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班会课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策略探究
——以“同伴交往”主题为例

2023-07-05

江苏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同伴交往班会课同伴

王 莉

小学德育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目前绝大部分集中在两块阵地: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课程和主题班会课。德法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小学主题班会课是在班主任指导下,以教学目标、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全体小学生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两者目标一致,并存在较多重复交叉的内容,具有融合的可行性。德法课具有成熟的课程体系,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偏重于理性认知;主题班会课是综合性活动课,多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丰富多样的综合活动方式,在互动体验中达成行动目标。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主题班会课没有固定教材,设计时可与德法课相关主题内容融合,从而更好地达成德育目标。

在德法课的众多主题中,笔者选择“同伴交往”主题与班会课融合,是因为小学阶段从儿童期延伸至少年期,这期间发生的众多矛盾和冲突很大一部分来自同伴关系。通过两课融合设计,可以将德法课中的“知”迁移到主题班会课中的“行”。在活动环节中,结合鲜活的生活案例,将课程认知运用于班级、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通过讨论、实践和反思,将良好的交往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两课融合的教学策略

笔者结合班级偶发、多发事件,根据德法课每个年段教材所提供的关于“同伴交往”的内容,在主题、素材、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融合,设计形式生动、内容鲜活的班会课。在情感体验活动中,既矫正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又触发学生对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的深入思考。

(一)交叉主题融合性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同伴交往的需求不断升级,班会课就成了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情绪疏解、情感引导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可以将主题班会课与德法课中的交叉主题进行融合,通过活动环节,系统地进行价值引导,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园,周围都是陌生的同学,再加上学业难度加大,他们难免内心恐惧、不安。这时,同伴之间的互相陪伴、交流,可以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笔者根据一年级学生渴望交友的需求,融合德法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中第二课《手拉手交朋友》的内容,设计了一节主题班会课“认识你真好”。

班会课致力解决的“同伴交往”问题,与德法课中交叉主题融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升了教学效果。具体融合课例见表1。

表1 小学“同伴交往”主题班会课与德法课融合课例

(二)教学素材互补性策略

教学素材互补性策略指在主题班会课设计中,借鉴德法课中“同伴交往”主题的相关素材,结合现实生活中同伴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案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既达到德法课的教育目标,又将同伴交往的正确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提高学生的实际交往技能。

如德法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主要对“友谊”的内涵进行解读,书中选择的素材都切中时弊。通过对这些素材的学习,学生基本可以达到对“友谊”内涵的认知,至于能否正确运用于生活交往,还需要配合一系列活动环节。班会课就具备这样的优势。在德法课的理念引领下,班会课结合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并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环节达到行为目标。下面以四年级班会课“友谊长存”的第二个环节“友谊花开”为例进行分析。

1.欣赏情景剧

学生1:这道题我不会做,你快告诉我怎么做。

学生2:啊?不行吧,陈老师说考试时不可以交流。

学生1:没关系的,你不说陈老师不会知道的。

学生2:但是……

学生1:但是什么呀!这点小事你都不肯帮忙,你还是不是我的朋友啦?

学生2:好吧好吧,你看吧。

学生1:下课请你喝酸奶。

2.小组讨论

教师:你们怎么看待他们之间的友谊?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分享讨论的结果。

3.故事分析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德法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益友》故事,并请学生思考:他们是怎么相处的?这是真正的友谊吗?

通过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立即将学生带入情景,引发学生对“友谊”内涵的深入思考和讨论。再结合德法教材中的《益友》故事,对“友谊”的内涵做出恰当解读。

低年级学生只要有玩伴就会感到快乐,到了三、四年级,他们对“好朋友”有了更为复杂的界定,与朋友相处时也会因遇到更多的问题而困惑。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友谊价值的澄清,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同伴交往理念。如在设计四年级班会课“当矛盾发生后”时,笔者借鉴德法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中第三课《当冲突发生》中的2 个案例,又选择了生活中的2 个真实案例,录制了4 个情景剧。德法教材中的案例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回到原生场景中去思考、探索。这样更容易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为后面的方法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互助性策略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德法课多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包括讲授法、辩论法、讨论法等;也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等;还有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如陶冶法、体验法等。在班会课设计中,班主任可以借鉴德法课中的这些方法,再综合以直观感受为主的表演法、参观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笔者发现本班学生最近沟通方面的问题较多:当同伴之间发生矛盾时,只想着为自己辩解,不愿意听对方解释,因此导致矛盾升级;课堂上,学生高举小手亟待发言,当别人发言时却无心倾听等。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借鉴德法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中“换位思考三部曲”的讨论法,同时综合运用体验、探究、讲授等方法设计了“沟通——倾听与表达”这节班会课。具体上课流程如下。

1.课前小调查

2.体验沟通的特性

活动1——传递悄悄话。

全班学生站成4 排,每排第一位学生将纸条上的话一字不落地传给后面的同学,以此类推。由最后一位学生把接收到的话写在一张白纸上。在规定时间内,传递最为准确的一组获胜。这一活动主要是考验学生倾听的专注性、捕捉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的准确性等。

活动2——折纸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指令,为什么折出来的图案各不相同?由倾听、表达,引出双向沟通的理念。

3.生活情景再现

教师呈现班级中的常见矛盾,学生集体讨论“沟通”方面的分歧。

由上述活动可见,班会课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拘泥于一种,可以是以下形式的自由组合: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辩论法、讨论法等;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表演法、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等;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陶冶法、体验法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包括发现法、探究法等。

二、两课融合的优势互补

(一)打破学科壁垒,提高教育效率

主题班会课与德法课的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初步形成了知识体系上的互通。在内容上,将德法课中“同伴交往”的相关知识迁移到班会课中,有效地充实了班会课内容,使班会课更具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对德法课教学目标的有力整合,提高了德育效率。

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是小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生活中,学生之间常发生各种矛盾,由此影响教学及学生心理健康。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在主题、素材、方法等方面将德法课与班会课进行有效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感体验中促进学生德行生长。

(二)在研究中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之一就是在实践中反思。教师要把自己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理论指导下实践,通过不断探究解决教学问题,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成为真正的研究型教师。

在主题班会课与德法课融合的设计过程中,班主任与德法学科教师交流讨论,能更好地把握两课内容上的异同,找准各自的侧重点,实现两课的巧妙对接。班主任在主题整合中思考、取舍、融合,对活动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并通过生活实践检验学习效果,进而再思考、总结、提炼。这一过程有助于磨炼班主任的实际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水准,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

(三)开拓德育思路,为立德树人提供借鉴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对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来说,既是实现自身转变的一次绝佳机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旧有的德育观念、德育思路、德育方法等,都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重新加以审视。德法学科的思想性和系统性非常成熟,而作为德育重要形式的主题班会课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改一同成长,就要创新思路。主题班会课与德法课的整合,正是基于此思想进行的全新尝试。

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要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途径改变“学科本位”的现象,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而小学主题班会课融合德法课的尝试,恰好为立德树人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同伴交往班会课同伴
“花样”班会课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寻找失散的同伴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浅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