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例的真实性

2023-07-12张荣谦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23年25期
关键词:河大桥娘子水坑

张荣谦

美文引路

夜宿棚花村

◎李春雷

汶川地震过后几天,我去重灾区腹地采访。于是,就结识了棚花村。

村主任是一个40多岁的汉子,中等个头,皮肤黧黑,胳膊粗壮。村办公室兼他的住处,时不时有村干部和村民来找他办事,一个个来去匆匆,气喘吁吁。大量的救济物品林林总总,都要登记造册,一户户地均分下去。那么多的重灾户,都要帮他们料理家事,还要防疫、搭帐篷……更别说迫在眉睫的农活了。

这时,主任娘子回来了。

她冲着我笑一笑,弯腰从竹篓里拿出两颗圆滚滚的卷心白菜,还有几个黄澄澄的土豆。眨眼间,她不知从哪里拿出了锅和盆、油和盐,还有砧板和菜刀。

我发现,饭锅和锅盖竟然都是畸形的。她惋惜地说:“都被砸扁了,捏一捏,又圆了,还能用的。我们家还算幸运,从废墟里刨出了五个碗、一壶油。有的家更稀烂,连筷子都砸断了。”

这时,她又变戏法似的拿出一块猪肉。我真是有些惊奇了。

“作家兄弟,你真是福星哩。这几天,政府把米面油盐都发全了,每人每天还有十元钱,可就是没见荤。今天你一来,村里就分肉了,每人二两半。”

锅灶支在帐篷外,是用几块砖头垒起的。猩红色的火苗“毕毕剥剥”地欢唱起来了……

她忽然想起了什么,便支使男人出门去借一撮味精,几粒花椒。男人为难地搓起了手,嘴里直怪女人多事。女人用力地白他一眼。

主任看了看我,不情愿地走了出去。这时,主任娘子诡秘地告诉我,今天是男人的生日,他42岁,属羊的。

等了好半天,寿星终于回来了,两个拳头攥得緊紧,生怕漏掉一粒,想必是走了好几个帐篷吧。娘子小心地接过来,深深地闻了闻,灿然一笑,兴奋得双颊艳红,像刘备得了西川似的。晚宴终于开席了:一盘炒白菜,一盘炒土豆,一盘土豆炖肉。味精、花椒果然是天生尤物,把肉香渲染得格外浓烈,像花香一样弥漫开来。

主任娘子又拿出几瓶矿泉水:“作家兄弟,你陪寿星喝几杯酒吧。”说着,拿来两只大碗,“咕咚咕咚”地倒满了,爽快地对男人说:“往常不让你喝酒,今天你可以放开,一醉方休。”

我的兴致也一下子被点燃了,似乎闻到了浓浓的酒香。慢慢地,主任便有了一些醉意,脸上也终于绽开了笑容。

天已经很晚了。奔跑了一天的我,躺在松软的棉被上,有些昏昏欲睡了。村主任却不肯躺下,他对我说:“你先睡吧,我出去一趟。”原来,他还要去巡夜。村里这么多重灾户,他要去看一看才放心。

第二天醒来时,太阳已经很高了,早不见了村主任的影子。隔着帐篷往外看,远远的山坡上,一片片闪亮的水田正向小村招手。人们或背着竹篓,或扛着连枷,或拎着镰刀,匆匆地向外面走去,连跟在身后的耕牛们也有些迫不及待了。

哦,棚花村的五月忙忙的,只有我一个远方而来的闲人。

(选自《李春雷短篇报告文学精选》,有删减)

◆技法借鉴

这篇文章选用事例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

1.表现自我活动真。作者来到重灾区采访,直击现场,在棚花村和灾民同吃同宿,深入观察和体验灾民生活。文中,作者的活动、表现毫不违和,反而起到了很好的陪衬和推动作用。

2.表现个体生活真。作者以棚花村人——村主任、主任娘子等普通灾民灾后生活中的真实风貌为视角,展开叙述。这正是作者深入实际后以小见大、凸显大灾之后家园重建这一主题的生活化表达。

3.表现群体场景真。如结尾处描述灾区人民忙碌有序的自救场景,就连“耕牛们也有些迫不及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耕牛也被大家的情绪所感染,匆忙赶路,蕴含着灾后重建的群众呼声,传达出战胜灾难的坚定信心。

4.表现细节数字真。作者在文中多处用数字来表现灾情,如“从废墟里刨出了五个碗、一壶油”“村里就分肉了,每人二两半”,这种笔法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

我仿我秀

骑行水坑赵村

◎章 筱

星期六,我和几位同学骑自行车打卡漯河新西环澧河大桥。

行至澧河大桥入口,却见道路不通。正当我们在邻近一条村道口徘徊时,一位50余岁的伯伯骑着自行车向我们驶来。他个头不高,脸庞黑黑的,双眼炯炯有神。我们急忙拦车相问。他一听我们是漯河高中的学生,就连声说知道,要带我们一起过去。途中,伯伯告诉我们他姓申。

转眼,一座崭新气派的跨河大桥耸立在我们眼前。申伯伯告诉我们,这就是新西环澧河大桥。说话间,我们上到一座小桥,对面就是新西环澧河大桥,二桥大肩小肩,挑着同一条澧河。澧河水汩汩流淌,一路欢歌,传颂着两岸人民的勤劳。

这时,一辆农用三轮车迎面驶来。老远,车上一人大喊:“申书记,您咋今天还来啊?”身边申伯伯应一声说:“我去村里给几个孩子辅导功课,顺便给我们学校来看新西环澧河大桥的学生带带路。”

我们惊呼:“申伯伯,您是漯河高中的老师?”“是啊,我是咱学校的高三英语老师。咱不在一个校区。喏,我现在就在右前方那个村当驻村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啊!我们不由得兴奋起来:“申老师,那我们一会儿能去你们村里看看吗?”“那当然欢迎!村名叫水坑赵。”

参观完澧河大桥,我们向水坑赵村驶去。距大桥约二里路,就见一方石碑立于村口,上面写着三个朱红大字:水坑赵。放眼望去,柏油路面宽敞平整,鲜艳的黄色分流标志分外显眼,整个村子安静地躺在柏油路的怀抱里。

我们驶上了一条低矮的环形堤岸。扑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碧绿麦田,经冬的压抑终于可以恣意地生长。一转弯,一条更加宽阔的柏油路笔直伸向村中。这大概就是去往村办公室的道路了吧。

一路上,各色文化墙面和我们一一打招呼,亭亭而立的路灯整齐地排列在路两旁,排排花木片片绿植袅袅娜娜,各展神韵,错落有致。我们行进的速度极慢,直至被一个清澈见底的池塘叫停。池塘约百米见方,岸边有一可容十来个人小憩的亭子。岸边还有十余扇古色古香木质展窗,将村庄的前世今生、旧貌新颜、脱贫致富、产业振兴等信息展示于人,带领着我们回顾了水坑赵村漫长的奋斗历程,让人由衷地敬佩脚下的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勤劳的人民……

【河南漯河市高级中学高二(3)班】

猜你喜欢

河大桥娘子水坑
市场
拍拍城市里的小水坑
三娘子的饼
运河揽胜
跳水坑
I Like Rainy Days
庆祝《娘子关》杂志创刊四十周年
路上的水坑
花鸡娘子
驴声驴影三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