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2023-07-04刘义飞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实践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本文论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价值,提出要以高校思想政治课为颂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利用其中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时代价值与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并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引领等方面有效融入中华体育精神,更好地发挥中华体育精神育人作用。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价值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052-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中国体育事业的伟大实践孕育出独特的中华体育精神。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把中华体育精神概括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并强调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进一步激发了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不竭动力以及强大力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中华体育精神中孕育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求实、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并将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激励广大青年自觉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主动担负体育强国梦和民族复兴梦的历史使命。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价值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被稱为“拔节孕穗期”,他们日益完善的思想和日渐成熟的品行,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引领和涵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适时地融入中华体育精神,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坚守为民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养成良好品德、传承奋斗精神,从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开展为国争光精神教育,厚植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寓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中,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精神,它的核心是为国争光,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标识。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其精神随之。”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发展“红色体育运动”,号召全国人民高扬体育精神,强身健体,以褪去“东亚病夫”的耻辱。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体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一个人的奥运”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再到“北京双奥之城”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奥运梦想,也创造了内涵丰富的中华体育精神。为国争光成为一代代体育人接续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为国争光饱含体育人祖国至上的深厚情感,正是这样的爱国情怀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使人们主动地把爱国主义精神深深地根植于心中。爱国主义是中华体育精神凝心聚力的根本内核。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没有爱国情怀的大学生是担当不起建设国家的重任的,是担当不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为国争光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情、坚定报国志、力践报国行,使之在民族复兴舞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自信自强,奋发有为,书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精彩人生。

(二)开展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坚定为民服务思想

无私奉献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鲜亮底色。无私奉献作为一种优秀品质,表现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推动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这是一种无私无我的为民情怀,是一种不计回报、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我们看到,20世纪50年代容国团获得了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发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呐喊;20世纪60年代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释放出“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意志;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创造“五连冠”的神话,诠释了“永不言败,敢于胜利”的信念。这一次次的成功点燃了全国人民的体育热和爱国情。他们是中华体育精神的直接创造者和生动实践者,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体育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就是为了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懈奋斗和无私奉献。教师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在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的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把人民的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奉献自己。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讲述体育健儿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坚守为民服务的思想,在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奋斗中践行无私奉献精神,在无私奉献的实践中坚定为民服务思想。

(三)开展科学求实精神教育,培养守正创新理念

科学求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本质属性。体育事业是在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体育运动是一项讲究科学、实事求是的实践活动,从实际出发,以人体机能为基础,尊重运动训练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体育竞技规律,运用科学技术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与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离开科学求实精神开展体育运动是无法想象的。回顾中华体育事业的发展,正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实事求是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化、现代化发展,才能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实现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科学求实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必备的基本素质,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科学、求真、求实,用实力说话,用实力拼搏。因此把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科学求实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的思想,不断提升科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弘扬科学求实精神,一方面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洪流中,破解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等。

(四)开展遵纪守法精神教育,养成恪守法纪意识

遵纪守法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根本原则。公平竞争、公正执法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体育事业是最需要法纪规则维护的行业,违法乱纪、弄虚作假、违反体育道德,将给体育事业带来严重伤害。在国际赛场上,一些国家选手奉行金牌至上的思想,为追求金牌而不择手段,如不服从裁判、不尊重对手,甚至服用兴奋剂,等等,这些行为突破了体育道德底线、违背了体育运动规则、践踏了基本的法律准则和崇高的体育精神。中国体育健儿在各类比赛中认真遵守体育伦理道德和制度规范,文明参赛、诚信比赛,有效维护了公平正义的竞赛秩序和环境,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可信、可敬、可爱的良好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广大运动员、教练员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党和人民赢得了荣誉。遵纪守法是对一个人、一个集体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良好秩序的根本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中华体育精神,开展遵纪守法教育,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法纪意识、规则意识,使他们心存敬畏,行有所止,自觉遵守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捍卫法纪规则权威。

(五)开展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团结协作是中华体育精神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通过团结协作、汇聚集体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与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紧密相关、同向同行,体育事业的发展伴随着民族团结奋斗而逐步走向辉煌,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缩影。体育领域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和成功无不是发扬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获得的,尤其是集体项目更是如此。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创造的女排精神,震撼国人、震惊世界,充分彰显了团结协作的中华体育精神蕴含的强大能量,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成为辐射到各行各业改革创新的精神动力。中国体育人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团结奋斗不断取得胜利和荣耀,充分展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参与者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精神,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体现了团结协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体主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导向。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培养青年学生勇于竞争、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把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团结奋斗精神教育,讲述体育健儿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品格,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以人民的集体利益为重,自觉把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之中,将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之中,成为集体主义精神的忠实传承者和实践者。

(六)开展顽强拼搏精神教育,培养自立自强信念

顽强拼搏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意志品质。在战争年代,中国体育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发展体育事业,推动体育事业艰难前进,顽强发展。1932年,刘长春从战火纷飞的环境中走来,克服重重困难,开启了一个人的奥运之旅,展现了中华体育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和平年代,我国体育事业伴随着民族复兴的脚步而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健儿凭着顽强拼搏的精神,迎来了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春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重大成就,形成了天下无敌的乒乓精神,铸就了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北京“双奥”之城。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事例和重要资源,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强大的吸引力和无形的感染力。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付出艰辛的努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体育精神,开展顽强拼搏精神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自立自强、勇担使命,向着中华民族奋斗目标勇毅前行,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二、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和作用要通過育人的实践活动来体现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活动,要想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熏陶、思想引领、教育队伍建设等入手,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育人实践中,增强育人实效。

(一)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以中华体育精神育人的主渠道。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将中华体育精神的各个元素有效地融入其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形成以中华体育精神育人的教学体系与思路,提升理论课堂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而言,在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模块中,可以融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体育精神;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模块中,可以融入“科学求实、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在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模块中,可以融入“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等等。结合各个教学模块的特点,把体育运动中体现的体育精神融入思想理论教学中。又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诠释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向学生阐明为什么能在这样艰辛的历程中孕育出如此强大的中华体育精神;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阐述中华体育精神是这些理论精髓中的一个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之一,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使学生领悟体育强国梦和民族复兴梦息息相关,懂得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以中国体育事业百年奋斗的辉煌历程为生动案例,从学理上阐明中华体育精神的哲学根基、实践基础和人民立场,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发展体育事业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强大的具体体现,懂得要想建设体育强国必须依靠人民,人民才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伟大力量,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穿透力。另外,在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体育发展历史、参加奥运会的故事,介绍体育明星,如郎平、李宁、许海峰、邓亚萍、姚明、刘翔等的成长与奋斗的故事,阐述我国体育事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内涵。教师可采用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体育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中磨炼意志、强健体魄、健全人格,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融入校园文化熏陶主阵地

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显性方式,而且要注重校园文化熏陶的隐性方式,以共同发挥育人作用。校园文化也是展现中华体育精神育人的主阵地,因此要把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用校园文化中的体育精神熏陶学生。也就是说,学校要结合校园特点将体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体育文化底蕴,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滋养和影响大学生,使之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开展体育运动。比如,通过展示和再现体育健儿为祖国赢得荣誉的鲜活案例、及时转播和宣传各大体育赛事活动等,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关注与热爱体育事业,让他们从榜样身上汲取体育精神力量;通过体育场馆、人文景观、体育雕塑等打造校园标志性建筑,打造多元化、立体式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与兴趣;通过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体育活动,组建运动队、搭建俱乐部、打造体育文化节,开展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主题的摄影、书画、演讲、征文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第二课堂,激发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把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发挥体育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把体育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行为习惯,在体育运动中感悟中华体育精神力量,自觉践行中华体育精神。

(三)融入网络思想引领主战场

新时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深受网络生活的影响。互联网在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在文化多元化大背景下,一些有害信息、不良观点、错误思潮不断渗透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误导和危害。网络领域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成为大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最前沿。因此,应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网络领域建设中,优化网络思想传播,使其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强大能量。一方面,通过官方媒体广泛宣传和阐释中华体育精神。学校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他们的关注点、兴趣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设置网络宣传内容,如利用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生动展现红色体育精神、乒乓精神、登山精神、女排精神、北京奥运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开通中华体育精神宣传网站,建设中华体育精神资源库,讲好体育故事,传播好体育声音,壮大体育影响力,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增强中华体育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导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认知、认同和实践。学校要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之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树牢底线思维和辩证思维,养成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堵住错误思潮渗透的渠道,共同守护网络空间的“绿水青山”。

(四)融入教育队伍建设主力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推动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引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先受教育、把握中华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华体育精神,才能引领大学生深刻理解和坚定践行中华体育精神。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中华体育精神,从体育强国和民族复兴的高度,认同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找准育人角度,把好育人方向,切实推动中华体育精神育人工作并取得实效。另一方面,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建设一支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奥运冠军、体育明星、体育行业专家学者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组建中华体育精神育人研究团队,发挥团队成员各自专业优势,构建“思政矩阵”,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提高中华体育精神育人本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形成中华体育精神育人新模式。

中华体育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载体,包含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引领、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效融入中华体育精神,颂扬中华体育精神,更好地发挥中华体育精神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刘义飞(1972— ),广西象州人,哲学硕士,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实践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