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同:话语空间

2023-07-07薛天佳

摄影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胡同椅子话语

选自《胡同:话语空间》。薛天佳 摄

1997年,我出生于北京,从小一直生活在胡同里,2021年才搬出来。

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离开过北京这座城市,也无法忽视胡同生活经历对我的影响。虽然现在北京老城区的胡同平房、大杂院已经越发凸显出不尽如人意的生活品质,但每次回到胡同家中,扑面而来的熟悉感,甚至空气中的气味都和胡同外的北京不同。

中国城市每天都在变化着,但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最大的问题是视线被高楼大厦吸引、被电子屏幕吸引、被快节奏的社会形态吸引,少有人低头凝望,去觀察那真正丰富且复杂的“城市肌理”;而浮于表面那贫瘠的事物,终究经不起视线的抚摸,也留不住感情的驻足。对北京的情感促使我不断通过摄影对它进行探索,希望用摄影的方式与这座城市产生更深层的连接。拍摄胡同的摄影师和有关胡同的优秀作品不计其数,但是摄影媒介的特性使得“北京胡同”这个老生常谈的题材依旧存在多种拍摄视角和立场。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胡同居民,我既可以深入其中表现胡同的生活状态,又可以跳脱出来,以客观的态度做研究式拍摄。

选自《胡同:话语空间》。薛天佳 摄

作品《胡同:话语空间》是以客观视角对更深一层的北京胡同的探索。拍摄选取了一个少有人关注的景物——大杂院门口的椅子,作为创作主体。这些椅子是院内居民家里淘汰的,他们将椅子摆放在院子门口,供自己和邻居们乘凉闲聊。在过去,胡同生活邻里关系是密切的,院内居民甚至可以夜不闭户,白天大敞入户门通风换气也是常事。近十年,这种关系逐渐变了,很多年轻人搬离了院子。胡同里的老年人是最多的,老一辈人依旧在这个时代保持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坐在院门口休息聊天就是他们每天的消遣。这种延伸至室外的“话语空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属于他们的领地。

选自《胡同:话语空间》。薛天佳 摄

清晨太阳升起前,我骑着自行车在东、西城区的胡同里游走,像极了北京土话里的“胡同串子”。在这个时间看着那些空着的椅子,仿佛还能听到昨晚坐在这里的人讨论的八卦、笑话。他们都起得很早,有很多张照片是我刚拍完收起三脚架,椅子的“主人”就坐了过来,静静地看着清晨的胡同,等待着城市苏醒过来。

我的取景很随机,因为我也不知道这次早起去的胡同会不会有我想要的画面。我更想将我的拍摄理解为丰富的胡同生活本身在吸引我的视线、诱导我的拍摄行为,让我发掘它的非凡之处。画面中虽然没有人的存在,但却处处都是生活的痕迹。这些椅子见证了胡同居民之间的点滴,承载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捕捉这些椅子的形态,掀起了包裹着胡同生活的面纱一角,让世人对胡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是对胡同文化的记录,更是对逐渐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珍爱与怀念。

选自《胡同:话语空间》。薛天佳

选自《胡同:话语空间》。薛天佳 摄

选自《胡同:话语空间》。薛天佳 摄

选自《胡同:话语空间》。薛天佳 摄

选自《胡同:话语空间》。薛天佳 摄

导师推荐语:

薛天佳同学自小一直生活在胡同中,对胡同怀有非常深沉的情感。她自2018年起,一直尝试用不同的摄影语言表现北京胡同的生活景象,包括使用大画幅黑白胶片拍摄的《胡同》系列、编导置景式摄影《胡同深处》系列、摄影组照《2021年,我搬出住了17年的胡同平房》系列等。

关于对城市发展的思考,不同的文化艺术类别有不同的探究方法和角度。摄影自发明之日起就和城市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除本身的城市属性外,还扮演着历史文化古都、政治经济中心、高科技产业引领者等重要角色。薛天佳同学作为土生土长在北京胡同中的居民,她能够多年来坚持将镜头聚焦于自身的生活场景,有感而发,既深入其中表现胡同真实生活状态,又跳脱出来,以客观的态度做研究式拍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作为一名高校的青年学生尤为难得。她在这组毕业创作《胡同:话语空间》中,选择了一个较少为人关注的场景作为拍摄的切入点——胡同大杂院门口的椅子,用镜头从细微之处触摸深层的北京胡同。通常一个院门口不止一把椅子,几把椅子并置,在清晨或饭后,院内老邻居们默契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需邀约,无需招呼,形成了从胡同院子延伸至街道外的一种特殊的“话语空间”。她通过捕捉这些椅子的形态,给观众掀起了包裹着胡同生活的面纱一角,让世人对胡同生活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画面中没有人的存在,但却处处留存着人的生活痕迹。随着城市的发展,胡同的生活氛围和邻里关系可能将永远不复往日的亲密,也许这是大势所趋,但也是许多胡同人多多少少不愿看到的未来。因此,这组作品不仅是对胡同文化生活的一种沉静的记录,更是对逐渐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发自内心的惋惜和眷恋。

猜你喜欢

胡同椅子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看不见的椅子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离家出走的椅子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