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分析

2023-07-12陈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8期

【摘 要】中国古典文学脱胎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之中,“流水”这一要素是支撑乡土社会成长的重要支柱。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大量作品在内容上对流水意象进行描绘,并抒发作者自身情感或表达作者自身观点,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本文即从中国古典文学鉴赏角度出发,具体分析论述流水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通过对“流水意象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广泛使用的情景意象的原因”及“流水意象沟通‘作者——情景——读者三者之间联系的路径”的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对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流水意象;分析鉴赏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018—03

引言

中国古典文学泛指自先秦时期至清代末年几千年以来的所有文学作品以及在此时期内的文学运动,文学发展史,文学作品考据、释文、研究等,并按时期划分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学阶段,依次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有诗歌、辞赋、杂剧、话本、散文、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然成为内容庞杂、手法丰富、情感细腻、历史悠久的文学门类,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归纳、分析、鉴赏与研究具有极大的文学、美学甚至历史研究价值。本文即从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希望能够增进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知与理解,为相关文学题材鉴赏提供参考。

一、意象相关概念阐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种样式的作品百花齐放,辞藻丰富,意味深远,表现出敦厚蕴藉的东方美学特性。自先秦时期《诗》诞生以来,诗歌便占据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主导地位,唐诗、宋词更是将中国古典文学推向繁荣与鼎盛。中国古典诗歌之与众不同,在于意境与神韵。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写作方式之一,就是选取独特的意象加以描绘,进而营造氛围、传递情感。

“意”,即心意、心愿,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据《说文解字》记载:“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象”,即實际存在的具体物象。对于“意象”这一概念,古人并未有过明确统一的界定。但综合来说,“意象”一般可以被解读为承载着主观之“意”的某一种或一类客观之“象”。意象通常是联系作者、作品、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营造意象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经常使用的写作技巧。描绘意象的手法多样,常见的手法有比喻、白描、双关、象征等,语言细腻并包含情感,耐人寻味。总体而言,意象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表现心理思想的意象,超乎客观实在之外的内心意象,统指一切的泛化意象,表达观念与审美趋向的观念意象。

恰当而精妙的意象有助于渲染诗境,引发联想与想象,实现作品内外的统一,激起读者与诗人的共鸣,使作品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如日月、星辰、花朵、草木、高山、江河以及高楼、高台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

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流水意象概述

水乃生命之源,深受农耕文明影响、从乡土社会之中成长起来的古代中国人民对水有着深厚的依赖,人们常选取临水之处定居,农业耕种、游牧畜牧、生产生活都需要水的支持。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常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也体现了对于水的情感。中国人民在血液里流淌着对水的牵挂,同时水也是坚韧、温润、细腻、包容的民族品格的写照。因此,“流水”也常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流水意象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小桥流水、山间溪流、江河湖海、曲水流觞等景物或场景都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颇为常见。

中国古典诗歌作品在描述流水意象时,往往与流水自身的特性相结合。作者借助流水意象所表达出的情感观点又因时、境、地、人、事之不同而各有特色,不胜枚举。

流水由于其动态流动状态而具有永不停歇的精神,正如《论语·子罕》所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山川江河奔流不息,一去不返,时间流逝亦是永不凝滞,难以抗拒,人生即如流水一般,已往不谏,无法挽回。诗人常在诗歌中以“流水”意象来劝诫自身以及他人应当珍惜时间、珍惜眼前、珍惜当下,同时也不应为往事所累。如乐府诗《长歌行》有写“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借流水匆匆逝去无有回头之时,提醒世人不要沉迷玩乐,应当珍惜时间把握机遇,勿要待到白首无力时叹息一生无为。

流水的绵绵不断、细丝漫流的状态给人以长愁无休之感,则有唐代诗人李白所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本想抽剑斩断如流水一般的绵长愁思,奈何却事与愿违。流水不仅不会被斩断,相反更加汹涌奔腾。人生百年,愁思难断,始终无法称心如意又何必拘泥于苦闷。倒不如于此释然,不拘小节,做一个披发立于船头的超逸仙人。

江边河岸也常为送别之处,古人便借此处流水来抒发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易水歌》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为舍生奔赴秦地刺杀秦王的荆轲送别,壮士身影在易水的衬托下伟岸而孤勇,挚友的情意也如流水般深远;李白《赠汪伦》一诗有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论潭水如何之深也难以比及朋友临行送别时的情谊之深厚,流水绵绵,情深义重。

流水易逝,也常被用来表示好景不长在、名利不久留之意。在《诗经·大雅·抑》中,有“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的诗句,写君主若政事不勤德行不修,将失信于民,失信于天,最终权势也会像流水一样逝去,不复存在。

流水变化多端,便有李白《蜀道难》所写“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滔滔江水卷过,滚滚波涛急速回旋,蜀道行路之难跃然纸上,给人以荡气回肠、心境高远之感。流水滔滔,洗刷崖壁,卷积尘埃,便有宋代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流水拍岸惊涛之态描述时代故事,给人以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之感。遥想当年英雄人物今已不在,把握时机、建功立业还在当下。

流水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作用常常表现为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即作者带着自身强烈的时境情感看待景色,将景色与作者自身的情感相融合进行描写,而借流水之景抒情的典型代表有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即巧妙运用白描手法描绘秋日景象,小桥、人家与潺潺流水之景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与凄凉萧瑟的总体氛围对比鲜明,更加反衬出漂泊在外的旅途游子的思乡愁苦之情。托物言志,即作者借助象征的或者兴的手法具体描绘某一物象,用以表现某种精神或品格。而借流水物象表现精神品质的典型案例有宋代诗人朱熹所作《观书有感二首》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句即借描写水渠源头流动清澈的活水,点出人也要有不断学习、持续获取新知的品格,这样才可心境澄明畅阔,才思如新水般长流不绝。

以上所举典型案例虽并不能涵盖流水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的全部类别,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流水”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充分理解流水意象,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鉴赏都有极大意义。

三、中国古典诗歌描绘流水意象的原因

“流水”意象被广泛运用到中国古典诗歌作品创作之中,并跨越时空范围。但如此数额庞大并形成规模的“流水”意象应用必然不是作者间的巧合或偶然,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物理、地理、历史、文化原因。以下即以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对中国古典诗歌描绘流水意象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论述。

(一)物理原因下的流水意象

水乃生命之源,是人赖以生存并进行生产生活等所有活动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社会大部分时期都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主要的生产活动即为种植、畜牧游牧、渔业,这些均需要水的支持。此时所需要的水泛指淡水,即进行自然流动的水,也就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流水”意象。而流水,由于清澈无味或由矿物质原因出现甘甜味,往往具有澄澈、甘洌的特点。诗歌创作者往往根据流水的这一特点来塑造心境澄澈、坦荡浩然的君子形象。流水即因此物理性质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者接触机会极高而又能够刺激创作者产生诸多联想的具体物象。

(二)地理原因下的流水意象

在自然地理方面,古代中国主要位于东亚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区或者温带季风区,降水较为充足并且降水的季节差异较大,由此致使我国江河溪流众多,河流呈现出季节性汛期,并且水量变化多样。这些都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描写实物具象。同时古代中国地形地势多样,落差大、变化大,并且东临太平洋,形成山川、江河、湖泊、瀑布、溪流、飞涧、海洋等丰富奇特的流水景观。各类流水景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江河浩荡、海纳百川、溪流缠绵、泉水叮咚、瀑布飞漱,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者的不同情感抒发提供了相对应的景观载体。

在人文地理方面,由于古代中国社会脱胎于乡土之中,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源。因此古代中国人民形成了“临水而居”的居住习惯,乐于选择依山傍水之处作为生产生活、休闲娱乐之地。此后还逐步衍化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文化”,“山水”景观成為人们所推重的清逸之地,并广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因此,流水这一意象常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者抒情达意的载体。

(三)历史、社会、文化原因下的流水意象

古代中国经历过多次干旱、洪涝灾害,这些对于从事农耕种植的人们来说具有毁灭性风险。于是在古代中国人民心中便形成了对于“流水”的敬畏。

由于封建中国社会中知识阶层长期为地主阶级所控制,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者往往参与政治生活。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经常出现关于政治抱负、财富权利、青春时间、知识学习等相关的内容。而“流水”这一意象,因其来去无踪,难以把握的特性,往往被附着上一层警示意义。时光如流水般易逝,故应珍惜分秒,抓住机遇,不要待到老去时追悔莫及。“流水”意象同样也有其积极色彩,它不断流动、一直向前、永不折返的特点,在诗歌中被用于来指代权利、钱财乃身外之物,最终不能拘泥于此,人生应当豁达开阔,浩荡前行的品质与性格。

四、流水意象与中国古人情感表达的联系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一种以文字为媒介沟通作者与读者的独特艺术形式,承载着作者的主观思维与情感,其相较于绘画与歌曲而言虽然具有易于保存、易于流传的特点,但是明显和绘画、音乐、舞蹈等直观感知艺术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了弥补中国古典诗歌在沟通读者与作者心境之间的短板,需要增强其表现力。沟通读者与作者的必要条件是达到共情境地,有共情即会产生共鸣,由此将作者的情绪与思想传递给读者。而进行共情的最好方式即是在作品中加入读者与作者所广泛认识的具体物象,由这一具体物象结合作者主观所抒发的精神,将其传递给读者,并由读者进行重新解析。由此达成“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三联互通。“流水”这一意象即是通过这一路径进行情感、观念的传递。“流水”意象即为具体的流水物象融合作者在此时此地的具体感受而产生的中国古典诗歌产物。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流水意象有悠长的创作历史,并且将流水作为意象引入到诗歌创作中具有综合性的原因,流水意象与文学的融合是历史、社会发展之必然。同时“流水”这一意象凭借其独特的特点,激发创作者的灵感,引发思考,为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提供丰富素材,极大促进了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陈信羽.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流水意象研究[J].青年文学家,2022(12).

[2]马丹.魏晋南北朝文人乡土情结的文学显现[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3]陈佳君.辞章“一象多意”例析二题[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6).

[4]渠红岩.“桃花流水”意象的文学意蕴及形成[J].江苏社会科学,2010(5).

作者简介:陈阳(1990—),女,汉族,河北石家人,研究生,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中级,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