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事业古今相承、历久弥新

2023-07-06武凤珠

人民周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之术院校教育医术

5月12日,迎来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省南阳市医圣祠考察调研两周年。医圣祠,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张仲景不仅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湛,而且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确立“辨证论治”法则、在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更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时至今日,仍然为中医理论研究者与中医临床实践者所秉承、所遵循。全国中醫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会长徐荣谦提出的“少阳学说”理论,便以“辨证论治”为根基。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会长徐荣谦                                                                                                                           本刊记者  武凤珠摄

谈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对医德医风的弘扬,徐荣谦说:“医者必须要有悬壶济世的精神,如果医术非常精湛而仅仅用它获取利益,??是‘苍生之大贼。医学发展永无止境,从业者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以适应新时代疾病谱的变化。”

培养全科医师更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

记者:论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许多业界学界人士认为,中医不同于西医,不应分科过细,而您作为中医儿科领域的名家,多年专注于中医儿科的理论探索与临床实践。那么,关于中医的专业分科与全科诊疗,您认为哪一种路径更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徐荣谦:????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很多医生都是通科大夫,现在我们称之为全科医师。比如唐代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他在著作《千金要方》中,先以《妇人方》讲妇科,又以《少小婴孺方》讲儿科。再比如清代医学家、被称为“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叶天士,许多人认为他是温病大家、内科大夫,其实在他最著名的3部著作《临证指南医案》《温热论》《幼科要略》中,只有《幼科要略》一部是他亲自撰写的,《临证指南医案》和《温热论》分别是由他的弟子门人华岫云、顾景文整理编撰的,而《幼科要略》显然是儿科著作。在这部著作中,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至今仍然指导着儿科以及内科处理温热病、传染病等,不仅儿科临床中遵循,内科临床中也遵循。

在我国中医发展史上,儿科也曾有过专科,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左苏家”、明代的万全家族等,但是万氏也并非专看儿科,而是在妇科、内科、养生等领域皆有建树。现在很多中医儿科大夫救治的成年病人也不少,比如我的老师——中国中医儿科学奠基人之一刘弼臣教授,在他晚年时每天诊治的五六十位病人中,至少有十几位是成年病人,现在我也有不少成年病人。贯穿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全生命周期,这就是中医的特色,也是许多中医通科大夫的理念,它也符合全科医生的诊疗模式。比如哮喘和一些神经精神类疾病,儿时患病,成年后也难以痊愈,这就需要全生命周期的诊治。全生命周期看似是西医在近当代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其实根本不新,古代中医就已经如此,分科太细并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教育应????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各取所长

记者:在您的中医学习生涯中,既有父亲指导、拜师名家的传统师徒教育经历,又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的院校教育经历,还有参加全国赤脚医生学习班、全国儿科师资进修班等的培训进修经历。可以说,您接受了多种不同方式、系统而全面的中医药教育。推进中医药教育、培养中医药人才,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作为不同中医药教育方式的亲历者,您认为怎样的教育培养模式更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徐荣谦:????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各有所长,如果能够彼此结合,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师承教育??要求先打好中医药学根基,记得我最早跟随父亲学习时,反复诵读《药性四百味》《汤头歌诀》《李频湖脉学》等入门书籍,这些书籍是学习中医的??立根之本。而这也是当前我国中医药学院教育的一个短板,很多接受过系统学院教育的学生,学了中药方剂、看脉等,但是毕业后临床用方很差,不会用中药,看脉只是做“幌子”。院校教育有临床实践不足的弱点,但是有人才培养面广、量多的优点,因此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这也是当前许多中医药院校正在努力尝试的事,然而仍有提升空间。

医学发展永无止境,癌症等许多疑难病症,我们如今还无法根治,但是伴随科技发展,很多过去未能认识的疾病,现在得到了认识,同时随着旧问题的解决,又会出现新问题,因此中医药从业者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以适应新时代疾病谱的变化。我想,这应当成为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中一个基本的认识。

高超医术与高尚医德一脉相通

记者:中国古代如张仲景一般的医学家,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几千年,对医术的追求、对医德的要求,一脉相承延续至今。那么,作为当代中医药界的理论和临床名家,您如何理解高超医术与高尚医德之间的辩证关系?您认为,当代年轻中医药从业者应当如何传承如张仲景等古代医家的中医精神、弘扬优良医德医风?

徐荣谦:????我认为,高超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是一脉相通的。如果医者的医术非常精湛,却仅仅为了用它获取利益,??可以说是“苍生之大贼”,医者必须要有悬壶济世的理念。但是,医生既然要解民之疾苦,??也应当得到合理的报酬,生活不应过于贫困。

当代的年轻中医医师,在医术和行医之术上??都有待提高,但是往往只重视医术的提升,而忽略对??行医之术的深入认识。古代民间有一种行医之术,医生居住在后室、接诊在前堂,病人到来后,医师不出来迎接,假装出门在外,而是委派身边人前来接待、询问病情,自己在后室将病人的症状听得清楚明白,然后从后门出去、从前门进来,作出一望便知病情的样子,这并不是我们提倡的行医之术。我们提倡的行医之术,是医者到了一个新地方,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疾病谱、人文地理环境、医务力量的配置等。比如,环境潮湿的地区风湿病人比较多;如果身边已经有治疗某种疾病的名家,自己就要另外寻找突破口,找到更适宜自己诊治的病症方向,形成完整的治疗理念和配套思路等。医者只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才能更好地悬壶济世。

猜你喜欢

之术院校教育医术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从“长生之术”到“养生之术”——中医怎么抗衰老
论医术与医德的“轻重”
文化
论美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短路学校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评价的困境与出路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浅谈Mooc对我军院校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