说《神控天下》《妖道至尊》《我是霸王》《第一战神》《万道主宰》中,蛮荒之地、南国山脉、桂州,各种灵草、妖兽、树灵、花神等,均有浓郁的岭南山地特色;到了《沧海归墟》,涠洲岛、红树林、布氏鲸等海洋性标识更加明显。

在家乡生活了30多年,我本纯洁一直深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纵观其近15年的创作历程,他通过调取个人记忆和转译多种经验的方式,将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自己的作品,如一道美丽多情的边地彩虹,呈现出壮美多姿的八桂文化。

一、在边地拓展“现实”

边地因地域、历史、文化等原因,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异质存在,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界在考察边地书写时,目光更多集中在大西北、川藏、滇藏、滇川等交界地域。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野气横生”的文学桂军在表现岭南文化方面獨具一格。韦其麟的《百鸟衣》、陆地的《美丽的南方》、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北流》、东西的《篡改的命》等作品,均通过发生于八桂大地的故事,在现实层面表现了广西蓬勃、鲜活的生命力。我本纯洁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沧海归墟》,以广西北海的岛屿和与之紧邻的南部海洋为书写对象,运用创作网络玄幻小说的常用技法,通过幻想与现实的叠加,张扬神秘的南方气质,描绘了更为绚烂多姿的岭南边地。

借用玄幻小说“换地图”的叙事技巧,在不同空间延展故事,让南部边地在《沧海归墟》中无限敞开,是我本纯洁的一大写作特征。北海北月岛、虹日号轮船,海域下的古代沉船、吉水古国,荒岛、蓝岛实验基地和“归墟”等,成为作品结构故事的空间。随着空间的切换,小说设置的悬念一一揭开:陆扬的护身符鲸鱼吊坠不仅是召唤蓝鲸小满的神物,还是开启“归墟”的“钥匙”;看似有智力缺陷的小可,原名秦鸣,是大家族秦家的下一任家主,5岁起就被秦家送往虹日号作为实验体,供科学团队研究人类进化的终极密码;明代沉船上有珍贵的古文物,其中,镌刻着四神兽的玉牌可以针对不同生物体起到相异的致幻作用,使人或动物看到内心潜在的恐惧或牵挂;秦家、海底的吉水遗民和意大利富豪之女琼,都在寻找“归墟”这一在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上远超现实世界的桃花源……幻想的加入,使边地不断拓展,衍生出无限空间。我本纯洁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悬念来推演故事,着重描绘奇观化的边地场景,满足了当下青少年读者喜爱探险的阅读期待和视觉化的审美追求。

传统的现实题材小说以生活为参照,通过再现的形式,表达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和人生哲思。《沧海归墟》以边地现实为故事基底,加入幻想、科幻、神话传说等元素,这种不寻常的文学构思,符合后玄幻时代青少年读者的阅读趣味。

一方面,社会高速发展,许多曾经被认为是天方夜谭的文学想象,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被确证。生物基因工程、星辰大海工程以及2021年火爆的“元宇宙”、2022年起引发热议的ChatGPT等,让人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多面向、多维度的世界向人类敞开。人们对“何为现实”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知。

另一方面,青少年群体对技术发展的感知异常敏锐,与新兴技术和虚拟世界深度关联,是网络游戏、网络动画、网络文学等网络文艺的受众主体。在青少年的生活体验中,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日益模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握现实的能力越来越受到质疑。因而,如果从非本质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现实”,文学由再现现实到表现现实,既是人们认知拓展的结果,也是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当下的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在加入幻想元素建构故事时,往往容易出现披着现实的外皮写空洞的故事、不能深入时代生活等问题。我本纯洁的《沧海归墟》既回应了科技发展、虚拟现实等当下青少年关注的前沿问题,又结合边地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展开想象,表现中国人内敛而真挚的情感,拓宽了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的书写可能性,为读者带来了特殊的阅读体验。

二、在想象中书写海之深广

“沧海”,令读者有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渺小感。“归墟”来自《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归墟被认为是万物的终结和归宿,也是神仙们活动的“洞天福地”,它与昆仑山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道教神仙信仰和昆仑神话重要的文化源泉。《沧海归墟》书名追怀传统文化,可唤起读者的集体记忆,也增加了大海的神秘感,有利于重建文化共同体的想象空间。陆扬的鲸鱼项链和梦境中反复出现的蓝鲸,暗示了他与大海的不解之缘。小可和水母果冻笼笼作为基因突变的实验体,为小说增添了科技文化元素。海底吉水古国的存在,既有神话传说的意味,又与归墟和海上世界共同构成平行时空,为读者提供了通过海洋观察世界和宇宙的新视角。

《沧海归墟》不同于以往的海洋书写,即多表现近海民众的生产生活,而是在远海和深海中展开故事。海底世界随陆扬的探险旅程被打开,海洋的辽阔与神秘形塑的奇特景观,构成吸引读者阅读的吸附力。另外,大海在《沧海归墟》中不仅是人物活动的重要空间,也是人们情感和精神的寄托地,其在表达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浪漫色彩。

首先,小说人物的情感丰富而内敛。陆扬从小失去父母,与爷爷相依为命。在海洋探险的过程中,陆扬屡陷困境,对爷爷的牵挂是他脱离险境的精神支柱。小可因作为实验体不被尊重和理解,一度封闭自我。但泰迪狗米米、亦师亦母的邵晓蝶、朋友陆扬和赵卓娅对他的关爱,使小可感受到了信任的美好,逐渐敞开心扉。邵晓蝶为了给家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物质基础,长年作为科研人员漂泊在外。她不仅要忍受家人对她的误解,还要承受实验最终可能失败的巨大压力。陆扬与小可之间的深厚友谊、与赵卓娅的美好爱情,都是在共同经历世事后的水到渠成。这些人物的情感都是静水流深的。他们虽未在言辞中表达,但在眼神和行动中都渗透着满满的爱意,令人迷恋,宛如南疆边地静默的彩虹,需要读者行走在故事中去感受和欣赏。

其次,小说在书写海洋探险故事时,凸显的并非个人英雄,而是“复数的人”。虽然主人公陆扬身上也有“主角光环”——鲸鱼项链仿佛是他的“金手指”,虽然他总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遭遇,却都能逢凶化吉——但小说更引人注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合作。陆扬原本只想在北月岛平静地过完暑假后返校学习,但他为保护和救助小可,不得不听从内心的召唤,一次次铤而走险。陆扬与小可、赵卓娅等人相互扶持、鼓励,通过合作战胜困境,三人间的情感连接也更为紧密。邵晓蝶的科学实验、吉水遗民重返地面后的生活、秦家为回到归墟所做的种种努力等,都离不开团体协作。这与西方海洋文学中大写个人英雄对海洋的征服迥然不同。

第三,饶有意味的是,实验体水母果冻笼笼承载了小可妹妹的基因,它不仅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还拥有人类意识,可以与小可沟通,是典型的“后人类”。笼笼与小可心灵相通,小可和陆扬为救笼笼甘冒生命危险。由此,小说实现了巧妙的隐喻:情感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人与物之间的惺惺相惜。笼笼在得到陆扬的救助后,主动用身体覆盖住陆扬来保护它的救命恩人,“万物皆有灵,每个人都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小心翼翼地表达着情感”。陆扬在海底面临生存危机时认为,自然是个大循环,葬身大海,身喂鱼虾,也是很好的归宿。

《沧海归墟》里,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由情感产生连接,亲情、友情、爱情和人对自然万物的体恤,成为人类个体身份归属和价值认同的重要构成。这既是当代人精神图景的缩影,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仁者爱人”“物我合一”思想的传承。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意韵隐含其间,体现了典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小说也由此获得了能唤起读者情感记忆与共鸣的现实感。

三、在创新中编织文化之锦

与许多以边地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侧重表现边地的封闭与落后不同,《沧海归墟》在书写边地时呈现了开放、包容的文化观。

来自意大利的琼是海洋环保主义者,一直在为保护海洋的理想而努力。陆扬和赵卓娅对待吉水遗民的信仰与风俗习惯均持尊重态度,对秦家的家族文化、基因科学试验等都能以包容心态来看待。陆扬在看到小可触碰吉水古国的古建筑时,请求小可远离那些建筑,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人都无权去抹灭一个文明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等多民族杂居。但汉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世居民族,约占广西人口的60%。多民族聚居的广西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延续着中原文化和中华传统。聚居其间的人既是本民族文化中的一员,又是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共同建构了复杂多样的边地文化。《沧海归墟》巧妙地通过主角陆扬的经历表现了广西人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

现实中,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偏远边地至今还有一些前现代的文化因素。对前现代文化的态度体现着人们的包容心。《沧海归墟》里,吉水遗民始终保持着对先民的信仰,保留了护族宝盒和巫族的献祭仪式,并对圣物鲸鱼项链和蓝鲸小满充满敬畏。在吉水古国,男子留长辫,女人不会抛头露面,他们的衣着打扮和习俗残存着原始部落的特征。秦家作为大家族,有世代传承的家族文化,家主承载着复兴家族的神圣使命,其权威不容置疑。这些信仰力量和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风民俗颇有古意。陆扬作为将吉水遗民带至海面的救护者和多次救小可于危难的朋友,始终是对方人生的旁观者和见证者,充分尊重对方的选择,从未干预吉水古国和秦家的文化。陆扬的精神内核既延续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又有道家逍遥天地间的隐逸情怀,更有佛教对世俗人事的悲悯。这种杂糅的精神气质,与广西居民世代与其他民族同生共长形成的开放心态是一致的。

《沧海归墟》可贵的边地文化特质,还在于它体现出来的超越性的生命意识。我本纯洁笔下的大海并非西方海洋文学作品中人类征服的对象,而是与人类同生共长的亲密伙伴。世居在岭南边地的广西人民长期与海洋和山野相处,对自然充满敬畏,万物有灵观是他们基于生活经验而生长出来的精神信仰。小说中,大海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产。除了北月岛的渔民以打鱼为生之外,陆扬流落荒岛后,也靠着野生动植物延续生命。在陆扬和吉水遗民遭遇海水倒灌生命垂危之际,是蓝鲸小满及时出现,将人们带到了安全的地方。同时,小说人物对大自然的馈赠也充满感恩。陆扬说:“动物是生命,人类也是生命。……人的命,动物的命,还能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传达了作者的自然生态意识。在《沧海归墟》里,人是自然万物之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与世界息息相关,人类与自然万物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既蕴含了中国古代齐物论的哲学思想,又体现了现代人的平等理念。

在对荒岛物产的描写上,《沧海归墟》有着鲜明的南部边地特色。北海是海洋性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植物生机勃勃。陆扬流落荒岛后以火焰果为食,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火焰果的藤蔓无所不在,成熟后的果子铺满了一地,腐烂之后化为黏糊糊的汁水,再被其他新的果实覆盖。”周而复始,地面积累的果肉铺得厚厚一层,踩上去松松软软的,是对典型南方经验的描述。岛上的长毛老鼠、黑鸟、大尾巴松鼠、海鱼等动物成群结队,不仅不惧怕陆扬,还主动向他靠近。在这里,植物茂盛鮮艳,动物自由灵活,呈现出自然、恣意的生长状态,具有蓬勃、鲜活的生命力。在对自然生态的表现上,小说倡导的是万物和谐互爱的生态伦理。人在大自然中不是中心,而是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人在自然中诗意地栖居,守望着绿色的家园。人对万物的敬畏与尊重,隐含了通透的、具有超越性的生命意识。

《沧海归墟》的广受欢迎证明,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在文化表达和思想性挖掘方面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可通过利用青少年受众喜爱的文学表达方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以地方民间信仰和海纳百川的中华传统文化,织就壮美多彩的文化之锦。

本文为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项目“新时代广西网络文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XKT202109)、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青春文学视域下玄幻小说文化新变研究”(项目编号: YCBZ2023078)、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媒体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文学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GKSYGA08)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张范姝

猜你喜欢

小可沧海现实
沧海点兵 挑战深蓝
李小可作品欣赏
Constructing refined null model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igned networks∗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推理:红颜大草莓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沧海浮萍
Tea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云与水映照,月光与沧海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