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学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23-07-04刘谢进李冠军柏春松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

刘谢进 李冠军 柏春松

摘  要: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推动师范类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竞赛测试体系、落实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组织实施“双导师”制度、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数学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希望能以此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1-0013-04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hszdjg05);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概率论线下课程”(项目编号:2020kfkc512)、“数学模型线下课程”(項目编号:2021xxkc168)。

作者简介:刘谢进(1971—),男,硕士,淮南师范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李冠军(1978—),男,博士,淮南师范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柏春松(1981—),男,博士,淮南师范学院金融与数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

一、研究背景

为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1],对师范专业进行认证分级。2018年印发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与《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了教师教育院校培养师范生的目标和路径[2]。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3]以及卓越教师培养等文件,亦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王海青、郑红梅等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下对专业建设、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4-5]。在新形势下,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1],如何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生进行系统实践能力培养,涵盖从新生入学直至学生毕业整个大学阶段,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淮南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2000年本科招生,2012年被遴选为安徽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被遴选为省级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2020年被遴选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有条件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淮南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其按照师范专业认证要求,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等,积极探索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得到社会的好评。

二、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通过调研、访谈、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和论证等方式,征求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在符合学校定位的基础上,基于OBE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为切入点,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五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摸清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努力为基础教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发展”的好教师。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秉持学校“立德树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培养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突出的教学技能、出色的育人能力、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和管理的骨干教师。

(二)健全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建立了以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为基础,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毕业论文等为主线,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有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搭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根据用人单位及基础教育的反馈信息,结合院校的实际,按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养成的思路设计教师教育课程,形成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书法”“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为基础类课程,以“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等为素质类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为实践类环节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依托教育类课程、学科竞赛、见习、实习等各类活动,提升学生的“三字一话”、教学设计和PPT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努力实现“大一大二重基础,大三大四强技能”“学习、训练、见习、实习、研习逐层递进”,四年持续不间断地训练,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力。

(三)竞赛、测试体系化

1. 技能竞赛活动常态化

定期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四年不断线。师范生技能竞赛安排见表1。

积极引导师范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如规范字比赛、教学技能竞赛等,要求班赛人人参加,系赛角逐比拼,校赛择优选拔,推荐参加省、国等赛事,实现竞赛全覆盖和常态化。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积累经验,查找不足,强化师范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近几年,学校在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每年均获省级奖项,2021年获全国一等奖1项,实现国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2. 教师职业技能测试人人化

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教师职业技能测试,确保人人过关。技能测试安排见表2。

通过测试活动,能展示学生的职业技能,发现学生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找到需要努力的方向,让测试真正达到“以测促学”的目的。

(四)落实“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为推进与落实基于大学、地方政府及基础教育学校(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本着“协同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组织开展师范生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培训,“双向互聘”和“岗位互换”的挂职锻炼或兼职教学,联合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和本校教师共同承担课题研究等工作。定期选派教师到基础教育学校挂职锻炼,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聘请一线名师承担“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等课程主讲工作,为每位一线主讲教师配备校内年轻教师担任助教,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通过“一线名师进大学课堂”“示范式教学”等方式促进数学教育类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保证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定期聘请一线名师来校做教师教育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聘请一线名师指导本科师范生论文工作,贯穿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审与答辩等环节,保证论文质量。邀请一线名师担任师范生技能训练与比赛评委,确保比赛公平。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学校教师联合申报课题,共同对有关课题进行研究,成果更具现实性与针对性。

(五)“双导师”制度组织实施

建立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共同指导学生的教育实践。制定师范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明确导师任职条件、职责、要求、管理与考核等,使师范生导师的工作贯穿入学教育、日常训练、实习指导、毕业论文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校内导师主要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指导学生日常实践能力训练、选课及辅修、就业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督促学生完成每周的实训任务,并对完成情况进行指导与评价。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及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及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辅导、疏导,因材施教。校外导师主要帮助学生拓展大学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侧重职业素养、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实战训练。校外导师指导学生时,能将大学课堂理论知识与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教学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深入了解课堂教学中的注意点,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依托“双导师”制度,可以增强师范生的教学体验,完善师范生的教学实践知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及教学反思能力。

(六)完善实践建设有关制度

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是师范生专业技能提高的重要保障。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学校建立了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育管理制度,明确了实践教学各环节质量要求;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等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与反馈;建立了教师评学制度,通过反馈与改进,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持续改进;针对教育见习与实习,建立了由高校和基础教育学校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按适当比重进行考核评价。

通过QQ、微信等方式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建立跟踪反馈机制。收集毕业生建议与意见,反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学习能力提升、对数学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胜任程度等。针对反馈意见与建议,进行梳理和分析,为专业发展以及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高度重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已初步建立人才培养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和意见,征求他们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意见,为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021年3月,根据第三方机构对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调查,本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总体符合程度92.88%达到良好以上,毕业生的教学研究能力评价97.83%达到良好以上,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总体满意度达94.43%。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双导师”的选聘与考核有待加强

本专业虽建立了师范生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但对制度执行过程中管理与考核还不够到位,对“双导师”的指导情况、指导成效等过程管理环节跟踪还不够及时。“双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亟待加强业务指导与专业培训。进一步优化师范生实践能力指导的有关文件,明确“双导师”的遴选要求和标准,使整个过程易于管理和操作。定期邀请知名基础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对双导师进行指导和培训。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双导师外出调研、交流、研修和深造。

(二)质量保障的运行还存在薄弱环节。

虽然本专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但还存在薄弱环节,如制度建设不够全面、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不够鲜明。虽然已形成较完整的“监控-反馈-改进”环路机制,但在监控的范围、反馈的机制和改进的效果方面还需不断地提升。

对标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要求,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实践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和监控,做到校、院保障体系上下联动畅通、各模块协调工作,形成高质量高效率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毕业生社会评价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构建制度化的外部评价工作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工作平台。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加强与毕业校友的联系,鼓励校友回母校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校友平台的力量为社会评价提供更方便的支持。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深入合作,开展外部评价工作,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社会评价机构、调查机构等开展合作,获取更翔实、完善、客观的社会评价资料和数据。

(三)持续改进的效果有待检验。

很多持续改进的系列制度刚制定不久,持续改进落实得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研判和提升持续改进的制度和结果,进一步完善持续改进的体制机制。健全持续改进的标准体系,强化教学质量建设和持续改进的主体责任,完善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的保障制度。加强对持续改进工作的总结和评价,反向督促持续改进各项措施的落实和评价。

四、结语

总之,地方师范院校应以此次师范类专业认证整改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数学教师教育培养的新模式,培养更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EB/OL]. (2017-10-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 (2018-01-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EB/OL]. (2016-03-2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604/t20160407_237042.html.

[4] 王海青,陈益智.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下“合作与实践”体系的重建与实践[J]. 惠州学院学报,2020,40(03):118-123.

[5] 郑红梅,马引弟. 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学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 西部素质教育,2019(16):190-191.

(責任编辑:淳洁)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
工农结合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探究式教学在创新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