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

2023-07-06晓阳

科学24小时 2023年8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

晓阳

不少人曾经以为,人工智能距离自己还很遥远,但ChatGPT的出现,拉近了人们与人工智能的距离,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无限遐想。

● ChatGPT将人工智能推向台前 ●

百度公司推出的数字虚拟人主播度晓晓

ChatGPT让人工智能首次走向每一个数字终端用户,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令社会各界从这一“爆炸性”产品中开始思考人工智能的长期影响。曾经,人工智能隐藏在电脑、汽车等设备中,一般人难以和人工智能直接打交道。而ChatGPT则让人工智能从幕后走向台前,实现了人们与人工智能面对面对话的可能,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人工智能的“人性化”。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技术(AIGC)在 2022年开始爆发。我国百度公司推出了运用AIGC技术开发的数字虚拟人主播度晓晓。度晓晓拥有二次元形象,具备视觉识别能力,支持最自然的交流方式,能让搜索过程和结果都更加人格化,更接近人与人的沟通过程,还具备答疑解惑、娱乐互动、情感陪伴等能力,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陪伴。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技术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深度学习模型方面的技术创新。不断创新的生成算法、预训练模型、多模态等技术融合带来了 AIGC技术变革,让 AIGC 模型成为自动化内容生产的“工厂”和“流水线”。

● ChatGPT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大发展 ●

ChatGPT于2022年11月底正式推出,在推出仅2个月后,即2023年1月末的月活跃用户就已经突破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作为比较,抖音海外版(TikTok)达到1 亿用户用了9个月,而美国的Instagram花费了两年半的时间。

ChatGPT推出后,相关公司也纷纷推出类似产品。百度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生成式AI代表着新的技术范式,是任何企业都不应错过的大机会。”2023年3月,百度公司推出了“文心一言”(ERNIE Bot),它能够与人们对话互动,回答问题,协助创作,高效便捷地帮助人们获取信息、知识和灵感。与此同时,美国谷歌公司也推出了聊天机器人Bard,它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用户提供多种帮助,包括为周末旅行制作行李清單、给用户提供饮食建议、生成艺术工作室标语等。

算法、算力和数据是人工智能的三大基础产业。ChatGPT等产品的出现,将同时推动这三大基础产业发展;而这三大基础产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在算法层面,ChatGPT推动人工智能效果不断提升;在算力层面,ChatGPT可推动单点算力持续提升,促进算力定制化和多元化发展;在数据层面,ChatGPT需要大量的标注数据,这也就催生了精细化和定制化的数据服务。

● 如何补齐人工智能的短板 ●

尽管ChatGPT引发人工智能热潮,但是人们还是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短板:情商远不及人类。而这正是因为人工智能在认知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云计算、超级计算机等技术让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早已超越了人类,未来的量子计算则会让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高度。而传感器技术则推动了感知智能的发展,令人工智能在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也超越了人类。

人工智能的短板是认知智能,因此导致人工智能在情商方面和人类的差距还很大。要补齐这个短板,就需要让人工智能在硬件设置上向人类的大脑学习,在软件设置上则要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让人工智能能在大数据中“冲浪”,自主且深度地学会各种认知本领。

自主学习是未来人工智能的核心能力。目前,人工智能受限于模型化和样本化的学习资料,在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还很多,这就可能导致人工智能误导用户,带来难以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如何提升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并纠正其认知偏差?研究人员正在想办法让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让人工智能建立类似人脑的神经网络。

人工智能在情商方面的不足还表现为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较弱。人与人之间利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但这对人工智能来说却是一个大难题。ChatGPT之所以能引发关注就是因为它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被大大提升了,有时甚至会让人难以相信与自己对话的居然是人工智能。当然,随着交流的深入,ChatGPT也会出现不少明显的“非人类语言”。

ChatGPT 的公司名及logo

● 未来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 ●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朝着革新人类社会形态的方向发展。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趋势的现实影响。比如,得益于人工智能的推动,人类在线上工作、休闲和社交的时间不断增多。

现代社会,物质产品生产由人和机器共同来完成,而精神产品生产则主要由人来完成。然而,未来人工智能还将成为精神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不过不用过度担心,人类在未来依然是精神产品生产的主导者,因为人工智能生产的精神产品是根据人类的“口令”来完成的,人类的创意和设计依然决定了精神产品的质量。

未来人工智能将越来越聪明,差错率将逐渐趋于零,这就使得机器人能完成绝大部分体力劳动和简单脑力劳动,社会将进入“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其生产模式都将慢慢趋同,成为人机互动、人机共同决策的产物。强大的人工智能将让用户逐渐忘记人工智能的工具属性,人们将不再将人工智能视为冷冰冰的机器或应用程序,而是将其视作伙伴。

人工智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将是方方面面的。比如,现在人工智能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已经相当精确了,但是对地震、火灾、恐怖袭击等灾害的预測还在发展之中。比如,科学家正在应用完备的理论地震大数据训练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完善地震预报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他们还让人工智能通过主动学习来验证与测试地震预报系统。

人工智能甚至可能逐步让高深的科学研究“傻瓜化”。也就是说,未来人们开展科学研究时主要是提供研究创意和研究方向,剩下的事情将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这也意味着未来的科研成果将出现爆发性增长,就如同我们所经历过的信息爆发式增长一样。举例来说,解析蛋白质结构曾经是高级别科学家才能完成的任务,而现在人工智能也可以做到。英国的DeepMind公司,利用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还在《自然》杂志发表科研论文,展示了人工智能对蛋白质结构的准确预测。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正在逐渐向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人工智能简史

1950年

英国科学家图灵发表了开创性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他也因此被誉为“人工智能的先驱”。

1956年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了有关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学术讨论会,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

1961年

美国科学家明斯基发表了一篇名为“迈向人工智能的步骤”的论文,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也因此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1968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费根鲍姆等人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化学质谱分析系统,这标志着人工智能进入实用阶段。

1976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杜达等人研制出矿藏勘探专家系统,它能帮助地质学家解释地质矿藏数据,提供硬岩石矿物勘探方面的咨询。

1977年

费根鲍姆提出了“知识工程”的概念,这使得人工智能的研究从理论转向应用,从基于推理的模型转向基于知识的模型。

1982年

美国物理学家霍普菲尔德发表了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论文,这为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93年

英国科学家弗莱彻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网页搜索引擎,他也因此被誉为“搜索引擎之父”。

1997年

IBM公司研制的计算机DeepBlue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这被视为人工智能在高级智能活动领域对人类的超越。

1998年

美国宇航局开发出第一套用于航天器的全自动控制系统。

2002年

美国亚马逊公司用产品推荐系统替代了人工导购。

2011年

美国苹果公司发布了Siri语音个人助手,它可以回答用户的问题,做出适合用户的推荐,并执行简单指令。

2012年

谷歌公司开发的无人驾驶车开始在公路上驰骋。

2017年

谷歌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选手柯洁。

2020年

新冠疫情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数据汇总及实时更新、流行病调查、疫苗药物研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大显身手。

2022年

美国 OpenAI研发出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这是人工智能提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标志性事件。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人类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