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药ETF:漫长的抄底

2023-07-10易强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回报率合计港股

易强

进入二季度之后,医药主题ETF(基金名称含“医”或“药”二字,简称医药ETF)规模继续增长,截至6月23日的份额规模较一季度末增逾四成,为2022年一季度以来最快增速。而且,自2021年三季度以来,亦即自医药板块行情自高潮步入调整节奏以来,其规模已连续增长8个季度。

不过,从整体效果看,医药ETF规模的持续扩张尚未带来正反馈。

与之相应的是,过去两年,公募基金作为一个整体实际上对医药板块有所减持。其对医药生物行业(申万一级行业分类)的持股比例由2020年年底的12.90%降至2022年年底的11.98%。

不过,数据同时显示,随着医药板块估值水平的回落,公募基金的整体持仓已表现出更多积极性。

规模连增8季度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6月23日,主要投资A股市场的医药ETF共有41只,份额规模合计1522亿份,较一季度末增长442亿份,增幅达到40.73%。其中,二季度成立的医药ETF基金有1只,即东财基金旗下的创新药ETF沪港深,份额规模2.72亿份。

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21年三季度以来,医药ETF基金的份额规模已经连续增长8个季度。2023年一季度末份额规模1080亿份,环比增长12.97%。2021年三季度至2022年,各季末份额规模依次环比增长71.10%、64.29%、14.12%、13.06%、36.65%、3.35%。

2021年上半年末,主要投资A股的医药ETF基金共有24只,份额规模合计仅173亿份。至2023年6月23日,其份额规模已经增长7.80倍。

不过,从整体效果来看,医药ETF份额规模的增长尚未带来正向反馈。

先以二季度的情况为例。数据显示,尽管上述41只醫药ETF二季度(截至6月23日)份额规模增逾四成,其同期回报率却全部告负。其中,表现最好的华泰柏瑞中医药ETF回报率为-1.13%,表现垫底的平安医疗创新ETF则是-16.74%。上述东财基金旗下创新药ETF沪港深虽然4月21日才成立,具有一定后发优势,其成立以来回报率也只有-11.52%。

再看一季度的情况。尽管医药ETF份额规模增长12.97%,但其在一季度为持有人创造的利润合计为-8.15亿元。

过去8个季度的情况是,尽管期间医药ETF份额规模增长7.80倍,但是,就有业绩数据的24只产品而言,同期(2021年7月1日以来)回报率表现最好的是-36.45%,垫底的更是只有-59.22%。

下面再看主要投资港股市场的医药ETF的情况。

截至6月23日,这类医药ETF共有8只,份额规模合计275亿份,较一季度末增长91亿份,增幅为49.46%。其中,二季度成立的有1只,即富国基金旗下的恒生医疗ETF,份额规模3.08亿份。

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21年三季度以来的8个季度中,除2022年三季度份额规模有所下降之外,其余7个季度皆保持正增长,2021年上半年末,主要投资港股市场的医药ETF只有1只,即博时恒生医疗ETF,份额规模0.90亿份。

业绩方面,除6月14日才成立的富国恒生医疗ETF之外,其余7只主要投资港股市场的医药ETF在2023年二季度及一季度的回报率全部告负,其中二季度回报率在-9.39%至-8.63%,一季度回报率在-11.62%至-8.96%。

追高与抄底

结合医药板块的市场表现来看,过去8个季度医药ETF份额规模之所以持续增长,原因至少有二:追高和抄底。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医药板块行情最近一次爆发的高潮时刻是在2021年2月至7月:2月18日,医药50、300医药、800医卫等指数同时创下历史新高,此前两年涨幅分别达到1.04倍、1.23倍和1.05倍;6月29日,由港股标的构成的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以及中证港股通医药指数(港元计价)创下历史新高,此前两年涨幅分别为1.03倍和1.05倍;7月1日,中证医疗、医疗保健、医疗器械等指数同时创下历史新高,此前两年涨幅分别达到1.58倍、1.48倍和1.25倍。

正是在板块行情如火如荼之际,医药ETF基金开始密集发行。

数据显示,在41只主要投资A股市场的医药ETF中,成立日期在2021年的有24只,接近六成,其中成立日期在2021年2月至7月的有18只,其发行规模在2.19亿份至11.34亿份,合计发行规模69亿份。截至6月23日,该18只ETF基金合计份额规模已经增至397亿份,增长4.75倍。

不过,因为该18只医药ETF成立时间正好赶在医药板块行情的高潮,其持有人可能不得不经历投资生涯的黯淡时刻。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6月23日,该18只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回报率在-58.53%至-29.75%,区间最大回撤幅度在-66.76%至-42.96%。

之所以回报率及最大回撤幅度的首尾差超过20个百分点,除了成立时间有差之外,与其所跟踪的指数也有很大关系。

以平安医疗创新ETF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21年6月9日,发行规模11.34亿份,在上述18只基金中排在第一位;其跟踪的指数是中证医药创新指数,基金成立时,该指数PS(TTM)为16.05倍,在49只医药ETF(41只主要投资A股,8只主要投资港股)跟踪的共计23只指数中,排在第一位。自2021年6月9日至2023年6月23日,该指数跌幅为59.60%,在23只指数中仅次于两只港股医药指数。截至6月23日,该指数PS(TTM)为5.83倍,在23只指数中排在第三位。

除了在行情的高潮时刻(2021年2月至7月)成立的上述18只医药ETF,在行情调整期亦有同类基金陆续成立。

数据显示,2021年8月至年底成立的医药ETF有6只,2022年成立的有11只,2023年成立的有2只。该19只ETF的发行规模合计67亿份,截至6月23日份额规模合计111亿份,增长65.67%。但是,无论这些投资者是抱着抄底还是其他何种信念,大部分收获的是失意。

在该19只医药ETF中,成立以来回报率(截至6月23日)为正值的只有5只,其中4只跟踪中证中药指数,成立时间在2022年7月至9月,1只跟踪中证港股通医药指数(港元计价),成立时间在2022年3月。其余14只中,回报率低于-20%的有7只,占到五成。

除了上述5只,成立以来回报率为正值的还有6只,其共性是成立时间较早,其中5只成立于2013年至2014年间,1只成立于2019年。该6只ETF完整享受到医药板块的大行情,因此,即便最近两年遭遇大幅回撤,仍然有正收益,有的甚至收益颇丰。数据显示,其成立以来的回报率在10.01%至146.11%,最大回撤幅度在-57.97%至-44.32%。

另外,从医药ETF持有人结构变动情况来看,在医药板块长达两年的调整期内,个人投资者所持份额占比有所下降,机构投资者则反之。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年底,医药ETF份额规模合计531亿份,其中个人投资者持有338亿份,占比63.65%,同比下降6.27个百分点。至2022年年底,医药ETF份额规模增至1091亿份,其中个人投资者所持份额占比降至56.55%,同比下降7.10个百分点。

樂观信号?

至于医药板块的调整是否接近尾声,则难下断言。从公募基金的整体持仓来看,其对医药板块(以下仅限A股)的持股比例在2020年达到最近几年的顶点,然后在2021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22年则略有回升。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9年至2022年,公募基金所持医药生物行业(申万一级行业分类,下同)标的市值依次为3014亿元、7253亿元、7080亿元和6503亿元,分别占到同期该行业流通总市值的8.81%、12.90%、11.40%和11.98%。

也就是说,过去两年,与医药ETF持续加大投入同时发生的事情是,公募基金整体上在减少医药板块的配置。但好消息是,其减持趋势似乎中止。如上述数据所示,2021年年底公募持股比例同比下降1.50个百分点,2022年年底则同比上升0.58个百分点。

数据同时显示,2023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重仓持有的医药生物行业标的市值合计3298亿元,环比增长3.03%,高于该行业市值增幅(0.40%,不含2023年上市的股票)。

相比之下,北上资金略显消极。2019至2022年,其所持医药生物行业标的市值依次为1394亿元、2881亿元、2646亿元、2057亿元,持股比例依次为4.08%、5.12%、4.26%、3.79%。截至6月23日,其持仓市值为2022亿元,持股比例为3.76%。

猜你喜欢

回报率合计港股
2021年7—9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港股通一周成交情况
2019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2018年7—12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
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
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
哪些电影赔了钱
BIM应用的投资回报率研究
歌美飒新签署两订单合计9.8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