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育途径探究

2023-07-04王志凤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交际

王志凤

摘  要:目前,高职英语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出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缺乏、大课堂教学模式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发挥高职英语教育“育人”功能和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需要加强高职英语教师师资建设,需要挖掘和整合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需要拓展丰富的课外延伸活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3)02-0077-04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英语教育的要求不再仅限于工具性上,也就是不再单一地只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还要兼具人文性。在高职院校,不管是公共英语还是行业英语,教师都偏重于学生英语能力培养,强调实用性;教材内容基本是具有典型西方文化背景的语境材料,涉及中华文化的语言素材几乎没有;多数高职院校的分层教学模式限制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造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失语”状态。

(一)高职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不均衡性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师资队伍不断扩大,而高职英语教师所学专业大多为英语语言文学或英语语言教育,其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学毕业后从普通高校大多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在培养实用性人才目标的指导下,高职英语教师将重心主要放在了英语的读写能力、词汇积累和语法方面。教师在应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时,将重点放在介绍西方文化上,缺乏中国文化的植入,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高职英语教师单一地选择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说明其中国文化素养是不足的: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多数英语教师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主要是英语学科专业知识,接触和感受的是英美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没有积累,且在成为高职英语教师后没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缺乏深入了解和继续学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訓,但出现了“一条腿走路”的现象,培训的侧重点集中在提高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方面,中国文化的素养提升方面是缺乏的。

(二)高职英语教材内容的片面性

“外语教材是外语教学的根本依托,应为外语课程思政提供融于语言材料之中的思政原料,设计贯穿于语言习得之中的思政体验。”[1]现有的高职英语教材秉着“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的原则,将西方的文化内容和职业英语内容融合到一起,且语言材料主要是来自英美国家的有关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生活等方面的话题,这体现出其工具性和单一性。而体现人文性的“思政”原料缺乏,更是几乎没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中国古代文明、地理历史、名胜古迹等。虽然近年来部分高职英语教材开始改革,但也是在原版内容不变的基础上添加了少许中华文化知识,而且还是在附录中。少量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没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应用也不够广泛。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缺乏使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难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目前,信息化教学改革极大丰富了高职院校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但英语课堂仍然以传统的学科性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尤其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层次不齐的现象,选择分层教学模式,多为80人左右的大班教学,造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依赖课件、音频或视频等教学手段,即使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难免造成师生的互动性少和学生的参与度低。这种重知识输入而缺能力培养、重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思维开发和训练的课堂使很多学生不会用英语表达和展示中国文化,限制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传承,融合了无数先辈的智慧,不乏民族气节、精神、礼仪、思想等重要内容,还涉及不同行业的职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华民族参与世界竞争的软实力。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我们凭借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站稳脚跟。[2]

(一)价值引领,发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需要

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西方文化必然会通过英语语言“载体”融入英语课程,会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以洋为尊”“唯洋是从”“去中国化”等错误的文化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深厚的价值意义,注重思想道德、修身立德、忠诚孝悌和尊师重道等价值观,可以提高个体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个体的文化认同和正确的文化观。将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和价值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融通中外文化,突显中国元素,改变高职英语教材内容和文化的单一性,提供丰富的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是发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实现立德育人目标的需要和重要途径。

(二)文化熏陶,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充分肯定和自觉实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有着自豪感,并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文精神,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蕴含着自信种子,一旦融入高职英语教育中,就会让学生感受其魅力,从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主动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和提升能帮助学生能理性、客观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并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坚守中国文化主阵地。

(三)传播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73%的美国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价值观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仅有1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华文化价值观有所了解,但是了解程度不深。”[4]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力度不足。高职学生同样承担着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声音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应有之义。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多维度、立体化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当代的高职学生,思维活跃,与外在世界接触较多,应做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先行者和宣介者,并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心态下,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这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途径

当前,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教育改革,高职英语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到高职英语教育全过程中,融通中外文化,突显中国元素,着力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传递中国声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融入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需结合高职英语教育现状从以下三个途径推进。

(一)以教师为突破点,加强师资建设

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教师的重点工作是教书育人。“外语课程思政的执行者是外语教师。外语教师不单单要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价值观的塑造上起到引领作用。”[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元素”能否恰到好处地融入英语教学中,学生能否吸收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关键看教师作用的发挥,所以,加快高职英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高职英语师资的培养需要多方位、多领域地开展,重点是加强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高职英语教师要承担课程思政职责,完成英语课程育人重任,必须提高师德素养,提高思政能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7]高职英语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传承给学生,就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积累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打下基础。高职英语教师要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思政元素的挖掘、选择和创新能力。高职英语教师要有团队意识,组建教学团队,听取专职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政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提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英语教师要加强培训以提高教学能力。目前,高职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应重点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使教师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获取、识别、加工和利用并进行有效传递。所以高职英语教师应参加各种层次的信息化培训,学习利用网络挖掘和整合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学会利用和建立如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群、QQ群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宣传和互动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力宣传出去,会借助网络互动媒体与学生、同行、专家等进行文化交流和互动。高职英语教师还要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录入英语教学资源库、录制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微课、开设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在线课程等。高职英语教师的思政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能为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提供保障,是推动高职英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高职英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要明确自身承担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责任,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阅读更多文化典籍,积极参加相关的讲座、培训和文化交流活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懈地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化素养,增强教学能力,做到能够使用英语熟练地向学生传授中国历史文化,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以英语教材为切入点,挖掘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学生只有认同中国文化,才不会在互动交流中迷失自我,而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生成,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8]高职英语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足,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众多,老师要以英语教材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和主题两个方面深挖和选择传统文化素材,同时,选择要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如符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及专业发展需求等。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素材,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隐性素材挖掘出来。英语属于人文类学科,教材內容涉及面广,很多涉及品德或者日常生活,情感内容丰富,教育导向性十分显著。高职英语教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题材丰富多样,内容设置兼顾启发性和实用性。英语教材中展现的社会现象和热点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西方国家,这就为英语课程中国文化元素挖掘提供一个切入点。例如,教材中的环境污染话题就是全球性问题,中国同样面临着环境污染的挑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当下中国环境问题进行讨论,并收集中国古人关于环境问题的名言、故事以及古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

其次,结合教材单元主题,通过主题整合和对比,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教师可以将教材单元主题整合,从“职业与社会”“职业与个人”和“职业与环境”三个角度,将教材中的文章分成社会责任、文化交流、职业精神、生态环境和职场环境等专题模块。教师要积极调动和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和网站、博客、图书馆等来收集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如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文化背景和神话故事;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故事中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以及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介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英语教材中的很多主题都可以进行中西对比,教师通过主题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和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如教材中的节日主题,教材内容侧重介绍的是西方国家圣诞节的由来和习俗以及庆祝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节日主题列举中国流行的主要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和学生一起挖掘其文化素材,指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七夕节和情人节、清明节和复活节等。从节日的庆祝方式,到节日的传统习俗、现象和背后的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挖掘如尊老爱幼、勤劳智慧、团结和睦以及爱国情怀等德育内涵。

以教材为依托,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适度适宜地融入高职英语课程,关键在于找到两者融合的有效节点,并遵循契合性、典型性和创新性的原则,避免随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流畅地融入高职英语教育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真谛,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增强文化自信,在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时候带着辩证的眼光,提升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课外延伸为补充,提高学生用英语输出中华文化的能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育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还需要将课堂之外利用起来。课外延伸是补充和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延伸活动,主要包含三种方式:建立文化网络平台、开展文化活动和建设校园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和多媒体等都极大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与此同时,课外延伸应利用信息化网络建立文化网络平台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英语学习环境,将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高校官方网站、微博、校园广播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频、小视频、微电影和传统文化经典故事等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学生主动提供在线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和讨论,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文化网络平台的建立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不受时空限制、且以动态和形象化的方式加以呈现。

在建设多彩文化校园时,高职院校可以发挥学生社团的影响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活动的开设要兼顾学生的英语水平、所学专业和个性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结合院校所在地的优秀文化,在老师的指导下,由社团定期开展和组织学生参加。如遇到端午节和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可以开展用英文说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故事的比赛或英文手抄报的比赛;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版的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相关的影视节目和纪录片,然后组织和开展相关的英语知识竞赛、短剧表演和短视频制作等方式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活动的开展还体现在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不同的文化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获得感,如旅游管理的学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以了解相关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同时组织学生用英语介绍景点和相关文化知识。酒店和乘务等服务类的专业学生可以开展和中华礼仪文化相关的活动。此外,校园内的设施也应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楼里,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人物,如将英汉双语的孔子、孟子的名言张贴在教室楼梯走廊和教室墙壁上,还可以通过塑造名人雕像、立纪念碑做榜样示范,使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设内部。

课外延伸的多种形式,突破了高职英语课堂的局限性,网络文化平台的建立帮助学生多渠道且更直观地了解和积累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校园文化的增设为学生营造了文化氛围和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增强了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孙有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20(6):46-5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06.

[3]袁久红,陆永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63.

[4]刘瑞生,王井.“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叙事范式和语境[J].甘肃社会科学,2019(2):151-159.

[5]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6]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7]崔鎖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3.

[8]王广兰.论大学英语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场”进路[J].黄山学院学报,2022(6):135-137.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is a lack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literacy among teachers,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 textbooks, and the larg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are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erves as a value guide for the “nurturing”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a sourc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for students, and a necessity for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leverag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and enhanc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ers, explore and integrate elements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extbooks, and expand rich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Key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nglis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文化交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