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探究

2023-07-04丁惠炯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公共管理培养模式职业技能

【摘要】本文阐述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溯源与变革方向,并分析LSS模式的基本特征,论述职业行动能力导向的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策略:构建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适配的实践教学模型——LSS模型,整合模拟实习、案例教学、沙盘教学等,以克服传统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并依靠“理论驱动实务”使实务更加科学专业,依靠“实务驱动理论”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创新和突破。

【关键词】公共管理 职业技能 培养模式 LSS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131-05

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技能社会背景下,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社会治理战略要求体系下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所追求的重要目标。此目标的要义在于:在人才培养方向上,注重培养公共事业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体系构建和内容设计方面,推进政、学、研、用相结合,倡导师生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特别是科学有效地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专业的中介服务,强调解决本区域社会治理的重大现实问题。技能型人才不应只属于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也不只服务于企业经营及其他经济领域,还应服务于社会治理,包括基层社区治理实践;不仅要培养数以万计服务于制造业生产一线、懂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如技师、高级技师等蓝领工人),而且应培养出数以万计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利于完成社会治理战略目标而急需的懂基层社会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如康养型、服务型等社区工作者)。

如此,构建基于多元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多元智能理念(包括管理理论、实践技能、创新思维等)、多元路径(包括模拟实习、沙盘推演、案例分析等)等框架下而实施的,适应我国新时期社会治理战略发展要求的公共管理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面临复杂而多元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多元智能是现代公共管理行动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途径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构建了符合社会需求、反映时代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形成系统化、以职业行为能力培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

一、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溯源与变革方向

构建适应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能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基础。下述两个方面的教育管理思想,实际上是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理论溯源。广为推崇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动手操作及实践应用能力等进行培养;备受关注的教育分流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与此相应,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重任,应据此变革培养模式。作为国家(地方)智力资源的重要载体,高等教育尤其是各级各类地方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着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衔接度不高、教学內容偏重理论、实验实训环节难以适应社会对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等现实问题。国内外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工作者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课题做过诸多探索,而对新兴学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诸多空白。且随着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其培养模式和教学手段等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的变革和调整,以回应时代要求。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外已有下述方向的研究成果可借鉴:研究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角色的转换,认为其实现角色转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自身定位的重新认识;研究各类学科建设体系的主要任务;研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模块;探析教师因素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影响。而国内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对培养模式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研究,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过程的组织体系与运行机制,由培养理念、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及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二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及定位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三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现行问题的研究,总结出培养手段方面欠缺实践教学,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教学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四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提出创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过程,要从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对应的完善策略,从制度建设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使目标定位清晰化、专业设置特色化。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国内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尚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仍然模糊不清,使得具体实践操作方面出现诸多偏差。从实践探索层面来看,现有文献总结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尤其是政校、校社等多元主体的协同模式,为完善职业行动能力、提升培养策略奠定了基础。在前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有必要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实践效果进行进一步检验和研究,整合包括模拟实习、沙盘推演和案例教学等实践路径的优势,构建系统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上述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向应将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需要相关政策强力推动,以供给型政策为主,辅以需求型和环境型等政策工具,注重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为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制保障。第二,建立完备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加快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对接步伐,让学生毕业时既有毕业证,也有与公共管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能以其适当的理论储备加上必要的公共管理操作能力接受国家和社会的选择。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和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促使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建设工作;完善已有的政、校、社合作体系,并完善这类协同育人体系的监督机制。

二、LSS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一般策略

(一)LSS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极具操作性的LSS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理念非常适合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其中,L是指实验实训平台(Laboratory),主要包括校内的公共管理专业(虚拟)实验平台;第一个S是指模拟实习(或者仿真实践),它介于实验实训平台和其他社会资源,并吸取了前者长于在理论认知基础上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后者长于在实践探索基础上的实证能力,除通过竞赛等平台使学生熟悉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外,主要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模拟实习,创造实践情景;第二个S是指社会资源的支持与导向,包括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管理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践支持,促使公共管理专业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落地。

上述三者是有机整体,彼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校内的实验平台为人才专业理论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功能偏重于学生理论思维框架的形成;社会资源支持和导向两方面的影响需要借助实验实训的技术支撑,实现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提升,其功能偏重于学生实践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述两个方面在传统的实践训练目标上互为补充,均成为当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前沿的仿真训练体系实践建构基础,三者又共同造就和完善了基于LSS理念的公共管理学科实践型人才的多元培育路径。因此,为公共管理学科量身定做的仿真式教学运行机制运用了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将公共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融于其中,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有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其功能更侧重于培养公共管理类的操作型人才,能够准确、科学和创造性地执行政策、贯彻方针。LSS模型见下页图1。

除了强调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LSS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能跳出旧有理论灌输的机械式教学方式,依托实践(实验、实习)促使学生开展应用型、研究型学习。在这一模式下,通过有效的组织和专业的“工具”,如实践模拟场景、公共决策沙盘软件、现实情境案例等,把教学重点从原有的主要依靠课堂习得转换为依靠创设实践情景这一方式,以求在公共管理实践中习得管理技能、提升管理能力、形成管理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专业自信,培养较强的职业行动能力,使学生在进入社会治理实践工作后能形成快速有效的解决纷繁复杂公共事务问题的能力,并有所创新。也只有在这一模式下,基于实践情境中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学生对公共管理实践的思考才是主动的、积极的和有效的。这一模式的要义在于,针对当前本科学生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基础薄弱、社会治理实践思维框架还不够健全、治理操作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更为理性和契合实际的课程设计为基础,采用以学生自主式、研究性的学习为路径,形成应用型为主的教学框架,促使学生加强对社会治理的关注度,并有效增加科研反哺教学的深度。针对智能化时代社会治理对公共管理职业精神的新要求,统筹课程资源、开展行动逻辑课程设计,突出实践技能的培育效率,构建职业精神培育长效机制。

(二)LSS模式建设的一般思路

构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展开,而关键性问题在于如何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及其多元适配方式,进而完成培养体系的全面变革。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需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注重与公共管理类专业密切相关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机构、政府部门等多种教学环境资源和机构平台,发挥不同主体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优势;注重监控评价,推动公共部门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的改革及优化中,对教学质量加以监督和评价。

其一,借鉴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理实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全息式培养模式。注重开发校内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实训室,加强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联系,构建“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案例大赛+志愿者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毕业论文写作”和“模拟实习+社会调查+自主管理”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其二,地方院校与区域政府及其各级各类部门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扎实的实习实训机会。为此,与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人员加强沟通联系,并使这种“参与”形成常态化体制。其三,为弥补前述“现实问题”而形成的“瓶颈”,在对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较长时间探索的基础上,可逐步形成并付诸实施模拟实践教学法等,着力改革提升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同时注重案例教学和沙盘演示,为提升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开发拓展平台。

三、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的一般性策略仍然强调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而模拟实习、案例教学和沙盘推演等可以成为新时期LSS模式一般策略和原则基础上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变革的突破口。在LSS模型设计中,上述三方面路径不是各自独立、自成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是在职业行动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有机配合、相互联系的环节,共同完成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鲜明的职业行动能力塑造。其中,模拟实习这一培养路径通过构建新时期公共事务治理的模拟环境和一系列公共管理行动环节,侧重将公共管理理论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新思维;沙盘演练这一培养路径通过大数据手段重现社会治理现状和问题,侧重对公共管理实践场景的把控,训练学生的数理逻辑、音乐体验、空间感知、身体运动、话语沟通、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及认识自然等方面的智能(本研究假设上述诸项“智能”是现代公共管理行动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案例教学这一培养路径通过挖掘和描绘包含着深切现实问题及创新管理路径的典型案例,侧重形成和固化公共管理新思维方式下的各类具体的职业行动能力,关注公共管理者的实际操作技能。

(一)以模拟实习增加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环节是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和补充,从知识的平面拓展来看,可以深化专业知识;从知识的立体建构来看,可以检验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建构知识体系。开展探究性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找到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创新方向。然而,由于公共部门的公共价值追求,尤其政府部门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质,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必要的实习实践活动完成得并不顺利;作为实习单位的公共組织或政府部门与作为实习参与者的教师或学生均主动或被动陷入“集体行动困境”,实习过程所完成的“工作”并非公共管理的实践状态呈现。而“模拟实习”可以弥补这一缺失。“模拟实习”是我们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实训环节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过程流于形式、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探索形成的教学模式。其要义在于:围绕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和知识,通过教师前期指导、确定研究(实践)方向、(分)小组深入讨论、课堂成果展示等环节,发现和解决社会治理等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共管理实践性思维精品,弥补公共管理职业能力提升需求中的实践缺失。该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学生在校园内模拟探索和解决公共管理话题,从而避开围绕实习安排需要面对的诸多问题,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纯净和简洁的实践平台。

目前,该教学模式的关键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实习小组(考虑到深入讨论的需要和便利性,这一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模拟实习和成果的考核)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向;二是如何能更好地推进话题,进行深入而有效的讨论。针对第一个方面,通过启发和培养问题意识,围绕公共管理相关问题形成可供挖掘的现实话题;针对第二个方面,教师从“话题”出发帮助学生搭建理论框架和分析路径,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形成和提炼解决问题的路径,创新公共管理思维,掌握公共管理新技能。

(二)以沙盘推演探寻实践教学真谛

沙盘模拟是基于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推演,因此,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要求和训练效果一定是综合性和指向操作能力的,其整体步骤的设计和相应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首先遵循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以与工商管理等其他管理学科有所区别,由此构建沙盘模拟课程体系框架。行动导向沙盘平台的开发应做到:一是植入公共管理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社会组织开展调研,对公共管理流程进行简化、提炼,准确全面地把握核心环节,确立一般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二是导入对接理论,在教学开始前应积极梳理所需运用的理论逻辑,做好理论铺垫,并准备相关的政策文件、阐释相应的理论框架,以更好地指导教学;三是强调规则设计,使演练流程清晰、规则明确、时间分配合理,通过尽量简洁的逻辑和形象的过程使模拟公共管理行动的信度和效度更高。

沙盘推演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活动,能否真正完成公共管理专业实践学习目标,还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考核体系,使沙盘模拟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公共管理类课程体系的要求。沙盘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地改进、提高和完善,确保达成提升公共管理专业能力和重构公共管理实践性思维的目的。为此,全面的沙盘演练体系必须包括适配的过程和结果等各环节考核体系,并形成科学的考核指标。较为完整的沙盘反馈体系应包含(但不应限于)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体系等,通过多次实践教学活动,总结课程实施的效果,并形成经验和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

(三)以案例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效能

案例教学不仅能使教学内容更为饱满和立体,而且能有效训练和形成社会治理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同时能更科学、全面、准确地检验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水平。作为高校教育体系内的行动者,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回应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的“召唤”,并在实践教学中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而作为研究者,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运用公共管理基本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教学相长中“亲近”实践,才能真正达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一高标准要求。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应提高自身观察与分析公共管理实践活动矛盾的能力,进而敏锐地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提升案例编写水平。在此过程中,突出问题导向,运用鲜明、富有张力的案例,创设学生激烈争论与深入思考的“焦点”。案例教学手段的应用需在扎实的理论建构和清晰的实践描述基础上才能顺利开展,在此前提下才能进一步追求其教学技巧上的灵活性。这要求:其一,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处理好案例部分和理论部分的平衡关系;其二,通过调查、谈话等形式预先评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及学习需求等方面的现状,尽可能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甚至可以引导其补充案例的内涵、创新案例的“意蕴”;其三,组织调动课堂教学的综合功能和各类资源,使案例充分发挥培养一系列相关能力与技巧的作用;其四,通过引导学习者准确把握案例中的矛盾冲突和公共管理实践问题,并提出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对多种方案进行风险评估,为今后开展验证性的实践提供引导,扩大和巩固案例教学的效果。

社会组织等资源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仍显不足,这种状况在公共管理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表现尤甚。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推动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多方参与。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看,政府、院校、社会之间应建立密切联系,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教育过程。作为上述改革的外部环境保障,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需从原来的举办者、管理者转变为平台提供者和质量控制者,既要发挥好教育“公共产品”委托人的独特作用,又要规范高校和其他社会主体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行为。作为上述改革的办学主体,学校应在理念、课程、过程等方面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等多方主体对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瞿连贵.技能社会的政策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22(3).

[2]陈东旭.新公共管理下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

[3]丁惠炯,彭顺绪.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方法论探析:对地方高校的实证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93).

[4]梁聪敏.智能化时代的职业精神:内在需求、要素构建及培育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2(5).

[5]李敏,彭于寿.基于行动学习的沙盘模拟课程体系建设[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1).

[6]李燕凌.公共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2).

[7]刘献君,赵彩霞.在融合中生长: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22(1).

[8]吕英,黎光明,郑茜.产学研融合视域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化路径:基于雙案例的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20).

[9]吴国玺,郑直,刘培蕾.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教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基于X大学OPCE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22(5).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中心治理框架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研究”(2021B123)、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创融合框架下公共管理专业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22ZJY28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丁惠炯(1972— ),内蒙古包头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公共管理培养模式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春节联欢晚会的思想导向性增强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
我国政务微博参与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功能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