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科技大学:深耕优势专业,走特色发展道路

2023-07-10黄硕

教育家 2023年22期
关键词:橡胶青岛大学

黄硕

橡胶是战略物资。据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的统计,一节硬座车厢上有300多千克橡胶制品,一辆坦克有800多千克橡胶,一艘万吨巨轮有近10吨橡胶,一艘三万吨级的军舰上有68吨橡胶。橡胶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有着“黑色黄金”的美誉。而青岛科技大学,就是一所有着“橡胶工业的黄埔”之称的地方高校。

1950年,学校的前身——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在全国最早开设了橡胶专业。1956年,学校迁至青岛,发展至今。学校坚持深耕橡胶专业,每年培养橡胶专业本科生近500人、研究生近200人,为国家橡胶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橡胶企业中的董事长、总经理、高管有70%都是青岛科技大学毕业生。

深耕特色领域

近年来,流行着“四大天坑专业:生化环材”的说法。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闫业海曾问过一位学生家长:“为什么想让孩子学生物?”家长说:“成绩摆在那儿了,必须得‘入坑的话,就想选个坑浅的专业。你看,材料排在最后,是不是坑最深?”

以橡胶为特色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给了青岛科技大学立身之本,也在时代和社会发展中面临挑战。曾经,人们一度认为橡胶是夕阳产业,不少高校纷纷停办相关专业,青岛科技大学的教师们也怀疑过、动摇过,最终坚持继续把专业办下去。后来,汽车行业兴起,橡胶市场迅速扩大,橡胶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青岛科技大学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深耕橡胶特色领域,重点发展橡胶相关专业。校长陈克正表示:“青岛科技大学因橡胶而建,没有国家对橡胶专业人才的需求,就没有这所学校。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这一领域深耕。”

2023年,青岛科技大学停招了城市管理等4个专业,新增了合成生物学等3个专业。学校依据专业建设水平、就业率、转专业率等6个指标,对专业进行评估。有一项指标没有达标,就给该专业挂上一颗星,星最多的专业,则考虑将其暂停或取消。教务处处长马翠萍表示:“专业是培养人才的载体,专业建设的优劣,要看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专业调整是一项常态性工作。”专业精简后,学校将教学资源集中,投入橡胶、化工等相关优势专业,力求“做精、做强、做优”。

“任何一所学校,都不能把所有的专业都办好。作为地方院校,我们更要坚持特色发展。”山东省橡胶产业和化工产业强盛,依托于地方产业优势和行业需求,青岛科技大学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青岛科技大学也坚持以优势专业为支撑点,乘势带动其他专业发展。如今年新增的合成生物学,就是将生物学与化工、材料等专业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马翠萍表示:“我们的愿景是,各个专业抱团发展,形成合力,能够解决一条产业链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核心

在橡胶专业,曾流传一句玩笑话:“黑不溜秋的车间,白种人、黄种人,出来都成黑种人。”许多人因此逃离橡胶行业。后来,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发展起来的一家民营企业,进行了技术创新,打造工业4.0工厂,以密炼设备取代开炼设备,让车间变得干净整洁起来,企业因而做大做强。

20多年前,闫业海从青岛科技大学毕业。对比当时,闫业海认为,如今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产品是否有新意、是否高性价比、是否有竞争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

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地方高校的使命。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对于高校而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陈克正表示,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科和专业,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科和专业密不可分。

然而在实践中,学科和专业的关系有时会被简化为科研和教学。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阻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陈克正表示,这需要从评价体系上入手解决。青岛科技大学明确,学科专业建设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位。具体而言,评价体系转变以论文为主的倾向,将评价标尺侧重于教学和成果转化。

學校着力改革教师职称制度,一方面设置“直通车”政策,给予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以充分的施展空间;另一方面,设置“评审制”政策,开辟教学型和成果转化型职称评审系列。对于参与教学型职称评审的教师,不考核其科研成果,只看教学成果。通过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更好地实现培养卓越人才的目标。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青岛科技大学围绕材料、化工优势学科,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探索实行了“3+1+2+N”卓越工程师本硕贯通培养专项实施计划。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选拔。在大四这一年,进行研究生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在企业、科研院所进行2年左右专业实践和工程技术研发,取得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N”即跟踪反馈阶段,学校持续关注毕业生工作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所联合、教科产融合。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我不大喜欢外出,但还是忙得不行。”闫业海笑着说,目前青岛科技大学橡胶相关专业的实力,在国内甚至世界上也名列前茅。因此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强,例如在东南亚,那里是全球天然橡胶的重要产地,当地需要大量技术人才,于是将学生送到中国,交给青岛科技大学来培养。还有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和学校,也与青岛科技大学联合培养人才。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高,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满意度高,毕业生的发展前景光明。一个专业只有实现上述要求,才能称之为王牌专业。”陈克正说。

为此,青岛科技大学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坚持“两服务一引领”的定位,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引领行业进步。作为一所工科高校,青岛科技大学致力于解决行业内“卡脖子”技术难题,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学校还主动出击,“有组织地科研”,与数个地方政府成立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围绕政府要求、企业诉求特别是“卡脖子”技术难题,协同攻关,扎实做好人才赋能、科技赋能和创新赋能。

陈克正介绍道,不同于双一流高校,青岛科技大学虽然也重视基础研究,但更关注行业发展前景,布局前瞻性的应用型研究成果。教师研发的成果,能够迅速应用于企业生产,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卓越工程师班”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这是我们地方高校的使命和担当。”

7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青岛科技大学与中国橡胶化工产业互相成就。学校教师“不找校长找市场”,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有9家,走出了在橡胶行业颇具盛名的“青科大模式”。在青岛科技大学工作生活了30多年,陈克正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教师潜心做学问,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学校主动作为、开放包容,服务行业、社会发展,“这就是地方高校应有的教育生态”。

猜你喜欢

橡胶青岛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橡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固特异与橡胶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青岛明月申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