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2023-07-10许恒兵

文化软实力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中国共产党

[摘 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世界历史的产生使各个民族和国家日益成为一个交互作用的整体。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思想武器。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下,以恢宏的世界历史视野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发展方向、制胜条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顺应世界历史大势,积极探索融入世界历史潮流的路径,努力拓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空间;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确定实施改革开放决策,逐步形成了推动中国融入资本主导的世界市场的方案,引领中国快速赶上时代;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许恒兵: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既要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经典作家阐述世界历史理论的原初语境中把握内含其中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又要回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实践运用和创新发展史,特别是我们党运用世界历史理论破解历史性难题、推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创新发展的伟大历程,把握其在与新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中形成的新思想,从中领会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精髓要义,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统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不断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篇章,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 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脉络

正如马克思所指认的,他在1843年底开始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这一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首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集中呈现。其中,他认识到资本这一私有财产形式与以前的私有财产形式之间的差异。马克思指出:“与资本不同,地产是还带有地域的和政治的偏见的私有财产、资本,是还没有完全摆脱同周围世界的纠结而达到自身的资本,即还没有完成的资本。它必然要在它的世界发展过程中达到它的抽象的即纯粹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7.在这里,马克思认为,资本作为土地这一私有财产的完成形式,已经“摆脱了同周围世界的纠结”,当其取代土地而完成对人的统治后,便会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力量”,从而洞察到资本与世界历史形成之间的必然联系。马克思进而强调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与人的存在和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因此,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并未真正把握资本的本质,但却基于对资本特质的初步研究而洞察到了资本的扩张本性,形成了对世界历史的初步认识,为其创立世界历史理论铺平了道路。

1845年前后,马克思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成果在其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系统阐述。其中,马克思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前提,从生产和交往的视角分析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描述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客观过程及其与人类解放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各个民族内部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日益发展,必然导致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541.因此,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绝非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是抽象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过程,而完全是可以从经验上确认的物质运动过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基于辩证的视野,一方面从价值的视角指认这一转变造成了人的异化的加重,人愈发受到盲目的世界市场力量的支配,其生存变得更加具有偶然性;另一方面则从客观的视角强调这一转变的文明化作用,认为其不仅为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即“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而且为共产主义革命和人的解放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看来,“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正是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形成,人的全面的关系得以建立,人才有可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实现自己本质的丰富和发展,而要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就要通过革命来掌握本来就是由世界范围的人们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普遍性联系,从而共产主义革命绝不是地域性的实践,它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即“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539.。在此后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对世界历史之于共产主义革命的基础性作用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他指出:“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2.因而,共产主义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但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经济学知识极为“匮乏”(恩格斯语)——这种“匮乏”集中表现在他们仍然将资本理解为“劳动的积累”,而没有认识到资本在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的情况下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因而还不能基于资本运作的内在机理来揭示世界历史的形成。这一不足伴随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持续深化而得以克服。

在撰写《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等文本的过程中,马克思明确认识到,“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4.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资本通过使用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增殖。这一认识上的重要突破使马克思得以揭示出世界历史的生成机制。正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此展开了系统的阐述。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生产的扩张开创了世界历史,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整个世界。从根本上而言,资本生产的唯一目的就在于实现自己的不断增殖,这个目的催生了其人格化的代表即资本家无限的金钱欲,促使其不断地组织生产和再生产。为了能够在资本生产中获取更多的利润,并保持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相对优势,资本家在生产上需要获取廉价的劳动力和劳动资料,以求生产出廉价的商品,在交换上需要有广阔的市场,能够确保商品顺利地卖出去,这促使资本家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在此后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阐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要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前提下,对资本生产所到之处必定会瓦解既有的生产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越发展,它对主要是直接满足自己需要而只把多余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每一种旧生产形式,就越发生破坏和解体的作用。它使产品的出售成为人们关心的主要事情,它起初并没有显著地侵袭到生产方式本身,例如,资本主义的世界贸易对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国人民最初发生的影响就是如此。但是接着,在它已经扎根的地方,它就会把一切以生产者本人劳动为基础或只把多余产品当作商品出售的商品生产形式尽行破坏。它首先是使商品生产普遍化,然后使一切商品生产逐步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因此,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归根到底源自资本的本性。正如马克思所指认的,“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概念本身中。”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8.

马克思在基于资本逻辑揭示世界历史生成机制的同时,还运用世界历史理论所内含的方法论对东方社会革命和发展问题展开战略性分析,形成了关于东西方社会革命和发展“互相补充”和“两极相联”的重要观点,实现了世界历史理论的拓展。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绝不是普遍适用的抽象的“历史哲学理论”。在他看来,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到底选择何种革命和建设道路,归根到底是由其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现有基础等条件决定的。以此认识为前提,马克思认为俄国广泛存在的农村公社可能成为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它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直接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正是在探究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跨越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俄国社会发展与西方社会发展“互相补充”的战略思想。早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就曾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在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坚持了“互相补充”说,并将其从革命扩展到发展,指出俄国农村公社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同时存在”会为其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使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马克思在思考俄国社会革命和发展的同时,高度关切中国的历史道路问题,提出了中西方“两极相联”理论。马克思指出:“‘两极相联是否就是这样一个普遍的原则姑且不论,中国革命对文明世界很可能发生的影响却是这个原则的一个明显例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7.按照这一理论,马克思论述了中国革命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中国革命客观上是由西方文明的“强力”推动而发生的,正是英国殖民者的大炮引发了中国绵延不绝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农民起义。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中国革命以及社会转型同时会给予西方革命和社会转变以积极的影响。在分析中国社会变革和市场变化以及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必然会出现贸易危机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英国的贸易已经经历了通常商业周期的大部分,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的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2.

基于上文的梳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是资本客观运动的必然结果。世界历史的产生使各个民族和国家日益构成一个交互作用的整体,这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整个人类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而表明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对实现人的解放、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提出的东西方社会革命和发展的“互相补充”和“两极相联”理论,充分彰显了世界历史时代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變得不合时宜的核心要义。这深刻启示我们,在这个时代,无论是推进中国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必须树立起宽广的世界视野,在把握世界历史潮流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中明确方向、把握规律、推动发展。

二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方法论为中国共产党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遵循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和把握时代脉搏与历史大势,将中国的问题置于日益一体化的世界整体框架中展开分析,从而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中明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方向,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给予世界历史发展以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积极影响。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运用与发展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东方社会可以通过革命而直接开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但其对革命如何展开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具体的路徑,而是通过阐明东方社会革命与西方社会革命的相互关系,为东方各个民族国家的革命道路选择提供原则性指引。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因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有着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件。从此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引下,以恢宏的世界历史视野分析和把握中国革命的性质、发展方向、制胜条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相互关系理论,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我们党顺利完成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革命往何处去?这是革命开始后不久凸显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能否科学回答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关系到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和革命的成败。毛泽东深刻洞察世界革命发展态势与历史走向,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方向只能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书中,毛泽东对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企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的政治倾向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最后斗争的局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中间阶级”必定会分化到两股势力(革命派或反革命派)之中,从而不可能有“独立”的余地。既然如此,在中国依靠中产阶级搞革命,只能是一个幻想。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同时基于对世界革命历史走向的分析,毛泽东科学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方向选择。在他看来,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世界革命的方向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这个时代发展的方向就是共产主义,从而“中国革命的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也就没有疑义了”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0.。在此过程中,虽然因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共产国际帮助的问题上出现了误区,并造成了革命的曲折,但是我们党在明确中国革命正确方向的基础上,很快认识到不能照搬苏联的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示,而是应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并最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帝国主义出现以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在世界历史的时代,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不再是孤立的了,而是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因而必定会得到国际的援助,这种援助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必将给予东方的和世界的革命以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成为推动整个世界历史转向“永久和平的时代”的重要力量,从而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彰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关于东西方社会发展和革命“互相补充”“两极相联”的理论主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运用与发展

考察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可以发现,其所描述和分析的主要是由资本主导的世界市场中的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但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如何交往并未给出具体方案,而我们党则适应世界历史时代的新趋势,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围堵封锁的恶劣环境,我们党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积极探索融入世界历史潮流的路径和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相处之道,提出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方针,并积极调整外交战略,推动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努力拓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空间。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毛泽东便明确指出:“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我们党实行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努力坚持与一切民族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适时推动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如何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遵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普遍运用,并为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做了重要铺垫。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强调,东方社会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必须充分运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发展自己。坚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这一基本观点,毛泽东明确强调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世界,提出了“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重要论断。毛泽东敏锐洞察到,在世界历史的时代,“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3.以此认识为基础,毛泽东明确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对外国的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虽然对于国外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虽因客观形势和主观判断等方面的问题,这些认识和方针并未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但却是我们党对中国如何走向世界所展开的积极探索。这一探索为后来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开启作了重要的奠基。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过去一段时期内的经验教训,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确定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逐步形成了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方案,引领中国快速赶上时代。正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一般层面上所指明的,在世界历史时代,各个民族和国家孤立存在和发展已经变得不再可能,并通过提出“互相补充”和“两极相联”理论,强调东方国家在跨越“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后,要充分汲取西方的文明成果才能发展自己,但马克思对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融入资本主导的世界体系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并未给出具体的答案。此后,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以及毛泽东提出的向外国学习的方针对此作了初步探索。我们党确定并实施改革开放则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方案,实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格局转变,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逐渐超过了战争的力量,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使国际争端的解决办法也出现了新变化。面对世界历史演进中的新趋势新特点,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洞察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1984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上最根本的两大问题,并在此后的讲话中多次重申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看法。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其中,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只有快速发展起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则存在再发展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再发展离不开“南方”的发展,“总之,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6.发展需要和平,和平更需要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发展,没有这些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平实际上是靠不住的。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快速发展呢?邓小平明确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正是在这一认识的指引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我们党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基础,逐渐带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其中,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党科学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3.,只有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从开始发挥商品和市场的作用,到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始终坚持公有制主导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方式,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日益深化,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而且为我们更好地融入资本主导的世界市场体系奠定了基础。在通过改革搞活经济、提高效率的同时,我们党努力推动中国全方位开放、多层次开放,并伴随着全球化的日趋深入不断加大开放的力度,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上实现了自己的快速发展,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完的现代化历程。

三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

回顾其形成和发展历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总是在回应时代课题中实现发展,并通过形成新的思想观点来指引时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推动构建经济全球化新图景

考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运用“全球化”这个概念,但他基于资本主导下的世界市场的分析,揭示了各个民族和国家在生产、消费等方面的日益紧密的联系,科学预见了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正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在资本主导的世界市场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廉价的商品以及殖民侵略大肆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与财富。因此,资本主导的国际关系和世界市场体系表现出极度的不公平,对抗、冲突构成了资本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的主旋律,并通过西方国家主导制定“规范”全球化进程的规则而获得显在的体现。对此,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直言,全球化的根本问题在于游戏的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而发达国家却按照自身利益制定了这些规则,更准确地说,是为了确保金融寡头和大公司的特殊利益。经济的全球化已经超越了政治的全球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制定的“游戏规则”归根到底是服从和服务于本国利益的。所以,一种可以想见的结果是,当其在维护全球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逐渐变小甚至出现负增长时,便必定会反对全球化,逆全球化的潮流就会随之产生。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和殖民主义的终结,全球权力日益分散,全球化的规则仅由少数国家甚至一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社会经济增长普遍乏力,为了保护本国资本家的利益,很多西方国家故意制造绿色壁垒、技术壁垒、贸易壁垒,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甚至试图解构全球化,主张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并为了得到有利于美国的“更好的协定”,四处挥舞加征关税的大棒。

逆全球化潮流涌动使得很多人对全球化本身产生了怀疑,人类历史往何處去的时代之问随即产生,人类再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前,迫切需要正确的方向指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虽然科学预见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却没有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给出具体答案。因此,要科学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透析人类历史发展大势,坚定地给出了中国答案:“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之路,多边贸易体制为各国带来了共同机遇。”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56.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全球化并非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客观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既然如此,任何人为切断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日益广泛的交往关系就只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其次,从辩证的视角来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为各个民族和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在全球经济下行期引发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从而给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冲击。斯蒂格利茨也认为:“如果全球化仍然按过去的方式运行,如果我们依然不能从错误中汲取教训,那么,全球化不仅不会在促进发展方面取得成功,还会继续制造贫困和不稳定。”斯蒂格利茨.全球化逆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307.面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8.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引导好全球化走向,着力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治理、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推动构建经济全球化新图景指明了方向。

(二)倡導国际社会“合作共赢”新思维

正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虽然资本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经济交往,但源于资本的攫利本性,资本主导的世界市场运作模式体现的却是“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这种“零和博弈”不仅表现在资本与资本之间你死我活的博弈和斗争上,其结果是大资本不断吞噬小资本,资本日益集中,也体现在资本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古老民族工业”的消灭并代之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类型。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塑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零和博弈”的资本逻辑衍生出政治上的霸权逻辑,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奉行“零和博弈”的强权政治,利用各种手段攫取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包括采用武力为资本扩张扫除障碍。但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民族和国家可以独自走向强大。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饥饿和贫困、能源危机、水量不足、人口过剩、海洋系统崩溃、病毒威胁、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每一个问题都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每一个问题都不可能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力量而获得解决。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习近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倡导“合作共赢”国际新思维。习近平明确指出:“零和思维已经过时,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50.正如阿尔布劳所言:“全球化并不必然降低国家所起的作用或者废除国家的边界。民族国家可以成为全球化的行为主体,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各自国家的特质。”阿尔布劳.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26.“合作共赢”新思维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体的描述转向凸显国家主体的作用发挥,在强调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4.,从而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描述“零和博弈”的资本市场运作规律推进到倡导“合作共赢”的国际社会秩序重塑。

(三)提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方案

正如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就是资本扩张的过程,而资本扩张的过程就是资本力图按照自己的样子重构世界的过程。因此,资本主导的文明发展逻辑本质上必定是文明霸权逻辑。按照这种逻辑,从纵向的维度出发,资本主义文明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中的最高文明,并以“历史终结论”的论调得到显在的表现;从横向的维度来看,资本主义文明被认为是一种与其他文明迥然有别的最高文明,而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应该是资本主义文明取代其他文明的过程,并以“文明冲突论”的理论建构而得到体现。“文明冲突论”表面来看是在宣扬文明之间的差异,实质上却是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底色而凸显资本主义文明或者说是美国文明对世界的引领作用,认为唯有接受美国文明的主导和改造,世界才能回归和平。总而言之,资本主义文明霸权逻辑强调的是文明的对抗和冲突,认为文明之间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并以此为前提四处扩张。对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做了揭示和批判。其中,马克思既以资本逻辑这一“主逻辑”揭示了资本的扩张使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时代,同时又以文明逻辑这一“副逻辑”强调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变得不可能,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思考人类文明发展路径,提出并推进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如何共存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与资本主义文明霸权逻辑强调文明的对抗和冲突存在根本性不同。习近平运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中华智慧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精神,深刻阐明了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和包容的,不同文明的共同存在才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包容、交流互鉴,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明确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59.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就能有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34.这些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关于文明必将日益世界化的思想的时代新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方案。

Abstract: Marx‘s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y into world history is an objective material movement process, which gradually makes all the nations and countries an interactive one. Marx‘s world history theory provide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weapon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understand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Looking back on the past century, our party has always adhered to Marx‘s world history theory to analyze and solve a series of major problems like the essence, direction and conditions for vic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opened up a new path of Chinese revolution. We follow the trend of world history, explore the path to merge into its tide, expand the spa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e precisely grasped the theme of era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decided to enforc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nd gradually formed a plan to pus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a into world market led by capitals which made China catch the pace of time rapidly. We deeply consider significant problems like what world to build and how to build the world, put forward the ideal of 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of mankind and realiz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t world history theory.

Key words: Marx; world history theor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of mankind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中国共产党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