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意蕴和实践理路

2023-07-04刘志欢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时代新人思政教育

摘  要:把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医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既是党的基业长青、红色江山永固的现实之需,也是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应有之义,更是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必要之举。围绕“三度”,体系化规划融入路径;把握“三用”,多元化推进融入过程;聚力“三实”,实践化提升融入实效,激励医学生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中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担当作为的强大力量。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思政教育;时代新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8-0136-04

作者简介:刘志欢(1993—),女,硕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建宣传。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进大会主题,并在会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总纲中增写“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1],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2],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深刻阐明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地位作用,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重大问题。把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医学生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3],既是党的基业长青、红色江山永固的现实之需,也是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应有之义,更是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必要之举。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内涵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之源,更是青年学生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精神指南。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自觉、推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精神依归、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向度,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行为主动。

(一)党的基业长青、红色江山永固的現实之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青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青年强,则国家强”[4],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提供内核支撑。

一是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如今,市场原则、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尚未完全根除,仍有少数人嘲讽“理想”、拒绝“崇高”。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克服浮躁情绪、摒弃私心杂念,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真正成为青年党员的自觉追求。

二是有助于青年学生立鸿鹄志,担当时代重任。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为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准确感知时代使命,毫不犹豫地奔赴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担当作为。

三是有助于青年学生明辨是非,捍卫国家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育青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世界变局时将国家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的觉悟,不惜奉献一切捍卫国家利益的勇气,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人生选择和现实行动。

(二)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应有之义

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既具有求理学理的需要,也具备悟理明理的能力[5],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涵养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打牢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

一是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理论自信,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定信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4],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6],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取代的指导意义,将青年学生培养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做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禀赋高度契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智慧,有助于其精神层面全面发展,将青年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三是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做传承红色基因的忠实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4]。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将其培养为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的时代新人。

(三)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必要之举

思政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引导力,确保思政教育在“守正”中“创新”,在“不变”中“求变”,与时代发展并进、与学生思想共振。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反映了建党时期的精神品格,也反映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整体精神品格。将这一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融入思政教育主要内容,帮助青年学生成长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立德铸魂、育人育心的时代需要和内在要求。

(一)紧扣“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讲好党的强大思想优势。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先进、信念坚定的鲜明特质。

医学院系培养和造就的不仅是精通专业的医学生,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时代新人。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择善而从”启发学生向革命先驱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鞭策自身;通过“解读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教育学生求真务实,有助于引导学生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塑造自身,确保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二)紧扣“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讲好党的强大政治优势。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在奋斗实践中始终保持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本色依旧的鲜明特质。

医学院系培养和造就的不是仅拘泥于发展自身的医学生,而是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人民需求、蓄力奉献社会的时代新人。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突出人生价值观教育,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群像教育,厚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引导学生增强担当意识、端正价值追求,有助于青年学生早立志、立大志,成长为续写民族复兴新成绩的有为青年。

(三)紧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讲好党的强大精神优势。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始终保持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意志顽强、作风优良的鲜明特质,展现党的强大精神优势。

医学院系培养和造就的不是囿于小我、畏缩踌躇的医学生,而是心有大我、真担当真斗争的时代新人。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加强斗争精神教育,通过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壮举凝聚和感召青年学生,有助于青年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培养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在关键抉择面前不摇摆,在困难挫折面前不躲闪,在风险危机面前不消沉,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展现青春当奋进的精神风貌,走好敢试错、能担当的“人生路”。

(四)紧扣“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讲好党的强大道德优势。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始终保持坚强党性,对党绝对忠诚,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品德高尚、心系人民的鲜明特质。

医学院系培养和造就的不是医术至上、单纯治疗疾病的医学生,而是以患者需求为先,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时代新人。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深化人民立场教育,通过道德示范向青年学生传递精神,引导形成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时刻提醒他们更多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尽心体会患者的病痛疾苦、尽力回应群众的信任期待。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理路

伟大建党精神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是将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体系化规划融入路径、多元化推进融入过程、实践化提升融入实效,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青年学生思政教育各环节,实现伟大建党精神思政教育价值由“潜”到“显”的转化[8]。

(一)围绕“三度”,体系化规划融入路径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青年学生思政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顶层设计,在教师思政、专业思政、文化思政三个方面凝心聚力,下好科学融入“先手棋”。

一是着眼“教师思政”,提升融入的学理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8],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持续强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钻研领悟。依托“周末理论小讲堂”“月度理论热点沙龙”“季度业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年度思政教师大练兵”等常态化的思想碰撞和业务锻炼活动,有助于其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

二是着眼“专业思政”,提升融入的思维广度。以医学专业课程为载体,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支撑,不断挖掘不同医学专业的历史文化、行业精神等,提炼为专业独有的核心价值体系。按照“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推进、差异化实践的原则,在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分类协同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专业知识讲授和核心价值体系灌输的协调统一。

三是着眼“文化思政”,提升融入的情感温度。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思政教育的多层次承载作用与涵养作用,围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通过在物态建设中加入主题元素、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等方式不断增强环境感染力、提高文化引领力、强化制度规范力、推动实践创新力,进一步推进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

(二)把握“三用”,多元化推进融入过程

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需要结合青年学生群体的新变化、新特点创新教育方式,着眼话语创新,优化内容供给,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一是善用“融媒体”,增强融入的吸引力。结合青年学生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制作推出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精髓、富有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气息的网络文学作品、短视频等,使内容通俗化、接地气。依托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通过丰富优质的融媒体产品和可视化、互动式体验,潜移默化地传递伟大建党精神,推动进头脑、入心灵、见行动。

二是巧用“微宣讲”,增强融入的影响力。围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主题,以“专业教师带头领讲+青年学生擂台宣讲”鼓励青年学生开展微党课宣讲,设计出高质新颖的微型党课。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通过开展沉浸式、互动式“云宣讲”、构建网络化的思政学习平台等方式,推进伟大建党精神入脑入心。

三是活用“实景课”,增强融入的感召力。重庆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手段,组织开展全景式、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授课等多元化的红色研学活动,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引导青年学生以寓学于游的方式重温红色记忆,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三)聚力“三实”,实践化提升融入实效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与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必须与医学生的关注点、需求点、困惑点相结合,开好社会实践“必修课”。

一是以搭建实践平台为纲,引导青年学生学而有所用。充分发挥高校附属医院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把伟大建党精神核心要义融入临床实践全过程。将思政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思想塑造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形成以患者利益为本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和自身修养提升的“双重目标”。

二是以丰富实践内容为要,引导青年学生学而有所行。着力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载体有机融合,丰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形式。充分发挥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党组织、团组织的引领作用,依托志愿服务队广泛持续深入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公益志愿服务、爱心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自觉运用伟大建党精神指导社会实践,强化青年学生的医者担当。

三是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引导青年学生学而有所成。充分发挥高校附属医院的资源优势,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要求融入青年学生“双创”教育。注重通过专业领域内领军人物的“言传身教”,让学生用实际行动落实伟大建党精神,帮助青年学生在“双创”浪潮中不断夯实专业素养、增强本领才干,以創业带动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章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 习近平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 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8(01).

[3]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人民日报,2022-10-17(02).

[5] 李忠军. 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N]. 人民日报,2022-08-01(11).

[6] 鲍金. 赓续红色血脉 深入阐释伟大建党精神——首届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133-136.

[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荐稿人:吴小红,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时代新人思政教育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