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军白发征夫泪

2023-07-13徐若央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岳飞陆游诸葛亮

徐若央

病起书怀

[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

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

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

【古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首诗从诗人身体衰弱、客居江边的现实境况起笔,以夜读诸葛亮《出师表》结尾。诗人一生屡遭顿挫,年过半百仍壮志难酬。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可谓 “诗眼”,与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样,表达虽然地位卑微,但从未忘却忧国忧民的责任。

【今解】

秉承可贵的信念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作为一个已经五十二岁、半生以北伐统一为己任的士大夫,陆游视闲居为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否定,故而发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誓言,与他最初的坚持一样,管他人言籍籍,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还要待盖棺方可定论。后来,这句诗引申为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下结论。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类似,都是对人心的深刻总结。经过岁月几轮淘洗,陆游那颗救世济民的心从未改变。正因如此,他身上才有永不服输、永远披荆斩棘的精神。

真正的成熟,从坚守信念开始。

美文赏读

总有人间的风,填不满英雄的梦。

孤灯之下,岳飞曾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满江红》,既是自勉,也是鞭策。若是写于少年时代,那必是风华正茂,雄心壮志。若是写于出征之时,定是任重道远,碧血丹心。若写于入狱之前,亦是肺腑之言,忠心耿耿。

那是一个悲哀的时代,江南繁华如梦,沙场马革裹尸。时代,能成就一个人,亦能毁灭一个人。他独自凭栏远望,一阵潇潇急雨刚停歇,抬眼望去,他望见了:颓败的城池,沦陷的疆土,苦难的百姓……一幕幕,激起多少愤慨,涌起多少不甘。

宋朝以“三十之节”为荣,岳飞所求并非封侯拜相,而是北伐抗金,故而,三十功名,于他而言,不过如尘土般微不足道。他所追求的是,征战千里,云月相伴。时光匆匆,怎可虚度?他已不再年少,也知将军终有白发时,便叹息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二年,金朝攻破汴京,掳走徽宗、钦宗,还有皇亲国戚、嫔妃宫人、朝臣贵卿等三千余人北上金国。这份耻辱早已刻入了大宋子民的骨血,无数北宋臣民沦为遗民,被抛弃在故乡。在金人的残酷统治下,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望着南方,盼望着王师相救,他们需要一位将军、一支军队撼动山河。只可惜,将军未老,却再难领兵。宋金议和之时,秦桧诬告岳飞兵变,将其杀害于狱中。传说,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了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他的忠心,他的抱负,天子居高位而不知,唯有苍天可见。

不甘心偏安一隅的还有陆游,陆游一生都是主战派,写尽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可是,他生活在南宋,那是一个渴望英雄的时代,却也是一个让英雄寒心的年代。江南失地繁华不再,空无一人的民宅,诉说着那个亘古的道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长久以来,陆游都在投闲置散中度过,每每想到沦陷的国土,没有机会上阵杀敌,心中充满愤懑。他相信自己能为北伐贡献力量,可惜,在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中,他已垂垂老矣。他想起了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他多次北伐,可南宋政府却软弱无能,怎能不悲愤呢?

壮志未酬,是诸葛亮的悲哀,也是陆游的悲哀。一腔抱负无处施展,一片赤心无人欣赏,唯有化作一篇篇杰作,流传于世,激励着后来人。五十多岁的陆游,仍然高喊着:报国欲死无战场。

逝者如斯,一千年的岁月,如白驹过隙。钱钟书曾这样评价陆游:“他看到一幅画,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

人生如此短暂,莫要等到白了少年头,独自悔恨伤悲。人类对时光的恐惧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世间总有太多的牵挂,以及难平的梦想。如岳飞、宗泽、陆游这般的英雄人物,征战數十载,倘若老去之时,中原还未收复,又将留下多少遗憾?愿我们坚守信念,无论世界是否温柔以待,都勇敢去追,不念过往,不负当下,不畏来日。

猜你喜欢

岳飞陆游诸葛亮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故事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岳飞
岳飞故事稗钞·序
诸葛亮喂鸡求学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初夏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