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生 传承有道

2023-07-04李银芬李玥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古诗文语言文字语言

李银芬 李玥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源于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所建构和累积的能力,以及在实际语言运用场景中所收获的技能。同时,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乃是一个复合性的体系,涵盖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等多个方面因素。其中,文化自信则被视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探究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

一、从学科特点理解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是指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产生的产品,是相对于政治和经济而言的。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和特点来看,我们可以找到文化的元素和理解的基础。其中,“文”可以理解为“文字、文章、文笔、记录、表述、评价”等,而“化”则可以理解为“教化、教行、分析、理解、包容”等。文化自信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着坚定的信心,并且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热爱母语,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具有相对比较广泛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积淀,这也为我们了解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文”“化”生,从语言训练中探寻文化传承的策略

文化自信建立在语言运用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很好地体现文化的传承,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情,创新教学方式,探寻教学策略。

1.以“文”内“化”,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好

传承文化,首先要传承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化,而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一定是经历认识、理解、感受、记忆、积累等环节。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逐步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性、科学性、丰富性,获得对语言文字的认同感、自豪感。

咬文嚼字是语文学习的主旋律。语文课上的文化味是通过师生共同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嚼”出来、“品”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反复揣摩品味,明意思、悟感情、学方法,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达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明确“咀嚼”的重点:用得准确的词语、富有表现力的成语或词组、生动形象的句子(修辞、细节描写)、文章的中心句、体现文章布局或写法的句子、含有特殊意义的标点和数字等。咬文嚼字的方法有很多,如:理解法、读悟法、想象法、比较法、替换法、扩充法、聯想法等。

在语文学习中,古诗文是“重头戏”。首先,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其次,教材增设了专题栏目,如小学的“日积月累”,安排了成语、楹联、歇后语、谚语等传统文化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随着学生年级递增,古诗文学习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挑战。对于古诗文教学,教师首先应该通过反复的诵读和涵泳来帮助学生逐渐体会古诗文的韵律、情感、意象和意境,从而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学的魅力。其次,文学作品的产生与文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文化的角度引领学生解读古诗文,把握古诗文的意思和主题。最后,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适度拓展。拓展可以从诗人本身和写作背景入手,也可以是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或其他诗人同一主题的作品。这些方法能够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进而了解内容所对应的文化背景。

2.以“文”外“化”,让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习得、语言文化的传承除了做到理解、记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运用是外化的过程,这就与语用相关。而语用的范畴包括遣词造句、习作表达、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在语文教学中,语用需要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能力,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以用导教”,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成为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其次是“学用一体”,语文学习活动以语言实践为主体,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言能力。最后是“以用评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实践的能力是评价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学中的“语用”还要做到思想与实践、精神与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凸显“知行合一”“文道相融”“言语智慧与精神世界同生共长”等理念。

3.以“文”教“化”,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丰富精神世界

学生的精神成长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和熏陶,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语言文字来“教化”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师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挖掘教材中课程内容的价值。教材中包含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和革命文化等题材,如五年级上册的“家国之殇”、五年级下册的“家国情怀”、六年级上册的“革命岁月和志向与心愿”等主题,其他年级也都有相应的单元主题,这些主题为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用任务和活动来“教化”学生。

三、润物无声,从“无痕”的熏染中提升文化自信与自觉

文化的学习理解与传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当重任,让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无痕”升腾。

首先,利用教师的文化情怀引领学生。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应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用自身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其次,教师要用丰富多彩的读书生活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更多的读书时间还给学生,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反复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揣摩文章遣词造句的规律,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最终达到烂熟于心的效果。最后,教师要用形式多样的项目考核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有很多,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之一——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需要教师多措并举,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与运用,以“文”“化”生,让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语言文字语言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是刀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我有我语言
语言文字